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首 | 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智能制造人才培养模式 从“制造大国”迈向“智造强国”对人才有着更高的需求,这要求职业院校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方面构建全新的培养标准与培养路径。作为智能制造产业链培养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的重要载体,当前智能制造专业群在人才培养方
专业与产业 | 高职院校软件类专业“类上班制”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与实践 摘 要 针对学校教学环境未体现企业真实工作环境等问题,重庆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探索构建了学习环境与企业工作场景类似、学习资源与企业真实项目类似、培养路径与职业发展过程类似、项目考评与企业绩效考评类似的软件
专业与产业 | 福建省高职院校专业建设与产业发展的谱系研究 摘 要 高职院校专业建设与产业发展存在一定的谱系关系。两者均随着社会经济发展进行动态变化调整,且相辅相成,共生发展。通过从横向和纵向两个层面探讨福建省高职专业建设和产业发展的谱系关系,发现福建省高职院
课程与教学 | 基于项目学习的高职新商科新型活页式教材开发策略 摘 要 数字经济时代,新商科与互联网、大数据产生较多关联,其教学内容发展和教学改革需求对教材有了新的要求。新型活页式教材有利于项目化教学的开展,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人本主义理论的体现,具有“做中学”“
课程与教学 | 产教融合视域下中职学校混合教学模式探索与实践 摘 要 在运用信息技术手段提高职业教育质量的背景下,混合教学模式具有较强的实用性和价值。中职学校混合教学模式主要体现为教学内容的混合、教学方式的混合、教学环境的混合、教学过程的混合、教学评价的混合。坚
课程与教学 | 高职院校开展项目化教学的实施路径探究 摘 要 高职院校开展项目化教学有利于提升学生的能力和素质、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突显实践办学特色、带动学校整体改革。目前高职院校开展项目化教学存在项目设计不合理、支撑体系不完善、教师专业
教师与团队 | 专业认证背景下职业师范院校教育学专业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摘 要 职业技术师范教育专业认证在推动教师教育深化改革、规范师范专业建设、提高职前教师培养质量、促进职教师资队伍整体素质提升上发挥着重要作用,但职业师范院校教育学专业建设存在培养目标定位模糊、人才培养
教师与团队 | 高职院校名班主任工作室研究与探索 摘 要 高职院校名班主任工作室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前沿阵地,是班主任专业成长的重要平台,是学生工作专家的孵化基地,是“三全育人”的顾问团队。针对当前高职院校班主任队伍建设过程中存在的管理制度不健全
德育与心理 | 智能化时代的职业精神:内在需求、要素构建及培育策略 摘 要 由于岗位形态、生产方式、组织形态、社会形态发生了巨大变化,智能化社会对人的职业精神产生了新的需求。结合人的职业成长,基于对智能化时代职业人的职业精神在知、情、意、行等方面变化新特征的探索,总结
德育与心理 | 基于人工智能的应用型高校思政理论课精准教学模式构建与实践 摘 要 人工智能为应用型高校思政理论课精准教学发展提供新契机,其关键技术包括机器学习、专家系统、知识图谱、自然语言处理等。基于人工智能的应用型高校思政课精准教学模式可从教与学两个维度展开考察:从教师维
德育与心理 | 主体、载体、渠道协同:高职院校思想政治工作协同路径探究 摘 要 推进思想政治工作协同是增强思想政治工作时效的必然要求,是满足高职学生全面发展的应然之举。针对当前思想政治工作参与主体多元带来的新困境、载体多元带来的新挑战、渠道循环不调带来的新矛盾,高职院校要
考核与评价 | 基于新发展格局的高职院校德育评价范式重塑 摘 要 德育评价作为高职院校思政教育的核心构成部分之一,既是提升德育实效的有力抓手,又是培养满足新发展格局下复合型人才需求的重要手段。目前,高职院校德育评价依然面临评价主体单一、价值取向偏差等问题。新
考核与评价 | 中职青年教师课堂教学质量的模糊综合评价 摘 要 构建中职青年教师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可以实现教育评价的导向、鉴定、激励、改进和预测功能,为中职青年教师课堂教学能力提升提供方向指引。基于SERVQUAL模型,从有形性、可靠性、响应性、保证性
平台与资源 | 基于职业教育信息化“五位一体、虚实融合”学习场构建研究 摘 要 在物理校园的基础上,运用人工智能、大数据技术构建了可为学校各项工作提供智能化服务和支撑的,体现教育理念的时代性、管理方法的智能性、教学内容的融通性、教学形式的多元性等特征的“五位一体、虚实融合
平台与资源 | 职业教育课程思政资源建设的技术范式 摘 要 资源是课程思政的核心要素,课程思政资源建设需要把握系统性、紧密性、逻辑性、共享性等特征。可以在时事政治中、产业领域中、优秀传统文化中、日常生活中挖掘思政资源,并通过设计资源建设框架、确定资源建
创业与就业 | 双创竞赛提升了高职学生的创业意愿吗? 摘 要 双创竞赛作为一种具有实战性的创新创业教育方式越来越受到高职院校的重视。针对双创竞赛能否提升高职学生的创业意愿这一问题,以505名高职院校学生为样本,探究认知灵活性和创业警觉性在双创竞赛和创业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