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职业技术师范教育内涵特征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研究
作者: 洪运 李梦卿
摘 要 职业技术师范教育是我国职教师资培养的主要途径,具有“师范性”“职业性”“专业性”的内涵特征。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有利于传承“工匠精神”,加强职业技术师范教育建设有利于优化职业教育“类型定位”,加强职业技术师范院校建设有利于探索典型经验并为世界贡献“中国模式”。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是我国最早获批设立的为职业教育培养专业师资的职业技术师范院校,基于职业技术师范教育内涵特征深入开展了“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实践,即以坚守职教道路扛起使命责任、以双师引进方式优化师资结构、以优化培养方式提升师资培育、以分类评价策略激发教师潜力。
关键词 师范性;专业性;职业性;职业技术师范教育;“双师型”教师
中图分类号 G71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23)017-0046-07
国家高度重视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工作。2019年8月,教育部等四部门印发《深化新时代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改革实施方案》(以下简称《实施方案》),提出“加强职业技术师范院校建设,办好一批一流职业技术师范院校和一流职业技术师范专业”[1]。2022年10月,教育部印发《关于做好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认定工作的通知》,提出“健全教师标准体系,加快推进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队伍高质量建设”[2]。2022年1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联合印发《关于深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的意见》(以下简称《改革意见》),提出“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3]。
作为我国高等教育中的一支“特色队伍”,职业技术师范院校是高等教育、师范教育、职业教育的综合体,是“双师型”教师培养的重要载体,其社会定位是为职业院校培养、输送高水平“双师型”教师。从事职业技术师范教育的教师既需肩负“师范性”的使命,又应具备“专业性”的能力,同时还须具备“职业性”的特色。“师范性”“职业性”“专业性”构成了职业技术师范教育的内涵特征,其发展不能偏离内涵建设的中心。
一、坚持内涵特征开展“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时代意义
(一)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有利于传承“工匠精神”
2020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致首届全国职业技能大赛的贺信中提出,“培养更多高技能人才和大国工匠”[4]。“双师型”教师作为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者和引路人,肩负着培育和传承“工匠精神”的重任[5]。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受实用主义价值观影响,大众对职业情怀、使命责任的重视程度逐渐降低,“工匠精神”的传承意识严重不足。“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要以“师范性”特征为驱动,以氛围营造、价值引领为策略,充分挖掘“工匠精神”的丰富内涵,使“工匠精神”成为“双师型”教师勤于创造、追求精益的动力之源。
德技并修是“师范性”特征的直接体现,“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不仅需要以师德师风建设涵养“工匠精神”,也需要以“工匠精神”引领技术技能提升。将“师范性”融入校园文化建设,营造与传承“工匠精神”相适应的师范文化氛围,指引教师在课堂教学、企业实践中领悟、践行“工匠精神”,以达到校园文化建设、人才培养目标以及产业发展需求相耦合,以高水平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培育更多传承着“工匠精神”的高技能人才和大国工匠。
(二)加强职业技术师范教育建设,有利于优化职业教育“类型定位”
《改革意见》指出,“要持续推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优化职业教育类型定位”[6]。优化定位是在巩固职业教育特色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职业教育的类型定位[7]。长期以来,职业教育一直是高校招生的“末班车”,受上升渠道限制以及普职分流的影响,职业教育始终处于舆论困境之中,被大众视为托底的教育类型。优化职业教育的类型定位,一则在于坚持“职业性”特征以巩固职业教育特色;二则在于破除社会对职业教育的“矮化”思维。
“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要通过引导教师对职业教育的正面认知,增强教师对职业教育的情感认同,促使教师树立以“职业性”特征为本源的正确职业观,加强职业自信心,提升职业归属感。大众对职业教育偏见的成因是复杂多元的,从职业教育改革新要求的视角审视职业院校办学质量,师资水平良莠不齐的现状是导致偏见形成的重要因素,其解决路径归根结底是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升教育教学质量。
职业技术师范教育作为推进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力量,必须把准职业教育功能定位,明确“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方向,从以促进就业为导向转变为服务人的全面发展为导向,在巩固“职业性”特色的基础上,注重培养教师实践与创新兼备的职业素养,以高质量、多层次的职教师资培养推动职业教育创新发展,拓展职业教育的上升渠道,实现职业教育类型定位的优化,不断增强职业教育的吸引力。
(三)加强职业技术师范院校建设,有利于探索典型经验并为世界贡献“中国模式”
作为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高地,天津全面完成了与教育部共建国家现代职业教育改革试验区、示范区和“示范区升级版”的建设任务,为我国现代职业教育发展提供了可复制、可借鉴、可推广的“天津范式”。处于高质量发展阶段的天津,已经启动了新时代职业教育创新发展标杆建设,旨在为全国提供具有天津特点、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职业教育创新发展的标杆[8]。
职业教育的创新发展离不开技术技能教师队伍的保障,加强职业技术师范院校建设、强化“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是职业教育创新发展标杆建设的题中之义。“专业性”是“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内核,也是实现创新发展的手段,主要体现在兼顾理论实践、注重工学结合、践行产教融合、扎根职教研究等方面。加强职业技术师范院校建设,一是强调教师在教育教学、研究创新以及专业实践等方面的多元协调发展,使“双师型”教师成为兼具教学育人能力和实践创新能力的复合型人才;二是侧重产业与教学融合,学校与企业协作,形成常态化校企人员互派、轮岗机制,使职业技术师范教育能够紧紧把握住职业教育对人才需求的脉搏,学校培养目标对接企业创新需求,校企协同发力,提升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的契合度;三是突出教师在职业教育智库建设、文化推广方面发挥智囊团、思想库的作用。加强智库建设,引领创新发展的思想理念、标准指南和实践方向。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致力于服务国家职业教育和天津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助力天津打造创新发展标杆。以创新发展标杆建设向全国提供“天津方案”,向世界展示“中国模式”,增强我国在职业教育领域的国际影响力。
二、从内涵特征看职业技术师范教育发展
(一)基本特征:师范性
1.坚持师德为先,推进师德养成
为人师表,须德才兼备,既要教授学生“专业之技”,更要传授学生“立世之德”。2019年12月,教育部等七部门印发的《关于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师德师风建设的意见》指出,要把师德师风作为评价教师队伍素质的第一标准[9]。因此,教师队伍建设须坚持师德为先,将教师的思想政治和师德师风放在首要位置,在教师队伍建设的全过程推进全员全方位的师德养成。
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作为全国职业学校师德师风建设专家委员会主任单位,坚持师德为先,以师德承诺、师德档案、师德考核为手段,以师德典范和楷模为领航,奉新时代高校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为圭臬,建立了协同联动的师德师风建设长效机制。学校强化师德考核结果的运用,在教师准入、岗位聘用、绩效考核、职务晋升中,严格执行师德失范行为“一票否决”。引导“双师型”教师工学结合、知行合一、德技并修,提升教师课程思政能力,实现思想政治素养与专业能力融合统一[10]。同时积极挖掘校园文化育人功能,学校将师德师风文化融入景观设计中,建有炎培园、行知园等育人景观。使校园景观成为师德师风文化的物质载体,通过发挥校园景观的隐性育人作用,实现师德师风文化与校园环境的深度融合,营造风清气正的师德养成环境和氛围。在内因和外因的双重作用下,引导教师涵养师德内蕴,升华师德情感,规范师德行为。
2.弘扬“工匠精神”,培育“工匠之师”
2021年10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和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提出“弘扬工匠精神,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有力人才和技能支撑”[11]。“工匠精神”是一种价值体现,是用精益求精的理念、一丝不苟的素养践行社会责任。
2017年教师节前夕,李克强总理在考察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时勉励同学们:“你们不是一般的工匠,你们是工匠之师”[12]。职业技术师范院校师资队伍肩负着培育“工匠之师”的社会责任,培育“工匠之师”必须要以“工匠精神”贯穿始终。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主动营造爱岗敬业的职业风尚和精益求精的敬业风气,提升教师弘扬“工匠精神”的思想意识,打造具备“工匠精神”育人能力的教师队伍。学校“技能大师工作室”面向全校开放,教师们可以在“工作室”聆听大师授课,现场感受“工匠之师”的精粹和灵魂。在与“大师”近距离接触的过程中,领略工艺之美,学习职业之技,感受工匠之魂[13]。以“工匠精神”育“工匠之师”的职业使命逐渐成为学校教师的价值认同、情感认同,技能成才、技能报国的育人信念成为学校教师以“工匠精神”传授知识技能的内驱力。
(二)本质特征:职业性
1.坚定发展道路,坚守职教本色
20世纪70年代末,为缓解技工学校师资短缺的问题,我国职业技术师范院校应运而生。因此,“职业性”是职业技术师范教育的逻辑起点。自创办职业技术师范院校以来,职业技术师范教育经历了10余年的繁荣发展,而后随着国家战略调整以及高等教育的普及化发展,导致职业技术师范教育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困境[14]。在此过程中,部分职业技术师范院校被合并,还有部分院校踏上了向综合性院校、应用型本科院校转型的发展道路,逐渐形成了“老八所”院校的职教师资培养格局。2015年以来,经国家批准,我国又新增了4所独立设置的职业技术师范院校,在新时期进一步优化了我国职教师资培养的战略布局。校名是学校的名片,是办学特色的直观载体。如表1所示,职业技术师范院校原多以“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命名,在数十年的曲折探索中,职业技术师范院校均进行过更名,甚至部分院校调整了办学定位、发展目标,虽然仍保留职业技术师范教育专业,但实质上已淡化了职业技术师范教育的办学特色,其根源在于大众“矮化”“窄化”职业教育的传统认知。
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始终坚持办学特色,坚持走服务国家战略需求的发展道路,坚守职业技术师范教育的“职业性”,高举“职业技术”和“师范教育”两面旗帜。40余年来,学校培养了7万余名高素质师范人才和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为职业教育培养、输送了大量的师资。
2013年,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开展服务国家特殊需求“双师型”职教师资博士人才培养项目工作,创立了“双导师、双基地、双证书”研究生培养新模式,形成了本硕博全层次职业教育教师培养体系。随着职业教育“双高计划”的深入实施以及本科职业教育的发展,职业教育对博士层次职教师资的需求日益渐增[15]。为培养此类新型高端复合型人才,满足职业教育新时期发展需求,多所职业技术师范院校已着手推进博士学位授予单位和博士授权点建设工作。当前,我国职业教育的战略定位愈发突出,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职业技术师范教育在职教特色道路上的发展前景愈发广阔。
2.传播职教文化,推广中国模式
职业技术师范教育与职业教育有着与生俱来的血缘关系,在功能定位上,有着引领职教的责任[16]。职业技术师范教育的“职业性”也体现在职教智库建设与职教文化传播等方面[17],通过研究职教、服务职教,引领职教的发展。
职教智库建设方面,2022年,天津中华职教社“EPIP研究中心”“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和成果推广中心”落户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为职教智库建设注入新能量。职教文化传播方面,学校埃塞俄比亚鲁班工坊按照具有中国特色的EPIP模式开展教学,实施“汉语+职业技能”职业教育特色项目,让中国职教方案名扬海外。此外,学校以EPIP为核心要义筹备俄罗斯鲁班工坊项目,探索开发上合组织国家鲁班工坊项目;开展EPIP专著及文献的外文翻译及出版工作,积极推广中国职教师资培养模式。
(三)重要特征:专业性
1.理论实践兼修,双师双能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