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能型社会建设助推共同富裕:逻辑、困境与路径
作者: 李永国摘 要 技能型社会建设是根治技能短缺和技能结构性矛盾的“突破口”,亦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必由之路。技能型社会建设可通过筑牢产业振兴之路、搭建乡村振兴之桥、拓宽增收致富之径,不断夯实共同富裕之基、深化共同富裕之本、强化共同富裕之要。然而,受制于技能供给结构失衡、技能治理体系短板和零工经济过度繁荣等困境,共同富裕目标进展缓慢。鉴于此,提出推动技能型社会“嵌入”治理,驱动技能治理现代化建设;“长入”经济,加快经济高质量发展进程;“融入”乡村,推进技能型乡村建设工程;“汇入”生活,促进生活富裕水平稳步提升的实践路径,从而助推共同富裕远景目标的实现。
关键词 技能型社会;共同富裕;职业教育;居民收入;经济高质量发展
中图分类号 G719.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22)16-0012-06
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更是全体人民的殷切期盼。当前,我国已实现现行标准下的全面脱贫,萦绕中华民族千百年的绝对贫困问题得到根本性解决。然而,在绝对贫困得到有效解决之后,相对贫困问题逐渐凸显,成为阻碍共同富裕愿景目标实现的障碍。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收入分配研究院统计数据显示,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相对贫困发生率呈逐年上升趋势。2021年5月12日,中国宏观经济论坛(CMF)发布的报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后中国还要缓解相对贫困问题》指出,中国依旧面临收入、教育、就业、健康、社会保障和生活环境的多维相对贫困问题,且这一问题在中、西部尤为突出。因此,如何有效治理相对贫困、提升低收入群体收入水平成为实现共同富裕亟待解决的问题。
从社会结构角度来看,共同富裕就是要构建中间大、两头小的“橄榄形”收入结构,扩大中等收入群体规模。而技能型社会建设可通过提高社会整体技能水平、提升低收入群体创收能力,在扩大中等收入群体规模的同时,培养一大批“大国工匠、能工巧匠”[1],为共同富裕远景目标实现持续注入技术技能因子。正因如此,2021年4月,全国职业教育大会创造性提出建设技能型社会的理念与战略方针,强调构建国家重视技能、社会崇尚技能、人人学习技能、人人拥有技能的技能型社会。2021年10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再次强调,到2025年,要全面推进技能型社会建设;2035年,要基本建成技能型社会,职业教育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中发挥更为显著的作用。但在技能型社会建设过程中,我国依旧面临技能供给结构失衡、技能治理体系困厄和零工经济过度繁荣等层层阻滞[2][3],制约着共同富裕目标实现。鉴于此,本文在探究技能型社会建设助推共同富裕逻辑向度的基础上,综合分析在此过程中面临的现实困境,并提出相应实践路径,以求更好发挥职业院校在实现共同富裕目标中的赋能作用。
一、技能型社会建设助推共同富裕的逻辑向度
新发展阶段,中国经济发展质量、效率与动能发生深刻变革,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持续激增。在此背景下,有必要科学探究技能型社会建设助推共同富裕的逻辑向度,明晰技能型社会建设何以赋能共同富裕,以此发挥技能型社会建设的“压舱石”作用,助推共同富裕美好愿景实现。
(一)技能筑牢产业振兴之路,夯实共同富裕之基
产业振兴是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根基,唯有以产业振兴做大经济发展“蛋糕”,才能不断夯实共同富裕的物质基础,实现全体人民生活富足。而技能型社会建设是实现产业振兴的根本之要,可为产业振兴提供强有力的技能人才支撑。
一是促进产教供需双向对接。产业振兴与共同富裕良性互动格局的形成,需要统筹融合教育与产业、对接技能供给和需求[4]。技能型社会建设能够基于产业振兴需求,以产教融合为导向,引导职业教育围绕先进制造业、新兴产业和传统产业新需求开展精品课程建设。并且,技能型社会建设可结合产业亟需的技能人才,打造特色鲜明、效益显著的技能品牌专业,增强技能专业设置与产业发展的适配性。此外,技能型社会建设导向下,国家可加大对职业教育的专业资金扶持力度,助推职业院校提档升级。积极鼓励各职业院校建立“校际技能人才建设联盟”,促进各职业院校技能教育教学良性互动,实现与产业发展的有效对接,从而扩大高级技术人才培养规模,提升技能人才培养质量。
二是激发工匠人才新活力。作为第一要素资源,人才始终是产业发展的第一动力。技能型社会建设能够有效深化产业工人制度改革,破除产业人才发展体制机制障碍[5],从而为工匠人才发展提供新活力,为共同富裕目标实现提供人才支撑。具言之,一方面,技能型社会建设可借助技能人才奖励激励制度,调动工匠人才发展积极性。通过先进制造业领军人才、技能大师、行业领军人才评选表彰,加大对高技能人才的奖励力度,将具有重大贡献的技能人才纳入奖励范畴。另一方面,技能型社会建设以技能价值为导向,调整技能人才薪酬分配制度,鼓励和引导企业建立技能序列薪酬分配机制。并通过引导技能人才薪酬与企业技能等级认定制度相挂钩,贯通高技能人才职业薪酬上升通道,激发高技能人才发展新活力。
三是提升产业工人技能水平。伴随经济转型和产业升级纵深发展,如何提升产业工人整体技能水平,促使技能工人向高技能领域迁越成为实现产业振兴和共同富裕目标的必然要求。一方面,构建有利于技能人才创新的实践体系。技能型社会建设要对接产业发展需求,着力建成一批高技能人才培训示范基地、技能大师工作室。充分发挥示范基地和技能大师工作室之间的创新实践指导功能,突出发挥其在技能培训、技能攻坚、带徒授技方面的辐射带动作用,提升产业工人技能水平。另一方面,有利于推动技能评价模式改革。技能型社会建设可围绕支柱产业、重点用工产业、人才紧缺型产业,开展以职业资格认证为根本、以职业技能等级评价为核心、以专项职业能力为补充的网格化评价体系。通过以企业自评为中心、以第三方评价为窗口提升技能评价供给能力,为产业工人技能提升给予评价支撑。
(二)技能搭建乡村振兴之桥,深化共同富裕之本
共同富裕不是少数人的富裕,而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唯有从根本上解决长期以来城乡发展失衡的结构性矛盾,纵深推进乡村振兴发展,才能真正达成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伟大愿景[6]。技能型社会可促进技能与乡村振兴发展相衔接,加速推进乡村振兴进程,补齐共同富裕短板。
其一,有利于培养孕育新型职业农民。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是职业教育推动乡村振兴的核心内容。2022年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做好2022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强调,加强乡村振兴人才队伍建设,实施高素质农民计划,培育与数字化乡村、农业现代化发展相契合的新型职业农民。技能型社会建设可充分发挥职业教育在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中的“提速器”作用,让农民扛上“金扁担”,充分发挥新型职业农民在乡村振兴中的主体作用。具体而言,技能型社会建设可基于当前农民对新知识、新技能的需求,紧紧围绕生态农业、功能农业、设施农业等现代化农业需要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提升农民自主发展能力和市场竞争能力。并且,技能型社会建设背景下,地方政府要发挥带头作用,积极探索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基地、农民技术实践培养基地,借助现代化远程教育资源提升新型职业农民技能水平。通过大数据、人工智能、5G、互联网等现代化信息技术在农业转型升级中的纵深应用,延伸农业产业链条,为构建美丽乡村、推动共同富裕目标实现提供强劲助力。
其二,有利于激发技能型乡村建设活力。激发乡村发展活力不仅是推进乡村振兴的必由之路,更是实现共同富裕的根本之要[7]。技能型社会建设可通过统筹职业院校、乡村人才、技术技能、资源禀赋等优势,以提升农民综合素质为抓手,建立技术技能与乡村发展间的“桥梁”,激发技能型乡村建设新活力。并且,技能型社会建设可通过职业技能大赛等方式,建立健全乡村技能型劳动者激励措施,鼓励农村群体提倡技能文明,使其树立技能成才理念,提升农村技能人才荣誉感和幸福感,点燃农村技能人才引擎,让更多农村技能人才大有可为。通过技能型社会建设,推动农村居民实现“人人皆可成才”,激发技能型乡村建设活力,强化技能型人才使命担当,为乡村振兴赋能,为共同富裕献力。
(三)技能拓宽增收致富之径,强化共同富裕之要
技能致富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关键途径。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幸福生活是奋斗出来的,共同富裕要靠勤劳智慧来创造”。技能型社会建设能够提升全社会整体专业技能水平,提高就业创业能力,增强人民增收致富本领。
一方面,技能型社会建设可以促进高质量就业。技能型社会建设通过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建立实践实训基地,提升社会整体技能水平,拓宽就业渠道。例如,通过积极探索股份制、混合所有制职业院校,促进“引企驻校、引校进企”的校企一体模式,促进职业院校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的紧密结合。并且,技能型社会建设可借助现代学徒制,瞄准移动应用、新型材料、建筑节能等技能人才短缺行业领域,对接制造业、服务业等高质量就业岗位,构建提质培优、增值赋能“快车道”,培养一批高质量的大国工匠。通过技能型社会建设,促进人们实现高质量就业,走向共同富裕之路。
另一方面,技能型社会建设可促进高质量创业。长期以来,我国始终坚持“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指导方针,有效带动人民整体收入水平提升。技能型社会建设背景下,职业院校能够以实践技能操作为主体,紧密结合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建立健全“双师型”职业教师队伍。在此基础上,通过开设创新创业教学课程,增强其创新创业素质与技能。并且,技能型社会建设可以有效提升社会成员和大学生专业行业技能,为其进行技能型创业予以关键的技能支持,增强其创业可能性与成功率,进而实现技能致富,减小共同富裕远景目标实现阻力。
二、技能型社会建设助推共同富裕的现实困境
技能型社会建设在一定程度上成为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远景目标的关键驱动。然而,受技能供给结构失衡、技能治理体系滞后以及零工经济过度繁荣等一系列掣肘性因素影响,这一驱动作用并不明显。
(一)技能供给结构失衡,拖缓产业跃迁步伐
随着数字化、智能化的加速发展,我国对于技能人才的需求持续激增。在此情形下,我国产业跃迁迫切需要寻找人才支撑点。然而,在这一过程中面临着低级技能人才多、中高级技能人才少;大龄技能人才多、年轻技能人才少;单一技能人才多、复合技能人才少的结构性失衡以及高端制造业、新兴产业技能人才严重短缺的问题,拖缓产业跃迁步伐。2020年11月13日,教育部、人社部、工信部联合发布的《制造业人才发展规划指南》显示,2020年中国制造业10大重点领域人才缺口超过1900万人。并且预计到2025年,这一数据将进一步激增,达到3000万人,人才缺口率高达48%。因此,如何改善技能供给结构失衡问题,成为实现产业跃迁,推动共同富裕目标实现的关键。
细究其因,技能供给结构失衡的原因主要来自两方面。一是产教融合程度不高。虽然近年来国家大力提倡产教融合,增加技能人才供给,但企业招工难、劳动力就业难的矛盾依旧普遍存在。一方面,据制造业业内人员表示,当前招工难的问题依旧存在,且集中表现在制造业两端用工短缺。其中一端为生产线操作工人招工难,另一端为高技术人才招工难。另一方面,据智联招聘调查报告显示,在2022年春季招聘受访大学生中,大部分大学生表示同时面临2021届和2022届应届毕业生就业,就业竞争激烈。二是新一代产业工人技能水平与技能需求匹配度不高。伴随产业数字化、现代化转型进程不断提速,新一代产业工人技能素养亟待提升[8]。然而,由于中小企业技能人才培养机制普遍不健全,人才流动相对较大,导致部分中小企业对于人才培养的重视程度不足[9]。并且,由于高技能人才培养平台欠缺,尤其是针对复合型技能人才的培养渠道有限,使得企业难以找到合适的平台让工人接受继续教育,提升技能水平,进一步导致技能供给难以匹配技能需求,阻滞产业实现跃迁,不利于技能型社会助推共同富裕远景目标的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