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内地西藏中职班建设困境及实践对策

作者: 唐绪龙

摘 要 内地西藏中职班是国家推进“教育援藏”的新举措,关乎西藏地区的繁荣发展、民族团结与国家长治久安。多年来,内地西藏班在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丰富实践经验等方面取得一定成就,但也面临教育管理民族特色彰显不够、多方协同育人机制不健全、教师专业素养有待提升、学生学习生活存在障碍等困境。未来内地西藏中职班实践对策为:坚定不移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势;构建“互鉴共认”的管理模式;推动多方开展协同育人;提高教师民族文化素养;加大学生帮扶指导力度。

关键词 教育援藏;人才培养;内地西藏中职班;建设困境;实践对策

中图分类号 G71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22)20-0027-04

举办内地西藏中职班对于维护民族团结与稳定,促进西藏的繁荣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尤其是进入新时代,面对教育要“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时代呼唤,内地西藏中职班更是肩负着为西藏地区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神圣使命。一方面,随着内地学校教育援藏力量的增强,民族地区人才培养质量取得一定的提高,产生了一些育人理论与实践经验;另一方面,新时代提出新诉求,内地西藏中职班也面临新的机遇与挑战,一些问题也逐渐凸显出来,亟待解决。基于此,本研究在总结内地西藏中职班实施进展与成效的基础上,以内地西藏中职班教育管理为切入点,针对其面临的一些困境,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以期为内地西藏中职班建设提供理论参考和实践借鉴。

一、内地西藏中职班的实施进展与成效

回顾建党百年历程,党和国家始终高度重视少数民族地区人才培养。早在1984年,党中央、国务院就决定在内地部分省市开办内地西藏班(校);2000年又决定在内地部分省市开办新疆“内高班”,开创了通过内地办学定向支援民族教育的新模式。

2010年,为贯彻落实中央第五次西藏工作座谈会精神,加快藏区教育发展步伐,着力解决西藏各类技能型人才短缺现状,提高藏族学生就业率,促进人力资源开发,维护社会稳定[1],教育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联合出台有关政策,决定在天津、河北、辽宁、吉林、上海、江苏、浙江、福建、江西、山东、湖南、广东等12个省市的42所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设立内地西藏中职班,首批计划招生3000人。内地西藏中职班学制一般为3年,招生专业包括资源与环境、水利水电、交通运输等9个大类,招生对象主要面向农牧民子女,且规定招生比例不低于70%。内地西藏中职班的学生3年内不需缴纳学费,并且在享受助学金政策的基础上,还会在学习和生活费用上获得国家的财政补贴。此外,西藏自治区还将承担被录取学生从西藏到录取学校求学的交通费用。

一方面,在内地西藏班(校)办学过程中,国家一直给予政策倾斜、资金支持与物力投入,不断探索、调整、优化、创新异地办学模式。截至2020年,全国共有21个省、市、自治区的77所中学开办了西藏班(校)或招收西藏散插班,13个省市的34所学校开办了西藏中职班。36年来,内地西藏班(含中职班)累计招生14.3万人,为西藏培养输送了5.6万余名中专以上各行各业建设人才[2]。另一方面,开办内地西藏中职班的学校紧密结合生源地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构建了与生源地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人力资本相适应的人才培养模式,积极探索特色化育人体系,深化教育援藏机制[3]。内地西藏中职班开办至今,中职学校不断改善人才培养模式,通过专业共建共享、师资互访共培、学生互派共育,协作培养藏区学生,确保国家内地西藏中职教育政策落地生根,提高了人才培养质量[4]。

总之,作为一项重要的民族教育政策,内地西藏中职班自实施以来,党和国家充分调动各方力量,发挥内地办学的优势,逐渐形成成熟、完备的内地办班(校)的育人体系,为少数民族地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和输送了大批高素质的技术技能人才,极大地促进了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的繁荣、社会的发展,维护了民族团结和国家长治久安[5]。

二、内地西藏中职班建设困境

在国家、地方、院校的通力协作下,内地西藏中职班建设和发展呈现欣欣向荣的景象,但随着改革的逐步深入,内地西藏中职班建设也遇到一些困境,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一)教育管理民族特色彰显不够

学校是内地西藏中职班学生学习生活的主要场所,学校对内地西藏中职班教育管理顶层设计的科学与否会影响育人的水准。当前,内地西藏中职班大都采取单独编班和汉藏混班的模式,所在中等职业学校本着“汉藏一家亲”的民族团结宗旨,统一对其进行管理和教育。但由于地域与民族差异,学校对学生的风俗习惯、宗教信仰、价值观念等各个方面的认识存在欠缺,在教育管理中按照惯有育人模式开展,未充分考虑学生的民族特点,忽视了教育管理对象的特殊性,容易造成藏族学生与其他民族学生之间的矛盾,加大对内地西藏中职班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难度。因此,注重藏区学生的民族特色,在管理中增强不同民族学生之间的文化认同是内地西藏中职班学生教育管理的关键。

(二)多方协同育人机制不健全

职业教育所涉及的教育活动,与学校外部的经济社会紧密相关,是以促进就业和适应产业发展需求为导向的教育[6]。政校行企协同育人是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重要手段,也是深化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的主要形式。就内地西藏中职班而言,要想培养民族地区所需要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必须充分发挥政校行企协同育人功能。从现实来看,内地西藏中职班主要还是由中职学校单一主体负责,这些学校依然采用传统育人模式,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将方便管理学生放在第一位,对行业企业参与人才培养的积极性不高,尤其是与生源地企业缺乏深度的沟通与交流,导致所培养的人才针对性、实践性和职业特色不强,一定程度上影响人才培养的质量[7]。因此,构建多元化的协同育人机制,形成多方育人合力,成为当前内地西藏中职班建设的重要任务之一。

(三)教师专业素养有待提升

内地西藏中职班教师是藏区学生内地求学的重要方式,作为一个特殊的育人群体,他们承载着关怀育人、政治担当、教育改革等多重社会期许,统领着该群体专业发展的方向和高度[8]。当前,面对内地西藏中职班教育的民族性、历史性与复杂性,教师的专业素养需要进一步提升。就教师个体而言,由于派任教师大多身处内地,较少接触民族地区风土人情,对生源地民族独具特色的风俗习惯、宗教信仰、民族语言等内容缺乏全面的认识,因而难以把握藏族学生的行为习惯、思维方式,难以适应民族教育实践需要,不利于民族教育的发展[9]。此外,内地西藏中职班教师对学生教育管理认识存在偏差,“重管理,轻教学”的现象比较普遍,缺乏对西藏中职班学生专业能力的关注,认为只要确保学生在校安全、守规矩即可,学生的学业水平与专业技能的培养退居次位,带来的后果就是教师缺乏专业化成长的环境,个人专业化发展意识淡薄。

(四)学生学习生活存在障碍

一方面,在生活上,内地西藏中职班学生远离家乡、亲属来内地求学,原有的生活习惯被打破,在陌生环境下的饮食起居、人际交往难免产生不适应,大多数学生会产生缺乏自信心、紧张、焦虑、过分敏感、防御意识强等心理问题,因而在人际交往、日常沟通等方面存在较大困难,文化疏离感与孤寂感就会更加强烈[10]。另一方面,由于地区之间教育水平的差距、教学方式的差异以及语言交流障碍等,内地西藏中职班学生在学习中往往会表现出听课效率低、敏捷性差、惧怕回答问题、回答问题用词不当、搞不懂题意等[11],学生学习畏难心理比较强烈,学习内驱力不足,学业自我效能感不高,学习主动性与积极性不强,学习倦怠情绪、厌学等不良行为时有发生。在不同区域文化差异下,内地西藏中职班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困境若得不到有效解决,将会增加他们异地求学的烦恼,使其陷入困惑和迷茫之中,不利于他们身心健康成长。

三、新时代内地西藏中职班实践对策

内地西藏中职班作为一种促进民族地区教育发展的教育政策,使藏区学生有机会来内地经济社会发达的地方求学,有利于丰富民族地区教育资源,推进民族地区教育质量的提升和经济社会的发展。未来,针对内地西藏中职班建设存在的困境,需要从以下五个方面予以破解。

(一)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势

习近平指出:“制度优势是一个国家的最大优势,制度竞争是国家间最根本的竞争。”[12]党和国家高度重视涉藏省份的民族教育,内地西藏中职教育作为实现教育现代化的组成部分,在促进涉藏省份的社会稳定、经济发展、教育改革、民族团结等方面扮演着重要角色,发挥着积极作用。开设内地西藏中职班正是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的重要体现,体现了“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此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引领着内地西藏中职班的办学方向,回答了内地西藏中职班“为谁培养人”的时代之问,突破内地西藏中职班“怎么培养人”的实践困境,也必然成为内地西藏中职班建设和发展必须要坚持的基本遵循。牢固树立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底色,是内地西藏中职班实现高质量办学的根本精神力量。

(二)构建“互鉴共认”的管理模式

在内地西藏中职班日常管理中,要关注内地西藏中职班学生的文化、生活、学习、风俗习惯,充分尊重其民族特点,立足于民族文化差异,增进藏区学生对多民族文化的认同,促进双方“互鉴互认”,从而减少两族学生由于文化差异带来的矛盾,为有效管理创造有利条件。举例来讲,可以通过举办“汉藏文化”交互推介活动,为汉藏学生搭建交流互助平台,一方面,增强汉族学生对藏族文化的理解与认同,丰富和增长他们的民族文化见闻;另一方面,丰富藏族学生的课余文化生活,增强他们对中华民族、中华文化的认同,提升他们的民族自豪感。

(三)推动多方开展协同育人

政府要充分发挥指导作用,为内地西藏中职班建设和发展创造各种有利条件,提供政策引导、政策保障等方面的支持。企业要发挥重要办学主体作用,充分参与内地西藏中职班建设全过程,使人才培养更能满足企业发展需求。内地西藏中职班所在中职学校,不仅要与所在地企业加强联系,而且也要与生源地企业加强联系,充分了解生源地企业的需求,增强育人的针对性、有效性。此外,内地西藏中职班所在中职学校,要加强与生源地政府的联系,联合编制人才培养方案,为学生量身预选合适专业;要加强与民族教育科研单位的联系,充分发挥科学研究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支撑作用。政府、学校、企业、科研机构等只有加强协同育人,在人才培养方面协同合作,才能确保人才培养质量。

(四)提高教师民族文化素养

教师是教育活动展开的重要主体,教师综合素养直接关乎学校育人质量。作为内地西藏中职班的教师,不仅要具备一般专任教师的基本素养,还需要具备能够胜任少数民族教育的文化素养。一方面,学校要关注内地西藏中职班教师的专业发展,在人力、财力、物力方面给予大力支持,可通过举办培训、组织考察、下企业锻炼、学校互访、专家指导等方式为教师提供专业成长的机会和平台,提升教师的专业能力。另一方面,学校要引导教师多了解藏区文化的形式和内容,不断丰富相关理论与知识体系,对多元文化教育产生积极的心态,使教师在清晰了解学生文化背景和熟练掌握科学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开展有针对性的教育教学。

(五)加大学生帮扶指导力度

藏区学生初来内地,在饮食起居、人际交往、行为习惯等方面适应困难[13],学校要理解内地西藏中职班学生在异文化中适应的艰难处境,因势利导、趋利避害、有的放矢开展,为学生成长成才服务[14]。一方面,要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可通过设置临时家长、组织多样化活动、开展定期节日慰问、开展定期心理状态监测、提供专业心理咨询等方式,舒缓学生的乡愁,培养学生的心理韧性,发掘学生内心的积极力量,帮助他们共度适应期。另一方面,要加强学习指导,可通过指派专任教师的方式,针对每位内地西藏中职班学生知识基础和学习困难情况,制定“一人一方案”的帮扶指导计划,使每位内地西藏中职班学生在遇到学习困难的时候可以随时随地向老师求助,从而消除学生学习畏难情绪,激发学习的动力和热情。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