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型本科高校学生学习成果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研究

作者: 胡春鲜

应用型本科高校学生学习成果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研究0

摘 要 采用德尔菲法和AHP层次分析法筛选出核心指标并确定指标权重,初步建设了由“应用实践”“自主发展”和“社会参与”3个一级指标、13个二级指标构成的学生学习成果评价指标体系,并通过问卷调查进行验证。研究结果显示,我国应用型本科高校十分注重学生“应用实践”能力培养,学生在该指标上的增值效应显著,但在“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上的增值效应存在明显不足。基于此,提出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应用型本科高校学生评价指标体系、创新设计应用型人才多元质量评价标准和探索学生学习成果增值评价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 学习成果;应用型本科;指标构建;评价应用

中图分类号 G71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23)026-0075-06

一、问题提出

随着新一轮工业革命与产业变革的蓬勃发展,应用型人才逐渐成为服务国家战略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据统计,2022年全国共有本科高校1239所[1],其中新建本科院校700余所,这些新建校则构成了应用型本科高校的主体。近年来,国家不断出台政策推进应用型本科高校建设和应用型人才培养。2020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明确指出,探索建立应用型本科评价标准,突出培养相应专业能力和实践应用能力。2021年4月,教育部等三部门联合发布《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对推进部分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作出全面部署,对于我国进一步提升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和构建科学评价体系具有重要的意义。

学习成果,通常指学生在接受一段学习经历后获得的知识与理解力、态度与价值观、技能与行为等成果[2]。大学生学习成果评价,是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保障的关键因素,也是高校回应社会问责与改进学校内部教育质量的重要途径。目前,我国高等教育评价体系包括外部评价与内部评价,外部评价主要有院校评估、学科评估、专业认证以及各类大学排行榜等,内部评价主要有学生评教、督导听课、学习满意度评价等[3],但在这些评价体系中,学生评价往往仅作为评估项目的一个观测点,人们普遍更注重学校的资源投入、科研产出等指标,明显缺乏以“学生”“学习”为视角的评价。在“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影响下,关注学生学习增值、强调学生教育成效的学习成果评价,逐渐成为衡量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标杆。纵观国内外具有代表性的学习成果评估工具,如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大学生就读经验问卷(CCSEQ)”、清华大学“中国大学生学习与发展追踪调查(CCSS)”、厦门大学“大学生学习情况调查(NCSS)”等,都主要聚焦研究型大学,针对高等教育主力军应用型本科高校的学习成果研究比较匮乏。在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背景下,高校应当结合自身的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构建适恰的学习成果评价体系,才能做好人才培养的顶层设计。目前,应用型本科高校的评价体系普遍受“五唯”桎梏,未突出应用之导向,人才培养始终存在重学术轻应用、重理论轻实践的倾向,未体现应用型人才“学以致用”的根本诉求。因此,可以说应用型本科高校学生的学习成果,不仅要具有符合新时代社会发展的通用学习成果,更要具备应用型人才的领域学习成果。当下,我们应该积极响应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的诉求,构建适用于应用型本科高校学生的学习成果评价体系,多维度、多视角地开展研究,以破解当前学习成果评估工具普遍存在的“千校一面”的缺陷,引导高等教育评价体系朝着“分类发展、特色发展和高质量发展”的方向加速前进。

二、应用型本科高校学生学习成果评价体系构建

(一)指标体系构建的理论依据

学生学习成果概念较为广义、宽泛,但在具体测量时则是狭义、具体的,通常采用“核心认知能力”“通用能力”等来测量。在遵循高等教育基本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的前提下,应用型本科高校学生学习成果评价既要精准把握高等教育评价政策的内涵要义,洞察应用型本科高校人才培养目标,也要充分考虑新时代大学生发展的核心素养需求,才能提高应用型本科高校学生学习成果评价指标体系的科学性与权威性。构建科学、合理的应用型本科高校学生学习成果评价指标体系,首先需要厘清新时代大学生通用学习成果和应用型人才领域学习成果的关系及内涵要义。

解决“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问题,是教育者历来关注的核心,也是教育的顶层设计。基于此教育理念,东西方发展出从品德到能力再到素养的人才观。某种程度上而言,学生学习成果与学生核心素养存在一定的共通性,核心素养是从学习成果视角界定未来人才形象的类概念,包含了多种不同的关键能力与必备品格。目前,国际上具有代表性的学习成果评估工具,如美国的“全国大学生学习性投入调查(NSSE)”、澳大利亚的“课程体验调查(CEQ)”、英国的“全国大学生调查(NSS)”等都从通用能力和特定领域能力来界定学生的学习成果,一般包括沟通与合作、批判性思维、写作能力、创新精神、公民责任等成果。张华认为,目前世界各国共同追求的核心素养是协作、交往、批判性思维与创造性,即“4C’s”[4]。师曼等学者梳理了全球29个核心素养框架中的素养条目,发现沟通与合作、信息素养、创造性与问题解决、自我认识与自我调控、批判性思维、学会学习与终身学习、公民责任与社会参与等七大素养被各国际组织和经济体高度重视[5]。因此,综合世界各国各领域关于学生学习成果的视角,可以看出沟通与合作、批判性思维、创新能力等能力态度是大学生适应社会发展必备的学习成果。

在厘清新时代大学生通用学习成果的基础上,探究应用型人才领域学习成果的指标内涵与结构,是构建应用型本科高校学生学习成果评价体系的重要部分。人才培养质量需要内外部的质量保障体系共同作用,而院校评估、专业认证等则是中国特色、世界水平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重要外部抓手。本科教育教学评估是推动本科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的重要举措,2021年教育部印发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实施方案(2021-2025年)》强调,依据不同层次不同类型高校办学定位,分类评价、精准评价,针对学术型与应用型人才培养采取不同的评价方案。在学生发展评价指标中,学术型高校强调培养学生的基础理论、知识面和创新能力,而应用型本科高校则强调培养学生的综合应用知识能力和独立解决生产、管理和服务中实际问题能力[6]。同时,在培养过程中应用型本科高校侧重与国家需要、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及产业发展需求契合。可以说,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核心是“以用为本”,“用”之目的是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用”之基础是掌握知识与能力。近年来,我国本科高校参加各类专业认证的规模不断扩大,“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的认证理念得到广泛认同。综合各专业认证有关学生学习成果的要求来看,主要聚焦在:掌握学科的基础知识、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沟通交流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终身学习、职业素养、社会责任等领域。总体而言,应用型本科高校更应侧重培养学生就业创业所需具备的能力。新时代大学生通用学习成果与应用型人才领域学习成果的相关研究,使得应用型本科高校学生学习成果初步指标的确定在兼收并蓄的基础上得到最新呈现。

(二)指标选取及框架构成

1.一级指标选取

在明晰评价目标与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思路基础上,本研究通过德尔菲法对确立的初步指标进行增加、删除和修改,形成最终评价指标体系。选取8位专家(5位应用型高校校领导和3位应用型高校研究领域的学者)为调查对象,经过两轮专家意见征询,以问卷咨询与个别访谈形式,最终确定了应用实践、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作为指标体系的一级指标。其中“应用实践”是指掌握专业的理论、知识和方法,并能够理论联系实际,将相关经验应用于所从事专业的实践能力;“自主发展”是指能认识和发现自我价值,挖掘自我潜力,有效管理自我的学习与生活;“社会参与”是指能正确处理自我与社会的关系,具有现代公民所需履行的道德准则、行为规范和社会责任感。

2.二级指标选取

确定一级指标后,结合专家建议和相关文献对指标进行筛选,构建应用型本科高校学生学习成果评价体系的二级指标。

在应用实践准则层,设置学科知识、复杂问题解决能力、专业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信息素养5个二级指标层。学科知识,主要考查学生掌握学科的基本知识、原理和技能,理解学科知识体系基本思想和方法的程度;复杂问题解决能力,主要考查学生在动态复杂的任务情境中解决问题的能力;专业实践能力,主要考查学生将所学的专业知识、技能与经验应用于所从事专业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主要考查学生在学习与实践过程中提出新问题、开辟新视角、采用新方法、建构新理论的能力;信息素养,主要考查学生能够判断什么时候需要信息,并且懂得如何去获取、评价和有效利用信息的能力,也反映了学生对信息技术和智能化时代的适应能力。

在自主发展准则层,设置批判性思维、沟通交流能力、团队合作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和健康人格5个二级指标层。批判性思维,主要考查学生对被广泛接受的结论提出疑问和挑战,且能用分析性、建设性的方式对其做出新解释和新判断的思维过程;沟通交流能力,主要考查学生在事实、情感、价值取向和意见观点等方面与他人进行有效沟通与交流的能力;团队合作能力,主要考查学生在团队中能够发挥互补互助作用,以达到团队最大工作效率的能力;自主学习能力,主要考查学生能自我管理学习的能力,具体包括确立学习目标、决定学习内容和进度、选择学习方法和策略、监控学习过程和评估学习结果的能力;健康人格,主要考查学生是否具有积极的心理品质,能有效调节自己的情绪与行为,并与环境保持和谐、平衡。

在社会参与准则层,设置职业素养、爱国情怀和国际理解3个二级指标层。职业素养,主要考查学生将来在职业过程中必须具备的职业道德、职业行为和职业作风等品质;爱国情怀,主要考查学生热爱祖国,有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而奋斗的信念与行动;国际理解,主要考查学生对不同国家、群体的文化与价值观的理解。

(三)指标权重设计

AHP层次分析法是目前常用的权重测算法,其核心思想是将决策者对复杂系统的决策思维过程分解为相互关联的若干层次,构建递进层次结构模型。本研究邀请前述的8位专家填写权重设计问卷,采用1~9标度法对指标权重进行赋值,并借助层次分析法软件yaahp进行计算。具体而言:首先,依据各级指标之间的关系建立层次结构模型;其次,构建两两比较的判断矩阵:A=(aij)n×n,并计算出各因素的权重值;再次,进行一致性检验,本研究4个判断矩阵的CR值分别为0.052、0.065、0.074、0.024,均小于0.1,说明本研究判断矩阵满足一致性检验。经分析,应用型本科高校学生学习成果各层次各指标的权重分布如表1所示。

从评价指标体系的权重分配可以看出,应用型本科高校学生“应用实践”指标权重设置要高于“自主发展”和“社会参与”,总体上体现出应用型本科高校以增强学生就业创业能力为主、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办学思路,在“应用实践”的二级指标中,“复杂问题解决能力”是最为核心的一项能力。在“自主发展”中拥有“健康人格”至关重要,而“批判性思维”的重要性明显低于“沟通交流能力”“自主学习能力”等通用能力,这与国内外现有学习成果评估结论略有差异,某种程度上也体现出应用型高校与研究型高校人才培养方向的差异。在“社会参与”中“职业素养”权重较高,可见应用型人才是直接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发展的,职业素养是其体现社会责任最直接也是最重要的层面。可以说,本评价指标体系在一定程度上破除了高校人才培养的同质化倾向,既体现了高校人才培养的一般性,也凸显了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特殊性。

三、评价指标体系的验证

(一)研究设计

本研究根据评价指标体系编制了《应用型本科高校学生学习成果调查问卷》,首先对评价指标体系进行信度检验,结果显示Cronbach's α系数为0.84,高于临界值0.7,说明问卷的信度较高;采用因子分析法进行效度检验,得出量表的KMO值为0.86,显著性为0.000,累积方差解释率为63.28%,高于60%,表明问卷的效度良好。为了体现高等教育评价的客观性,评价方法采用增值性评价,即学生分别对自己刚入学时和目前的学习成果进行自我评价,两者的差值构成一个新变量,反映了学生经过大学教育所产生的学习成果增值。问卷题项均使用从“非常差”(1分)到“非常好”(5分)的五级计分选项。

本研究通过“问卷星”在线发放调查问卷,对上海应用技术大学、合肥学院、常州工学院和五邑大学等分布于6个省市的8所应用型高校本科生进行问卷调查,调查时间段为2022年3月至6月。共发放调查问卷400份,回收有效问卷365份,问卷有效率为91.25%。所有样本中男性占42.5%,女性占57.5%;自然科学占56.7%,人文社科占43.3%;大一占15.1%,大二占25.5%,大三占23%,大四占36.4%。整体而言,样本分布范围及结构排布较为合理,具有较好的代表性。

(二)数据结果分析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