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现代化背景下职业院校“内外双螺旋”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与实践策略

作者: 刘标

中国式现代化背景下职业院校“内外双螺旋”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与实践策略0

摘 要 在加快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背景之下,创新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是时代赋予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新的历史使命。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助推经济增长为根本旨归,以人的全面发展为逻辑主线,凝聚政府、企业和学校三者合力,构建政策链、教育链和产业链彼此渗透、融汇贯通的“外螺旋”链条;并基于“素养为本—课程为纲—教学为体”的人才培养内容,构建了人才培养的“内螺旋”链条,最终形成职业院校“内外双螺旋”人才培养模式。需要从充分发挥政府引领作用、完善校企协同育人机制、加强专业资源库建设三方面着手,确保职业院校“内外双螺旋”人才培养模式在实践中取得成效。

关键词 中国式现代化;职业院校;内外双螺旋;人才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 G719.2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23)026-0021-06

2022年教育部发布的《中国职业教育发展白皮书》指出,中国职业教育与中国现代化共生发展,在服务经济发展、促进民生改善、优化教育体系、增进国际交流方面发挥重要作用[1]。作为国民教育体系和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职业教育在培养技能型人才、促进就业创业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2]。过去十年,我国职业教育逐步从政府主导转向多元参与、从规模扩张转向内涵发展,逐步建成全世界规模最大的职业教育体系。2022年5月,在教育部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司长陈子季表示,2021年我国高职院校招生规模为557万人;中高职院校每年向社会输送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约为1000万人,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人才支撑。但不可忽视,在加快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开局之时,我国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缺口仍然存在。2020年10月教育部对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第5562号建议的答复中提到,2019-2035年我国技术技能人才的年均缺口在1300万左右,其中高级技术技能人才的年均缺口在700万左右。因此,如何发挥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功能,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培养高素质的技术技能人才,成为当前值得研究的基础性与战略性课题。本文以校企合作为基准点,凝聚政府、企业和学校三者合力,构建政策链、教育链和产业链彼此渗透、融汇贯通的“外螺旋”链条;并基于“素养为本—课程为纲—教学为体”的人才培养内容,构建了人才培养的“内螺旋”链条。在此基础上,形成职业院校“内外双螺旋”人才培养模式,以期为提高职业教育育人质量、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发展提供参考。

一、中国式现代化背景下职业院校“内外双螺旋”人才培养模式构建的基本原则

(一)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

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这不仅是职业院校“内外双螺旋”人才培养模式构建的根本出发点,也是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以及支撑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重要方向。

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3]。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方向不动摇,是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思想保障。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2021年10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联合印发的《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指出,“职业教育要坚持党的领导,坚持正确办学方向,坚持立德树人,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有力人才和技能支撑”。职业院校“内外双螺旋”人才培养模式的“外螺旋”链条由“政府、院校、企业”三个节点构成,在职业院校人才培养中发挥思想引领作用,可回答好“为谁培养人”这一关键问题。“政府—院校—企业”三个育人主体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不动摇,将立德树人目标融入人才培养各个环节,是中国式现代化背景下职业院校“内外双螺旋”人才培养模式的基础支撑和根本保证。

此外,在过去相当长一段时间内,职业院校人才培养侧重校内专业知识学习,忽略了人才在未来职业生涯中职业素养与职业道德的培养,这导致部分学生在步入工作岗位后难以迅速适应社会发展和时代需要[4]。职业院校“内外双螺旋”人才培养模式的“内螺旋”链条由“素养为本—课程为纲—教学为体”三个层级培养内容组成,以培养人才职业素养为根本,从课程体系建设与教学体系建设双向持续发力,有助于最终实现立德树人这一根本目标。

(二)以助推经济增长为根本旨归

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既需要大批拔尖创新人才攻克关键核心技术以解决“卡脖子”问题,也需要大量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为经济增长提供动力支撑。然而,当前中国产业工人队伍发展存在技能型、知识型、研发型人才缺口较大的难题,难以支撑基础制造以及先进制造业转型升级。2017年,中华全国总工会党组成员、经费审查委员会主任李守镇在全国政协十二届五次会议第二次全体会议上发言时指出,“全国高级技工缺口近1000万人”。构建职业院校“内外双螺旋”人才培养模式,是高效输出技能型人才的重要途径,可为推动经济增长与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发展提供重要支撑。一方面,中国式现代化背景下,职业院校“外螺旋”人才培养的价值导向在于理顺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与经济增长的共生逻辑。因为经济增长对人才培养具有决定性作用,而人才培育的规模、质量又反向深刻影响产业结构调整与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当前,人口规模庞大既是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重大难题,也是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巨大优势[5]。面对人口规模庞大的现实情况,以政府为主体的制度创新链、以院校为核心的知识创新链和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链实现“三链融合”,推进彼此间“人才、资本、信息、技术”等要素互相渗透,有利于培养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此外,在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之时,职业院校“内螺旋”人才培养链条通过不断革新教学方法与课程体系,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从“供给端”提高高素质技能人才供给水平,不断推动整个经济发展领域人才队伍的整体水平。

(三)以人的全面发展为逻辑主线

加快构建终身学习体系,满足每个人适应社会发展和个体全面发展需要[6],是中国式现代化背景下职业院校“内外双螺旋”人才培养模式构建的逻辑主线。据腾讯课堂发布的《2021全国青年终身学习指数报告》显示,2021年在线终身学习热度最高的100门课程中,有87%的课程与职业技能有关。这意味着,通过终身学习提升职业技能,实现职业轨迹变迁与收入增长,成为各类人才完善自我、实现全面发展的重要方式。然而,受制于育人价值观束缚,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只停留于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的倡导层面[7]。在中国式现代化开局起步的关键时期,以人为本的“外螺旋”价值导向与个体价值实现的“内螺旋”本质追求耦合共生,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所遵循的逻辑主线。一方面,以人为本是“外螺旋”的价值导向。步入中国式现代化发展新阶段,职业院校“外螺旋”人才培养,可有效推动“政”“产”“学”三方相互合作,在落实以人为本与教育公平人才培养理念方面持续发力,是实现终身学习和个体全面发展、满足个体对教育质量与教育公平需求的现实要义。另一方面,面向个体价值实现是“内螺旋”的价值导向。作为一种面向人的实践活动,职业院校“内螺旋”人才培养具有“满足社会需要和人的需要的双中心”价值取向[8]。中国式现代化本质上是人的现代化,以人的全面发展支撑人的现代化发展,体现中国式现代化的目标追求。在中国式现代化背景下,职业院校“内螺旋”人才培养彰显出“人”的核心主体地位,通过强化课程与教学体系改革螺旋链条,有利于提升学生职业素养与技能水平,实现人才培养向“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转变。

二、中国式现代化背景下职业院校“内外双螺旋”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内涵

党的二十大报告将“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强化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列为专章,系统阐释职业教育在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中所肩负的重要使命。中国式现代化背景下,职业院校“内外双螺旋”人才培养模式由“外螺旋”与“内螺旋”组成(见图1),外螺旋”是指政府、企业和学校三者形成合力,实现政策链、教育链和产业链彼此渗透、融汇贯通;“内螺旋”是指坚持“素养为本—课程为纲—教学为体”的人才培养内容。同时,在“内外双螺旋”动力耦合点上构建多元主体育人考核评价体系,共同推动人才培养形成“螺旋—协同—融合—上升”发展格局。

(一)外螺旋:构建“三位一体”协同育人机制,画出育人最大同心圆

面向中国式现代化发展,学校、政府与企业协同育人成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本质特征[9]。对此,职业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外螺旋”构建,不仅关注企业与院校之间的合作关系,而且也注重政府在其中发挥的关键作用。

一是以政策链为驱动,深化校企合作。2016年3月,中共中央印发的《关于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提出:“坚持聚天下英才而用之,构建科学规范、开放包容、运行高效的人才发展治理体系。”若想搭建起此种人才发展治理体系,需要以政府牵头,尤其是充分发挥政策的引导和推动作用。为确保以政策链驱动外螺旋人才培养模式落实,政府部门需要完善配套的政策法规体系,例如对产教融合型企业落实教育费附加、地方教育附加减免及其他税费优惠,激发企业参与人才培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是以教育链为抓手,落实人才培养。职业院校“外螺旋”人才培养的核心节点是职业院校。一方面,职业院校以教育链为抓手,立足中国式现代化发展需求,与政府、企业联合打造深度融合的“外螺旋”人才培养链条,可有效提升人才职业适应能力。另一方面,职业院校可依据地域特色产业对人才的需求,科学合理设置专业,并建立专业动态调整机制,确保培养的人才能够支撑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三是以产业链为核心,强化人才质量。2018年2月,教育部等六部门印发的《职业学校校企合作促进办法》指出,“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的基本办学模式,是办好职业教育的关键所在”。在职业院校“外螺旋”人才培养环节中,企业深度参与人才培养,使培养的学生提前熟悉工作环境、掌握工作岗位所需专业技能,有效满足企业对人才的需求。

(二)内螺旋:“素养为本—课程为纲—教学为体”融汇贯通,寻求育人最大公约数

一是坚持素养为本,依托1+X证书制度,提升人才职业能力与职业素养。中国式现代化归根结底是实现人的现代化,这要求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要满足学生的发展需要,从职业生涯发展的角度来看,就是要提升学生的专业素养和专业技能。2019年教育部印发的《关于职业院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订与实施工作的指导意见》明确指出,要“鼓励学校积极参与实施1+X证书制度试点”。1+X证书制度能够将学历证书与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进行衔接和融通[10],打通学历教育和职业培训之间的区隔,有利于培养高素质、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依托1+X证书制度,可以有效推进职业技能标准与专业教学标准的衔接,培训内容与专业教学内容的衔接,及时将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新要求融入人才培养过程,实现专业能力培养与专业素养提升的有机统一,筑牢“内螺旋”人才培养的根基。

二是坚持课程为纲,以人才培养规律为宗旨,构建科学规范的课程体系。专业课程在职业院校“内螺旋”人才培养中处于核心地位,是人才培养活动开展的关键载体。依据2019年国务院印发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提出的有关“深化课程改革”的要求,“内螺旋”人才培养要遵守人才成长规律,充分考虑学生已有专业知识和技能基础,充分考虑学生未来需要面对的岗位对能力的要求,优化课程设置、完善课程体系、丰富课程内容、开发精品课程,促进学生专业能力快速提升。

三是坚持教学为体,以特色学徒制深化产教融合,构建工学交替教学模式。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的基本办学模式,有利于促进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和职业教育类型特色的彰显。2022年新修订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明确规定要“推行中国特色学徒制”,从法律制度层面为职业院校以特色学徒制为载体开展“内螺旋”人才培养提供了支撑。依托特色学徒制,职业院校与企业合作构建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教学模式,在教学计划上突出人才价值塑造、技能训练和能力培养等,在教学方法上引导学生在产教融合中提升职业技能水平,从而助推育人质量稳步提升。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