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动研究:高质量发展背景下职业教育教师科研素养提升的实然选择

作者: 杨修平

行动研究:高质量发展背景下职业教育教师科研素养提升的实然选择0

摘 要 提升教师的科研素养是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背景下职业院校教师高质量发展的应有之义和必要条件,而行动研究是职业院校教师有效提升自身科研素养的实然选择。职业院校教师开展教育行动研究既是践行课程育人理念的客观要求,也是顺应职业教育教学规律的本质需求,更是助推自身职业生涯发展的内在诉求。职业院校教师开展教育行动研究的实践路径可遵循两种典型流程,即开放型行动研究流程和定向型行动研究流程。职业院校教师的教育行动研究具有职业教育特有的“跨界性”和“复合性”特征,需要教师在课程育人实践和教育教学反思中探索构建“体—面—线—点”四位一体的行动研究格局。

关键词 职业教育;教师发展;科研素养;行动研究

中图分类号 G71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23)32-0048-06

2021年10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对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作出全面部署,其中提到要“强化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1]。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是教育发展的第一资源,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之一在于拥有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新时代职业教育教师发展的目标是提升教师的育人素养、专业素养、教学素养、科研素养和信息素养。其中,有效提升科研素养是新时代职业教育教师高质量发展的应有之义和必要条件。在职业教育的类型差异和功能关照视角下,行动研究是职业教育教师有效提升自身科研素养的实然选择。为此,本文从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三层面探讨职业教育教师开展行动研究的理论意蕴、实践路径和操作方法,以期助力职业教育教师提升科研素养。

一、职业教育教师开展行动研究的理论意蕴

“行动研究”(Action Research)这一概念源于20世纪40年代的美国。行动研究在创生之时被社会心理学家用于研究少数民族问题,之后扩展到工业培训领域,旨在“共同讨论、改进实践”。20世纪50年代,在时任哥伦比亚大学教育学院院长斯蒂芬·科里(Stephen Corey)的推动下应用于教育界,催生了“教育行动研究”;60年代中期,在美国结构主义课程改革和实证主义方法论的冲击下,应用热度开始急剧降温;70年代中期,在英国教育学者斯腾豪斯(L.Stenhouse)等人课程教学研究的影响下再度兴起,并在全世界迅速传播;80年代之后,行动研究所倡导的主张和方法日趋普及,其最初的“解释”特质逐渐走向“解放”和“批判”特征,并逐步形成了以“参与、改进、系统、公开”为特质的风靡全球的行动研究理念[2]。因此,行动研究是一种自我反思的方法,能够帮助社会工作者和教育工作者提高他们对自己从事的工作对象、工作过程和工作环境的理性认识和正确评价[3]。行动研究的基本特征是:研究主题由研究者自己决定,研究对象是某种社会实践活动,研究目的是改进实践,研究过程是持续反思、不断循环和螺旋上升,研究方法简便,人人都能参与、学会和运用[4]。

“教育行动研究”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自己的教学对象、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和教学效果进行的一系列反思,以重新审视自己的教学观念,探究和改进教学方法,持续提升教学效果[5]。教育行动研究的核心要义是将“行动”和“研究”相结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探讨新观点和新方法,加深对教学文本和教学过程的理解,以提升教学效果和变革教学实践[6]。教育行动研究的主要特征是:教师的直接参与性、各类教研人员的广泛合作性、研究过程的系统化和公开化,以及研究方法的准实验性[7]。

行动研究和教育行动研究,对职业教育教学研究具有广泛的适用性,对提升职业院校教师的科研素养具有普遍的适切性。

(一)教师开展行动研究是践行课程育人理念的客观要求

1.行动研究有助于教师探究“课程育人”的本质

上文关于行动研究概念内涵和特征的分析阐释出行动研究的“三个基础”:第一,行动研究的社会基础是参与性,教育行动研究要求教师本人直接参与教学计划的制订和实施,是对自己以及教学环境、教学对象、教学方法和教学效果的研究,每个研究对象都体现出教师的参与性;第二,行动研究的教育基础是生成性,即改进教育实践、提高教学效果,教育行动研究致力于改善教师的教学环境、教学方法和教学条件,提升教师的育人水平和学生的学习效果;第三,行动研究的哲学基础是人本性,行动研究尊重人的个性和世界的整体性,教育行动研究将教育看作一个完整的实践过程,重视教育的整体性,教育行动研究认为教学不是一个基于知识的、空洞的、冰冷的说教过程,而是一个充满情义和关爱的、民主和谐的人际交往过程,强调以人为本。总之,行动研究的社会基础、教育基础和哲学基础不仅能引导教师从哲学、社会学或心理学的角度来分析和解决教育问题,得出普适性的结论,而且能将课程、教材、教法、环境、教学过程和教学评价等诸要素结合起来,从人的需求和发展出发,分析和解决教育问题,促进教育的改进、教师的发展和学生的成长。这些正是新时代职业教育“课程育人”理念所追求的目标。

2.行动研究有助于教师探索“课程育人”的方法

教育行动研究自始至终强调教师对教学活动的持续反思和不断改进,教学反思是教育行动研究的必要条件和基本遵循。教育行动研究倡导反思的全面性和层次性,这种系统的反思主要体现在三个层面:第一层是教师对教学技术技巧及其应用结果的反思,致力于改进教学的技术手段;第二层是教师对教学环境、教学管理、教学条件的反思,探索它们对教学目标和教学效果的影响;第三层是教师将自己的教学置于教育目的、教育价值和社会伦理的大系统之中,反思教育意义、学校职能、教师的价值和学生的全面发展等问题。三个层次的反思由低到高依次展开,分别关注教学的策略方法、环境条件、教育本质。这些正是新时代职业教育“课程育人”实践需要探索的方法。

(二)教师开展行动研究是顺应职教教学规律的本质需求

1.行动研究符合职业教育“理实一体”的教学要求

传统的科学研究认为,科学研究是理论的必然组成部分,理论的形成过程与实践活动是两个彼此分离的过程,理论家发展理论无需参与实践,实践者也无需去发展理论,他们只需从已有理论中寻找与实践活动相关的结论。然而,行动研究旨在打破这种“理实分离”的状态,寻找和重构“理论、实践、研究”三者之间的动态关系[8]。对教师而言,实践就是课堂,课堂不仅仅是应用理论的场所,而且应该成为教师检验和发展教育理论的场所。因为真正改变这个世界的不是理论本身而是人的活动。理论只有被人应用、检验和发展才能产生价值,理论与实践不是两个彼此分离和对立的领域,而是发展的不同侧面,是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动态组合关系。此外,在当今教育教学的“后方法时代”,任何一种教育教学理论都不可能是万能的普遍理论,教师只有根据自己的教学环境、教学条件、学生需求、教学目标等要素去寻找、检验和发展合适的理论,才能不断改进教学和发展自我。只有经过每个教师的个体化行动探索,理论和实践才能有效结合,教师的教学和科研素养才能得到有效提升。行动研究者的所有活动都是沟通理论与实践的尝试,是一种跨越理论与实践鸿沟的探索。这正是职业教育教学所追求的“理实一体”要求。

2.行动研究符合职业教育“知行合一”的育人理念

教师的个人成长和职业发展通常由职前系统的理论学习和在职期间的专项培训完成。然而值得反思的是,教师职前为了学习而学习的系统化理论对教师的职业发展究竟有多大影响?又是怎样影响的?教师的在职培训与职前学习两者之间存在何种关联?又是如何关联的?我们要回答这些关于教师的“知与行”问题,必须借助教师的教育行动研究来观察和反思。事实上,无论是教师职前的理论学习还是在职的专项培训,其对教师职业发展的影响往往停留于显性的知识与技能层面,而教师职业的专业化发展更多地取决于教师自身隐性的意识和态度。教学过程就是教师不断做出决策的过程,而教学决策的生成主要取决于四个要素,即教师的知识、技能、意识和态度[9]。相比之下,教师关于教学的知识和技能易于习得,而教师对教育教学的意识和态度则很难通过显性的学习和培训来完成。对此,唯有教师的教育行动研究才能不断解决教师发展过程中的自主反思和行动改进问题,进而促进学生的发展和成长。这是行动研究方法论的核心价值,也是职业教育着力宣传和矢志追求的“知行合一”的育人理念。

(三)教师开展行动研究是助推职业生涯发展的内在诉求

1.行动研究有利于培养教师的自主发展能力

行动研究是针对特定环境中特定问题的研究,行动研究对新理念、新方法、新经验和新做法均采取一种兼容开放的态度。教育行动研究是对复杂社会环境下教育领域出现的各种具体教学问题的研究,教育行动研究的过程是为了释放教育的育人价值,服务于教师的发展和学生的成长。行动研究区别于其他研究的关键特征是它对实践活动的持续反思和不断改进,而教育行动研究引导教师去践行自己理想中的教育理念,并通过教育实践来改变教育现状,实现教育理念与教学目的、教学过程、教学方法的内在统一,追求育人过程的完整性;教育行动研究帮助教师将教育理念、课程文本和教学理论转化为教学实践的具体过程,强调教师的全过程投入和全身心投入。此外,行动研究方法可广泛应用于教师职业生涯发展的各种主要路径或模式,如自主反思、同伴互助、专家引领等。因此,教师参与和开展教育行动研究能够不断提高工作的自主性,不断提升自己的职业判断能力和自主发展能力。

2.行动研究有利于增添教师的职业生活乐趣

教师工作具有职业要求的特殊性,乏味和厌倦在所难免:教师职业的典型特征是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地与一届又一届的学生打交道。这种无趣和平淡则会经年积累,化作满腹的牢骚和埋怨,这些可被称作职业倦怠或职业无奈。最有效的解决方案是积极参与和开展教学行动研究,持续关注和不断改进教学中的每个不尽人意的问题,用实际行动和教学效果来赢得学生的尊重。职业教育的社会地位和生源属性决定了职业院校教师是教师职业中的特殊群体:教学难出效果、育人难出业绩、科研难出成果、社会服务难创经济效益。凡此种种,加剧了职业院校教师的职业无奈或职业倦怠。对此,务实有效的破解之策是引导职业院校教师主动开展自己力所能及的职业教育教学行动研究,在解决教学问题的过程中培养与学生的感情,为自己的职业增添“情意”;在追求教学效果的过程中反思个人的成绩,为自己的职业增添“价值”;在探究教学理论的过程中拓展个人的认知,为自己的职业增添“理智”。

二、职业教育教师开展行动研究的实践路径

行动研究在本质上是一种不断计划与调整、不断认识与提高、不断改进与优化的研究。因此,行动研究过程是一个不断变化的动态循环过程。起初,其基本过程包括计划、实施、观察和反思四个主要步骤。此后为便于操作,诸多学者又将行动研究的基本流程拓展为各种变体流程,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开放型行动研究流程和定向型行动研究流程。在行动研究流程中,研究选题的确定和研究方案的设计是重点和难点。

(一)行动研究的步骤

1.行动研究的基本流程

行动研究的基本过程涵盖四个主要环节:计划、实施、观察和反思[10]。第一步为计划(Plan),即设计一个改进现状的研究方案;第二步为实施(Act),即将设计的方案付诸实践;第三步为观察(Observe),观察并记录方案实施的效果;第四步为反思(Reflect),在实施过程中进行反思、分析评估效果,并以此为基础制定下一步的研究方案。上述四个步骤形成持续的闭环。

2.开放型行动研究流程

国内有学者将行动研究流程分为开放型和定向型,并针对两类研究的过程差异,将行动研究的基本流程分解为不同的步骤。其中开放型行动研究的流程包括十个主要步骤[11]:(1)发现问题;(2)提出假设;(3)调查研究;(4)重新确认问题;(5)制定行动计划;(6)实施计划;(7)在实施中调整计划;(8)观察和收集数据;(9)分析和评价效果;(10)撰写研究报告和发表成果。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