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智能制造人才培养模式
作者: 和光从“制造大国”迈向“智造强国”对人才有着更高的需求,这要求职业院校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方面构建全新的培养标准与培养路径。作为智能制造产业链培养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的重要载体,当前智能制造专业群在人才培养方面普遍存在人才培养规格与产业链需求不一致、项目教学与岗位活动匹配度不高、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不准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立足服务区域智能制造产业,遵循技术知识生产规律,创新应用谱系学、教育生态理论,坚持产教融合、政行企校协同,精准溯源产业链与专业群关键要素,探索构建了“产教谱系指引、能力素养集贯通、全流程项目支撑、岗学教评一致”的智能制造专业群人才培养模式。
一是产教谱系指引。依托AI大数据平台,追溯调查产业界的技术、岗位和教育界的专业、课程等要素的发展历史,绘制出表达产教要素对接的整体结构关系、互动关系以及随时间变化的可视化产教谱系。产教谱系以生物谱系学为基础,突破传统的单一产业或者教育生态群落,从社会生态学视角,挖掘产教对接要素,明晰产教两大领域关键要素的映射关系和相互作用机理,创建产教融合生态系统模型,促进产教系统内信息流、物质流、能量流和人才流的互动,形成产教融合新生态。
二是能力素养集贯穿。面向产业链所需要的通用能力、专项能力和拓展能力,从岗位群职业能力谱系出发,解构典型工作任务核心能力,重构知识能力素养,形成专业群人才培养规格;突破传统培养规格边界,细分解构可测可评的指标点,形成专业群、专业、课程和课堂四层统一贯穿的能力素养集,创建教产随动对接点;依据产教任务对接谱系,根据岗位任务能力变化,开发覆盖能力素养的全流程项目课程体系;以能力素养集指标为学业评价内容观测点,将能力素养集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全面深化人才培养方案开发流程。
三是全流程项目支撑。以培养规格为起点,对接关键岗位,研制由岗位任务结构、内容和情境等组成的岗位任务谱系,贯通能力素养集,基于生产流程和认知规律重构不同层级“流程化项目”,形成纵向进阶、横向整合的“课程项目小流程+课程模块中流程+专业项目大流程+专业群项目全流程”的四层递进流程化项目课程体系,渗透能力素养集观测点,实现学习项目与岗位任务的精准对接。
四是岗学教评一致。以能力素养集为基准,以典型学习项目为载体,突破期末一张卷评价的片面性,创新“学业报告+成果展评”评价方法,解决评价重结果轻方法过程、重知识轻素质技能的问题,形成“过程追问、成果佐证”评价模式,提高评价的全面性和准确性;把“学习过程+考核过程”白箱化,将考核过程融入学习过程,实时反馈改进,学教互促,拓展评价功能;实现能力素养集贯通,系统化设计环环相扣的“课程考核-专业目标-职业标准”,校企共同开展评价,缩小学生能力画像与企业岗位需求之间的偏离度,促进人岗适配,形成“目标-过程-结果-就业”质量评价闭环,促进岗学教评一致。
(资料来源: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