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师范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活动课程开发能力培养案例研究
作者: 王哲 李孝更 孟凯摘 要 “J-A模式”是J校与A幼儿园合作开展的实验改革研究项目,研究的核心是处在幼儿教师准备阶段的本科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活动课程开发能力培养方式和途径。以此为案例分析了这类改革的共轭性、实践性、课程性、自主性等基本特征,提出了影响其发展和成效的内外部因素和基本作用方式,从实验项目角度讨论了深化改革的方向。
关键词 职业师范院校;学前教育专业;活动课程开发能力;案例研究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22)17-0040-07
一、引言
2018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学前教育深化改革规范发展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强调注重保教结合,要求“坚持以游戏为基本活动,珍视幼儿游戏活动的独特价值,保护幼儿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尊重个体差异,鼓励支持幼儿通过亲近自然、直接感知、实际操作、亲身体验等方式学习探索,促进幼儿快乐健康成长”。《意见》为克服幼儿园教育的“小学化”倾向、建立以活动课程为主体的幼儿保教模式指明了方向。在职业师范院校学前教育专业的教学中,对学生按照幼儿身心发展规律开发和实施幼儿活动课程的能力培养重视不够、相应的教学内容和环节安排不足,毕业生上岗后缺乏适应性。为解决这一问题,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以下简称“J校”)学前教育专业与吉林省省直机关第一幼儿园(以下简称“A园”)开展了为期4年的合作,共同探索学前教育专业本科学生活动课程开发能力培养模式改革(简称“J-A模式”)。本文以此实践为对象,采用案例分析方法进行研究,并给出基本结论。
对幼儿园活动课程开发能力的研究日益受到学界关注。归纳之,主要有以下研究视角:一是活动课程的开发理念与模式。有研究者系统论述了活动课程开发的“儿童本位”思想体系和哲学基础,主张建立幼儿园、教师、教育环境与儿童的民主平等关系,强调开发能力是理念的生成品[1]。有研究者总结概括了活动课程的开发类型和方法,注重幼儿的自主活动、幼儿与环境材料的相互作用、师幼互动等,强调开发能力的综合性特征[2]。二是作为组织主体的幼儿园策略。有研究者从“园本”角度研究了活动课程开发的组织策略与行为,对以幼儿园为主体进行课程开发的民主决策过程进行了描述,表明幼儿园是孵化开发能力的基本载体[3]。也有研究者关注幼儿园充分利用本土和社区资源组织活动课程开发的思路和方法,强调资源利用能力[4][5]。三是作为行动主体的教师策略。有研究者高度关注幼儿教师进行课程开发的意义以及幼儿教师相关能力培养的策略 ,强调教师的专业化建设和自我提高[6]。有研究者从实践的角度总结了提高幼儿园教师课程开发能力具体方法[7]。四是作为活动主体的幼儿策略。有研究者系统论述了活动课程开发中幼儿的作用与地位,强调基于幼儿的生活世界构建活动课程,强调课程的个性化、灵活化和低结构化,注重受教育者对开发能力培养的规定性[8]。总体上,无论是研究领域、研究方法还是研究深度,都呈现积极的开放状态。本文在上述成果的基础上将研究视角前置化,通过“J-A模式”的实践案例,聚焦处在幼儿教师准备阶段的本科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活动课程开发能力培养方式和途径的研究,试图投射一个新的探索关注点,以推进这一领域的改革。
本文所讨论的“幼儿活动课程”又称儿童中心课程,是以幼儿自主学习和直接体验为基本学习方式、以个性养成为基本目标的一种课程类型,是幼儿园教育的主要形式;“幼儿活动课程开发能力”是指在幼儿园组织下,教师根据自身知识、经验和幼儿发展规律开展幼儿活动课程设计、实施和评价的个性心理特征,主要包括参与和观察、倾听与记录、学习与运用、设计与应变、支持与引导、沟通与合作、反思与建构等要素[9];“职业师范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是指在专门从事职业教师教育院校设置的全日制本科学前教育专业的学习者,在本文中专指参加了“J-A模式”案例研究的学生。
二、“J-A模式”案例概况
2017年,J校与A园决定共同开展教育教学改革实验,发挥前者的学科专业研究优势和后者的幼儿园长期教学经验积累优势,重点探索职业师范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活动课程开发能力培养的方式和途径。双方对这一实验方案进行了深入研究和整体设计,并据此进行了4年的实践探索与检验。
(一)“J-A模式”的目标
依据党和国家推动新时代学前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部署,立足幼儿教育现实需要,从职业师范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面临的问题和挑战出发,对“J-A模式”的实验确立了5个基本目标:第一,提出适应新时代发展要求的幼儿教育新理念,建立统领改革实验的基本理论;第二,建立学前教育师资培养机构与就业单位共同培育人才的合作机制,提高人才能力培养的针对性和教育资源的利用率;第三,重构适应幼儿活动课程开发能力培养的学前教育专业课程体系,改善知识与技能供给结构;第四,优化合作单位双方的教师队伍结构,整体提升教师素质;第五,改革学前教育专业的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和方式,强化活动课程开发能力培养在质量评价中的导向作用。
(二)“J-A模式”的实施
围绕上述目标,双方不断推进“J-A模式”建设,在以下几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和成效。
1.提出“自然、自主、自立”教育理念
基于A园长期的办园实践,积极吸收儿童本位的教育哲学思想以及中国传统哲学中“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的教育观,提出统领幼儿活动课程建设的“自然、自主、自立”教育理念。“自然”强调的是教育环境的自然、教育策略的自然、教育方式的自然、教育效果的自然,教育内容源于自然需求、切合天性,教育过程潜移默化、润物无声,教育效果春风化雨、自然而然;“自主”强调的是在培养幼儿过程中保护和激发幼儿的自主性,并以自主性活动为主要途径;“自立”强调的是引导幼儿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学习和学会与他人共同生活。“自然”“自主”“自立”三者是聚合发展的关系,具有两个维度:一方面,强调实现儿童心性结构内部的聚合,生活知识、生存技能、发展后劲科学地聚合在完整的“人”身上,具备综合素质,满足未来社会发展的需要;另一方面,强调育人资源的多方聚合,汇聚政府、家庭、社会、园本等多元幼儿教育发展力量,形成办园和幼儿培养新动能。
2.建立“一会、三融、四嵌入”合作机制
在取得目标和理念共识的基础上,J校和A园建立了制度化的合作体系。一是由J校学前教育专业派出2名负责人、3名骨干教师,A园派出2名园负责人、2名骨干教师,组成学前教育专业教学改革实验指导委员会,主要负责统筹规划实验工作、指导和评价课程建设、协调教师和实验基地等资源利用。二是实行学前教育专业与幼儿园师资、教研、基地相融合。J校选派教师和学生分别担任A园客座教师和幼师助教,A园选派10名教师担任学前教育专业客座讲师;每月分别在J校和A园开展1次双方客座教师(助教)共同参加的教研活动;校园双方教师带领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共建活动课程环境和实践基地。三是将实验项目嵌入校园双方管理制度,作为各自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将幼儿园活动课程开发能力嵌入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中,统领人才培养方案设计;将幼儿园活动课程开发的理论和实践环节嵌入课程体系,落实为具体的课程要求;将幼儿园活动课程开发的能力成效评价嵌入质量评价体系。
3.建立“模块强化、四阶递进”课程体系
将幼儿园活动课程开发能力培养所需的知识和能力点有机分解为四个模块,融入到课程体系中:在专业理论课程中融入儿童本位教育哲学思想和中国传统哲学教育理念专题模块,强化教育观建构;在专业课程中融入实践课程理论和后现代课程理论专题模块,强化活动课程开发的理论和方法认知;在专业实践课中融入幼儿园活动课程开发技能实践专题模块,强化活动课程开发能力训练;在教育实习和毕业设计(论文)中融入幼儿园活动课程开发能力的实践考核和评价专题模块,强化活动课程开发能力培养的价值导向。根据课程实施需要,双方在A园建立实践闭环系统,实现开发能力培养的四阶递进:通过看(熟悉环境)、听(了解课程)、练(自我练习)环节,完成实践认知环节目标;通过助(协助教学)、讲(试讲试练)、议(分析讨论)环节,完成体验领会环节目标;通过研(参与教研)、建(构建课程)、赛(参加竞赛)环节,完成深化应用环节目标;通过评(自评互评)、省(总结反思)、改(改进提高)环节,完成反省提高环节目标。
4.建立“互聘、互兼、互认、互评”教师共同发展机制
围绕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活动课程开发能力培养的实验主题要求,通过建立“四互”制度,推进校园教师队伍共同建设和专业发展。一是实行互聘。双方签订互聘协议,共同遴选J校学前教育专业8名教师担任A园客座教师,遴选J校学前教育专业40名学生轮流担任A园助理教师,遴选A园10名教师担任学前教育专业客座讲师。二是实行互兼。J校学前教育专业4位骨干教师兼任A园副园长和园长助理,A园4位骨干教师兼任学前教育专业教研室副主任和主任助理。三是实行互认。经J校同意,在学前教育专业担任客座讲师和兼职人员的教学成果和科研成果,纳入学科和专业建设成果认定范围,符合条件的给予同等奖励。A园将担任客座教师和在管理岗位兼职人员的工作业绩纳入考核范围,符合条件的给予同等奖励。双方共同对担任助理教师的实习学生进行管理和考核。四是实行互评。双方互聘和兼职人员的工作情况由双方组成的学前教育专业教学改革实验指导委员会进行评价和考核,J校重点评价A园人员,A园重点评价J校人员,评价结果作为有关人员工作业绩考核的重要参考。
5.建立“重四动、重实践、重开发”培养质量评价体系
围绕区角活动课程、体能活动课程、亲子活动课程、社区活动课程四类活动课程类型,建立了24个质量评价指标和62个观测点,重点观察和评价学生参与活动课程建设情况,以及掌握上述课程资源整合、内容开发的技能和方法情况。确定了种植区角、建构区角、操作区角,跑跳和平衡游戏、集体体育游戏,亲子远足、亲子派对、帮爸爸妈妈做家务,集体露营、敬老院演出、社区跳蚤市场等四类62个活动课程项目开发能力标准。
(三)“J-A模式”的效果
“J-A模式”项目实施了4年,J校共有21名专任教师和40名学生、A园共有45名教师全程参与了实验,有800多名在园幼儿先后参与了有关教育教学活动。总体上看,取得了比较好的成效。
1.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活动课程开发能力普遍提高
学前教育本科专业40名学生从2018年入学开始,即在统筹规划下参与项目实验。有22名学生在4类活动课程开发能力测试中全部获得通过,10名学生通过了3类能力测试,8名通过了2类能力测试。有21名学生参加了首届吉林省师范生教学创新大赛,其中16名学生获奖。除8名学生考取研究生外,其余学生全部被幼儿教育机构录用。
2.活动课程开发能力教学在课程体系中的融合度较高
活动课程开发能力教学在J校学前教育专业受到较高重视,教师对活动课程开发能力培养在学前教育专业建设上的重要地位形成共识。教师们编写了《A园活动课程教学案例》《活动课程设计与实施策略》《实践性课程理论与活动课程开发》等校本教材和讲义。活动课程能力开发实践教学占专业教学实践(包括教育实践)课时比例近50%。“模块强化、四阶递进”课程体系运行平稳有效。
3.校园合作培养学生活动课程开发能力的机制趋于成熟
校园双方共建的学前教育专业教学改革实验指导委员会,对教师队伍建设、实验基地建设统筹作用突出。J校有4名教师被A园评为先进工作者和优秀教师,有12名学生被A园评为优秀教师助理,A园有5名教师获J校专业建设贡献奖。双方合作在A园建立了6个活动课程教学研修中心,每学期有23名学生流动研修和训练。
4.有力促进J校与A园的教育教学改革和培养质量提升
J校学前教育专业被评为“双万计划”省一流专业,《课程开发》被评为省一流课程,1名教师被评为省教学名师,1名教师被评为校教学新秀。A园被国家教育部认定为全国幼儿园园长培训中心实践教学基地,被中央电教馆家园共育办公室确定为全国家园共育数字化幼儿园,被吉林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吉林省教育厅评为吉林省教育系统先进集体,被长春市教育局认定为长春市教育科研基地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