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思政课程数字化生态课堂建构:本质意涵、关系结构与实施路径
作者: 黄贵英 谢青松
摘 要 思政课程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思政课程数字化生态课堂是以5G、大数据、人工智能、元宇宙等数字技术为基础,以要素数字化为驱动,以多维互动为赋能,对各类教育资源进行高效整合利用,形成的精准、灵活、有效的新型思政课堂治理模式。高职思政课程的数字化生态课堂建设面临教师课堂理念转变迟滞、学生课堂良性互动缺失、教学内容与生活实际脱节、课堂环境封闭沉闷等现实问题。思政课程数字化生态课堂由教师、学生、内容、手段、方法、环境、评价七个基本要素构成,各要素之间通过数字化实现多途径、多样态的相互作用,共同构成思政课程课堂教学活动的多维互动生态系统。“大思政课”背景下数字化赋能的高职思政课程需要将生态课堂的核心要素进行有机统一,处理好课堂与理念的数字化融合、教师与学生的数字化适应、课堂与生活的数字化结合、课堂与环境的数字化互动,形成多维互动的课堂生态。
关键词 思政课程;数字化;生态课堂;生态哲学;职业教育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23)026-0035-06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思政课程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思政课教学要及时更新教学内容、丰富教学手段,不断改善课堂教学[1]。2022年,教育部等十部门印发的《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工作方案》提出“坚持开门办思政课,充分调动全社会力量和资源,建设‘大课堂’、搭建‘大平台’,推动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相结合”。由此可见,思政课程与信息技术深度融合,提升思政课堂教学质量已经上升为国家重要发展战略。
高职院校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历史使命,其高质量发展离不开思政教育的方向引领和提质增效。然而在我国高职院校思政课程教学实践中,重理论轻实践、重讲授轻互动、重校内轻社会等现象普遍存在,封闭沉闷、过于程式化的课堂使师生之间缺乏良性互动,某种程度上导致学生抬头率低、吸引力不足等现象[2]。
当前,随着5G、大数据、物联网、区块链、人工智能、元宇宙等数字技术的迅速发展,全社会正迎来数字化转型。在深入实施数字中国战略和教育数字化转型背景下,将数字技术与思政课堂深度融合,切实提高思政课教学针对性和实效性,是思政课教学变革的必然趋势。然而,如何以数字化手段有机整合思政课堂各要素,打造充满生机与活力的高职思政课程的数字化生态课堂,依然是当前思政课数字化变革进程中迫切需要应对的问题。本文拟从生态哲学视角探析思政课程数字化生态课堂的本质内涵、面临挑战、结构要素和实施路径,期望为基于数字技术推动思政课堂教学质量提升的实践提供参考。
一、生态哲学视域下思政课程数字化生态课堂的本质意涵
20世纪后半叶以来,人们对两次世界大战中科学技术的负面作用进行了反思,人类与自然界的良性互动关系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推动哲学思潮从机械论范式转向有机论范式,机械论世界观逐渐让位于生态哲学世界观,生态哲学崇尚整体性,注重有机联系,强调动态开放[3]。受到生态哲学思潮影响,人们对教育的理解也发生了深刻变化,对教学活动和课堂教学实践的认识也随之转变。
从生态哲学视角研究教育教学问题,大致始于20世纪30年代[4]。1932年,美国教育学家沃勒(Waller)出版《教育社会学》一书,首次提出“课堂生态学”概念。其后,英国学者阿什比(Ashby)研究了高等教育领域的生态学问题,于1966年提出了“高等教育生态学”概念;美国教育家克雷明(Cremin)从教育与生态结合的视角研究教育系统的结构、功能和规律,于1976年提出了“教育生态学”。20世纪80年代以来,教育生态学研究持续纵深发展,美国教育生态学家鲍尔斯(Bowers)对微观课堂生态进行了积极探索。我国教育生态学研究始于20世纪60年代,并于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产生了一批研究成果。进入21世纪之后,课堂领域的生态问题研究持续深化,2011年李森等人出版专著《课堂生态论》,借鉴文化生态学、社会学等研究成果,对课堂生态进行了要素分析和系统阐述。近年来,教育生态学研究已经成为我国教育研究领域的重要分支。例如,杜亚丽研究了生态课堂与课堂生态、传统课堂、生命课堂、和谐课堂等的区别[5];岳伟等人认为生态课堂是未来课堂改革的重要方向,提出了生态课堂的价值理念与构建策略[6];刘贵华分析了教师的课堂生态意识[7]。还有研究者依据不同学科的特点构建学科生态课堂,如闫蒙钢等人提出构建化学生态课堂,陈慧芳对小学数学生态课堂中“对话式教学”的五步操作范式进行了研究[8]。
本质而言,生态课堂是将生态理念融入到课堂教学活动过程而形成的一种课堂形态,是从生态哲学、生态文化的视角对课堂进行的重新审视与系统建构。基于生态哲学视角,课堂教学应该是一个教师与学生相互交流、共同探讨,进而相互促进的可持续教学行为过程。生态课堂将课堂看作一个具有相对独立性的生态系统,主张学生是有生命力的,教学过程要让全部学生都受到同等的关爱,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9]。生态观念的融入使得师生之间实现平等对话,师生关系进入一种相互平衡的状态[10]。
目前,利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赋能思政课堂教学已经成为学界共识。胡华认为,借助数据化、信息化、智能化的教育载体与平台,思想政治教育主体、介体、环境构成的生态系统正在进一步优化[11]。崔建西等人提出,通过深度学习算法等可以掌握学习者的需求,做到精准施教[12]。徐稳认为,将思想政治教育与数字化技术相融合的“数字思政”能塑造思政教学的崭新样态[13]。学界普遍认为,数字技术融入思政课教学各要素,能极大改善思政课堂生态系统,使思政课教学更加个性化、智能化、时代化[14]。
综合生态哲学、生态课堂及数字思政等方面的研究成果,笔者认为,思政课程数字化生态课堂就是以5G、大数据、人工智能、元宇宙等数字技术为基础,以要素数字化为驱动,以多维互动为赋能,对教育资源进行高效整合利用而形成的精准、灵活、有效的思政课堂新型治理模式。
二、高职思政课程数字化生态课堂构建面临的挑战
(一)教师课堂理念转变迟滞
生态课堂具有自然、和谐、整体、开放、发展等特征,表现为教师能营造出民主的、自然的、趣味的学习环境,构建起“亦师亦友”的和谐师生关系[15];教师能整合课内、课外、社会等各类教育资源,以鲜活的形式展现给学生,达到“启智润心”的作用。然而在思政课教学实践中,一些思政课教师不重视数字技术的运用,把思政课程的课堂教学活动变成了枯燥的灌输,进而导致教师预设的良构问题无法解决情境化劣构问题的弊端,课堂教学缺乏生机与活力[16]。这类现象的存在,归根结底在于思政课教师的课堂理念转换迟滞,没有体现生态意识,缺乏大思政和数字化思维,导致育人效果大打折扣。
(二)学生课堂良性互动缺失
课堂教学不是一个单向度的知识传授过程,而是师生双方通过良性互动共同完成知识建构、情感养成、技能提升的过程。从思政课教学实际来看,部分教师不重视深度课堂互动的教学设计,只是通过一些教学内容融入程度较浅的问题来调动学生的注意力,往往难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另一方面,高度同质化的教学内容制约了学生的信息接触面,庞大的信息推送实则是同类信息的不断重复,产生“信息茧房”和“回音室效应”[17]。良性互动的缺失是影响思政课教学质量提高的关键痛点和主要难点。
(三)教学内容与生活实际脱节
亚里士多德曾指出:“倘有理论而无经验,认识普遍事理而不知其中所涵个别事物,这样的医师常是治不好病的。”[18]普遍的理论必须与个人的经验相结合,教学内容应该和生活实际相联系,才能达到最佳的教育效果。思政课程的政治理论性较强,处理不当就容易导致学生难以学以致用,进而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19]。近年来,数字技术迅猛发展,持续改变着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充分利用各类数字资源使教学内容更加贴近学生实际,借助虚拟现实等技术使学生享受沉浸式体验式学习,是改进思政课教学的必然要求。
(四)课堂环境封闭沉闷
生态的课堂以学生为本,关注人性,突出发展,充满活力,是学生成长的乐园。因此,思政课只有创设融洽、欢快的课堂氛围,才能使学生在宽松自然的氛围中展现生命的活力[20]。然而,在一些思政课堂上,教师把控着话语权,不注意倾听学生的声音。还有一些思政课堂,由于学生人数较多,学生缺乏与教师的有效互动,教师又无力对每个学生进行全面引导,导致部分学生沉默敷衍、各行其是。这些封闭沉闷的课堂压抑了学生的天性,很难达到思政课入脑入心的教育效果。
三、高职思政课程数字化生态课堂的基本结构与互动关系
重视数字技术在生态课堂教学实践中的应用,厘清思政课程数字化生态课堂的基本要素及基本结构,进而揭示其内部各要素之间的多维互动关系,是构建高职思政课程数字化生态课堂的关键。
(一)高职院校思政课程生态课堂的基本结构
对于教学活动构成要素,学术界提出了多种观点,包括三要素、七要素等,代表了教学活动分析的不同视角[21]。李秉德先生提出教学活动主要由七个要素构成,即教师、学生、教学目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环境、教学反馈,对教学活动要素的概括相对更全面。还有研究者提出,生态课堂包括主体因素、物质环境因素以及精神因素[22]。
借鉴教学活动构成要素的研究成果,基于生态哲学观念,结合思政课程课堂教学改革的实践探索,笔者认为,思政课程生态课堂主要由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方法、教学环境、教学评价七个基本要素构成,每一个基本要素又由若干具体因子构成。各个要素与因子之间通过多途径、多样态的相互作用,共同构成思政课程课堂教学活动的多维互动生态系统。
在思政课程的生态课堂结构中,教师和学生通过引导与反馈的互动关系,构成系统中人的因素,并与其他五个要素之间分别形成互动关系。其他五个因素是物的因素,以“教学内容”要素为起点,形成一个相互作用的动态循环结构,通过融入思政课程的课堂教学过程而实现动态生成与演变,共同参与形成多维互动的思政课程生态课堂。
(二)高职思政课程数字化生态课堂的多维互动关系
思政课程数字化生态课堂的互动是一个多向度的动态系统,既有七个要素之间的互动,又有要素内部各因子之间的互动。分析数字技术驱动下的思政课程生态课堂的互动问题,既需要关注七个要素之间的互动关系,又需要关注要素内部各因子之间的互动关系。
1.数字技术驱动下的生态课堂要素内部互动关系
一是学生的内部互动。在思政课堂上,学生的存在形态主要有两种:一种是个体的方式,另一种是协作小组的方式。学生个体或小组可以通过智慧课堂等工具积极参与课堂分享、讨论等活动,对其他同学的观点或作品进行点赞、评论、转载、分享和投票等,形成学生之间的良性互动关系。
二是教学内容的内部互动。教学内容既是教材内容的表现,又包含了教师在备课环节增加的补充内容。教师通过智能搜素工具精选教学素材,增强教学内容与新知识、新观点之间的有机联系,并恰当制作教学课件和教学视频,能够形成立体化的教学内容互动体系。
三是教学手段的内部互动。随着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的发展,课堂教学的技术手段更加丰富多样,各种智慧课堂、多媒体技术以及互联网络都成为思政课堂可以采用的教学手段。技术手段各具优势,能够实现功能互补,促进教学手段之间实现良性互动。
四是教学方法的内部互动。每一种教学方法在思政课堂上都有独特的价值。通过发挥多种方法的协同作用,能够共同为教学内容服务。如借助元宇宙等技术手段,打造立体的虚拟空间,能将单调枯燥或历史久远的思政教学内容赋予生命活力和时代气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增强互动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