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职业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分布特征、理性思考与培育启示
作者: 马林才 王婷婷 阎晗 洪春光
摘 要 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代表了目前我国教育教学工作的最高水平。对2022年职业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拟授奖成果进行数据统计与分析,结果表明:各个地区的获奖不平衡态势仍普遍存在;“双高计划”院校身份、经济发展水平、合作形式等特征对成果产出的影响十分明显;同时,产教融合多元化主体参与办学的特征逐渐显现,职业教育服务国家战略的意识普遍增强。国家应在政策层面进一步向东北等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地区倾斜、职业院校应紧盯学校关键办学能力的提升探索教育教学改革。广大教育工作者应从把握“五性”评审内涵、开拓“三阶递进”培育路径、找准真实教学问题及凸显中国职业教育理论研究等方面培育教学成果,以回应“切实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社会关切。
关键词 职业教育;教学成果奖;分布特征;培育策略
中图分类号 G719.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23)15-0007-09
作者简介
马林才(1975- ),男,浙江机电职业技术学院高等职业教育研究所所长,教授,博士,研究方向:高等职业教育(杭州,310053);王婷婷(1994- ),女,浙江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教师,研究方向:职业技术教育学;阎晗,洪春光,浙江机电职业技术学院
基金项目
浙江省高等教育“十三五”第一批教学改革研究项目“高职综合交通类专业群产教融合模式创新与实践研究”(jg20180556);浙江省高等教育学会2023年度高等教育研究课题“结果导向理念下职业本科人才培养质量的评价体系研究”(KT2023035),主持人:马林才
国家级教学成果奖创立于1989年,每四年评审一次,是教育教学领域最高级别的奖励,代表着我国教育教学工作的最高水平。2022年国家教学成果奖分为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本科)和高等教育(研究生)4大类。职业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从1386个推荐项目中评选出572个拟授奖成果项目,其中特等奖2项、一等奖70项、二等奖500项,获奖率41.26%。
2021年3月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首次提出“增强职业技术教育适应性”[1],2021年10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描绘出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行动蓝图。在政策红利不断释放的形势下,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成为“十四五”时期我国职业教育改革的重要主题[2]。职业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肩负引领教育教学改革重任,对推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具有深远意义。
一、2022年职业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的统计分析
职业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评审分为网络评审与会议评审两个阶段。评审结束后再经过成果奖拟授奖成果名单的公示和成果奖获奖项目名单的公布两个环节。根据前几届评审情况,公示名单和公布名单差异不大。本文是依据《教育部关于2022年职业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拟授奖成果的公示》,从成果归属地、完成单位、专业大类归属、成果主题等维度进行统计。
(一)成果归属地分布情况
1.成果的归属区域分布情况
根据国家统计局2011年颁布的《东西中部和东北地区划分方法》,我国经济区域划分为东部、中部、西部和东北四大地区。对第一完成单位所属地区进行统计,结果显示:特等奖2项,均在东部地区;一等奖共70项,其中东部地区获得48项、中部地区获得8项、西部地区获得12项、东北地区获得2项;二等奖共500项,其中东部地区获得279项、中部地区获得85项、西部地区获得113项、东北地区获得23项。东部地区获奖总数329项、占比57.52%,超过另外三大地区的获奖总和,见表1。
同时,东部、中部、西部和东北地区区域范围内省(自治区、直辖市)平均获奖数量分别为32.90项、15.50项、10.42项和8.33项,东部地区平均获奖数遥遥领先于中部、西部、东北地区,见表2。
由表1、2可见,获奖地区的成果奖数量分布极不均衡,东部地区的省(自治区、直辖市)获奖总数、等级以及平均获奖总数均远远超过中部地区、西部地区和东北地区。这不仅反映出职业教育发展基础的不均衡,同时也说明了社会经济水平影响了职业教育的发展。
2.成果的归属省市分布情况
统计数据显示:本届职业教育教学成果奖各个省(自治区、直辖市)获奖情况差异较大,东部省(自治区、直辖市)获奖等级、获奖总数及平均获奖数远远超过其他省份,与东北三省差距最大。比如,江苏、山东、浙江、广东获奖总数和等级明显高于其他省(自治区、直辖市)。其中,江苏、天津分别获得特等奖1项,浙江获得一等奖11项,均位居全国前列。
此外,同一地区内部各省获奖分布也存在着极不平衡的态势。东部地区获奖成果主要集中在江苏、山东、浙江、广东、北京、上海、天津7个省市,而福建、河北、海南3省获奖成果相对较少,海南只有1项二等奖;中部地区获奖成果集中在湖南、河南、安徽、湖北4个省,而江西、山西获奖成果相对较少;西部地区获奖成果集中在重庆、四川、广西、陕西,而贵州、云南、西藏、新疆、宁夏、甘肃、内蒙古获奖成果相对较少,青海没有获奖;东北地区获奖成果集中在辽宁和吉林,黑龙江获奖成果较少。
同时,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获奖数的离散程度较大,区域之间的差异较为明显。全国参加评审的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1个特别行政区,平均获奖数为17.8个。超过平均数的省(自治区、直辖市)为13个,未达到平均数的省(自治区、直辖市)为19个,见表3。
(二)成果完成单位分布情况
1.成果第一完成单位类别情况
根据成果完成单位的属性,将本届职业教育教学成果奖第一完成单位分为六大类,包括高职院校(含高职本科)、中职(中专、技校、职高、职教中心)、普通本科高校、研究机构、军事院校(含军队医院)和行业企业,获奖数分别为392项、103项、26项、25项、23项、3项。其中,高职院校占比68.53%,处于绝对优势地位。同时,由普通本科高校、研究机构、军事院校(含军队医院)主持完成的成果也占有一定比例。职业教育发展需要研究机构、普通本科高校、企业、行业协会等单位介入,形成互补优势。
2.成果第一完成单位中“双高计划”院校分布情况
根据成果完成单位入选“双高计划”情况,将本届高职院校获职业教育教学成果奖的第一完成单位分为七大类,包括:“双高计划”A档校、“双高计划”B档校、“双高计划”C档校、“双高计划”专业群A档校、“双高计划”专业群B档校、“双高计划”专业群C档校和其他高职院校。统计结果显示,“双高计划”入选院校均未获得特等奖,获得一等奖数分别为10项、9项、6项、4项、4项和1项,即随着档位下降几乎呈直线下降趋势;但是,197所“双高计划”院校获得一等奖、二等奖数量以及获奖总数分别为34项、236项和270项,占所有高职院校获得对应奖项的比例分别高达72.34%、68.60%和68.88%,见表5。
3.成果合作完成单位统计情况
统计数据显示:独立完成的成果有80项,由两个或两个以上单位合作完成的有492项。其中,3个单位合作完成的成果最多,分别占一等奖、二等奖和获奖总数的24.29%、21.40%和21.68%。由中国化工教育协会等单位选送的“学习成果框架下石油和化工行业终身教育体系的探索与实践”,其合作单位有16个,成为本届成果奖完成单位最多的成果,见表6。
对单独完成和合作完成的成果作进一步统计,见表7,结果显示:
一是单独完成的成果共80项,高职院校占主导地位。无论一等奖、二等奖还是获奖总数,高职院校均居榜首,获奖总数占比达45%。
二是合作完成的成果中,“校+企”形式呈现绝对优势。合作成果492项,统计结果显示:“校+企”合作形式,有235项,占比47.76%。“校+企+研”合作形式其次,有141项,占比28.66%。同时,从获奖等级差异来看,各个等级的获奖数,合作完成均比单独完成的数量多,尤其是在特等奖(2∶0)和二等奖(432∶68)中表现更加明显。另外,企业主持或参加的合作完成成果有396项,占比达80.49%,仅次于学校。
三是同一性质单位间的合作,“高职+高职”形式独占鳌头。共有28项是由同一种性质的单位合作完成的,这类合作没有特等奖,一等奖数也仅有1项。同一性质单位合作成果以“高职+高职”形式居多,获奖有11项、占比39.29%;“高职+普通本科”形式次之,占比17.86%,见表8。
(三)成果完成人分布情况
1.成果第一完成人身份分布情况
统计显示:成果第一完成人是校领导的,有2项特等奖、34项一等奖和209项二等奖,获奖总数为245项、占比42.83%;成果完成人是二级学院领导的,获奖总数139项、占比24.30%;成果完成人是行政部门中层干部的,获奖总数105项、占比18.36%;以上三项合计占比85.49%。一线教师获奖总数78项,占比仅13.64%。可见,校领导和具有学校中层职务的干部,其获奖比例远远高于普通教师。
2.成果完成人数量分布情况
本届国家级教学成果奖评审工作,对于成果完成人的数量没有限制。统计显示,572项获奖成果由8393人完成,每项成果平均参与人数约15人。细分统计表明,在一等奖、二等奖和获奖总数的完成人数分布中,完成人数分别为15人、14人和15人,获奖成果数量最多,见图1。成果完成人数最多的是广西壮族自治区教育厅推荐的由广西桂林农业学校等单位报送的成果“服务区域农业全产业链发展的中职创新型现代农业人才培养的研究与实践”,该项目完成人数达40人;完成人数最少的是由火箭军士官学校报送的成果“火箭军士兵教育训练一体化协作研究与实践”,该项目完成人数仅为3人。
(四)成果的专业大类归属情况
本届教学成果奖获奖成果除去涵盖本校所有专业和军事院校专业外,共涉及19个专业大类(参照《职业教育专业目录(2021年)》),如表10所示。统计显示:“涵盖本校所有专业”的成果特等奖有2项、一等奖有24项、二等奖有164项,获奖总数占比33.22%;获奖总数位居前三的专业大类分别为“交通运输大类”“装备制造大类”和“农林牧渔大类”,获奖总数均超过40项,这与我国近年来推进制造强国战略、交通强国战略以及重视“三农问题”有关。2项特等奖分别是天津市教育委员会推荐的由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报送的成果“模式创立、标准研制、资源开发、师资培养——鲁班工坊的创新实践”和江苏省教育厅推荐的由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报送的成果“五年贯通‘一体化’人才培养体系构建的江苏实践”。一个涉及高水平开放问题,另一个涉及人才纵向贯通培养问题,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国家对于职业教育“走出去”战略和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高度关注。
(五)成果的主题热点分布情况
1.成果主题分布情况
根据教育部《关于开展2022年国家级教学成果奖评审工作的通知》(教师函[2022]9号)文件精神,本届职业教育教学成果奖支持的主题主要有十个,包括人才培养、专业建设、教学改革、教师培养、实践教学、产教融合、质量保证体系、育训结合、专业升级和数字化改造及办学模式。从获奖总数的分类统计结果来看,本届获奖成果中相关主题出现频数居前六位的依次是“人才培养、教学改革、专业建设、教师培养、产教融合、实践教学,这也是历届职业教育教学成果奖的常见主题,见表11。
2.成果热点问题分布情况
为了紧扣职业教育教学改革主旨,又能回应职业教育热点问题,获奖成果名称多采用“主题+热点”混合方式,即将热点问题与人才培养、专业建设、产教融合等主题相结合。统计结果表明,本届成果奖中热点问题出现频数前十位的依次是:“三农问题”“创新创业”“思政育人”“文化育人”“国际化”“乡村振兴”“现代学徒制”“职业素养”“援藏援疆”和“劳动教育”等,尤其是“三农问题”“文化育人”“国际化”“现代学徒制”和“援藏援疆”,获得了2项及以上的一等奖,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当前关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