职业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一体化建设的实践进路

作者: 张婷婷 胡斌武 陈若团

摘 要 职业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一体化是大中小学思想政治理论课一体化的必然内容,体现了“大思政课”的共同本质。职业学校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有其类型要求,要体现层次性、贯通性、规律性。其实践进路在于:坚持德技并修,保证思政课一体化的方向性;坚持全面课程思政,提升思政课一体化的协同性;坚持创新课堂思政,增强思政课一体化的共生性;坚持推进教师思政,赋能思政课一体化的发展性。

关键词 思想政治理论课;一体化;职业学校;大思政课

中图分类号 G7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23)014-0061-05

作者简介

张婷婷(1995- ),女,浙江工业大学教育科学与技术学院硕士研究生;胡斌武(1968- ),男,浙江工业大学教育科学与技术学院教授,山东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陈若团,海南外国语职业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

基金项目

国家社科基金教育学一般项目“精准扶贫战略下对口援助模式、绩效评价与机制创新研究”(BJA190093),主持人:吴杰;海南省教育厅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改革择优推广项目“构建思政+社团实践教学创新模式”(琼教思政[2021]17号),主持人:陈若团

2019年3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政课教师座谈会上强调“在大中小学循序渐进、螺旋上升地开设思想政治理论课非常必要”[1],“大中小学思政课”这一命题被正式提出。2019年8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要求“统筹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2],强调立足于思政课的政治属性,体现思政课在所有课程体系中的政治引领和价值引导,注重整体规划思政课课程体系、课程目标、课程内容、教材体系。由此,国家不仅将中小学的德育课程和大学的思政课统一归类称为“思政课”,实现了名称的一致化,而且明确了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方向、内容和路径。2020年12月,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印发的《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实施方案》(简称“实施方案”)指出“从2021年秋季入学的新生开始,在全国大中小学普遍实施”[3]。“实施方案”体现了大中小学思政课主线贯穿、循序渐进、结构合理、功能互补的特点,提升了思政课的政治性、思想性、理论性。2022年4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时鼓励高校积极与中小学共同推动思政课一体化建设。2022年7月,教育部等十部门印发《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工作方案》,再次强调“深入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强调突出实践导向,强化问题意识,充分调动全社会力量和资源,开门办思政课,建设“大思政课”[4]。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简称“思政课”)是职业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主载体,也是职业学校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关键课程、灵魂课程。但一段时期以来,职业学校思政课建设还一定程度地存在“虚化”“弱化”“软化”等现象,一体化建设认识不到位、统筹建设意识不强、整合教育资源的能力不足、教师队伍建设力度不大等问题的解决,需要进一步明晰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内在机理,明确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实践进路。

一、职业学校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体现了“大思政课”的共同本质

在我国,思政课在各学段的称谓各不相同,中小学一般称为德育课程,小学称为思想品德课,中学称为思想政治课,大学称为思政课,思政课在高职(高专)、本科、研究生各学段分段设置。“大思政课”适应了个体认知发展规律,遵循了思想政治教育规律,以促进各学段思想政治教育有效衔接、分层实施、循序渐进、整体推进为旨归,以全方位、全过程、全时段为视角,统筹设计教育目标、内容、方式、方法、途径等各个环节,既强调大中小学各学段的时间贯穿,注重思想政治教育的全过程性、全要素性,又强调学校、家庭、社会各场域的空间贯通,注重思想政治教育的全员性、全方位性,打造育人共同体,构建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格局,体现思想政治教育的全面性、全员性、协同性。

职业学校包括中等职业学校(含技工学校)、高等职业学校,高等职业学校又分为高等职业专科学校、高等职业本科学校两个层次。2022年,全国共有中等职业学校(含技工学校)9752所,招生650.69万人,在校生1784.61万人;高职专科学校1489所,招生538.98万人;高职本科学校32所,招生7.63万人[5]。职业学校每年培养1000万左右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是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主阵地,是大中小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职业学校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体现了“大思政课”的共同本质:其一,强化价值引领。全面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加强党史、新中国史、社会主义发展史、改革开放史“四史”教育,推动理想信念教育制度化、常态化。其二,加强理论武装。深化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认识,深入分析国际政治、经济、文化、生态环境等热点问题和社会重大问题,提高理性分析问题和进行价值判断的能力和水平。其三,根植爱国情怀。弘扬爱国主义,培养爱国情、砥砺强国志、实践报国行,使爱国主义成为职业学校学生的坚定信念、精神动力。

二、职业学校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基本要求

(一)职业学校思政课一体化建设要体现层次性

职业学校思政课要依据中职、高职专科、高职本科三个学段分别设置。在中职学校,思政课课程名称设为“思想政治课”[6];课程目标是通过知识学习、技能习得,提升学生的政治素养;课程设置包括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必修课程包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哲学与人生、心理健康与职业生涯、职业道德与法治4门课程,选修课程围绕时事政策教育、法律与职业、就业创业等进行设置。在高职专科学校,思政课课程名称设为“思政课”;课程目标是通过理论学习与教育,增强学生的使命担当;课程设置包括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必修课程包括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思想道德与法治、形势与政策3门课程,选修课程围绕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四史”等进行设置。在高职本科学校,思政课课程名称设为“思政课”;课程目标是增强使命担当,争做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课程设置包括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必修课程包括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思想道德与法治、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形势与政策5门课程,选修课程围绕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四史”等进行设置。

(二)职业学校思政课一体化建设要体现贯通性

中职、高职专科、高职本科三个学段贯通,要整体规划课程设置、课程目标、内容安排、教材编写、教师队伍建设等,既要体现出各学段的辨识度,也要体现出各学段的进阶性。在内容贯通上,不仅要适应不同学段学生的认知水平,还要体现层层递进的螺旋式上升,更要注重心理健康与职业道德教育。在课程资源贯通上,要整合中职、高职专科、高职本科学校资源,融汇学校、行业、企业、社区资源,形成共建共享共融的立体化课程资源。

(三)职业学校思政课一体化建设要体现规律性

职业学校思政课一体化建设,要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为目标,注重学生技术技能与职业素养的一体化养成,着重课程体系的一体化设计,通过教学目标、教学理念、教学设计前后一致,概念、观点、理论逻辑严谨,充分反映、全面体现出从感觉、感知到悟知、行知的课程本质,从感性到理性、从认知到行为的教学本质,从割裂、孤立到协同、创新的思想政治教育本质,共同完成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目标。

三、职业学校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实践进路

(一)坚持德技并修,保证思政课一体化的方向性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具有鲜明的民族文化性格,富有深刻的民族文化内涵,蕴含深厚的民族智慧,彰显鲜明的民族文化自信。《论语·为政》曾曰“君子不器”。《左传·襄公》有言“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管子·权修》记载“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进入新时代,立德树人是马列主义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相结合的产物,科学回答了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根本性问题,具有强大的理论生命力和强烈的实践价值性。其一,立德树人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务。党的十八大明确指出教育的根本任务在于立德树人,教育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2016年12月,全国思想政治工作会再次明确教育的根本任务在于立德树人;2018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指出育人是人才培养的根本,而根本的根本在于立德。其二,立德树人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顶层设计。2018年9月,全国教育大会召开,会议强调要以更宽广的国际视野、更高远的历史站位、更深远的战略眼光谋划教育现代化。2019年2月,国家出台的《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实施方案(2018-2022年)》都明确提出立德树人是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的基础工程,是教育现代化的核心要义。其三,立德树人是思想政治教育的评价标准。2020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要求确保教育的正确发展方向,发挥教育评价的指挥棒作用,克服重智轻德、重分数轻素养等片面办学行为,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立德树人作为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自然是检验职业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标准。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在职业学校表征为德技并修、工学结合、知行合一。“德”是道德、操守、品行,是学生全面发展的底蕴,是学生未来职业发展与获得人生价值的保障;“技”是技术技能、手艺、本领,是职业学校学生的身份属性,是胜任工作的硬核本领,是未来安身立命的保证。德是根本,是技能习得、技能运用的“方向盘”;技是根基,是学生养成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的“发动机”。德技并修就是以德为本、以德驭技,以技育德、德技融合,技进乎艺,艺进乎道。新时代的立德,立的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德,即厚植爱国主义情感,坚持爱国、爱党和爱社会主义的高度统一,树立“四个自信”,将中华传统美德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争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者、践行者;新时代的树人,树的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树的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强调个体素质与能力的全面发展、个体社会关系的全面丰富、个体主体性的全面张扬。推进职业学校思政课一体化,在价值取向上,要坚持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增强学生使命感、责任感,体现方向性;在建设格局上,要健全理论武装体系,加强日常教育体系,创新管理服务体系,体现系统性;在目标上,要坚持五育并举、德技并修、全面发展,体现发展性;在方法上,要把立德树人融入到文化知识教育、技术技能教育、职业道德教育等各个领域,渗透到课程学习、实习实训、创新创业、社会实践各个环节,体现浸润性。

(二)坚持全面课程思政,提升思政课一体化的协同性

课程是各级各类学校人才培养的主载体,只有发挥思政课的引领功能,增强思政课的主导力,同向同行的方向才会更加明确,功能才会有效发挥。新时代职业学校学生育人背景的复杂性、育人环境的开放性、成长成才的多元性要求职业学校实行全面“课程思政”。2016年12月,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召开,强调各门课程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2017年12月,教育部印发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强调,要大力推动以课程思政为目标的课堂教学改革。2019年8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的《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要求各类课程与思政课要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2020年4月,教育部等八部门印发的《关于加快构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的意见》指出思想政治工作体系上实现目标明确、内容完善、标准健全,实施上实现运行科学、成效显著、保障有力[7]。2020年5月,教育部印发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指出“全面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发挥好每门课程的育人作用”[8],将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融为一体,使各类课程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同向”就是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同行”就是发挥各类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同向融合、同行并轨不仅可以内化为职业学校学生的科学思维、行为规范和职业精神,而且可以最大程度地挖掘课程的学术价值和人文价值[9]。

课程思政的实质是聚焦思政课的政治引领和价值引导作用,聚合其他课程的素养精进与专业提升功能,聚集思政课与课程思政、专业思政与科研思政、显性思政与隐性思政、学校思政与社会思政,构建以思政课程为核心、通识素养课程为支撑、专业课程为辐射的“大课程”[10],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课程与教学各个方面、各个环节,实现立德树人润物无声。进入新时代,提升职业学校的“大课程”,需要根据不同专业类别的优势与特色,从产业、行业、企业、文化等各个维度,提炼课程的思想价值和精神内涵,构建层次递进、类型丰富、内容全面的课程体系,以体系赋能整体,以要素增值协同。在课程目标上,要充分发挥各类课程的育人功能,有机融合价值引领、技术技能教育、能力培养,既要体现价值属性又要体现工具属性,既要彰显目标属性又要彰显方法属性。在课程内容上,农林牧渔类专业要注重培养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情怀、乡村振兴本领,装备制造类专业要注重培养技术创新、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工程伦理;财经商贸类专业要注重培养经世济民、德法兼修的职业素养与职业能力;医药卫生类专业要注重培养救死扶伤、敬佑生命的医德医术、仁心仁术;文化艺术类专业要注重培养德技并修、内外兼修的创作观、艺术观。在课程实施上,要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系统性与专业思政的协同性,共同提升课程思政的实效性。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