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院校现代产业学院的投入、产出和效益探析
作者: 张鹏 孙翠香 关志伟 孙静晶
摘 要 现代产业学院是教育资源市场化配置和产教深度融合的创新模式。基于经济学中的产业关联理论和资源配置理论,现代产业学院的投入具有递增性、直接性、超前性、前移性等特征,现代产业学院的产出是系统培养一定规模的有思想、懂管理、尚技能的产教融合型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理想的现代产业学院效益提升的路径包括:提升企业发展效益、提升学校竞争力(名誉)收益、提升个人能力收益、提升社会价值收益。
关键词 职业院校;现代产业学院;投入;产出;效益
中图分类号 G71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23)017-0011-06
深化产教融合是推进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作为产教融合的中国模式,现代产业学院是在高质量发展阶段,主动适应新业态、新趋势,推动职业教育资源市场化运作的有效措施。2020年,教育部、工业和信息化部联合发布《现代产业学院建设指南(试行)》,以区域产业发展急需为牵引,面向行业特色鲜明、与产业联系紧密的高校,建设若干高校与地方政府、行业企业等多主体共建共管共享的现代产业学院,造就大批产业需要的高素质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人才。2021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强调,推动校企共建共管产业学院、企业学院,延伸职业学校办学空间。随着现代产业学院建设的快速发展,当前的投入是否满足现代产业学院的发展需要,投入的理论样态如何,产出的理论样态为何,产出的效果与社会、企业、学校、个人发展投入是否同步等问题亟待进行深入研究。
一、职业院校现代产业学院投入、产出和效益的理论基础
(一)产业关联理论
产业关联理论属于经济学的中观部分。产业关联理论产生于上世纪30年代,创始人是德国的华西里·里昂惕夫(Wassily Leontief)。产业关联是指产业之间以各种投入品和产出品为纽带的经济技术联系和联系方式。产业关联方式包括产业关联的纽带和产业间联系方式的类型。产业关联的纽带包括产品、劳务联系、生产技术联系、劳动就业联系、投资联系等,其中产品、劳务是产业之间最基本的关联关系,技术、投资等都是在其基础上衍生而来的。产业间的联系包括直接联系和间接联系,直接联系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产业之间存在着直接的产品供求关系;间接联系是指两个产业部门不发生直接产品供求关系和技术联系,而是通过其他中介作用建立联系。
职业院校现代产业学院是介于教育与产业之间的教育组织模式,而教育作为国家的基础性产业,也是一种产业,所以现代产业学院也是产业与产业之间通过人才培养、科技创新等建立的联系。现代产业学院作为一种教育组织模式,它与产业建立了劳动就业联系、生产技术联系和投资联系。传统的职业院校多是通过学生就业与产业建立浅层的直接联系,而现代产业学院的出现则使职业院校与产业形成了间接联系,这种联系使得职业院校和现代产业学院、产业和现代产业学院都建立了深层联系,见图1。社会生产率和经济效益的提高,最终归功为产业间提供的产品或服务质量的提高,对于职业院校现代产业学院而言,其投入产出效益的提升,最终归功为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
(二)资源配置理论
资源配置理论属于经济学的微观部分,旨在解决如何配置资源使得效率最优。资源配置是否科学合理与资源投入、产出和效益密切相关, 职业院校现代产业学院涉及到两个层面的资源配置:一是职业院校的教育资源配置;二是企业的生产技术资源配置。现代产业学院中的教育资源配置主要是每年经费预算在教学、科研等各类项目中的支出比例,由于现代产业学院只是职业院校的一个组成部分,获得的经费是非常有限的,所以科学合理配置内部教学资源有利提高产业学院的投入、产出和效益。现代产业学院中的企业资源主要是企业承担社会教育责任过程中每年经费预算在岗前培训、在岗培训、职外培训中的设备、技术、培训师等教育方面的支出比例,现代产业学院作为企业人力资源的主要蓄水池,在投入的量和质上都较高。
二、职业院校现代产业学院投入的内涵界定
现代产业学院的投入是通过主动争取和被动接受获得的社会资源,用于服务产业学院的教育活动,购买产业学院内各种形式教育活动所需人力资源要素和物质资源要素。
教育投入的性质是学界长期争论的问题。学界普遍认为,教育未能直接创造出物质财富或经济效益,因此不能作为生产性投入,仅作为一种福利性投入的形式存在。这种认识更多来源于普通教育。职业教育是区别于普通教育的一种类型教育,现代产业学院是这一类型教育中落实产教融合的中国举措,它以培养高质量技术技能型人才为己任,既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也能通过开发智力、培养技能提升个人能力和水平。这类人才作为职业教育的特殊“产品”,具有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同时,现代产业学院作为职业教育的一种教育样态,它也具有普通教育的普惠属性,投入也具有福利性。因此,现代产业学院的投入性质兼具生产性和福利性。
现代产业学院的投入具有递增性、直接性、超前性及迁移性特征。第一,现代产业学院投入具有递增性特征。一方面,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社会分工的精细化、技术的更新迭代,以及生产、技术、管理和服务的多元化和专门化,对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需求逐年提高,这对现代产业学院人才供给的规模、层次、种类也提出新要求;另一方面,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乡村振兴的快速推进,全产业链对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不断扩大,要求现代产业学院的规模也要匹配社会生产发展。第二,现代产业学院投入具有直接性特征。一方面,现代产业学院的投入与普通教育不同,它可以直接增加产业链需求方所需的技术技能人才,经过现代产业学院培养出来的人才,可以直接到产业链各环节进行生产劳动,产生直接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另一方面,现代产业学院的投入比传统职业教育的投入更加优化,在职业教育投入相对直接的基础上,通过与产业的紧密联系,缩小学校教育与社会生产发展之间的差距,使现代产业学院直接性的特征更加凸显。第三,现代产业学院投入具有超前性特征。教育的投入与其他生产性投入相比,投入产出周期长,存在滞后的问题。现代产业学院作为与产业链联结最为紧密的教育机构,在建设过程中会综合研判产业发展规律和市场需求变动规律,并结合所在地方的产业优势,进行差异化的超前性投入,使现代产业学院的投入超前于产业发展。现代产业学院投入的超前性并不意味着跟风蹭热度,而是从投入的方向、层次、结构上进行统筹安排,长远考量[1]。第四,现代产业学院投入具有迁移性特征。现代产业学院的投入兼顾基础性和专业性,基础性是指底层的通用性,即宽基础,专业性是指中层的分立性,主要针对当前岗位能力要求的需要,基础性投入要考虑后期可能发生的职业迁移性需要。
现代产业学院的投入方向会受政策、市场的影响。为了避免投入方向可能出现的偏差,需要在确定投入方向时遵循一定的原则。第一,遵循发展性原则。在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同时期,市场经济导向不同,产业变革与发展对不同层次、不同类型、不同能力水平的人才需求也不同,因此产业学院的投入方向必须着眼于经济社会发展。第二,遵循安全性原则。安全性原则就是指投资者保证其价值形态和物质形态的投入不遭受损失的行为规则。为了确保投入方向的安全,投资者要从不同的角度全面分析现代产业学院的风险,同时强化对投入风险的心理承受能力和做好弥补资金损失的准备。第三,遵循收益性原则。要结合我国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构建技能型社会等大背景,立足促进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和培养产业生产一线急需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确保投入获得相应的收益。
现代产业学院的投入目标是依据投入方向制定的清晰发展目的。不同的投入主体有不同的投入目标,提出投入目标是为了实现对投入目标的管理。根据发展总目标确定投入总目标,再将投入总目标分解成具体目标、阶段性目标和相应的实施措施。投入目标的制定要严格限制主要活动领域,确保导向明确。投入目标的组织实施,应从资金筹集、项目决策、项目实施、项目验收等环节进行,环环紧扣,循序渐进。投入目标的成果评价,既要对实施过程中各项技术经济指标进行考核,也要对完成以后的经济效益做长期考察。此外,要制定合理的投入目标,把握好收益、时间、风险三个要素。
现代产业学院多主体投入形成的混合所有制模式,要求现代产业学院把握好投入的结构。从现代产业学院投入类型上讲,可以分为以下几种:从经济学的角度,现代产业学院投入可分为价值形态投入和物质形态投入,前者是指以货币形式投入的经费,后者指货币转化为教学、培训、生产等固定资产;从经济管理学的角度,现代产业学院投入可分为固定费用投入和可变费用投入,前者指为现代产业学院提供教育服务的能力而必须开支的费用,后者指为现代产业学院提供教育服务时受内部要素变化而变化的费用;根据投入性质分为教育型投入和培训型投入,教育型投入针对学历教育和继续教育,主要包括国家教育投入、学生学费等,培训型投入主要包括职业资格培训、技能等级培训等。
三、职业院校现代产业学院投入的理论样态
投入指的是特定主体为了在未来可预见的时期内获得收益或是资金增值,在一定时期内向一定领域投放足够数额的资金或实物的货币等价物的经济行为。对于现代产业学院而言,由于其具有教育的公益属性,其投入体现并非是完全的经济性行为。根据现代产业学院的投入主体不同,可分为国家教育投入和非国家教育投入。非国家教育投入主要包括国内企业投入、国外企业投入、个人或家庭投入、银行贷款、社会和个人捐助等。
(一)国家教育投入在一定时期内仍是职业院校现代产业学院投入的重要组成部分
国家教育投入是支撑教育事业长远发展的基础性、战略性投资,是发展教育事业的重要物质基础,是公共财政保障的重点。对于职业院校现代产业学院,国家教育投入在一定时期内仍是重要资金来源,主要有四种表现形式:一是生均教育经费投入。生均教育经费是由政府制定的财政年度预算,是国家投入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现代产业学院正常运转的基本保障,其投入水平受地方经济发展水平和教育发展实际情况的影响。二是教育培训类项目投入。国家以培训项目的形式对现代产业学院进行投入,提升现代产业学院软件和硬件的整体适应性和部分超前性。三是教育专项投入。通过设立职业院校现代产业学院专项资金以保障产业学院的正常运行。四是公共职业培训。通过设立专项培训项目,引导产业学院自主开展职业技能培训等,从而提高培训收入。
(二)企业投入应逐渐演变成现代产业学院投入的关键组成部分
在深化产教融合背景下,企业将逐渐成为现代产业学院投入的关键主体。企业投入现代产业学院的方式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层面:一是资金投入,以混合形式直接入股,捐赠设备,承担培训费用等;二是人员投入,选拔优秀企业员工参与人才培养、教材开发、课程设计、教学改革、实习指导、技术研发等;三是场地投入,为学生开展实习实训提供场地,选拔优秀员工指导学生实习实训;四是教师培训,企业为专业教师提供实践岗位,全面提升专业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
(三)国外投入应成为现代产业学院投入的必要组成部分
进入全球化时代,我国职业教育走出国门已经成为大势所趋,同时引进国外优秀教育资源参与我国职业院校现代产业学院建设也是一种必然[2]。一方面,积极与国外合作,推动现代产业学院走出去,积极开展联合人才培养、技术技能培训等,提高产业学院服务“一带一路”倡议和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的水平。另一方面,积极引进国外优秀教育资源,尤其是建设理念、培养标准、课程资源、教学模式等,提高现代产业学院的国际化水平和人才培养水平。
(四)个人或家庭应成为现代产业投入的长期稳定组成部分
职业教育的准确定位是职业,是职业个性的特殊需要,现代产业学院作为职业教育一种实现形式,个人或家庭投入也是其来源之一。家庭负担子女教育支出,个人支付自己的教育支出,这种支出不仅对个人和家庭是投入,对现代产业学院也是一项投入。进入互联网时代后,教育应该满足每个人或每户家庭的个性化需求、多元化需要,要求现代产业学院办学主体和办学形式的多元化。因此,个人或家庭作为现代产业学院的一种长期且稳定的投入来源,对现代产业学院的发展提出新要求。
(五)社会捐赠应是现代产业学院投入的不可预期性组成部分
社会捐赠是指自然人、法人或其他社会团体出于爱心,自愿无偿地向现代产业学院捐赠财产进行帮助的活动。纵观国内外,捐赠是办学资金的来源之一。现代产业学院瞄准产业、行业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这些人才以校友的身份进行捐赠,这些人才的使用单位也存在进行捐赠的可能性。此外,关心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社会团体也会进行捐赠。由于社会捐赠的内容和形式多样,捐赠的主体具有不确定性,因此社会捐赠存在不可预期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