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X证书制度下高职院校跨境电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与实践
作者: 张华 柯丽菲 陈红军
摘 要 1+X证书制度是职业教育制度建设的有益探索,也是职业教育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重大创新。通过梳理高职院校跨境电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构建的逻辑,在坚持“以企业真实岗位需求为出发点”“遵循层层递进的学习规律”“充分利用‘证’‘赛’培养实践能力”“有机融入课程思政元素”等原则的前提下,构建了“双元共育、课证融通的三维度、三层级”跨境电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并从人才培养方案优化、课程体系重构、实践实训教学体系完善、师资队伍建设、考核评价体系构建等方面提出该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路径。实践证明,该人才培养模式促进了学生跨境电商实战能力的显著提升、教师“双师”素质的明显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的大大增强。
关键词 1+X证书;跨境电商;人才培养模式;双元共育;课证融通
中图分类号 G71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22)11-0017-05
作者简介
张华(1978- ),女,北京经济管理职业学院副教授,管理学博士(北京,100011);柯丽菲(1975- ),女,北京经济管理职业学院副教授,管理学博士;陈红军,北京经济管理职业学院
基金项目
2020年度北京经济管理职业学院校级博士课题“新常态下中国跨境电子商务创新发展影响因素研究”(20BSA10),主持人:张华;2021年度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专项课题“‘1+X’证书制度下高职院校模块化课程体系的构建与实践研究”(21ZJB06),主持人:柯丽菲;2021年度北京经济管理职业学院提质培优项目课题“全面推进课堂革命任务驱动式教学模式应用研究”(TZ21_BJJGKT002),主持人:张华
为推进新时代职业教育改革发展,2019年2月,国务院印发了《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以下简称“职教20条”),启动1+X证书制度试点,开启了我国深化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和评价模式改革[1]。同年11月,教育部办公厅等部门联合发布了《关于推进1+X证书制度试点工作的指导意见》,提出要健全协同推进机制,保障有序开展师资培训,规范考核颁证流程,完善财政支持方式,严格监督管理[2]。1+X证书制度试点是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创新,为我国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型升级提供了新思路。在此背景下,北京经济管理职业学院(以下简称“学校”)基于对1+X证书制度的内涵、模式优势、应用途径的系统研究,依托跨境电子商务专业开展了跨境电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提高了人才培养质量,为社会培养了一大批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
一、高职院校跨境电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构建的逻辑
(一)产业发展对人才培养提出新要求
伴随着国家支持外贸跨境电商相关政策和制度的不断实施,以及中欧投资协定的签署、《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的签署、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试点的不断增加、“一带一路”倡议和“互联网+”战略的深入实施,为我国跨境电商企业的蓬勃发展带来更多机遇,创造了更加稳定的内外部发展环境,促进了我国跨境电商的快速发展。据统计,2020年我国跨境电商进出口额已达1.69万亿元,同比上年增长了31.1%。随着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的蔓延,跨境电商的优势得到充分彰显,为促进我国外贸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已经成为我国对外贸易创新驱动、转型升级的新引擎。伴随着跨境电商的日益发展,企业不仅对跨境电商人才的需求数量日益增多,而且对人才所具备的技能和素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迫切需要高职院校跨境电商专业开展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以满足这种需求。
(二)跨境电商人才培养存在诸多问题
当前跨境电商人才培养存在一些问题,迫切需要通过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加以解决。一是校企合作深度不足。由于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成本相对较高、周期较长、培养效果不理想等,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动力明显不足,合作层次不够深入。二是人才培养滞后。大多数跨境电商专业未能充分调研企业人才需求情况、未能充分考虑学生所学专业知识和企业岗位的匹配程度,致使学生在校所学知识严重落后于真实的企业生产实践和跨境电商行业的发展,毕业生不能完全胜任岗位工作。三是实践实训条件不足。引入学校教学和实践的企业实战项目较少,实践教学过程不能在真实的企业工作环境和氛围中进行,导致学生专业实践经历不足,实践能力不强。四是“双师型”教师匮乏。学校专职教师大都掌握了系统的理论知识,具有丰富的课堂教学经验,但是实践教学经验不足,实践操作能力较弱;而部分企业兼职教师,虽然实践操作能力较高,但是课堂教学经验明显不足。五是跨境电商人才培养的评价指标、评价体系和评价方式需要进一步完善。
(三)学校快速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北京经济管理职业学院是国家级高等职业教育示范专业高校。近年来,学校深入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大会、全国职业教育大会、职教20条等精神要求,结合学校专业实践,不断深化改革创新,取得一系列改革成绩,为跨境电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提供了有力保障。尤其是,学校认真落实1+X证书制度,成功申报多个证书试点,并已经招收跨境电商专业学生。学校紧密结合国家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首都跨境电商产业园区的人才需求,从提高职业能力着手,坚持开门办学,依托多渠道多元化的专业建设资源,进行“校、企、行”合作全面开展跨境电商人才培养。学校与阿里巴巴、京东、ebay、腾讯等行业龙头企业深度合作,并建成了“阿里巴巴国际站”“京东国际数字贸易中心”等。
二、高职院校跨境电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构建的原则
(一)以企业真实岗位需求为出发点
明确人才培养定位是构建跨境电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基础和关键,这就需要对当前跨境电商行业企业的真实岗位需求进行深入调研。学校以北京市跨境电商企业作为调研对象,对调研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后认为,能够熟练操作各大跨境电商平台的人员是企业目前最急需的人才,跨境电商平台运营、跨境电商平台数据分析和外贸销售人员的需求量最大。据此,在构建跨境电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时,确定了必须结合企业真实岗位所需技能,遵循“岗位真实工作任务—专业技能点—课程体系—培养方法”的原则。
(二)遵循层层递进的学习规律
跨境电商人才培养应该遵循层层递进的原则。其中,理论知识的学习按照由易到难的认知规律;技术技能的培养按照从基础技能到核心技能,从单一技能到综合技能,从实训室软件模拟到真实岗位实战的实践规律。因此,在构建跨境电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时,要求学生在教师引导下先学习跨境电商英语、国际贸易实务、网点美工、国际物流等基础理论知识和技能,然后再在企业导师指导下通过企业真实的工作任务和鲜活案例来学习专业技能,如利用企业真实账号进行选品、店铺后台数据分析,运用PS技能设计商品主图和详情页,根据所学跨境物流知识设置商品运费等。
(三)充分利用“证”“赛”培养实践能力
“证”和“赛”分别指“1+X证书”和“比赛”。在构建跨境电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时,要充分运用1+X证书考试、跨境电商技能大赛、创业实战等,将考取证书和参加比赛要求融入教学内容,建立“岗课证赛”融通的课程体系,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在1+X证书方面,有跨境B2B数据运营证书、跨境电商多平台运营证书、电子商务数据分析证书等,这些证书涵盖了跨境电商专业应具备的核心技能。在比赛方面,有跨境电商技能大赛、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等,通过参赛可磨炼学生的意志,提升学生技能水平。
(四)有机融入课程思政元素
立德树人是新时代职业教育的根本任务和时代使命,必须将课程思政建设融入跨境电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中。以立德树人为主线,深度挖掘专业知识与思政目标的契合点,通过缜密的教学设计,以专业知识、动画案例、微课、信息工具为载体,将家国情怀、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商业伦理、社会责任、职业素养、工匠精神等思政元素有机融入课程教学,培养学生具备知识产权保护、诚信经营、公平竞争的法治意识,培养学生求真务实、精益求精的职业素养和工匠精神,增强职业幸福感和认同感,实现价值观内化为学生的精神涵养和价值追求,体悟商道、商情,达成育人目标,实现核心价值观浸润的教育目的。
三、1+X证书制度下高职院校跨境电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构建
在1+X证书制度实施背景下,结合新时代职业教育改革发展要求,基于学校改革发展实际,构建了“双元共育、课证融通的三维度、三层级”跨境电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见图1。
第一,双元共育的内涵为:校企协同构建四维共育的跨境电商人才培养机制;校企联合开发共建“岗课证赛”课程体系;校企共同组建“双师型”教师团队;校企共建技能培养基地;校企共同辅助学生职业发展。
第二,课证融通的内涵为:将“1+X”跨境电商B2B数据运营、跨境电子商务多平台运营、电子商务数据分析职业技能证书标准和内容融入课程;将平台运营、营销策划、网络推广、视觉表达、跨境物流、客户服务、商务数据分析等职业岗位能力要求融入课程教学过程;将跨境电子商务技能大赛、阿里巴巴全球商业挑战赛、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等技能要求融入课程教学评价中。
第三,“三维度”的内涵为:培养具备良好职业素养、大国工匠精神及创新理念,掌握跨境电商企业业务运营能力、现代信息技术使用能力、通用商务管理能力的复合型现代服务业人才。
第四,“三层级”的内涵为:通过初、中、高三级的实践教学体系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操作技能。初级阶段是通过校内理实一体化的课程业务“引项目进课堂”来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中级阶段是借助校内校外相结合的五个综合模拟性训练模块增强学生的实操技能;高级阶段是采用六个月的校外顶岗实习“搬课堂到企业”的教学形式来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学生技能训练实现从单项到多项,从静态环境到动态环境,从局部模拟到整体仿真,进而投入到跨境电商企业的真实场景中进行真实企业项目、真实职业技能的实战演练[3]。
综上,1+X证书制度下高职院校跨境电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核心理念为:以校企合作为基础,以岗位能力为本位,以职业技能大赛为引领,融入行业企业标准,将职业资格证书与课程内容相融合,通过三层级、三维度的实践教学模式培养德技兼备、具有较强技术技能的应用型跨境电商人才。
四、高职院校跨境电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路径
(一)结合1+X证书制度,优化人才培养方案
高职跨境电商专业实践性很强,既要求学生掌握跨境电商平台运营、营销策划、物流配送、客户服务等理论知识,又需要学生具备很强的实践技能。因此,学校在研究制订人才培养方案时,既要充分考虑跨境电商企业的岗位需求,又要结合1+X证书制度,有针对性地开展行业调研、学情调研、企业人才需求调研,分析总结出跨境电商不同岗位的职业技能要求,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建立人才培养方案评价、激励、反馈与改进机制,并依据跨境电商行业的发展动态、信息技术的进步和教育教学改革的实际情况进行优化调整。通过学校的学历教育和1+X证书提高学生的实际岗位技能,培养德才兼备的复合型跨境电商技术技能人才,实现学生素质养成与企业岗位素质要求“零距离”对接的人才培养。
(二)构建“课岗证赛”课程体系,提高学生核心竞争力
从企业岗位、职业资格证书、技能大赛三个方面的能力要求入手,校企共同搭建以职业素质培养为基础,以技术技能培养为核心的“课岗证赛”一体化课程体系,见图2。将理论教学与实训教学相结合,构建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专业选修课、综合实训课、素质拓展课六大模块的课程内容[4]。建立与职业标准对接的课程体系,及时将跨境电商行业的新技术、新规范纳入教学标准和教学内容,强化学生进行实习实训[5]。将跨境电商B2B数据运营、跨境电商多平台运营、电子商务数据分析1+X技能证书的职业资格标准融入课程教学内容,增强学生学习课程的成就感和积极性,实现课程与职业资格证书融通;将跨境平台运营、营销策划、视觉表达、物流管理、客户服务、数据分析等职业岗位能力要求融入课程教学全过程,实现课程与岗位融通;将“跨境电子商务技能大赛、电子商务技能大赛、全国“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等技能竞赛关键知识点融入课程,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思维,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实现课程与大赛的融合[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