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域产教联合体建设的应然价值、市域尺度与主要路径
作者: 许建领 李灵莉 卞飞作者简介
许建领(1971- ),男,深圳职业技术大学校长,研究员,博士,博士生导师(深圳,518055);李灵莉(1977- ),女,深圳职业技术大学技术与职业教育研究所副研究员,博士;卞飞,深圳职业技术大学技术与职业教育研究所
基金项目
中国工程院战略研究与咨询项目“构建支持技能型社会建设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研究”(2023-XY-53),主持人:许建领;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粤港澳大湾区校企共建高职产业学院的功能定位与优化路径研究”(GD20XJY48),主持人:卞飞
摘 要 市域产教联合体是推动产业升级发展的现实路径,是加快推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必然选择,是加快城市高质量发展的生态平台。从市域角度来看,市域产教联合体将构建多主体一体化发展和协同共生的深度融合发展模式,形成全新的区域产教融合生态。从建设的内在机理来看,市域产教联合体建设过程中的“捆绑”有三个关键层次,即以政府为主导的实体“捆绑”,聚焦产业发展需求的价值“捆绑”以及融合生态建设的无形“捆绑”。从路径导向上来看,市域产教联合体建设需要强化政府主导,推动市域产教联合体高质量实体运行;聚焦价值赋能,形成资源要素积聚互惠生态;嵌入智能数字技术,加快多元主体深度联结。基于此,深圳职业技术大学以对接区域经济和产业发展需求的人才培养体系和技术研发服务升级为核心,以完善治理机制和提升院校关键办学能力为保障,积极开展了深圳市域产教联合体建设,并取得初步成效。
关键词 市域产教联合体;产教融合;多主体协同;职业教育
中图分类号 G719.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23)29-0006-05
2022年1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深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的意见》首次提出“打造市域产教联合体”。打造市域产教联合体,是用现代化治理生态视野系统推动产业、教育及区域发展变革,有效回答了新时代如何深化产教融合这一现实问题,对于促进职业教育高质量服务国家发展战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深圳职业技术大学(以下简称“深职大”)作为牵头学校建设的国家级深圳市域产教联合体为实践案例,探索如何跳出传统单一的教育思维和领域局限开展产教联合体建设。
一、市域产教联合体建设的应然价值
市域产教联合体是集人才培养、创新创业、促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等功能于一身的产教融合新载体,通过政府主导将区域政府部门、行业产业和职业院校等多主体紧密贯通,打破不同界域不同组织间的割裂,整合不同领域的要素和资源,为各主体高质量发展提供创新路径和突破空间。作为实体的市域产教联合体能够对多样的价值诉求进行回应,其应然价值主要有三个方面。
首先,建设市域产教联合体是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发展的现实路径。产业升级发展最重要的是人才和技术创新。作为汇聚多元主体、多方资源和要素的实体,市域产教联合体紧密对接区域产业和企业发展需求,有针对性地开展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为企业培养适合的人才。此外,基于产业和企业对技术的需求,通过组织科研攻关,将科研成果及时转化并有效解决生产难题,从而助力产业高质量发展。
其次,建设市域产教联合体是加快推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必然选择。市域产教联合体将职业教育和产业、城市发展融为一体,为纵深推进产教融合、加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提供了新思路、开辟了新路径。市域产教联合体建设过程既是人才培养模式的变革,也是职业教育组织和管理模式的变革。在这个过程中,职业教育的价值、功能、要素和体系将在市域产教联合体这个生态系统中被重新定位和建构。
最后,市域产教联合体建设是加快城市高质量发展的生态平台。我国城市正由高速发展转为高质量发展,对高层次生态系统有迫切需求。从市域的角度看,产教联合体建设不仅是产业和教育的融合发展,一旦作为实体运行,实现多主体融合创新,其功能升级的过程中将通过产教生态圈衍生出包括促进文化、消费、基础设施、生态环境等发展的相关辐射价值和附加功能,从而作为高层次生态平台参与塑造城市内涵和提升城市竞争力,成为城市高质量发展的生态亮点。
二、市域产教联合体建设的市域尺度
在国家政策层面,“市域”体现了完善社会治理的新视角。这一视角体现了更强的资源整合优势和行政能力,从而在更大治理单元和空间范围内重塑社会治理体制机制,有效破解基层社会治理困境[1]。“市域”视角的资源整合和重塑机制等行政能力,对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至关重要。
首先,在载体建设上,市域尺度容纳了城市、产业和教育三者的互动关系。城市、产业和教育之间存在紧密的内在关联,城市为产业和教育发展提供物理空间,产业是城市发展建设的核心基石,适配的人才和教育体系又是产业发展的关键支撑。根据教育部有关要求,市域产教联合体建设在区域范围内,强调“以产业园区为基础组织申报”,同时“空间组织紧凑、经济联系紧密的城市群可以以一个园区名义进行申报”,产业园区一般由地方政府部门管理,从而具有更强的资源整合优势和统筹推动作用,在更大治理单元和空间范围内为推进产教深度融合提供了新方法和深度保障。在产业资源方面,明确要求“联合体依托的产业园区总产值在本省份位于前列”,凸显产业园区规模和主体地位;在教育资源方面,要求“联合体职业教育资源富集,涵盖中职、高职(含职教本科)学校,吸纳普通本科学校作为成员”[2]。可见,在市域产教联合体中,职业教育资源主体由“单一”转向“多元”,打破界限的融合发展思维,有利于促进协同共生生态系统的建构,可为每个主体提供新的发展动力和创新空间。
其次,从组织形态看,和传统的产教融合组织不同,市域从政府行政条件出发对联合体建设进行了限定。一方面,市域产教联合体是超越传统校企合作的组织创新,是政府、企业、学校等主体在组织层面对接耦合的更高系统,要求“教育部门会同发改、工信、财政、人社、国资等部门建立密切配合、协调联动的工作机制,打造政府、行业、企业与学校四方协同的命运共同体”。另一方面,实体化运作意味着不是单一主体的调整,而是所有主体系统性的变革。“市域”明确了政府将在联合体建设过程中承担主导职责,在政府主导下,产教联合体建设最终将推动包括价值、资源、功能和主体等在内的组织系统重构。
综上,市域产教联合体将构建多主体一体化发展和协同共生的深度融合发展模式,形成全新的区域产教融合生态。市域尺度要求主体在实践中注重两个方面:一方面,每个主体的实践不是封闭实践,需要关照关联侧;另一方面,每个主体的发展都在更高的系统中展开,需要基于上位系统定位认识自身发展并超越单一组织视野,探索发展和创新机制。
三、市域产教联合体建设的逻辑遵循与路径导向
市域产教联合体建设的内在机理是在多元关联网络中促进多维关系和谐共生,通过产教深度联合助力产业经济高质量发展,打通产教联合边界、推进产业与教育深度融合,以期实现职业教育与产业发展相融互促、达成“双赢”目标[3]。这一内在机理的关键仍在于不同层面“深度融合”的实现。和以往不同的是,当下国家政策将“深度融合”具体落实为实体化运作。因此,在很大程度上,市域产教联合体建设和其价值目标的实现是以政府主导下的联合体实体化运行为基本实践逻辑。在具体实践中,实体化运作表现为“将职业教育与行业进步、产业转型、区域发展捆绑在一起,充分发挥各自优势,创新良性互动机制”[4]。具体来说,市域产教联合体建设过程中的“捆绑”有三个关键层次。第一,以政府为主导的实体“捆绑”。政府主导的实体化运作是建设市域产教联合体的首要实践,这一复杂的“捆绑”进程只有依靠政府主导才能实现。市域视角下的联合体建设重点是产教融合逻辑,现实操作中能直接统合产和教两个维度进行实体化运作的只有政府。第二,聚焦产业发展需求的价值“捆绑”。联合体建设进程中,多元主体积极寻求价值创新和建构是贯穿联合体建设的核心,即在共同推动产业创新发展的过程中实现个体和整体价值是市域产教联合体持续发展的基础。最后,融合生态建设的无形“捆绑”。即没有捆绑的“捆绑”,是市域产教联合体建设的高级阶段。融合生态建设需要每个主体推动自身融入联合体的全要素改革,最终实现每个主体的价值和利益。在生态体系内,不同主体基于自己的内在需求寻求有益要素,共同解决问题,多元多角联通满足自身需求。主体价值的实现基于不同主体在寻求联合体价值建构过程中自身所具有的独特性和能力的激发,主体价值通过融合生态体系自然而然地转化为自身价值。
“从方法看,市域社会是一种以城市为节点,充分注重当代社会运行的总体性、互联性、高效性等特点的新的观察、研究、实践方法”,“更加强调党和政府、市场和企业、社会和社区等对市域营建、市域社会治理的主导与共同参与”,“更加强调综合运用行政、司法、经济、道德、舆论、技术、情感等多样治理手段和治理策略”[5],即通过综合的现代化治理提升联合体的整体效能是推进市域产教联合体建设的重点,特别是通过制度机制改革和智能数字技术的嵌入等,实现市域产教联合体的高质量发展。其路径导向为三个方面。首先,要强化政府主导,推动市域产教联合体高质量实体运行。作为市域治理的重要内容,市域产教联合体实体运作离不开政府主导。“市域产教联合体和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是改革的载体。”[6]实体运作需要强化政府主导的改革,加大制度供给和创新,最终把不同主体和要素黏合为一体。具体来讲,联合体建设要推进制度改革创新,在利益协调、人才机制、价值融合、主体协作等方面加大试点改革力度,形成突破性机制;要强化政府驱动力度,加强政府统筹规划和跟进协调,将联合体建设情况纳入产业园区工作考核指标和职业教育工作目标考核体系,探索实践督导和评价方法,创新激励机制和政策调适措施。其次,要聚焦价值赋能,形成资源要素积聚互惠生态。联合体内有包括知识技能、设施空间、数据信息等丰富多样的资源要素,但这些要素不会自动融合互补产生集聚效应,而是需要基于价值激发整体效能。一方面,市域产教联合体建设要打破主体和要素联通的障碍,通过多样化机制改革加大空间开放和组织边界破除力度,降低资源要素流动成本,使主体资源呈现活跃流通状态;另一方面,政府要加大资源统筹力度,进行功能性引导和配置,将资源配置与联合体建设任务联动,建立资源融合运营和服务平台,加大内部要素整合引导,提升资源可持续增值赋能和使用效率。再次,嵌入智能数字技术,加快多元主体深度联结。市域产教联合体建设不仅要坚持创新,更要拥抱先进的智能数字技术,为价值创新和生态系统建设提供有力引导。一方面,要加快联合体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数字基础设施是打破主体割裂状态、高效推动层级整合的有效系统,先进的智能数字技术有利于创新主体连接路径和结构,推动产教生态建设;另一方面,基于市域视角顶层设计联合体数字化建设规划,将产业数字化、教育数字化和城市数字化发展统一起来。顶层的系统性智能数字化嵌入不仅能促进不同组织的价值融合、形成联合体内价值链,而且能够为治理机制整体创新提供新视野和支撑。
四、市域产教联合体建设的主要路径
深圳市域产教联合体主要依托深圳市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由深圳市教育局统筹,深圳市科技创新委员会、深圳职业技术大学、华为技术有限公司牵头,12个政府部门(其中香港政府部门1家),比亚迪、腾讯等31家标杆企业,深圳大学等14所中职、高职、本科院校,以及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等10家科研机构共同参与建设。深圳市域产教联合体以“国家急需、世界一流、制度先进、贡献突出”为总体要求,以对接区域经济和产业发展需求完善人才培养体系和提升技术研发服务为核心,以完善治理机制和提升院校关键办学能力为保障,紧密对接国家重大战略及深圳市“20+8”产业集群,打造集人才培养、创新创业、技术研发等功能于一体的高水平市域产教融合平台,为政府、企业、学校、科研机构、行业协会多方协同联动的产教融合模式探索提供“深圳样板”。
(一)聚焦融合联动,构建多主体协同机制
市域产教联合体要求牵头学校的实践空间、时间、对象、资源等要素都进一步跨界扩大,牵头学校需依据新要求重构和优化管理机制,重点探索形成有益于深化产教融合、科教融汇的多元主体协同机制。
第一,提出“利益本位、企业核心、多方协作”的产教融合主体协同理念。作为深圳市域产教联合体牵头学校,深职大锚定政府、企业、学校、科研机构、行业协会等各方利益,打破各主体各自为政局面,构建利益导向的产教联合体,寻找利益平衡点,进一步破除建设壁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