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扩招学生学情调查分析与对策
作者: 关楠楠
摘 要 了解高职扩招学生学情,有针对性开展教育教学改革是提高扩招学生人才培养质量的前提。以A省H市高职院校的扩招学生为调查对象,从学习认知、学习动机和学习需求三个维度对扩招学生的学情进行描述性分析和差异性研究。结果显示,扩招学生的学习认知清晰且热情度高、学习动机明确且目的性强、学习需求多元且满意度高。提升高职扩招学生学习和教学效果的建议为:深化产教融合,构建实践教学体系;坚持目标导向,打造线上资源平台;开展分类培养,满足学生多元需求。
关键词 高职扩招;学情分析;差异性;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 G71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23)020-0052-06
作者简介
关楠楠(1987- ),女,华东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博士研究生,安徽审计职业学院讲师(上海,200062)
基金项目
2021年安徽省质量工程重大教改项目“开放式职业教育质量保障研究”(2021zdjgxm016),主持人:关楠楠;2022年安徽省质量工程“大数据与审计专业产业学院”(2022cyxy013),主持人:胡孝东
一、问题提出
2019-2022年我国实施的高职扩招政策,是党中央、国务院抓“六稳”、促“六保”的重要举措,对于实现教育强国和人才强国具有重要意义。高职三年扩招共招收了413.3万人,大量社会生源进入高职院校,成为高等教育普及化发展的助推器,同时也对高职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出新的要求。由于退役军人、下岗失业人员、农民工、新型职业农民等社会人员皆可报考,他们年龄背景各异、工作经验参差、学习基础不同等特征给以往只接收传统生源的高职院校带来了极大挑战。尤其在学情上,已表现出非传统生源的多点共聚、学习价值观的多维存在、学习方式的多元共存、学习环境的多域共融等共性特征[1]。而深度了解扩招学生的学情,把握其入学需求及学习特征,对于高职院校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至关重要。
学情分析是教学活动的基本环节,也是教学研究的基本内容[2]。根据学情涉及的范围大小,研究者将学情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种。广义的学情指学生的学习情况,包括学生成长、发展的方方面面,如身体、心理、智力、情感态度等;狭义的学情指与学习某些知识和技能相关的学生情况[3],通常指设计和实施某个教学单元或某一课堂前,对学生知识和技能储备情况的分析。因学情内涵涉及的范围不同,学情分析的内容也各有区别。国外研究者更加注重教学过程的系统性,更倾向于将学情分析嵌入到教学内容分析、教学目标确定、教学任务设计等教学过程中,学情分析通常与学习者特征、分析学习者、分析学生概念一致,包括认知与元认知、动机与情感、发展性与社会性、个体差异等四个方面[4];国内研究者从宏观角度认为,横向的学情包括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学习风格、学习环境等,纵向的学情包括学习者过去的“已知”、现在的“需知”和未来的“想知”等[5]。在研究方法上,学情分析的方法大致有资料分析法、经验分析法、观察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或多种方法综合使用[6]。
本研究聚焦于高职扩招学生的学情分析,着眼于宏观层面的学情,采用问卷调查法,在认知、动机和需求等三个维度上研究扩招学生的学习特征及差异,为高职院校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奠定基础。
二、调查设计
(一)问卷编制
基于国内外学者对学情的分析,本研究将高职扩招学生学情分析概括为学习认知、学习动机和学习需求三个维度,形成问卷的基本结构,见表1。问卷包括量表题、单选题和多选题,量表题由“1=非常不符合”到“5=非常符合”共分为5个等级,多选题最多可选择3项。
(二)问卷发放与数据处理
本研究以A省2020年高职扩招入学学生调查为基础,面向A省H市高职院校的扩招学生开展调查,共发放问卷20600份,回收有效问卷18295份,有效率88.8%,样本的具体情况如表2所示。针对回收的问卷,采用SPSS软件和Excel软件进行处理。
三、调查结果分析
(一)学习认知方面
1.学习能力认知
根据扩招学生的教学方式,问卷在学习工具和设备的选择上设置了仅手机学习、仅电脑学习、两者都使用和两者都不用等4个选项。统计发现:同时使用手机和电脑学习的人数占比最多(76.6%),其次是仅使用手机学习(20.7%)、仅使用电脑学习(1.9%)和两者都不用(0.8%)。表明电脑和手机现在已成为扩招学生学习的必备工具,而手机因其使用便捷、响应快速更受学生欢迎。
在日常学习习惯方面,问卷设置了阅读式(看文字、图片、视频)、听讲式(听课、大声朗读学习内容)和实践式(亲自动手、参与实践)3种类型选项,68.4%的学生选择阅读式,21.5%的学生选择实践式,10.1%的学生选择听讲式。分别从性别、年龄分类、生源类型等角度进行卡方检验及事后两两比较发现,上述三种学习方式在男生和女生群体中均存在显著性差异。在年龄方面,26~35岁的学生中,选择阅读式、听讲式和实践式分别存在显著性差异;36~66岁的学生中,选择实践式、阅读式和听讲式分别存在显著性差异。在生源类型方面,退役军人中选择实践式的与选择听讲式的存在显著性差异,在职职工中选择实践式的与选择阅读式和听讲式的均存在显著性差异,应届普高(中职)毕业生中选择阅读式的显著高于选择听讲式和实践式的,表明在职职工和应届普高(中职)毕业生不喜爱亲自动手、参与实践的学习方式。
2.学习行为认知
问卷在按时参加线上教学、按时参加线下教学、业余时间主动自学方面设置了量表题,统计均值分别为4.38、4.10、4.33,在生生交流和主动分享学习经历方面的均值为4.42、4.54。从性别上来看,男生比女生更能够按时参加线上和线下教学,并利用业余时间主动学习,更主动地与同学之间进行交流和分享,且具有显著性差异。从年龄上看,随着年龄增长,学生按时参加线上教学活动、主动自学、交流分享的均值有所提升,除了26~35岁与36~66岁学生在主动分享学习经历方面没有显著性差异之外,其余方面在不同年龄段的学生中均具有显著性差异,由此说明,年龄越大,学生的学习行为越主动,学习意愿越强烈,表现为更能够按时参加线上教学,主动与同学交流,并利用业余时间自学。但是,在按时参加线下教学方面,不同年龄段的学生并无显著性差异,且均值低于按时参加线上教学,可见对于扩招学生来说,线上教学比线下教学更易被接受。
从生源类型角度来看,不同生源类型学生在学习行为认知各方面具有显著性差异。村两委干部群体参与线上线下学习、利用业余时间主动自学得分最高,事后检验显示,均显著高于除新入伍士兵之外的其他任何类型的学生。不太清楚自己生源类型的学生在学习行为认知各方面得分最低,可见他们平时对学习的关注度和投入度不如其他类型的学生。
在合作学习的形式方面,问卷设置了教师指导、团队合作、独自学习和竞争学习4个选项。结果显示,选择独自学习的占比最高(40.1%),其余依次是教师指导(27.7%)、团队合作(24.0%)和竞争学习(6.8%)。除独自学习之外,16~25岁的学生倾向于团队合作学习,26~35岁和36~66岁的学生倾向于教师指导学习,且互相具有显著性差异。说明年龄越大,对教师指导的依赖性越强,年龄相对小的学生更喜爱团队合作、探索学习,对教师指导的依赖性较弱。
3.学习优劣认知
为调查扩招学生对自身学习优势和学习困难的认知情况,问卷设置了组织纪律性强、处理人际关系能力强、学习意愿强烈、学习时间精力多、拥有工作经验、好像没有优势、其他7个多选项。结果显示,54.7%的学生认为他们的优势在于拥有工作经验,47.7%的学生选择学习意愿强烈,43.9%的学生选择组织纪律性强,34.5%的学生选择处理人际关系能力强,21.7%的学生选择学习时间和精力多,且各选项具有显著性差异,详见图1。从性别角度来看,更多男生认为学习优势在于组织纪律性强(48.3%)、处理人际关系能力强(37.0%),而更多女生认为学习优势在于学习意愿强烈(49.2%)、学习时间和精力多(25.9%)。从年龄分段角度来看,16~25岁的学生选择学习意愿强烈的最多,而26~35岁和36~66岁的学生选择拥有工作经验的最多。可见,拥有工作经验是年龄较大学生群体的突出优势,年龄较小的学生对于各项优势的选择较为平衡。从生源类型角度来看,退役军人、村两委干部选择最多的优势是组织纪律性强,这与军人与生俱来的精神、干部严以律己的作风息息相关;应届普高(中职)毕业生选择最多的优势是学习意愿强烈,这与适龄入学的需求和他们未来的就业关系密切。
问卷设置了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不强、专业知识难理解、电子设备使用困难、学习与上班冲突、学习与生活冲突、其他7个学习困难方面的多选项。结果显示,50%的学生认为首要学习困难是学习与上班冲突,49.4%的学生认为专业知识难理解,30.7%的学生选择注意力不集中,详见图2。从性别角度来看,更多男生(51.4%)认为学习与上班冲突是最大困难,而更多女生(52.2%)认为专业知识难理解是最大困难,且不同性别在学习困难的选择上具有显著性差异。从年龄角度来看,年龄段越小,对于注意力不集中的选项选择率越高,说明年龄较大的学生专注力较年龄小的学生更强,或者需付出更多学习注意力;36~66岁的学生选择电子设备使用困难的选项占比40.7%,说明年龄段越大,对于电子设备和学习平台的操作越困难;在学习与上班冲突和学习与生活冲突两个选项上,26~35岁学生选择均超过另外两个年龄段的学生,26~35岁正值家庭、生活和工作的关键时期,各方面压力超过其他年龄段的学生,因此需要协调这部分学生学习与各方面的关系。从生源类型角度来看,农民工、下岗职工、村两委干部、新型职业农民群体选择最多的是专业知识难理解,说明这部分群体离开校园时间过久,拥有丰富的社会经验但却缺少必备的学习基础;退役军人、在职职工群体选择最多的是学习与上班时间冲突,可见,这部分群体更关注的是学习时间如何与工作时间相协调。
与普通学生相比,虽然扩招学生面临着各种学习困难,但是在遇到困难时仍会继续坚持完成学习方面,均值达到了4.59,且36~66岁的学生,克服困难继续学习的决心最强,显著高于16~25岁和26~35岁的学生。
(二)学习动机方面
1.参加学习原因
为了解学生参加扩招学习的各种原因,问卷设置了学费减免、结伴报名、调整工作、学习灵活、大专文凭、人脉资源、其他7个多选项。结果显示,56.8%的学生参加学习是为了调整工作岗位,50.1%的学生是为了获得全日制大专文凭,45.4%的学生是因为学习时间灵活,详见图3。从性别角度来看,更多女生是为了换好工作、获取大专文凭和学习时间灵活而参加扩招学习,除了与同事或朋友结伴报名的学习原因外,不同性别在各项学习原因中都具有显著性差异。从年龄角度来看,16~25岁和26~35岁的学生选择最多的是调整工作,36~66岁的学生选择最多的是学习时间灵活和获取全日制大专文凭。从生源类型角度来看,只有村两委干部群体选择最多的入学原因是学习时间灵活,其余生源类型选择最多的都是调整工作;退役军人在学费减免选项选择率占比63.7%,可见学费减免是吸引退役军人入学的一大重要原因。
2.选择专业理由
在选择专业理由方面,问卷设置了个人兴趣、与目前工作相关、与未来工作相关、受同伴影响、其他5个单选项。结果显示,选择与目前工作相关的占36%,个人兴趣的占比30%,与未来工作相关的占27.9%,受同伴影响的占3.5%。同时,不同性别、不同年龄段、不同生源类型在选择专业的理由上均具有显著性差异。值得注意的是,16~25岁的学生选择专业更注重个人兴趣,显著高于工作相关等因素;26~35岁学生虽选择与目前工作相关的最多,计划从事工作相关和个人兴趣次之,但并不具有显著性差异;36~66岁的学生选择与目前工作相关的最多,且与未来工作相关和个人兴趣具有显著性差异。可见,在专业选择方面,年龄越大的学生会更多考虑与目前工作相关的专业,25岁以下的学生,在选择专业时会更多考虑个人兴趣,侧面反映出大龄学生的职业已趋于稳定,不会轻易更换,而年轻学生在选择专业和工作方面,拥有更大的选择权并具有不稳定性。此外,除退役军人和应届普高(中职)毕业生多数选择个人兴趣外,其余生源类型均多数选择与目前工作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