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推进职业教育中高本一体化人才培养的政策供给分析
作者: 赵文平 高雅琴
摘 要 在持续推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的进程中,职业教育中高本一体化人才培养是重要的行动举措。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层面所颁布的有关政策文件为推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提供了方向标。通过查阅我国国家层面颁布的中高本一体化人才培养相关政策,运用Nvivo12 plus质性分析软件,从人才培养、招生考试、课程教学、产教融合、评价机制五个一级节点编码进行政策文本的内容分析。编码分析发现,关于中高本一体化人才培养政策的特点是散点分布与系统缺失并存、宏观整体居多与微观专项偏少并存、框架性指示呈现与实践性操作缺位并存。基于政策现状,未来应加大推进中高本一体化人才培养的专项政策研制工作力度;重视职业本科的政策探索,加强高职与本科阶段衔接的政策研制;优化或出台政策实施的具体方案或办法,增强政策执行的实效性。
关键词 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中高本一体化;政策供给
中图分类号 G719.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23)014-0013-07
作者简介
赵文平(1984- ),男,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职业教育学院副院长,教授,教育部课程教材研究所兼职研究员,教育学博士,博士生导师;高雅琴(1999- ),女,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职业教育学院硕士研究生
基金项目
教育部课程教材研究所重点研究项目“职业院校课程教材与人才培养质量研究”(JCSZDXM2022013)
推进中高本一体化人才培养是深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的关键,而在推进中高本一体化人才培养工作中,政策是先导。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高度重视职业教育中高本一体化人才培养工作,通过相关政策文件推动实施。在当前职业教育办学实践中,地方和院校积极探索中高本一体化人才培养的实践模式,但其相关的政策力度还有待加强。因此,非常有必要系统梳理当前我国推进职业教育中高本一体化人才培养的政策供给情况,以便于精准明确未来政策保障的方向。基于此,本文通过政策分析工具,开展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推进职业教育中高本一体化人才培养的政策供给研究,为相关政策优化完善提供依据。
一、研究设计
(一)样本选择
政策文本是进行政策分析的基础。以“职业教育中高本一体化”“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等为关键词在教育部网站进行检索,经过筛选得到如表1所示的政策文本。查找筛选主要遵循以下原则:第一,权威性。选择教育部官网检索政策文本,可以直接获得国家层面颁布的相关政策文本,确保政策文件来源的权威性。第二,相关性。从检索到的文件中剔除了2012年以前的政策,保留2012年以来的、与职业教育中高本一体化人才培养紧密相关的政策文件。第三,官方性。参与分析的政策文件类型应为法律法规、通知、意见、方案、办法、条例等,政策解读、答记者问、政策图解等不予选取。
(二)分析框架
职业教育中高本一体化人才培养分析框架的搭建对于研究政策文本至关重要。本文基于对政策文本的内容分析来构建分析框架。首先,通过Nvivo12 plus对已筛选的20份政策文本进行词云可视化,得到词语云图谱,见图1,对职业教育中高本一体化人才培养的政策供给进行初步分析。图中字体的大小与其出现的频次密切相关,字体越大,证明出现的频次越高。从图1明显看到,“职业”“教育”“学校”“教学”“技能技术”“建设”“招生”“发展”“人才”等词出现频次较高。
其次,基于初步分析进行开放式编码。将20份政策文本导入Nvivo12 Plus分析软件,以政策文本句子为分析单元进行手动编码。通过逐字逐句阅读,提炼文本内容后,经过反复斟酌对比与调整,得出概括性最强的节点编码,如教育、职业、技术技能、专业、招生、课程教学等。
再次,进行主轴式编码。在开放性编码的基础上,通过对编码节点进行归纳整合,对具有从属关系的节点进行概念化、抽象化命名,进一步概括分析,最终得出人才培养、招生考试、课程教学、产教融合、评价机制五个一级节点。通过一级节点编码,可以体现政策文本的整体特点。
最后,在了解政策文本体现的主要维度后,通过回溯政策文件,再次对归纳总结的五个一级节点进行子节点编码,以便更好地体现各维度的深层内涵。相关政策文本编码情况见表2。
二、推进职业教育中高本一体化人才培养的政策内容分析
依据Nvivo12 plus的数据分析,得出政策内容的编码统计结果,见表3,发现人才培养、招生考试、课程教学、产教融合、评价机制是职业教育中高本一体化人才培养的主要抓手,文章后续围绕这五个维度进行政策内容分析。
(一)人才培养:一种宏观思路得到普遍关注
职业教育中高本一体化人才培养是一个宏观概念,国家颁布的政策文件围绕人才培养从不同维度进行论述。人才培养政策文本涉及13个文件,内容编码参考点占据全部参考点的31.4%。以人才培养为一级节点编码,得到培养体系、培养目标、培养方式、管理办学、专业设置、学制衔接模式6个子节点。
人才培养体系依托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建立,我国系统构建了从中职、专科、本科到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体系。中高本一体化人才培养作为职业教育体系的一部分,对于推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建立完善具有重要作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建立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不断发展的。如,2014年教育部等六部门颁布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指出:“2015年初步形成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框架;2020年基本建成中国特色现代职业教育体系。”2021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明确指出:“一体化设计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体系,推动各层次职业教育专业设置、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培养方案衔接,支持在培养周期长、技能要求高的专业领域实施长学制培养。”
人才培养体系的建立需要以人才培养模式为手段。在国家相关文件中已关注并主张通过推进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改革来实现中高本一体化人才培养。如2015年教育部颁布的《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提出:“要以专业课程衔接为核心,以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为关键,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紧密衔接,拓宽技术技能人才成长通道。”再如2023年教育部办公厅颁布的《关于开展市域产教联合体建设的通知》指出,要“支持联合体内中职、高职高专、本科学校合作分段培养或贯通培养,鼓励普通本科学校招收符合条件的中高职毕业生和企业一线优秀员工就读本科和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
(二)招生考试:作为推进中高本一体化人才培养的重要抓手被高度重视
招生考试作为职业教育中高本一体化人才培养的重要抓手,受到国家高度重视,国家颁布的系列政策文件中都有涉及。招生考试政策文本涉及15个文件,内容编码参考点占全部参考点的14.8%。以招生考试为一级节点编码,得到了招生制度、招生专业、招生比例、招生办法、考试方式5个子节点。
我国致力于建立“职教高考”制度,完善“文化素质+职业技能”的考试招生办法。如2021年颁布的《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关于进一步完善高职院校分类考试工作的通知》以及2022年颁布的《关于深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的意见》等政策文件都进行了相关论述。
针对不同阶段的人才培养工作,国家采取分类考试招生制度。如2014年颁布的《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提出:“到2020年基本建立中国特色现代教育考试招生制度,形成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考试招生模式。”2020年颁布的《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2020—2023年)》提出,支持有条件的省份建立中职学生学业水平测试制度,鼓励高职学校与产教融合型企业联合招生;健全高职分类考试招生制度,完善高职教育招生计划分配和考试招生办法。同时强调,不限制专科高职学校招收中职毕业生的比例,适度扩大专升本招生计划,为部分有意愿的高职(专科)毕业生提供继续深造的机会。
国家针对招生专业作出了规定,尤其注重在学前教育、护理、健康服务、社区服务等专业。如2013年颁布的《关于积极推进高等职业教育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提出,要以艺术、体育、护理、学前教育以及技术含量高、培养周期长的专业为主。2014年颁布的《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也提出,要在学前教育、护理、健康服务、社区服务等领域,健全对初中毕业生实行中高职贯通培养的考试招生办法;同年颁布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提出,在确有需要的职业领域,可以实行中职、专科、本科贯通培养。2019年出台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则再次强调要在学前教育、护理、养老服务、健康服务、现代服务业等领域,扩大对初中毕业生实行中高职贯通培养的招生规模。
国家在对专业领域作出要求的基础上,也对专业培养特点提出了要求。2015年印发的《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材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提出,要科学确定适合衔接培养的专业,重点设置培养要求年龄小、培养周期长、复合性教学内容多的专业。2021年颁布的《关于进一步完善高职院校分类考试招生工作的通知》提出,各地要进一步规范长学制技术技能人才贯通培养,在学前教育、护理、家政、养老、健康服务、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等领域,适度扩大中高职贯通招生规模,进一步优化招生专业结构,贯通专业以始读年龄小、培养周期长、技能要求高的专业为主,结合专业特点,优化人才培养模式。
国家努力探索多种形式的招生办法。2013年印发的《关于积极推进高等职业教育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提出要规范中高职贯通的招生办法,高等职业学校要进一步优化面向初中应届毕业生的三二分段制和五年一贯制招生专业结构。2014年印发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提出要重点探索“知识+技能”、单独招生、自主招生和技能拔尖人才免试等考试招生办法。
(三)课程教学:推进中高本一体化人才培养的核心载体亟需全面跟进
课程教学作为职业教育中高本一体化人才培养的微观环节,同时也是中高本一体化人才培养的核心环节,所涉及到的政策文本有13份,内容编码参考点占全部参考点的18.05%。以课程教学为一级节点编码,得到课程体系、课程内容、教材、教学标准、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资源设施7个子节点。
“职业教育中高本一体化衔接的关键在于课程体系的衔接。”[1]课程体系有利于从整体上把握课程建设的总方向。2014年国务院颁布的《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提出,要建立健全课程衔接体系,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专业设置、教学过程等方面的衔接,形成对接紧密、特色鲜明、动态调整的职业教育课程体系。同年印发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提出,要改革职业教育专业课程体系,到2020年基本形成对接紧密、特色鲜明、动态调整的职业教育课程体系。随着数字化时代的到来,国家也注重数字化专业课程体系的建设,希冀数字化信息化技术助力课程教学。2021年印发的《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提出,要推动中职学校与普通高中、高职学校与应用型大学课程互选、学分互认,进一步畅通细化不同学段的课程衔接。
教材作为课程教学的重要载体,加强教材建设是深化职业教育课程教学改革的有效途径,是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条件,也是推动中高职协调发展的基础性工程。2012年印发的《关于“十二五”职业教育教材建设的若干意见》提出,要推进中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标准、教材内容的有机衔接和贯通,依据中高职人才培养目标和要求,统筹开发中高职教材,实现教学重点、课程内容、能力结构以及评价标准的有机衔接和贯通,加快形成中高职教材统筹建设机制。2015年印发的《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鼓励开发中高职衔接教材和教学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