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省际中等职业教育综合发展水平的测度

作者: 安蓉 张晗莹

我国省际中等职业教育综合发展水平的测度0

摘 要 以我国31个省(市、自治区)2014年和2019年的面板数据为基础,构建中等职业教育综合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对我国中职教育发展水平进行测度,比较分析省际差异,探讨省际中职教育发展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协调性的空间分布特征,并进一步通过建立指数探明中职教育与经济发展水平的协调关系。研究结果表明:我国中职教育综合发展水平总体显著上升,东部整体优于中西部,省际差异较低但存在扩大趋势;中职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协调性总体改善且省际差异呈缩小态势,但仍有超四成省份二者发展呈不协调状态。基于此,我国应积极吸引中职生源,助推中等职业教育高质量均衡发展;完善财政支持机制,深化中等职业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发挥双向引领功能,推进中等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适应性战略调整。

关键词 中等职业教育;省际差异;经济发展;协调性;空间分布

中图分类号 G718.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22)06-0051-13

一、引言

2020年,教育部等九部门印发《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2020-2023年)》,明确指出“推进职业教育协调发展,强化中职教育的基础性作用”[1]。发展中职教育是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和建设中国特色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基础。长期以来,教育部对中等职业教育事业发展予以高度重视,做出了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提升中等职业教育发展水平。据教育部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全国中等职业教育共有学校9896所,招生644.66万人,在校生1663.37万人[2]。基于此背景,科学测度和分析我国各省份中等职业教育综合发展状况对于加快推进职业教育现代化,健全和完善职业教育支持保障体系,更好地支撑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从已有文献来看,国内诸多学者从教育公平视角对中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中协调发展进行了讨论分析[3][4][5][6],其中部分学者以高中阶段教育普及战略为背景对中职教育发展进行探究[7][8];还有部分学者基于城乡统筹的视角对城乡中等职业教育一体化发展或农村与贫困地区职业教育发展进行探究[9][10][11][12][13];另外也有诸多学者对我国西部地区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现状与未来境况进行了重点研究[14][15][16];还有一些学者针对当前我国中等职业教育发展面临的现实困境和改进策略做了相关探索[17][18][19][20]。综观国内已有文献,从研究内容来看,从省际比较的角度开展全面系统的实证研究尚不够深入;从研究方法来看,主成分分析、因子分析及偏离度分析是目前学界主要使用的方法,这些统计学、计量经济学方法不可避免地会受到主观因素干扰或者产生信息缺失,而熵权法则通过各项指标观测值所提供的信息来确定权重,赋权相对客观,有效避免了因指标单位等不同而带来的权重确认的主观随意性与信息缺失问题。

为全面客观地揭示我国各省份中等职业教育发展水平,本文基于2014年和2019年省际面板数据,通过构建中等职业教育综合发展评价指标体系,提出基于熵权法的中等职业教育发展水平测度,全面客观地分析中职教育发展水平的省际差异,然后从教育均衡的视角对我国各省份中职教育综合发展的省际差异进行比较与分析,并进一步建立指数探讨中职教育与经济发展水平的协调关系,以期为强化中职教育的基础性作用,积极推动我国中等职业教育与经济协调发展提供助益。

二、研究设计

(一)数据来源

本文所使用的数据来源于《中国教育统计年鉴》《中国教育经费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年鉴》,三者均为目前可较全面系统反映我国教育事业发展情况的权威性、资料性年鉴,有助于观测和评价我国中等职业教育综合发展状况。其中,生均教育经费支出、生均一般公共预算教育事业费支出来自于教育部财务司编订的《中国教育经费统计年鉴》,生师比和毕业生获职业资格证书人数来自于国家统计局编订的《中国统计年鉴》,其他有关中等职业教育发展水平的评价指标均来自于教育部发展规划司编纂的《中国教育统计年鉴》或由其中的相关指标计算而来。

(二)指标选择

鉴于历年教育统计年鉴数据的完整性、可比性及可得性,为全面客观地反映我国各省份中等职业教育综合发展水平,本文在参照教育部《中国教育监测与评价统计指标体系(2020年版)》[21]、林克松“中等职业教育发展指数指标体系”[22]和朱德全“职业教育发展均衡测度指标体系”[23]的基础上,从教育结构、教育投入、教育条件、教育质量四个维度构建我国中等职业教育综合发展评价指标体系。

1.教育结构评价指标

职业教育学生规模能最直观地表现一个国家职业教育体系的发展程度,是直接反映职业教育发展水平的一个变量[24]。2021年3月,教育部办公厅发布《关于做好2021年中等职业学校招生工作的通知》,其中明确指出“坚持把发展中职教育作为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和建设中国特色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基础,保持高中阶段教育职普比大体相当”[25]。基于此,本研究的教育结构评价指标主要选取了具有代表性的中等职业学校与普通高中招生比、中等职业学校与普通高中在校生比和中等职业学校与高中阶段学校数量比例三个评价指标。中等职业学校与普通高中招生比指中等职业教育招生数与普通高中招生数之比。中等职业学校与普通高中在校生比,即中等职业学校在校生数与普通高中在校生数之比。上述指标值的高低反映了高中阶段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相对比率的大小,以及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的相对规模,均可监测和评价各地区高中阶段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的结构。中等职业学校与高中阶段学校数量比例,指中等职业学校数量占高中阶段学校数量的百分比,既能体现各省中职发展规模的大小程度,还能反映省级政府统筹高中阶段教育结构的努力程度。

2.教育投入评价指标

衡量中等职业教育投入的关键指标包括生均教育经费支出、生均一般公共预算教育事业费支出、生均教育经费指数。其中,生均教育经费支出是衡量教育投入水平最具可比性的关键指标之一;生均一般公共预算教育事业费支出指中职学校一般公共预算教育事业费支出与中职学校在校生总数之比,是政府部门为中职学校的教育活动专门拨付的财政性资金,指标值越高,说明中职教育经费的保障越充足;生均教育经费指数是指中职学校生均教育经费支出占人均GDP的百分比,主要反映相对于地区经济发展水平投入于中职教育的经费情况。上述指标主要体现了国家和社会对于中职教育发展的支持力度,侧重反映中职教育的供给能力和投入水平。

3.教育条件评价指标

根据教育部2020年修订的《中国教育监测与评价统计指标体系》,衡量学校教育条件的重要指标涵盖学校校舍、占地,学校图书、教学仪器配备,学校信息化建设等几个方面。本研究从中选取可反映教育条件保障的生均学校占地面积、生均图书、生均教学仪器设备值、每百名学生拥有教学用终端数作为教育条件评价指标。其中,生均学校占地面积是指中职学校具有国家颁发的土地使用权证所占用的土地面积与中职学校在校生总数之比;生均图书即中职学校图书资源总量与中职学校在校生总数之比;生均教学仪器设备值指中等职业学校教学与实习仪器设备总资产值与中职学校在校生总数之比,该指标值越高,说明学校教学仪器设备资源越充足,而充足的教学仪器设备有助于提高教师的教学效率;每百名学生拥有教学用终端数指中职学校每百名学生平均拥有的教学用终端数,该指标可监测和评价中职教育信息化基本设施条件,反映信息化配备水平。

4.教育质量评价指标

教师素质与教育质量的关系最为密切,教师素质是保证教育质量、实现中职教育培养目标的根本保障。基于此,衡量中职教育质量的指标包括生师比、学历合格专任教师比例、高于规定学历专任教师比例、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专任教师比例、毕业生获职业资格证书比例。其中,生师比是指中职教育在校生总数与中职教育专任教师总数之比,经常用作教育质量的替代指标,生师比越小,表明平均每位教师所教的学生越少,教师有更多的精力去关注每一个学生,有助于取得更好的教育效果;学历合格专任教师比例是指中职教育专任教师为大学本科学历的数量占中职教育专任教师总数的百分比,该指标可以监测教师总体质量;高于规定学历专任教师比例即中职教育专任教师为硕士或博士研究生学历的数量占中职教育专任教师总数的百分比,可以反映教师学历提升的趋势;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专任教师比例,是指中职教育担任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专任教师数占中职教育专任教师总数的百分比,该指标可以监测和评价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水平,反映教师质量情况;毕业生获职业资格证书比例是指完成中职教育期间获取所学专业国家资格认定体系内职业资格或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毕业生数占毕业生总数的百分比,该指标值越高,相对而言,人才培养质量越高,教育质量越好。

三、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具体测度与比较

为了对中职教育水平各个省际指标的差异进行精确分析,需要选取有效的统计学指标分析数据。

首先是对单独指标的整体描述。平均值简单易懂,可以准确反映数据的总体情况,但却容易受到极端值影响,因此本文引入极差与标准差来对平均值做补充,分析评价指标省际分布的变异范围和离散幅度。

其次是对于不同指标之间的整体比较。由于单位不统一的问题易导致指标之间无法进行对比,因此本文利用统计学中常用的差异系数(CV)进行不同指标间的差异对比。它是一组数据的标准差与其均值的百分比,适用于测量单位不同的数据变异情况的比较,以此来衡量各个指标的波动程度。

1.教育结构:高中阶段职普结构省际差异不大,但中职教育相对普通高中规模逐渐萎缩

综合2019年三项指标来看,见表1,中职学校与普通高中阶段招生数、在校生数的比例平均值均接近0.5,即中职学生规模约为高中阶段教育学生规模的1/3。中部地区的中职学校数量比例相对更为均衡,中部省份的“中等职业学校占高中阶段学校数量比例”指标平均值显著高于东西部地区,2019年达到39%,其中吉林是全国唯一超过50%的省份;排名位列后10位的省份均未超过30%,其中有7个是东部省份。

从省际差异的角度来看,安徽、青海、浙江、海南四省的招生数与在校生数比例都位居前五,这与四省的经济发展有很大关系,对高素质劳动力的需求急剧扩大引导四省对中职教育的重视程度日渐提高,然而其学校数比例却均未超过0.4,说明学生人数与学校数量存在一定程度上的不均衡。九成省份中职学校与普通高中在校生人数比超过0.4,但这与“职普比例大体相当”的要求还有较大距离。

从长期变化趋势来看,三项指标的平均值均呈下降态势。西部地区三项指标差异系数、极差均有显著下降,内部差异缩小;东部地区差异系数增长较多,内部差异增加。首先,超七成省份招生比呈下降态势,且绝大多数降幅超过10%,其中北京降幅高达55.56%;呈增长态势的9个省份中8个为中西部省份,其中西藏、湖北增幅超过10%。其次,仅有4个省份2019年中职与普高在校生比高于2014年,其中西藏增幅高达25.81%,过五成省市降幅超过10%,降幅最高的北京则达到54.93%。另外,全国仅有西藏2019年中职学校占高中阶段学校数量比例高于2014年,但增幅仅为0.97%,黑龙江降幅最大,超过20%。总体来看,各省市前两项指标的增减幅度基本持平,但甘肃、山东、青海、福建、西藏、吉林增降幅度相差超过10%。综合三项指标来看,北京、广西、黑龙江、贵州等省市的招生比与在校生比指标降幅均显著高于中职学校数量占比,海南、浙江、河南等省市则相反。

2.教育投入:中职教育投入大幅增加且与经济发展相协调,但省际差异依旧明显

总体来看,生均教育经费支出与生均一般公共预算教育事业费支出在5年内都出现了大幅度的增长,见表2,而生均教育经费指数(生均教育经费支出与人均GDP的比例)保持稳定,说明经济发展与中职教育投入齐头并进,相互促进。东部的生均教育经费支出与生均一般公共预算教育事业费支出显著优于中西部;两项指标最末五位的排名均为贵州、河南、广西、湖南、四川,且排名末10位的省份有9个为中西部省份。

从省际差异角度来看,“生均教育经费支出”省际差异明显,见图1。东部显著优于中西部,2019年平均值高约1万元/生,北京、上海更是以接近7万元/生的教育经费一骑绝尘,指标值约为末位贵州的7倍;但东、西部省份内部差异显著,极差分别高达52039元/生和40721元/生。2019年东部地区的“生均一般公共预算教育事业费支出”平均值约为中西部地区的1.5倍,唯一超过5万元/生的北京遥遥领先于其他省份,排名末位的广西、河南、贵州均未超过1万元/生;同时东、西部省份的内部差距也较大,差异系数均超过50%。另外,全国中职教育“生均教育经费指数”总体偏低,2019年有近四成省份指标值低于30%,其中不乏江苏、广东等经济相对发达的省份,这可能与其人均GDP水平较高有关;西藏以103.09%的指标值领先第二名吉林30个百分点有余,这可能受2015年西藏出台《西藏自治区教育事业“十三五”规划》及国家财政拨款影响;就平均值而言呈西、中、东部递减趋势。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