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教师社会地位的自我感知及其影响因素
作者: 郑鹏
摘 要 提升高职教师社会地位的自我感知是类型教育背景下促进高等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迫切需要。以36名高职教师为研究对象,采用深度访谈方式收集原始资料,按照扎根理论方法步骤,借助NVivo12软件对数据进行程序化编码,融合刺激—机体—反应(SOR)框架,构建高职教师社会地位自我感知的影响因素理论模型。研究发现:内在状态对高职教师社会地位的自我感知有直接影响;个人因素、工作环境与社会环境是刺激因素,以内在状态为中介,作用于高职教师社会地位的自我感知。提升高职教师社会地位自我感知的启示为:改善个人条件,提升自身综合素质;改善工作环境,塑造积极校园生态;改善社会环境,营造技能成才氛围;关注内在状态,强化以师为本理念。
关键词 高职教师;社会地位;自我感知;扎根理论;刺激因素;内在状态
中图分类号 G71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23)026-0046-07
一、问题提出
教师队伍是发展教育的第一资源,是支撑新时代国家教育改革的关键力量。2018年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提出要不断提高地位待遇,真正让教师成为令人羡慕的职业[1]。提升教师社会地位,一方面有助于增强教师的自豪感和职业荣誉感,提高教师职业吸引力[2],另一方面又有助于保持师资队伍稳定,促进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3]。2019年8月,教育部等四部门印发的《深化新时代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改革实施方案》明确提出,要建成一支师德高尚、技艺精湛、专兼结合、充满活力的高素质“双师型”教师队伍。但目前来看,职教教师队伍建设还存在一些问题,教师的社会地位自我感知的差异很明显[4][5],教师社会地位的自我感知对个体发展的影响更为显著和直接[6],不仅影响心理健康和职业幸福感[7],还影响个体的职业适应性[8]。因此,当前关注职教教师社会地位的自我感知并探究其影响因素对于加强职教教师队伍建设具有一定价值和意义。
目前,学界针对教师社会地位的研究路径包括客观环境和教师自我感知两个方向。客观环境方向是以他者的视角,通过财富、声望、受教育程度或权力等多个指标评估教师职业在社会分层中所处的位置[9];自我感知方向是从自我的视角,通过对研究对象的调查研究,反映教师群体对自身在社会系统中所处地位和受尊重程度的主观判断[10]。教师社会地位的自我感知与客观环境有联系又有区别。教师社会地位的自我感知是以社会地位的客观环境为基础,是社会地位客观环境的主观反映,但除了受社会地位客观环境影响外还受到其他因素影响[11]。例如,教师在评估自身社会地位的客观环境时,还会受到未来期望的影响,比如未来的收入或地位等[12]。与此同时,相比客观环境,教师社会地位的自我感知更能直接影响人们的健康水平和幸福感[13]。因此,通过对教师社会地位的自我感知更能全面地考察和理解教师社会地位[14]。
鉴于教师社会地位自我感知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有学者对教师社会地位自我感知的现状及其影响因素进行探索,发现教师社会地位偏低,人口学特征、工作特征、区域特征、生活特征等是其主要影响因素。例如,李维等人研究发现,我国义务教育阶段教师的社会地位整体感知较低,性别、有无子女等人口学特征,职称、年工资、教龄等工作特征,地区、城乡、学段等区域特征是其主要影响因素[15]。袁玉芝等人研究发现,我国中学教师的社会地位自我感知偏低,编制、教学获奖、工作自主性、工作压力、职业倦怠等工作特征,身体健康状况、生活幸福感等生活特征以及薪酬待遇等工作特征显著影响中学教师的社会地位自我感知[16]。在研究方法上,多数学者采用定量分析法,如t检验和单因子变异数分析[17][18]、多层线性回归分析[19]、描述性统计分析[20]等;也有少数学者使用混合式研究方法,如王爽等人运用倾向值匹配法的定量分析法估计荣誉称号对农村教师地位认同的影响,之后基于半结构式访谈的定性分析法探讨微观建构式荣誉对农村教师地位认同的深层意义[21]。
综上所述,学者们对教师社会地位自我感知的研究发现,教师社会地位普遍处于较低状态,且相关研究多采用定量分析法或混合式分析法,未能揭示出内在的影响机理[22]。近年来,伴随着国家一系列政策法规的出台,高等职业教育进入快速发展的新阶段。新形态下,高职教师对自身的社会地位是怎样一种判断?哪些因素影响着高职教师的判断?又是如何影响的?基于此,本研究运用质性研究方法探讨高职教师社会地位自我感知的影响因素及其作用机理,以期为提升高职教师社会地位自我感知,激发教师的工作热情和创造性,吸引和留住更多优秀人才投身职业教育,推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理论参考。
二、研究设计
(一)研究方法
扎根理论被誉为质性研究中最科学的方法论,强调在自然情境下,采用归纳方法对社会特殊现象进行探究和建构[23],可以更全面地考察各类影响因素及关系[24]。本研究聚焦高职教师社会地位自我感知的影响因素及其内在作用机理,主要通过对影响因素的提炼与总结,进而对其作用路径进行理论构建。因此,本文采用扎根理论的研究方法,借助NVivo12软件依次进行开放式编码、主轴式编码、选择性编码分析获取的研究资料,并构建高职教师社会地位自我感知的影响因素理论模型。
(二)数据来源
考虑到南北方不同省份间高职教育的发展程度不同,本研究遵循理论抽样与数据可获得性原则,选取了天津、山东、河南、浙江、重庆5个省市9所高职院校的教师作为访谈对象。有研究指出典型扎根理论的样本通常是10~60个[25],在综合考虑多种因素以后,本研究选取36名高职教师作为样本进行访谈。为了保证所选受访人员具有足够的代表性和资料来源的丰富性,还兼顾了性别、学历、工作年限、职称、职务等因素差异影响,筛选访谈对象时遵循了以下原则:一是受访对象性别比例基本相当;二是学历、工作年限、职称、职务等要涉及不同层面,各层面比例大致符合高职教师分布态势。按照理论饱和原则,应随机抽取1/3的样本资料验证其理论饱和度[26],即随机选取24份访谈资料用于编码分析及模型构建,剩下的12份访谈资料留作理论饱和度检验之用。受访者统计资料如表1所示。
(三)范畴提炼与模型构建
1.开放式编码
开放式编码是一个将资料打散、揉碎,赋予概念化标签,然后以新的方式重新组合起来并进一步界定概念、发现范畴的操作过程[27]。本研究在整理了受访者数据后得出提高个人学历、提升职称水平、职业教育认可度低、价值认同等标签。经过整理合并后共得出108个初始概念、44个初始范畴。现列出部分概念及初始范畴,如表2所示。
2.主轴式编码
主轴编码的主要任务是发现和建立类属之间的各种联系,以表现资料中各个部分之间的有机关联[28]。本研究通过对初始范畴进行不断分析、归纳、整理、合并得出12个副范畴、4个主范畴,见表3。
3.选择性编码
选择性编码是在所有已发现的概念类属中经过系统分析以后,选择一个具有关联性和概括性的“核心类属”来统领其他范畴,从而形成一个概括性的形式理论[29]。本研究旨在探索高职教师社会地位自我感知的影响因素及其作用机理,核心问题是哪些因素会影响高职教师社会地位的自我感知,因此将“高职教师社会地位的自我感知”确定为核心范畴。
4.构建理论模型
核心范畴的“故事线”,可以概括为内在状态对高职教师社会地位的自我感知产生直接影响;个人因素、工作环境、社会环境通过内在状态对高职教师社会地位的自我感知产生影响。以此“故事线”为基础,总结主范畴和核心范畴之间的关系,可以看出各范畴之间的关联符合“刺激—机体—反应”(Stimulus-Organism-Response,SOR)模型范式。SOR模型认为,当机体受到外部环境刺激时,会引起机体的心理状态变化,进而做出相应的行为反应[30]。高职教师社会地位自我感知的影响因素主要有个人因素、工作环境、社会环境、内在状态,其中个人因素、工作环境、社会环境属于高职教师社会地位自我感知过程中的外部刺激因素(S),内在状态是高职教师受到外部刺激后产生的内在直接影响因素(O),社会地位自我感知则是高职教师作出的外在行为判断(R),如图1所示。
5.理论饱和度检验
理论饱和度检验是指研究者不能再通过其他资料发现新的范畴,或者即使可以发现新的变量,但是进一步的资料收集和分析几乎对概念化没有新的贡献[31]。本文利用剩余的12份深度访谈资料做理论饱和度检验。结果显示:模型中的范畴已经发展得非常丰富,未发现新的重要范畴和关系。因此得出,高职教师社会地位自我感知的影响因素模型在理论上是饱和的。
三、模型阐释
(一)个人因素
个人特征、教师能力、师德师风、参照群体选择偏好等个人因素是高职教师社会地位自我感知的外部刺激因素(S),通过作用于个体内在状态(O)影响高职教师社会地位自我感知(R)。研究发现,高职教师不同的个人特征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其工作期望和满意度等内在状态。例如,性别属性对高职教师获得感有显著刺激作用,访谈中发现女性教师更关注的是教师职业的特殊福利,如超长假期、相对企业压力小、便于照顾家庭等,这些刺激因素更容易产生机体的心理状态变化即满足感而作出自我肯定判断。教师能力对高职教师内在状态也产生了直接影响。高职教师个人绩效的多少更多关联职称和职级,与教学投入、教学能力等教师能力因素无关,容易导致用心教学的教师产生不公平感。科研能力既有助于获得高职称,还可以增强学科话语权、体现存在价值,增强自我认同感[32]。这种内在感知又影响了个体社会地位的自我感知[33]。教师的师德师风与工作获得感相关,职业信念是师德师风的基础,职业信念坚定的教师对教育事业更加忠诚,获得感更强[34],主观获得感的增强也会对阶层认同产生显著影响[35]。参照群体的选择偏好能够影响社会地位自我感知的程度和方向。高职教师对社会地位的感知是与不同地位群体相互比照的结果,在相互比照的过程中,高职教师能够对自己的现实处境形成主观感知,继而影响其综合判断。当个体选择优于自己的人进行比较时,容易形成负面心理,引发一系列消极问题,当个体感觉比下行比较目标优越时,会提高其自我评价[36]。
(二)工作环境
工作环境是高职教师社会地位自我感知发生的具体场所,包括工作特征、学生特征、学校特征等外部刺激因素(S),经由内在状态(O)来影响其社会地位自我感知(R),是内在状态的直接影响因素之一。研究发现,更好的上升空间、更融洽的工作氛围、更多的学习机会等积极的外部刺激因素,更容易得到高职教师的心理认可,从而使其对自我产生较高评价。与此同时,学校岗位的差异也会刺激高职教师产生不同心理认知,在重要岗位工作的高职教师更容易受到学校的重视,心理认同感更强,自我感知学校内部地位也会更高。高职教师群体也受到招生生源质量及毕业生就业质量等外部刺激因素影响。高职院校招生类型多,且生源复杂,加之基础差、底子薄、难管理,对高职教师教育教学及管理工作产生严重挑战,直接降低了高职教师的心理成就预期。有研究证实,学生素质直接影响教师的教学成就感,从而对教师认同感产生显著影响[37]。通过访谈发现,所在学校特征如学校实力、特色、薪酬福利及管理水平等更能刺激高职教师自我心理认知,在影响力大、待遇好、管理水平高的高职院校就职的教师,更容易产生积极的情感认知,从而导致对自我定位更高。而当处于不认同、不公平等消极情绪之下,高职教师更容易产生自卑心理,自我否定行为也更为严重。有学者证实,可获取工作资源的多少及质量可直接影响其教学和科研质量,从而影响其在工作中所获得的成就感和公平感[38],这种内在感知在很大程度上又决定个体社会地位的自我感知[39]。
(三)社会环境
社会环境是高职教师工作过程中所处的社会认知环境、社会资源环境等外部刺激因素(S),是社会地位自我感知发生的宏观环境,通过高职教师内在状态(O)影响其社会地位自我感知(R)。研究发现,社会大众对职业教育的认知和评价等外部刺激对高职教师的心理状态影响较大,使高职教师产生较低的社会地位感知。大部分高职教师认为在社会大众心里,职业教育一直是不被社会接受的教育,是被迫选择的教育,是劳动的教育[40]。同时认为受社会大众对职业教育认知的影响,高职院校及高职教师也随之受到社会冷落,不被社会接受,也只能招收到末端学生并受到就业歧视[41]。在高职教师受到职业教育、职业院校及自我被社会排斥的心理影响下,社会地位自我感知较低[42]。例如有教师认为“学生是什么层次,代表老师就是什么层次,让我越来越没自信了”。有研究证实,他人的关怀和认可是高职教师获得感的重要来源[43],较低的社会认可度会直接影响教师认同感[44]。与此同时,近年来,国家及地区对职业教育更加重视,发布了一系列文件推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这也引发了高职教师社会地位自我感知的变化,使高职教师对职业教育前景更加自信,对自我也更加肯定,如有教师提到“现在国家对职业教育投入很大,无形中增加了我对职业教育的认可,相信高职教师的地位会越来越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