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教育高质量发展:目标定位、关键挑战与推进策略

作者: 陈小娟 黄崴

高职教育高质量发展:目标定位、关键挑战与推进策略0

摘 要 高质量发展是新时期高职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目标。高职教育高质量发展的目标定位包含三个层面,表现为宏观上助推产业转型升级,支撑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中观上满足学习者多样化教育需求,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微观上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实现教育强国的宏伟目标。目前,我国高职教育虽然规模庞大,但仍面临社会声誉不高、技术创新与服务能力弱、职教本科发展滞后、办学投入不足等诸多挑战。展望未来,推进高职教育高质量发展,一要健全制度体系,破除职业教育劣循环怪圈;二要深化产教融合,增强技术创新与服务产业发展能力;三要稳步发展职业本科教育,高质量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四要加大经费投入力度,保障高职教育高质量发展。

关键词 高质量发展;高职教育;目标定位;关键挑战;推进策略

中图分类号 G719.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22)22-0040-05

推动高质量发展是“十四五”乃至更长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主题。高职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联系最为紧密,为适应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需求,推进高职教育高质量发展,大力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迫在眉睫。2019年1月24日,国务院印发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以下简称《实施方案》)提出,经过5-10年左右时间,职业教育基本完成“由追求规模扩张向提高质量转变”。2021年10月,《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更是明确了“推进高职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点要求。本研究对新时期我国推进高职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核心目标、重点任务进行分析,进而提出推进高职教育高质量发展的策略。

一、高职教育高质量发展的目标定位

(一)宏观层面:助推产业转型升级,支撑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技术技能人才是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支撑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动力和源泉。然而,我国却存在技术技能人才的巨大缺口。人社部最新统计数据显示,在我国劳动力市场上,技能人才占比仅为26%,与发达国家技术技能人才占就业者的比重普遍在40%~50%之间相比存在很大差距。从市场供需数据来看,近年来我国技能劳动者求人倍率(岗位数与求职人数的比)一直维持在1.5以上,而高技能人才求人倍率达到了2以上,供需矛盾十分突出[1]。随着我国产业转型升级步伐的加快,经济发展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各行各业对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肯定会进一步扩大。有关研究显示,2019-2035年期间,我国高级技术技能人才年均缺口将超过700万人,中级技术技能人才年均缺口将超过690万人[2]。高职院校作为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主阵地,其推进高质量发展的首要目标就是要解决劳动力市场技术技能人才尤其是高技术技能人才供需失衡的问题,为产业转型升级和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

(二)中观层面:满足学习者多样化教育需求,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2021年,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57.8%。在高等教育普及化阶段,人民群众接受教育的需求也从“有学上”更多地转向了“上好学”。在这样的背景下,高职教育大而不强、人才培养质量与经济社会发展不相适应的问题更加突出。一方面,在高等教育普及化阶段,数量与规模“有无”的问题得到基本解决,人们对单纯提高学历的教育追求相对变弱,转而希望接受更高质量、能带来更高收益的教育;另一方面,人民群众对教育和学习的需求也呈现出多样化、多类型特征,这时高等教育发展的重心也由“阶段性教育”更多地转向了“终身教育”。为适应这种变化,高职教育需要从追求“规模扩张”转向“提升质量”,扩大优质职业教育供给,以多样化、更高质量的教育满足人民群众的热切期盼与需求,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三)微观层面: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实现教育强国的宏伟目标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到2035年建成教育强国”。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实现教育强国宏伟目标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工程。《2021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全国高职(专科)学校有1486所,占到了普通高校总数的53.92%,占据了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高等职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实现建设教育强国的宏伟目标,需要高职院校深度参与才能够完成。

二、高职教育高质量发展面临的关键挑战

(一)社会声誉不高,难以吸引优秀生源和师资

长期以来,社会对高职教育持有偏见,职业教育“低人一等”的社会印象根深蒂固,学生及家长选择职业教育的主观意愿较低,普遍认为“读中职不如读高中,读高职不如读本科”。毋庸置疑,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大批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然而,如今我国面临的现实困境是:一方面企业出现招工难、用工荒,尤其是高技术技能人才相当紧缺,根据央视财经报道,我国高级技工缺口已高达2200万[3];另一方面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难问题日益突出。究其根源,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在于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质量不高,办学水平不能很好地适应社会需要。不容忽视的问题是,目前高职教育生源质量总体不高,高水平、专业化人才进入高职院校任教的意愿不强,优质师资短缺,兼具理论教学和行业企业一线丰富实践经验的“双师型”教师极度偏少,这些都是阻碍高职教育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的薄弱环节。近年来的招生数据显示,高职院校实际录取率呈现逐年下降趋势。2019年全国高职(专科)学校实际录取率为89.79%,比2015年下降10%左右;2015-2019年间高职专科学校实际报到率均不到90%,见表1,这也从侧面反映出高职教育对学生缺乏足够的吸引力。诚然,生源质量和师资水平的高低制约着高职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然而,这反过来又直接影响着学生和家长们的选择。于是,这就形成了“社会声誉不高——难以吸引优秀生源和师资——人才培养质量不高——吸引力不强”的恶性循环怪圈。高职教育发展能否走出这个怪圈,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环节。

(二)技术创新与服务能力弱,产教融合难以深入开展

产教融合是高职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但受多种因素影响,高职教育和产业发展“两张皮”问题依然突出。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积极性不高、主动性不强。探寻其原因可以发现,除法律、制度因素以外,根源还在于高职教育人才培养体系不够完善,教学内容与行业企业发展需求不相适应,技术创新与服务能力弱,服务产业发展能力不强。《2018年全国高等职业院校适应社会需求能力评估报告》显示,在全国高职院校中,三年累计纵向科研到款额低于5万元的院校有近450所,年技术服务到款额低于1万元的有300所,三年无横向技术服务到款的有500多所[4]。另有研究显示,“十三五”期间,无专利申请的高职院校超过1/4,无专利转让的高职院校占4/5,发明专利申请未获得授权的高职院校占1/3以上[5]。以上数据表明,当前高职院校技术创新与服务的能力和水平相对较弱。一方面,教师数量总体不足、专业化水平不高,高水平科研团队缺乏;另一方面,教师深入生产、管理、服务一线与行业企业协同开展小而精的应用研究意愿不强,加之科研设备与经费投入不足等因素[6],高职院校教师技术研发能力普遍偏弱,服务产业技术革新、技术改造的能力不强。这样导致的结果是,高职院校在技术研发、工艺优化、流程再造等方面均缺乏服务行业企业的能力,使得产业与教育深度融合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影响。

(三)职教本科发展滞后,高职教育整体办学层次不高

高等教育结构影响高等教育功能及其发挥,科学合理的结构是保障高等教育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基础[7]。因此,高职教育要高质量发展,就必须打通中职、高职、本科乃至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有效衔接的渠道,搭建起人才成长的“立交桥”。为此,国家相继出台了多项政策文件。2014年5月,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首次提出“创新发展高等职业教育,探索发展本科层次职业教育”。2019年2月,《实施方案》明确指出“开展本科层次职业教育试点”。2021年1月,教育部印发《本科层次职业学校设置标准(试行)》,为职业本科学校设置提供了基本遵循;同年12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印发《关于做好本科层次职业学校学士学位授权与授予工作的意见》,明确将“职业本科纳入现有学士学位工作体系”。截至2021年底,通过学校试点、独立学院转设等方式,教育部共批准设置了32所职业本科学校(含“职业技术大学”“职业大学”两类),打破了职业教育止步于专科层次的“天花板”。总的来看,我国职业本科学校发展缓慢,高职教育整体办学层次不高,重心偏低,与高职教育办学规模、重要地位极不相称,严重滞后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根据教育部最新统计数据,当前职业本科学校数仅占普通高等学校数的1.16%,在校生数仅占普通高等教育在校生数的0.37%,见表2。可见,我国本科层次职业教育仍是短板,技术技能人才向上成长的通道还不顺畅。

(四)办学投入相对不足,制约学校办学水平提升

充足的办学经费是推动高职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根本保障。与同级别普通教育相比,国家对高职教育的办学投入非常少。2016-2020年,普通高职高专教育经费总投入在全国高等教育经费总投入中的占比均不到20%,见表3。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高职教育无论是院校数量,还是办学规模,均已占到高等教育的50%以上。显然,高职教育办学投入与办学规模之间极不匹配,这也成为现阶段高职教育高质量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从办学经费来源渠道看,由于高职教育实行的是“分级管理、地方为主、政府统筹、社会参与”的管理体制,因此其在经费投入上主要采用政府分级保障模式,即省属高职院校由省级财政投入,地市所属高职院校由各地市财政投入[8]。2014年财政部、教育部印发的《关于建立完善以改革和绩效为导向的生均拨款制度加快发展现代高等职业教育的意见》明确要求,“到2017年各地高职院校年生均财政拨款水平应当不低于1.2万元”。但事实上,由于各地对高职教育的支持力度不一,加之对年生均财政拨款政策理解各异,导致相当一部分高职院校年生均财政拨款未达到要求[9]。根据《2019中国高等职业教育质量年度报告》汇总数据,在全国910所公办高职院校中,有232所公办高职院校生均拨款低于1.2万元。办学投入的不足,严重制约了高职院校办学水平的提升。《2018年全国高等职业院校适应社会需求能力评估报告》显示,生师比超过18∶1的高职院校占70%左右;生均教学及辅助、行政办公用房面积低于合格标准的高职院校占50%左右。由此可见,高职教育经费总投入不足,将导致高职教育高质量发展面临严峻挑战。

三、高职教育高质量发展推进策略

(一)健全制度体系,破除职业教育劣循环怪圈

职业教育社会声誉不高的根本原因在于职业教育毕业生的收入水平低、社会晋升通道不畅以及社会保障政策不健全。当前,“崇尚一技之长,不唯学历凭能力”的良好氛围尚未形成,技术技能人才在就业和发展上还存在不平等待遇,导致高职教育社会吸引力不强。因此,亟需健全制度体系,破除职业教育劣循环怪圈,为推进高职教育高质量发展营造良好环境。

第一,创新人才评价使用机制,完善技术技能人才政策支撑。适时清理对技术技能人才的歧视政策,破除技术技能人才受资历、身份等条件限制,尤其要尽快打破事业单位与企业单位、干部与工人之间的身份壁垒,去除各类岗位对学历的不合理限制,将职业本科毕业生列入本科学历人才招聘范围,真正落实职业院校毕业生在公务员招考、机关事业单位招聘、岗位晋升等方面享有与普通高校毕业生同等待遇的相关政策。

第二,克服“五唯”顽疾,强化技术技能人才激励机制。加大社会对技术技能人才的尊重与认同,积极支持企业薪酬待遇与技术技能水平挂钩,同时鼓励企业职级、职务晋升向关键岗位、生产一线和紧缺急需的高层次、高技能人才倾斜,切实拓宽技术技能人才职业发展通道。

第三,加速构建技能型社会,提升技术技能人才社会地位。一方面,积极完善职业资格评价、职业技能等级认定等技能人才评价制度;另一方面,推进国家资历框架制度建设,在标准、内容等方面制定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学历、职业技能等级与专业人才职称之间的等值互换关系[10]。唯有如此,才能全面提升技术技能人才的社会地位,切实营造“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良好社会环境。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