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首 | 广西农业职业技术大学服务乡村振兴人才培训模式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乡村振兴离不开人才,人才是乡村振兴的动力来源,如何发挥好职业教育在乡村振兴所需人才资源开发中的作用是一项重大课题。广西农
现场工程师专题 | 职业教育现场工程师培养的现实困厄与发展路径 摘 要 在我国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体系中,职业教育现场工程师培养处于摸索前进阶段,离不开理论指导和实践检验。基于一般系统论,职业教育现场工程师培养应遵循整体性、相关性、动态性以及目标性四个原则,以此为基础
现场工程师专题 | 本科层次职业教育现场工程师的基本内涵、类型定位及培养路径 摘 要 当前,面向数字化智能化职业场景,加快培养高素质现场工程师,是促进产业发展的需要、推动工程教育改革的需要以及提升职业教育吸引力的需要。在剖析本科层次职业教育现场工程师基本内涵和类型定位的基础上,
现场工程师专题 | 职业教育现场工程师培养的生成逻辑、现实困境与推进路径 摘 要 从政策逻辑、产业逻辑、实践逻辑、教育逻辑四个角度来看,职业教育现场工程师培养是落实国家有关政策要求的体现,是创新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新尝试,是进一步优化人才供给结构,加快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
办学与管理 | 中国式现代化背景下职业院校“内外双螺旋”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与实践策略 摘 要 在加快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背景之下,创新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是时代赋予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新的历史使命。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助推经济增长为根本旨归,以人的全面发展为逻辑主线,凝聚政府、企业和
办学与管理 | 高职院校现代产业学院建设:价值、困境与改革路径 摘 要 建设现代产业学院是建设技能社会的必然要求,是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的迫切需求,是实现高职院校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动力。受宏观、微观等多种因素影响,高职院校现代产业学院建设存在产教“深度”融合难、“多元”
办学与管理 | 产教融合背景下职业院校“双螺旋”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与实践路径 摘 要 产教融合是培养适应产业转型升级和实现高质量发展需要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有效途径。以深化产教融合为切入点,依据“双螺旋”理论,坚持产业逻辑、教学逻辑、政策逻辑、实践逻辑,构建了职业院校“双螺旋
课程与教学 | 高职思政课程数字化生态课堂建构:本质意涵、关系结构与实施路径 摘 要 思政课程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思政课程数字化生态课堂是以5G、大数据、人工智能、元宇宙等数字技术为基础,以要素数字化为驱动,以多维互动为赋能,对各类教育资源进行高效整合利用,形成的
课程与教学 | 类型教育视域下“中高本”贯通培养课程体系衔接研究 摘 要 加强“中高本”贯通培养是增强职业教育办学类型特色、构建中国特色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必然要求。课程体系衔接是实施“中高本”贯通培养的关键点。基于对河北省中职、高职院校“3+2”人才培养模式,中职、
教师与团队 | 高职教师社会地位的自我感知及其影响因素 摘 要 提升高职教师社会地位的自我感知是类型教育背景下促进高等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迫切需要。以36名高职教师为研究对象,采用深度访谈方式收集原始资料,按照扎根理论方法步骤,借助NVivo12软件对数据
教师与团队 | 高职高专学前教育专业教师胜任力调查与启示 摘 要 通过对山西省8所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前教育专业教师胜任力进行深入调查研究发现,性别对于教师胜任力没有显著影响,年龄、任职年限、学历、职称、实践经历对于教师胜任力具有显著影响,同时发现存在教师专业
教师与团队 | 民办高职教师职业发展现状、困境与出路 摘 要 基于职业保障、职业安全、职业尊重、职业成就四个维度对W学院10名教师的职业发展状况进行对比分析,发现民办高职教师职业发展中存在职业保障条件不足、职业安全性不高、职业尊重度不够、职业成就感不强等
德育与心理 | 父母学习期望对应用型本科院校学生学习投入的影响 摘 要 基于社会认知理论探讨父母学习期望对大学生学习投入的影响,研究该影响过程中自我效能感的中介作用以及个性化关怀的调节作用。使用学习期望、自我效能感、个性化关怀和学习投入量表,分两个时间点对华东地区
德育与心理 | 中等职业学校课程思政模式构建及其实践路径 摘 要 中等职业学校探索构建课程思政模式是全过程落实立德树人的需要、全方位贯彻国家政策的需要,有利于全面提升新时代育人成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福建省邮电学校以文化育人、情感教育、综合素质教育、问题导向
评价与诊断 | 应用型本科高校学生学习成果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研究 摘 要 采用德尔菲法和AHP层次分析法筛选出核心指标并确定指标权重,初步建设了由“应用实践”“自主发展”和“社会参与”3个一级指标、13个二级指标构成的学生学习成果评价指标体系,并通过问卷调查进行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