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职分流的世界经验、共同趋势与对策建议

作者: 钟伟春

普职分流的世界经验、共同趋势与对策建议0

摘 要 推动学生合理分流,加快高中阶段教育多样化发展,是我国建设高质量、内涵式发展教育体系的应有之义。考察德国、法国、新加坡、日本、英国、韩国、美国七国普职分流实践发现,高中阶段分流是世界各国的主流做法,普职分流与普职合流是实现高中阶段教育多样化发展的重要途径,普职渗透是高中阶段人才培养的重要方式。根据世界高中阶段教育发展的经验和共同趋势,我国应通过设立普通、职业、综合等在内的多种高中阶段教育类型,加快构建多元化高中教育体系,通过完善职教高考制度疏浚职业教育升学渠道,并依托质量立教、质量立校等核心举措,加速职业学校核心竞争力的提升,以此打破普职教育之间营垒分明的局面。

关键词 普职分流;高中阶段教育;多样化发展;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 G719.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23)31-0017-08

2021年3月11日,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表决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指出:“要巩固提升高中阶段教育普及水平,鼓励高中阶段学校多样化发展,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要提升到92%以上。”[1]而根据教育部印发的《2022年教育事业统计数据》显示,2022年,我国高中阶段毛入学率已达91.6%,其中普通高中在校生共有2713.87万人,中等职业学校在校生1339.29万人[2]。从数据上看,我国过去五年的高中阶段毛入学率已经由2018年的88.8%提升至2022年的91.6%,而中等职业教育的学生占比却由2018年的39.53%下降至2022年的33.04%[3]。由此可见,虽然我国在高中阶段教育普及上成就斐然,但却依然存在普通高中教育和中等职业教育发展不协调的问题,距离“职普比例大体相当”的发展目标还存在一定差距。此外,由于人民对高质量高中教育的迫切需求,且不少人认为当前普职分流政策存在不合理之处,使升学焦虑被无限放大。本研究在介绍世界各国普职分流基本做法与普遍经验的基础上,尝试回答“何时对学生进行分流更有益于学生发展”“如何对学生进行分流才能促进高中教育多样化发展”“分流后学校又该予以学生什么样的教育”三个现实问题,以期为我国完善普职分流政策和建设多样化的高中教育体系提供一些启示。

一、普职分流的世界经验

回顾我国过去七十余年的教育发展历程,虽然在推动普职分流上下了很多功夫,但不可否认的是还存在着“单一化、一边倒、一刀切”等现象[4]。这些现象的发生既有悖于我国高质量、内涵式发展的教育目标,也不利于学生的培养与发展。而世界上的一些国家,如新加坡、德国、日本、英国、美国等,他们对普职分流做了许多积极、有益的探索,根据他们长期以来的实践,可以将其划分为三种模式。

(一)普、职双轨并行模式

以德国、法国和新加坡三国为代表的普、职双轨并行模式,其实质是将高中阶段教育分为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两轨。其中,德国主要采用职业学校和文理中学并行的模式。根据2019年德国发布的教育系统基本结构,其教育系统主要包括幼儿园、小学、中学以及大学四大主体。其中,中学又分为中学第一阶段和第二阶段。学生10~15岁(或16岁)就读于全日制中学第一阶段的5~9年级(或10年级),包括职业预科学校、实科中学、文理中学以及兼具两种或三种传统教育类型的综合中学。职业预科学校以职业教育为主,强调实务性与方法操作;实科中学以较高级的职业需求为主,也可以选择继续升学;文理中学则主要为升入大学作准备。学生在中学第一阶段毕业后(15~16岁之间)进入中学第二阶段(也可称为进阶阶段),相当于我国的高中阶段。中学第二阶段的学校仍有职业学校和文理中学双轨之分,如果学生原来就读于文理中学,则在10或11年级时进入高级文理中学学习,继续为大学学习作准备,12或13年级时通过德国“高考”(Abitur)后就可获得普通大学入学资格;如果学生原就读于职业预科学校、实科中学或综合中学,则一般进入高级职业学校、高级专科学校或高级职业专门学校,若12年级时顺利毕业,可获得应用技术大学的入学资格,也可以继续实习或工作[5]

法国的高中主要按照培养目标划分类型,分为普通类、技术类以及职业类三种,还有部分农业高中和军事高中[6]。虽然法国的高中主要有三种类型,但事实上与德国的分类相似,依然可以将其分为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两轨。其中,普通类和技术类高中一般由通识课程和学生选择的专业组成;而职业类高中则由技术和职业教育组成,主要由与学校合作的车间、实验室或建筑工地以课程的形式提供,一般占学生日程安排的40%~60%,同时通识教育科目(如法语、数学、历史地理、科学、英语等)也占有重要地位,学生从职业类高中毕业后获得专业文凭,为融入未来的工作、生活或继续学习做准备。

新加坡的学制为小学6年、中学4~5年、高中3年(或初级学院2年)。为满足社会对不同层次人才的需求,新加坡在对学生进行4~5年的中学教育后实施分流,学生从而进入中学后教育,该阶段也是实行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并行制。新加坡的中学后教育与我国的高中教育类似,学生一般可进入以下机构学习:一是初级学院或励仁高级中学,二是新加坡体育学校或新加坡艺术学院,三是理工学院,四是工艺教育学院,五是艺术学院,六是政府附属教育机构,七是自治大学[7]。事实上,这七类分流方向无非就是以励仁高级中学为代表的为升学作准备的普通高中教育和以工艺教育学院为代表的指向未来就业的高中职业教育两轨。根据相关研究统计,大部分新加坡学生进入了职业教育系统,如理工学院和工艺教育学院,最终这部分中的极少数学生可以进入大学;其余约有15%的中学生可以进入初级学院和高中,他们中的大部分学生最终可以进入大学[8]

(二)普、职、综三轨并行模式

普、职、综三轨并行模式,是指将高中学校分为普通高中、职业高中与综合高中三类,三种高中呈现三足鼎立之势,日本与英国两国就是这种模式的典型代表。根据日本《学校教育法》的规定:“高中应当在初中教育的基础上,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职业发展,进行先进的普通教育和专业教育。”[9]而按照学科设置与课程类型,日本高中可分为普通科高中、综合学科高中、专门学科高中三种。其中,普通科高中与我国普通高中类似,即以语数外等学科为基础的高中;综合学科高中是指涵盖普通类和专门类两大种类的综合性高中;专门学科高中是指以商业、工业、农业、家庭、福祉、看护、水产、情报等为专业的高中。自20世纪60、70年代以来,日本基本形成了普通高中与专门高中为主,综合高中为辅的高中教育格局。根据日本文部省的统计,截至2020年,日本共有普通科高中3733所,占比56.1%;专门学科高中2543所,占比38.2%;综合学科高中381所,占比5.7%[10]。而学生占比上也呈现类似格局,截至2021年5月,普通科高中学生2198699人,占比73.3%;专门学科高中学生63612人,占比21.2%;综合学科高中学生163539人,占比5.5%[11]

根据英国学制体系,中学阶段主要分为第一阶段中等教育和第二阶段中等教育,其中第一阶段为10~11年级,学生通过课程学习并参加普通中等教育证书(General Certificate of Secondary Education,GCSE)统一考试,可以获得普通初级中学毕业文凭,即GCSE证书;第二阶段为12~13年级,与我国的高中阶段教育相类似,学生则进行A-Level课程的学习,通过考试即可获得A-Level证书,同时该证书也是英国大学入学必备证书。目前,英国高中阶段主要是学校的第六学级(the Sixth Form)[12],包括公学和文法学校的第六学级、综合中学的第六学级、第六学级学院、第三级学院的第六学级、继续教育学院的第六学级以及一些提供全日制教育的职业教育机构,依据培养目标与课程设置等方面的具体情况,可以将这些学校划分为学术型、综合型和职业型三种[13]。以公学为代表的学术型高中主要面向少数精英群体,担负着为社会培养精英人才的职责;以大众主义为取向的综合高中则面向所有适龄青年,既担负着为大学输送新生的使命,又承担着为社会培养各种中等技术人才的任务;以继续教育学院、城市技术学院等为主体的专门化高中职业教育机构,则主要将目标定位于培养既掌握特定职业技能,又具备自我学习和持续发展能力的中等职业技术人才[14]

(三)多轨并行模式

多轨并行的高中分类模式,既不是简单地将高中划分为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两轨,也不是在两轨之外另设综合中学以形成三轨,而是各种类型不一的高中同时并存。韩国与美国的高中均属于此种类型。2010年6月29日,韩国颁布《中小学教育法实施条例》,宣布对高中类型进行改革,将此前复杂、多样化、法律依据不足的高中类型简单化为普通高中、特殊目的高中、专业高中、自治高中四种类型。其中,普通高中是指以韩语、道德、社会、数学、科学、技术、家庭、体育、音乐、美术、外语等普通课程为中心进行教学的学校。专业高中是指以学习农业和生命产业、工业、科学、体育和艺术、外国语等专业领域课程(专业课程)的学校,其专业课程又可分为农业生命产业、工业、商业信息、水产、海运、家政、实业、科学、体育、艺术、外语、国际等。特殊目的高中是指培养语言英才、科学英才等国家需要的特殊领域英才的学校,这类学校以专业教育为主,课程自主性较小。具体来讲,特殊目的高中分为理科高中、外语高中/国际高中、艺术高中/体育高中、行业需求定制高中四类。自治高中分为公立和私立两类,这两类高中可以根据学校的建校理念、教育理念,自主开设教育课程,实施个性化教学,并重视学生个人的自主学习能力[15]。韩国教育部发布的《2021年教育统计年报》显示:2020年,韩国共有高中2375所,学生1299965人,教师131120人。其中,普通高中学校1616所,学生961275人,教师91448人;特殊目的高中学校161所,学生63181人,教师8001人;职业高中学校488所,学生198663人,教师24816人;自治高中学校110所,学生76846人,教师6855人[16]

美国采用的是K-12教育体系,即“Kindergarten-5- 3-4”学制,包括幼儿园两年、小学五年、中学三年、高中四年,学生在进行为期8年基础教育后在高中阶段进行分流。依据美国高中的办学模式,大致有综合高中、普通中学、职业技术中学、选择性中学四种基本类型。其中,综合中学是美国高中教育的主流模式,大约有98%的中学生就读于综合中学,而在综合中学内部,又可以继续分化为普通科、职业科、学术科三个方向[17]。普通中学一般也被称为学术性中学,主要为学生升入大学做准备,学校一般会开设大学先修课程(AP)。职业技术中学在美国设立较少,但也可以继续将其细分为工业、农业、商业、机械高中等。选择性中学主要是为了弥补公立中学的不足而设立,同样也可以继续细分为磁石学校与全年学校(常年学校)等类型,各类学校各有侧重,有的偏重职业教育,有的偏重学术教育。比如磁石学校,它是美国公立学校中最常见的一种,面向所有学生开放,全国共有4340所,学校教育主题非常广泛,主要关注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STEM)、美术和表演艺术、国际文凭、国际研究、生涯和技术教育(CTE)和世界语言等[18]

二、世界普职分流的共同趋势

普职分流是现代社会分工对学校教育提出的新要求。早在19世纪末,埃米尔·涂尔干(Emile Durkhem)就曾说过:“分工现象已经家喻户晓、备受瞩目。”[19]踵至现代社会,教育分流成为世界各国应对这一趋势的重要手段,各国的主要做法可以为我国提供一些经验与启示。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