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域职业教育专业集群发展的逻辑起点、布局规划与路径选择

作者: 张晓湘 周劲松

摘 要 全面加强省域职业教育专业集群建设,是提高职业教育适应性、实现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职业教育专业集群的“积聚性”内涵、“区域依存性”特点和职业教育的“区域性”特征以及职业院校专业建设存在“同质化”问题,是省域职业教育专业集群发展的逻辑起点。在整体布局上,省域职业教育专业集群发展要统筹规划“跨区域”专业集群和“大区域”专业集群,推动建设“局域性”专业集群并合理划分中高职院校角色任务。省域职业教育专业集群发展的路径为:增强区域统筹的能动作用、优化和完善专业集群系统架构、加强省域跨系统资源融合、构建专业集群共同治理机制、增强高水平示范性专业集群的辐射效应。

关键词 职业教育;专业集群;产业集群;适应性;基本逻辑;布局规划;路径选择

中图分类号 G71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22)20-0017-05

职业教育肩负着培养大国工匠、能工巧匠和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崇高使命。作为职业教育专业结构优化及专业布局调整的战略选择,促进专业集群发展越来越受到政府和学校的青睐。加快省域专业集群发展与区域产业集群对接,统筹实现专业发展与产业发展同频共振,可以加快促进教育链、创新链与产业链有机融合,显著增强职业教育的适应性和贡献度,助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将专业集群发展理念、思想和价值追求付诸各地职业教育改革之中,对于推进职业教育新一轮创新发展、优化区域职业教育布局和资源配置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此,本文着重从基本逻辑、布局规划与路径选择三个层面,对省域职业教育专业集群发展进行了研究。

一、省域职业教育专业集群发展的逻辑起点

(一)职业教育专业集群的“积聚性”内涵透视

1990年,基于赫尔曼·哈肯(Herman Hark-en)的社会协同理论,迈克尔·波特(Michael Porter)最早提出“产业集群”概念,指出产业集群由地理上邻近和具有关联性的企业及相关机构组成,有“地方企业集群”“区域集群”“产业区”等呈现方式[1]。“产业集群”理论认为,集群内各产业主体通过获取协同创新的环境、共享性辅助工作服务和专业化劳动力市场,可以产生协作叠加放大效应,实现双赢及多赢效果,达到共同发展的目的。依据产教映射关联规律,既然产业集群提出对专业性人力资源的稳固需求以及对本土化人才的培育要求,那么以产业属性为鲜明特征的职业教育围绕产业集群这一服务对象实施专业集聚发展便成为水到渠成的逻辑必然;或者说,产业聚集发展趋势呼唤职业教育专业集群化发展。既然产业集群发展是专业集群产生、优化和发展的逻辑起点,就可以借鉴经济学领域产业集群理论来界定职业教育“专业集群”的基本涵义。一般认为,职业教育“专业集群”是对接产业集群上同一产业链、创新链的岗位(群),充分融合专业基础相同、工程对象相近、技术领域相通的若干专业形成“群落状”结构,具有集聚优势资源的专业组织形态[2]。职业教育专业集群表现出明显的“积聚性”内涵特征:一是资源积聚性。专业集群围绕核心专业“集聚”专业和专业群资源组建而成,服务产业链和创新链不同环节的专业或专业群成为集群的节点,相互补充、互为扩展。二是空间积聚性。专业集群是服务面向或者目标指向聚焦的专业集合,必须与区域内的产业集群耦合发展,职业教育专业集群必然是特定区域内相关优势专业的“集聚”和协同发展。

(二)职业教育专业集群的“区域依存性”特点分析

从组织形态上看,专业集群的核心是面向产业集群提供知识、技术等支持要素的输出服务:在教育层面,专业集群是区域内跨院校的不同相关专业间相互作用和相互联系的综合体;在社会层面,专业集群是包括专业(群)、所在院校、教师资源、课程资源及外部环境等不同特征要素组合的竞合战略区块。从价值存在和价值实现的角度看,职业教育专业集群具有明显的“区域依存性”特点:第一,产教融合发展的核心是专业与区域产业的融合,职业教育专业集群针对的服务对象是特定的特色优势产业或支柱产业集群,或者说其“价值载体”受到政府区域经济发展宏观调控、规划的引导及约束;第二,职业教育专业集群不仅打破了院校内部组织及院校之间的壁垒,而且打破了校企之间及相关组织之间的界限,因此,专业集群之间的区域产业适恰性匹配,以及专业集群内部跨界资源的规划与调度,必然需要政府层面的专业统筹,以便在职业教育特色化和专业结构异质化前提下,促进专业集群发展价值和服务价值的实现。从这个意义上讲,职业教育专业集群不仅是教育系统内部的新型专业组织,更是被赋予了专业集群管理职能[3]。

(三)我国职业教育发展呈现明显的“区域性”特征

职业教育重点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并在与区域产业融合发展中促进社会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从这一点来看,我国职业教育呈现明显的区域性特征。由于区域间经济社会发展状况不同,职业教育配套政策不同,职业教育服务行业、产业的情况不同,导致不同区域职业教育的优势和特色不同,这成为我国特色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和表现形式。从职业教育体系构成的角度看,省域职业教育是中国特色职业教育发展战略目标的交汇处和聚焦点,承担落实国家战略目标的重要责任,肩负促进省域经济社会发展整体目标的根本任务[4]。在宏观层面,从国家示范(骨干)院校建设、中职改革发展示范校建设到高水平高职院校和专业群(“双高校”)建设,均体现了国家总体规划下各省(直辖市、自治区)统筹实施的原则。此外,教育部与一些省市开展的省部共建“职教高地”,则从一开始就按照“省部共建,一省一品、一省一策”的基调全面推进。在中观层面,各省在职业教育专业结构布局调整及内涵建设方面,制定了符合本地实际的发展规划和政策措施,形成了各具特色的专业体系。由此可见,省域职业教育专业集群化发展是产教深度融合以及特色发展的基本方向,是中国特色职业教育的重要载体和服务价值延伸。

(四)职业院校专业建设存在“同质化”问题

长期以来,我国职业院校囿于“大而全”的专业发展思路和层次升格的盲目冲动,忽视自身客观条件以及职业教育类型化发展的本质特点,对整体专业发展缺乏科学设计,也缺乏扎根行业聚焦特色优势专业建设的决心和信心,造成“千校一面”的办学格局。职业院校一味追求“热门”专业、不顾条件盲目跟风办“大路货”专业、专业资源低水平重复建设等问题比较严重,究其原因有两点:一是职业院校办学定位不够明确和坚定,没有形成具有鲜明区域特点、行业背景的发展优势;二是省域职业教育专业集群系统构建的引导机制不够,区域内职业院校之间、中高职院校之间的专业建设分工不明确、不具体。因此,要依据产业集群特点,适应职业教育结构复杂化与机构多样化要求,建立省域职业教育专业集群分类体系并进行有效管理把控,促进职业教育错位竞争、良性竞争和协同发展[5]。具体而言,在专业集群的类型结构方面,省级教育行政部门统筹不同院校的专业结构布局,实现专业数量、专业布点的空间位置及时序与产业集群、产业分工相匹配;在层次结构方面,要构建高职本科、高职专科、中职专业系统化集成的专业集群,形成与经济产业及就业结构适配的职业教育专业人才供给体系。

二、省域职业教育专业集群发展的布局规划

(一)全域统筹规划布局“跨区域”专业集群

如果说产业集群是区域经济元素的关系建构,且其核心是企业的纵向一体化,那么专业集群则是教育元素和经济元素的融合,其核心是专业教学机构的横向一体化和产教主体的“交互化”。显然,要想优化完善专业集群的结构,最大限度激发其功能发挥,提升专业集群对区域经济发展的服务能力与贡献水平,区域统筹的能动作用是最突出的因素。省级教育行政部门需要重点规划建设一批对接本省优势产业链及产业集群的职业教育专业集群,为产业集群企业持续稳定地提供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基于省域优势产业链跨区域发展以及产业链条相对较长的特点,这类职业教育专业集群宜采取“跨区域”组建的方式,即以省内该领域发展实力最强的专业(群)为核心,将全省其它院校具有一定实力的相关专业(群)优势资源集中起来,通过聚焦服务面向和共建共享资源,实现专业集群的优势互补和集聚增效。举例来讲,以湖南省为例,可以重点打造一批服务工程机械、先进轨道交通装备(含磁浮)、航空航天(含北斗)等具有国际竞争优势产业集群的“跨区域”专业集群,支持建设若干面向自主可控计算机及信息安全(含IGBT)、生态绿色食品、生物医药、先进储能材料及动力电池、新型合金等具有国内比较优势产业集群的“跨区域”专业集群。

(二)对接区域经济板块布局“大区域”专业集群

区域经济板块因其具有产业积聚性、功能辐射性和效能溢出性的特点,已成为省域经济发展的动力引擎。基于区位条件、资源禀赋的差异,省域内各区域经济板块之间存在经济目标、产业定位的错位以及比较优势的不同,这是不同经济板块“适配”相应职业教育专业集群的基础逻辑依据。对接区域经济板块,可以由省级教育部门规划布局一批服务不同产业集群的专业集群,增强对区域经济板块重点产业、支柱产业及特色优势产业的人力资源支持和技术技能支撑。区域经济板块具有地理上的“大区域”特点,一般应该选择本板块内的优势专业(群)所在院校为龙头,围绕核心专业(群),将同板块内其他的相关高职、中职专业集聚,集中面向具体的产业集群,建设“大区域”专业集群。以湖南为例,应该围绕四大区域经济板块规划建设职业教育特色专业集群,其中长株潭城市群要围绕高端装备制造、信息技术等产业领域建设专业集群;湘南地区要围绕新材料、生物医学等产业领域建设专业集群;大湘西地区要围绕生态农业、新能源等产业领域建设专业集群;环洞庭湖生态区则主要发展港口物流、旅游等产业领域的专业集群。

(三)推动市州围绕中心城市建设“局域性”专业集群

各市州及其所辖区县具有丰富的土地、人口及自然资源,其经济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单元,但由于各市州及其所辖区县具有同质的产业结构和统一的市场,从而使其产业向市州中心城市集聚的趋势不断加速。市州所具有的“产业相关”“地理相聚”特点,决定了政府对辖区经济和教育进行全面统筹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因此市州政府可整体规划并组织实施本地的“局域性”专业集群建设。市州政府所在城市具有最大的资源集聚优势和辐射影响力,专业集群应该围绕其来构建,即以辖区内高职院校特色专业(群)为主体,再有机组合其他相关高职和中职专业,重点建设与所在市州集聚度较高的支柱产业、特色产业对接的特色专业集群。考虑到市州职业教育资源的实际状况,原则上中职学校的任务是建好特色专业或专业群,并融入到市州“局域性”专业集群以实现集约发展。

(四)合理划分中高职院校专业集群角色任务

职业教育专业集群建设既有专业与专业群之间基于产业链的横向联系,又有中高职院校专业与专业群之间的纵向联系,还有职业教育本科、专科、中职之间的层次关联。职业教育发轫于行业产业的发展需求,无论办学层次如何,其“对接产业、服务产业”的基因必须得到传承,或者说职业教育专业集群中的本科、专科、中职专业的技术领域、工程对象、基础技能、职业素养具有方向上的一致性。因此,依据所服务产业集群的岗位群特点,对于具有较强技术应用和技术策略开发能力要求、以“指挥及组织型”人才为需求重点的产业集群,应该以本科职业教育专业(群)为牵引构建专业集群;对于以技术应用和技能操作能力要求为主、以“应用及实施型”人才需求为重点的产业集群,专业集群围绕专科职业教育专业(群)为核心进行构建。因而在省域特色专业集群建设中,高职院校以“牵头者”的身份组织职业教育专业集群建设,并参与到其它院校牵头的“跨区域”专业集群、“大区域”专业集群及“局域性”专业集群建设中去;中职学校主要以参与者身份融入专业集群发展,使其特色专业(群)成为特定专业集群的“节点”。

三、省域职业教育专业集群发展的路径选择

(一)增强区域统筹的能动作用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