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生涯规划与心理健康融合教育模式构建与实践路径
作者: 谭轹纱 尹浪 帅培清
摘 要 加强职业生涯规划与心理健康融合教育是新时代教育改革的必然趋势,是提升学校人才培养质量的应有之意,是解决学生身心健康发展问题的实践诉求。针对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忽略人格培养、课程体系不够完善、教学与社会需求相脱节等问题,重庆市女子职业高级中学遵循职业教育发展规律和人的成长规律,坚持系统性原则、主体性原则、阶段性原则、实践性原则,基于课程统整理论、全人教育理念、积极心理学理论,探索构建了包含信息技术平台、四级课程网络、师资体系在内的职业生涯规划与心理健康融合教育模式,并从理念融合、课程融合、手段融合、师资融合四个方面提出具体的实践路径。
关键词 职业生涯规划;心理健康教育;融合教育模式;中职学生
中图分类号 G4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23)017-0059-06
心理健康是职业生涯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和保障。将心理健康教育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有机融合,推动人格成长与职业成才协同并进,是职业院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路径。中职学校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融合研究与实践,是深化职业教育改革的创新举措。围绕新时代人才培养的新要求,重庆市女子职业高级中学(以下简称“重庆女子职中”)坚持以人的全面发展理念、积极心理学为指导,结合职业教育育人特点,从理念融合、课程融合、手段融合、师资融合等方面对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融合进行了创新研究与实践探索,取得了较好效果。基于此,本文选取该校作为研究的案例,从价值意蕴、基本要求、模式构建、实践路径四个方面进行了深入分析,总结典型经验,以期为中职学校开展有关改革提供借鉴。
一、职业生涯规划与心理健康融合教育的价值意蕴
高素质技术人才是健全人格、优良品格和精湛专业技术的有机统一,好的心理素养是高素质技术人才持续成长的基础。由于心理健康是为进入职业生涯所做的必要准备,职业生涯能促进个体实现人格完善和提高心理健康水平[1],因此,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能够相辅相成、相互促进。
(一)政策驱动:加强职业生涯规划与心理健康融合教育是新时代教育改革的必然趋势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考察时强调:“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青年一代责任在肩。希望同学们树立远大理想、热爱伟大祖国、担当时代责任、勇于砥砺奋斗、练就过硬本领、锤炼品德修为,努力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道德高尚的人,积极投身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伟大事业。”其中,“理想”和“品德”是习近平总书记对广大青年的殷殷嘱托。理想与人的职业发展息息相关,品德与人的心理健康紧密相连,分别彰显了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对人才培养的重要价值。2012年,教育部印发的《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修订版)指出,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是增强德育工作针对性、实效性的重要举措。心理健康教育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内容,也是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基本要求,育心、育德、育才必须有机结合,才能有效促进职业学校学生的全面发展。2020年1月,教育部印发《中等职业学校思想政治课程标准(2020版)》,将“心理健康”与“职业生涯规划”整合为“心理健康与职业生涯”,构成了职业教育特有的内容,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都是帮助学生养成积极的心理品质和促进个人职业生涯良好发展。
(二)战略牵引:加强职业生涯规划与心理健康融合教育是提升学校人才培养质量的应有之意
洛克在《教育漫话》一书中开宗明义地提出好的人生是“健康的精神寓于健康之身体”,身心健康是人成长、成才的基础。2022年5月新修订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提出,职业教育是指“为了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使受教育者具备从事某种职业或者实现职业发展所需要的职业道德、科学文化与专业知识、技术技能等职业综合素质和行动能力而实施的教育,包括职业学校教育和职业培训”。其中,心理健康是职业道德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其他素质和能力得以形成的基础,因此是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应有之义。但对于中职学生的教育,则更多集中在与职业发展相关的技能培养上,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往往容易被忽视。中职学生大多数处于15~18岁的年龄段,正是健康心理养成的重要时期,也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职业观逐步形成的关键时期。这一时期,由于心理发展不稳定、认知不够健全,导致中职学生在具体的实践活动中缺乏清晰的目标,在日常生活、理论学习、技能训练过程中容易出现迷茫的情况。对未来的迷茫与心理问题相互交织,导致部分学生适应能力不强、自我约束力不够,容易产生无力感,调节能力、认知能力、适应能力、规划能力都亟需提升。有研究指出,我国每年因心理问题而做出伤害行为的中职学生人数呈现逐年递增趋势,逐渐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2]。鉴于此,将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融合开展,有利于引导中职学生直面自身实际和内在需要,调适好自己的心态,做好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
(三)现实需求:加强职业生涯与心理健康融合教育是解决学生身心健康发展问题的实践诉求
研究表明,中职学生主要在学习压力、适应不良、人际关系紧张与敌对等方面存在心理健康问题[3]。这些问题的存在与其生活的学校和社会环境息息相关。从重庆女子职中的实际情况看,学校生源以农村为主,大部分学生的父母知识文化水平有限,对子女教育的重视程度与城市家长有一定差距;学生多是初中成绩比较落后,学习习惯较差,学习动机不足;学习成绩上的不尽理想导致学生自我价值感相对不高、自信心不足,缺乏奋斗目标,对未来感到迷茫。而心理上的问题又反映在其对未来职业生涯规划缺乏准确的认知和把握。因此,在学生培养过程中,学校越来越深刻意识到培养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是帮助学生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发展职业技能的基础所在。职业生涯和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方向是提升学生对于未来社会的适应能力,并在此基础上建立起切合实际的专业理想、专业认知和专业技能,有助于解决学生身心健康发展问题。
二、职业生涯规划与心理健康融合教育的基本要求
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是进行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培养个体规划职业生涯的意识和技能,强化自身综合职业能力,促使自身职业实现有效发展的活动[4]。心理健康教育是指根据人的身心发展规律,运用心理学方法,培养学生良好心理素养,促进学生综合素质提高的教育,其核心是适应与发展[5]。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具有不同指向,前者指向学生与外部世界的关系,是向外的;后者指向学生与自我的关系,是向内的。职业生涯规划与心理健康融合教育的基本要求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坚持系统性原则
职业生涯规划与心理健康融合教育是一项系统性工作,不仅涉及心理系统和物理系统,还涉及家庭系统、学校系统和社会系统。一方面,学校要从制度体系、运行机制、课程设置、活动安排、保障机制等方面进行系统谋划,把职业生涯规划与心理健康融合教育列入学校整体规划,并充分发挥学校各层面组织系统的特定作用,构建科学化、系统化的融合教育模式。另一方面,学校要注重与家庭和社会的合作,广泛调动有利于推动职业生涯规划与心理健康融合教育的各方面资源和力量,形成融合育人的合力。
(二)坚持主体性原则
职业生涯规划与心理健康融合教育的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发展,因此必须以学生成长的需要为根本着力点,充分尊重学生在融合教育中的主体性地位。在融合教育设计之初,需要深入调研学生的基本情况,了解其心理状态、行为特征、能力特长、职业理想等,分析学生在心理方面和职业发展方面遇到的难题,并以此为基础确定融合教育的具体目标、教学重点和教学途径等。在融合教育的课程设置上,要让学生参与课程的设计、实施和评价等,让学生成为融合教育的重要推动者。在教学内容选择上,要选取与学生生活实际紧密相关的学习内容,让学生充分认识到所学内容和自身成长的关联性,提升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融合教育的实施过程中,需要根据不同专业、不同性别、不同个性特征,有针对性、差异化地开展融合教育,注重激发学生的创造力,让每个学生都能从中受益。
(三)坚持阶段性原则
学生身心发展具有阶段性特征,在不同阶段面临不同的职业发展问题和心理健康问题。比如,刚入学时多数学生可能面临的是入学心理适应问题,而对职业问题考虑较少;而临近毕业时更关心的是就业问题,同时心理问题也会伴随产生。为此,中职学校需要建立阶梯化的培养思路,根据学生不同发展阶段,合理安排融合教育的内容和形式,有针对性地解决学生面临的主要问题。例如,高一年级重点培养学生的自我认知能力等,高二年级重点培养学生的职业认知能力等,高三年级重点培养学生的社会认知能力等。
(四)坚持实践性原则
职业教育是实践性很强的教育,它以提高学生实际操作能力为核心,注重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于职业生涯规划与心理健康融合教育而言,通过让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和劳动实践,能够充分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情,不仅能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还能让学生在实践中逐步形成正确的职业观和明确的职业理想。在实施融合教育的过程中,需要把实践活动与理论学习有机结合起来,设计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形式,让学生参与进来、行动起来、施展出来。通过综合实践、社会实践等,分阶段、有重点、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适应能力和规划能力。同时,还要注重发挥学生团体在实践中的重要作用,为学生营造积极的同伴环境,让学生形成合作奉献、协同创新等良好心态和职业精神。
三、职业生涯规划与心理健康融合教育的模式构建
(一)基本思路
以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技术技能人才为目标,树立“大心理健康教育观”,坚持把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德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突出积极心理品质在学生成长与成才中的基础性、关键性作用,从全面强化心理健康教育向心理健康服务转变、从关注问题向促进积极心理品质形成转变,将关注个体发展与关注社会适应有机结合,将个人成长与职业成才有机结合,通过融合教育全程化、课程体系化、手段多样化、师资多元化等新路径和新方式,全面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和职业规划能力。
(二)理论基础
1.课程统整理论
学生将要面对的真实世界具有整体性且日趋复杂,学生必须具备积极的心理品质,主动适应社会生活,不断更新知识、建构意义、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由于分科教学强调序列性、层次性,显得零散僵化,已无法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为了弥补分科教学在这方面的弊端,将课程进行统整让学生形成更加宏观的图景十分必要。课程统整不只是知识内容的统整,还包含自我的统整,自我与知识的统整,知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统整等。将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融合起来开展活动,能够激发学生将自我认识与探索知识有机结合,促进学生理解职业和专业技能对自身的意义,帮助学生将职业生涯规划与自身经验进行整合,将复杂的知识体系简易化、生活化。
2.全人教育理念
全人教育理念建立在对传统教育弊端的反思基础之上,是人本主义学说的重要教育理论,其最大的特色是强调人身体和心理的全面、和谐发展,倡导完全人格的教育[6]。职业生涯规划与心理健康融合教育秉持全局观和整体观,在关注学生认知和技能发展的同时,遵循中职学生的身心发展特性和生涯发展特点,重视学生心理健康、人格健全、社会能力的培养等,帮助学生审视自我并找到人生的目标和价值。
3.积极心理学理论
自20世纪末积极心理学兴起,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与研究就受到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积极心理学在教育领域的应用随之展开。积极心理品质是个体在先天潜能和环境教育交互作用的基础上形成的相对稳定的正向心理特质,这些心理特质影响或决定着个体思想、情感和行为方式的积极取向,继而为个体拥有幸福的人生奠定基础。传统心理学关注学生的焦虑、躁狂、抑郁等心理疾病或心理问题,而积极心理学强调关注学生的感恩、力量、勇气等积极心理品质。职业生涯规划与心理健康融合教育重在培养学生积极的人生态度和心理品质,让学生树立信心,形成良好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心理品质,为终身发展奠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