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层次到类型:中高本衔接培养技术技能人才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作者: 王春絮 张春明 邓三鹏

摘 要 实施中高本衔接是完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科学路径。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在遵循技术技能人才发展规律的基础上,从招考方式(入口)、培养方式(过程)、评价方式(出口)三个环节入手,探索构建了聚焦类型化人才培养定位,实行以技术技能为导向的类型化招考方式、以生源特点为导向的类型化培养方式、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的类型化评价方式,坚持教学资源、师资队伍、管理机制、实训条件、技能证书之间协同的“一聚焦、三导向、五协同”中高本衔接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了中高本衔接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新模式、新范式和新机制。

关键词 中高本衔接;技术技能人才;人才培养模式;层次;类型;体系

中图分类号 G71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23)017-0021-06

实施中职、高职与本科职业教育有效衔接(简称“中高本衔接”)的人才培养模式,是完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科学路径,是适应我国产业转型升级和经济发展需要、办好人民满意职业教育的现实需求[1]。近年来,我国出台并实施的一系列政策举措有力推动了职业教育的高质量发展,实现了职业教育从“层次”到“类型”的转变,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现代职业教育发展范式。随着职业教育体系内中高本不同学历层次的职业学校设置日趋完善,对优化技术技能人才纵向衔接培养的类型定位内涵提出了更高的要求[2]。

实际上,职业教育的跨层次衔接培养问题,在世界上许多国家特别是高等教育发达国家,一直处于不断探索与改革中。美国在2006年通过《卡尔·帕金斯生涯与技术教育法案》,以法律的形式对职业教育层级间的衔接进行了规定,职业教育、职业学校、职教学生的教学和学习不再单一指向某一学段的学习目标和人才培养目标,而是将某一学段置入整个职业生涯和技术生涯中,在整体指导下开展局部工作[3]。德国从职业技能水平框架出发,构建了职业教育与培训领域资格标准,特别是资格框架等级标准界定、资格类型规范画像等,从形式和内容上创造了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衔接的典范案例[4]。日本自2019年开始设立专门职业大学,完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体系,实施职业教育学分制和选修制,学生可以通过提前选修课程完成学习过程,且得到不同学段学校的认可[5]。由此可见,职业教育衔接培养的本质是在职教体系层次结构的支撑下,通过建立一条跨层次的人才培养链条,使学习者能够顺畅地从低一层次向高一层次过渡,提高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从而提升职业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也为职教学生终身学习及可持续发展提供更大的平台。

中高本衔接是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发展完善的一种基本趋势,特别是对于我国一批新建本科层次职业院校而言,它是发展世界一流职业教育体系的必然路径[6]。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作为教育部批准成立的国内第一所应用技术大学,具有多年中高本衔接人才培养经验。为此,研究我国第一所应用技术大学中高本衔接培养的探索历程,探讨我国职业教育中高本衔接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路径,对当下中高本衔接人才培养的创新实践和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完善具有重要意义。

一、中高本衔接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历程

构建层次结构完整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是教育外部需求和内部需要共同作用的必然结果。2015年,教育部批准成立了国内第一所本科层次应用技术类型高等学校——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在《教育部关于同意建立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的函》中明确指出:学校主要培养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重点探索中职、高职、本科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通道,构建完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按照教育部要求,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开展了中高本衔接技术技能人才培养。

(一)层次完善:形成中高本衔接技术技能人才培养雏形

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在获批本科层次院校前,便已开展了中高本衔接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深入研究与实践。2011年开始,学校先后与天津市8所中职学校合作实践了“3+2”中高职分段衔接培养。2012开始,学校与天津市1所普通本科院校联合开展了本科层次人才培养。2011-2015年间,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即开展了高职专科层次教育和本科层次教育,同时与中职学校保持着人才衔接培养合作,实现了在同一所高校内建立中高本人才培养体系。学校在实施不同层次人才培养探索的全过程中,不断创新教学理念,完善各层次人才培养方案,整合优质教育资源,推进中高本层次间人才培养衔接,形成中高本衔接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雏形。

(二)类型引领:创新中高本衔接人才培养特色

2015年,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获批,开设的本科专业可直接招收中职、高职毕业生,解决了中高本衔接的“瓶颈”问题。2015-2018年间,学校依托8个中职专业、8个高职专业、19个本科专业探索形成了“一聚焦、三导向、五协同”的中高本衔接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模式。“一聚焦”指聚焦类型化人才培养定位,着力培养技术技能人才;“三导向”指坚持以技术技能为导向的类型化招考方式、以生源特点为导向的类型化培养方式、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的类型化评价方式,落实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全过程;“五协同”即坚持教学资源、师资队伍、管理机制、实训条件、技能证书之间的协同。

(三)成果示范:开展中高本衔接模式推广验证

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不断完善与推广中高本衔接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结合服务“京津冀协同发展”国家战略,2018年与河北省承德应用职业技术学院开展对口帮扶职教项目,2019年与河北省衡水职业技术学院签署结对框架协议。依托“职业教育东西协作”国家行动计划,2019年学校与甘肃省酒泉职业技术学院开展协作项目。坚持服务国家“一带一路”倡议,2018年学校在柬埔寨创立“澜湄职业教育中心(鲁班工坊)”,援建国立理工大学;2019年在尼日利亚创立鲁班工坊,援建阿布贾大学。

二、中高本衔接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

经过十多年的探索实践,在遵循技术技能人才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创立了“一聚焦、三导向、五协同”的中高本衔接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实现了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从理论顶层设计到实践改革阶段的跨越发展,对我国进一步完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具有重要意义。

(一)一聚焦:类型化的人才培养定位

职业教育中高本衔接人才培养定位既不是传统职教专科的“加长版”,也不是普通本科的“复制版”[7]。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紧密结合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把握职业教育生源结构和特质,形成中高本衔接类型化的人才培养定位,既有别于传统专科教育,又与普通本科错位发展。

相较传统专科教育而言,中高本衔接类型化的人才培养定位不仅面向企业一线操作岗位,更倾向于企业一线技术岗位和管理岗位。在培养规格方面,在传统专科教育重视实践技能的基础上,中高本衔接类型化的人才培养定位更偏重于工程技术分析与解决能力方面的要求,具体表现为能够掌握科学方法,通过实验改良技术、改进工艺、优化流程,并具有根据生产要求进行一定技术研发的能力[8]。

相较普通本科教育而言,中高本衔接人才培养定位也存在较大差异,特别是生源情况特点不同。职教生源相较普通高考生源,已具备了一定的职业领域专业基础,存在实践欲望高、动手能力强的优点和长处,也具有知识基础较差,推导逻辑思维及抽象理解能力偏弱的缺点和不足。结合生源特点,中高本衔接类型化的人才培养定位应与理工类大学和应用型高校的本科教育区别开来[9]。

中高本衔接类型化的人才培养定位注重依托职业教育前置专业,在相对确定的职业领域内延续对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更关注解决企业一线技术和工艺实际问题,同时兼顾学生的应用设计与研究能力培养,更强调人才培养定位的“职业属性”和教育的职业特征。

(二)三导向:类型化的人才培养过程

为保证中高本衔接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高质量发展,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从招考方式(入口)、培养方式(过程)、评价方式(出口)三个环节入手,全过程把控类型化的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三个环节紧紧相扣,构成技术技能人才培养闭环,落实中高本衔接的类型化要求。

1.以职业能力为导向的类型化招考方式

考试招生是优化类型化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定位的关键,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自2011年实践“3+2”中职与高职衔接、2016年实践“3+4”中职与本科衔接、2018年实践“3+2”高职与本科衔接以来,通过跨层次转段招生考试改革,不断深化以职业能力为导向的类型化招考方式探索,主要包括建设中高本跨层次招生专业对接标准和优化“文化素质+职业技能”的转段选拔考核两个方面。

在招生专业对接标准方面,突出类型化的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定位,以职业能力的接续性特征作为遴选衔接专业的准绳,重点选取职业领域能力要求较高、面向解决较复杂问题岗位、确需较长学制培养的专业进行衔接培养招生[10]。跨层次招生专业间的对接,以职业面向和专业目标统一性为基准,以岗位面向与就业领域相近性为原则,确立职业能力接续性培养需求,明确中高本可衔接专业范围和标准。

在转段选拔考核方面,以满足职业能力需求为基准,优化设计“文化素质+职业技能”的转段升学人才选拔方式。通过梳理满足职业能力需求的必备核心课程,确立专业课考试科目范围。在学科型理论考试的基础上,重点突出实操型技术技能的考核,同时根据衔接专业特点,适当结合以1+X证书考试替代相应科目或技术技能考核的方式进行。对于行业特色鲜明且社会急需的中高本衔接专业,不断探索拓宽技能拔尖人才选拔范围,将技能竞赛与专业定位结合并对应,采用竞赛获奖免试录取等多样化选拔方式,进一步丰富技术技能人才的选拔途径,满足广大职业院校学生的升学愿望[11]。

2.以生源特点为导向的类型化培养方式

中高本衔接的培养对象主体是职教学生,构建符合生源特点的类型化培养方式是提高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保障。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中高本衔接培养实践遵循“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以不同层次职教生源专业背景及其具备的专业知识和技术技能水平为基础和依据,打造课内教学和课外培养有机结合的类型化培养体系,实现职教学生“各尽其能,人尽其才”,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出彩”。

在课内教学方面,一是发扬技术技能优势。中高本衔接的职教生源学生,经过中职或高职阶段系统的专业知识和技术技能培养,已具有一定的专业技术基础并获得相关的职业技能证书。在专业课程体系设计上,学校主动拓展与区域行业企业的深度合作,校企共建类型化人才培养体系,系统设计中高本各阶段实验、实训、实习等实践环节,引导和帮助学生在具体项目实践中解决复杂工程问题,进一步发挥职教生源的技术技能优势。二是夯实知识基础进阶。中高本衔接生源学生的理论知识体系和认知方式具有很强的职业教育特色,在培养过程中依层次进阶补充思政、数学、物理、英语等公共基础课程,统筹设计各层级专业基础课程衔接体系,针对职教生源特征和职业领域发展趋势,进阶调适各阶段教学内容,夯实学科理论知识基础;三是优化专业分向培养。在专业方向课程和选修课程设置中,根据学生前置专业基础的不同和升学来源方式的差异,实施专业方向课程分类培养,例如,为技能竞赛获奖免试升学的学生单独设立专业方向,以更好发挥学生兴趣和特长,实现个性化培养。

在课外培养方面,一是重视技能竞赛衔接。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精心筛选国际国内高水平赛项,将技能竞赛获奖列入转段升学加分和课外学分范围,引导各层级学生通过参加学科、技能和创新竞赛,锻炼提升技术应用和技能实施的能力水平,实现课外竞赛与专业学习的良性互动。二是设立学生创新项目。通过设立针对中高本不同层级的学生创新项目,倡导学生在课外专业领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获取新知识、分析解决问题以及交流合作的能力,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习惯和自我发展的能力。三是鼓励学生社团发展。学校有效利用和挖掘实验实训室资源条件,通过开放实验实训室支持学生社团建设,为学生社团提供专项经费支持,配置专业指导教师,鼓励学生通过社团开展跨专业、跨层级学习与交流。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