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核一带一区”背景下广东省高职旅游专业结构与产业布局适应性研究
作者: 徐秀玉 张春霞
摘 要 高职旅游专业结构需与旅游产业结构有效对接,以充分发挥专业服务产业的价值。在“一核一带一区”背景下,针对广东省“十四五”旅游产业规划,对广东省高职旅游专业结构与旅游产业布局适应性进行分析,发现专业结构类型无法适应产业创新升级,整体专业结构无法适应旅游产业结构,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布局失衡,专业类型无法对接旅游产业集群。在此基础上建议:政府需加强顶层规划设计,动态调整专业结构;学校需对接产业集群,调整专业及课程结构类型;企业需发挥职业教育主体作用,深化产教融合协同育人目标;第三方组织需发挥组织协调作用,搭建合作平台。
关键词 高职院校;旅游专业;专业结构;产业布局;适应性;“一核一带一区”
中图分类号 G718.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22)23-0024-06
作者简介
徐秀玉(1981- ),女,广东工贸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博士(广州,510510);张春霞(1982- ),女,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博士
基金项目
广东工贸职业技术学院2020年度科研项目“高职旅游专业群建设与旅游产业升级创新的协同研究”(2020-JK-42),主持人:徐秀玉;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2022年度教育教学改革项目“产教融合视角下本科层次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规格与课程体系设置研究”(2022JG06),主持人:张春霞
2019年7月,广东省委和省政府印发《关于构建“一核一带一区”区域发展新格局促进全省区域协调发展的意见》,强调加快形成由作为引领全省发展核心区和主引擎的珠三角地区、作为新时代全省发展主战场的沿海经济带、作为全省重要生态屏障的北部生态发展区构成的发展新格局。2021年11月,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厅印发《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发展“十四五”规划》,对现代旅游业体系及“一核一带一区”的旅游业发展布局进行重新规划,确定了“十四五”期间广东省旅游产业发展方向。产业发展需要强有力的人才支撑,高职教育作为与区域产业关系最紧密的教育类型,是培养适应产业发展高素质人才的主阵地。专业设置是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基础,专业结构适应产业结构对促进人才质量培养至关重要。在当前广东省“一核一带一区”新的旅游产业布局形势下,着力探讨广东省高职旅游专业结构与旅游产业布局的适应性问题,为高职旅游教育服务“一核一带一区”的旅游产业布局提供合理建议迫在眉睫。
一、研究现状
高等职业教育以培养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第一线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专门人才为主要任务[1],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是其重要的办学思想,高职专业结构是否适应区域产业发展是检验高职教育成败的关键。在高职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适应性上,学界现已有大量研究成果。
在理论上,学界普遍认同区域产业结构是高职院校专业设置的基础和前提,高职院校专业结构设置必须以区域产业结构调整及变动趋势为导向,有针对性地适时调整专业结构[2]。产业结构与高职专业设置耦合适配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诉求,高职院校自身发展的诉求,区域经济蓬勃发展的诉求,以及缓解结构性失业及提高就业率的诉求[3]。高职院校专业结构调整,一要坚持关注需求原则,即实现高职院校专业结构与区域产业结构调整的需求相匹配;二要坚持引领发展原则,即高职院校的专业结构调整还应努力实现引领当地产业经济发展的目标[4]。2019年3月,教育部和财政部联合印发的《关于实施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的意见》明确指出,要推进专业群建设,实现高职教育高质量发展。有学者认为产业集群理论是专业群建设的理论基础,面向产业集群的发展逻辑是高职专业群建设的现实依据[5]。新时期,高职院校应通过优化调整专业群结构、强化课程资源建设、推动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联动、建立定向就业机制等,促进高职专业群与产业群协同发展[6]。
在实践上,一些学者针对高职专业结构与区域产业结构适应关系作了实证研究。研究范围涉及国家、区域、省域、市域等不同尺度空间。研究范式主要是统计区域内高职专业设置结构及产业结构情况,阐明区域高职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的适应关系现状,发现存在的问题及提出相应对策等。研究方法主要是统计当年一产、二产、三产的GDP中占比及一产、二产、三产专业点占比,采用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偏离度这一指标来衡量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之间的适应性。也有研究者通过专业结构设置与政府产业规划布局,阐明专业结构设置与产业发展的适应关系。例如,李东航根据《广西壮族自治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所规定的政府宏观产业规划布局,阐明本区域高职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的适应性[7]。
以上研究为高职专业结构适应产业结构发展提供了研究思路,但研究大多数是关于宏观的一产、二产、三产专业结构及产业结构的适应性分析,没有对某一具体高职专业(或专业群)结构与产业结构适应性问题作有效分析,使得研究结果无法有效指导具体专业(或专业群)的布局发展。因此,本研究基于《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发展“十四五”规划》,分析高职旅游专业结构与旅游产业布局的适应性,以为广东省实现高职旅游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的协同发展提供参考。
二、广东省高职旅游专业结构与产业布局的适应性现状
本研究根据《广东省2021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专业目录》及掌上高考网站上的资料,对高职旅游类专业结构进行分析。2021年,教育部印发《职业教育专业目录》,高职旅游大类专业主要包括旅游类及餐饮类,但与旅游、休闲产业相关的专业在其他大类也有涉及。因此,根据旅游产业属性特征及专业目录情况,本研究将跟旅游、休闲相关的专业结构划分为核心专业类及拓展专业类,核心专业类包含旅游管理类及餐饮管理类,拓展专业类包括旅游资源开发类、旅游交通服务类、旅游语言服务类、休闲体育运动类。根据研究目标,若所涉专业为旅游方向的,根据专业性质将其归并到相应的目录专业中。如商务英语(旅游方向)归并到旅游英语专业,体育运营与管理(高尔夫运动方向)归并到高尔夫运动与管理专业。
(一)旅游专业结构与产业类型结构适应性分析
据统计,2021年广东省93所高职院校中有71所高职院校、2所职业本科院校及1所普通本科院校的25个专业涉及高职旅游相关专业,专业布点199个,其中核心类专业16个,专业布点152个,拓展类专业9个,专业布点47个,见表1。核心专业布点超过10个的为旅游管理、酒店管理与数字化运营、会展策划与管理、烹饪工艺与营养,此类专业大多是在原有旅游类专业布点上的升级,专业布点占总布点的60.3%,新增专业布点较少。拓展类专业布点较多的是旅游语言服务类专业的旅游英语以及旅游交通服务类专业的空中乘务,占到专业总布点的15.6%。对比广东省旅游专业结构及旅游产业结构特征,可以看到专业结构还无法适应产业结构。
1.专业结构类型无法适应产业创新升级
首先,专业类型无法适应旅游产品高质量及智慧化发展趋势。根据旅游产业体系规划,要提高以长隆、华侨城、融创为代表的主题公园国际水准;创建高质量景区、旅游度假区,旅游休闲城市及街区;推动高水平科技旅游产品开发,加快智慧旅游景区建设。原有旅游景区向高品质及智慧化方向发展,科技旅游产品开发及智慧景区建设成为产业创新升级的重要环节,从专业结构来看,当前仅有2所院校开设了智慧景区开发与管理、智慧旅游技术应用专业,远远滞后于旅游产业智慧化发展趋向。
其次,专业类型无法适应旅游消费大众化及个性化趋势。根据旅游产业体系规划,要打造自驾旅游线路、南粤古驿道旅游线路及推出定制化旅游产品,体现了旅游产品及旅游消费的个性化特征,这类产业的发展需要创新性、个性化的专业对接,当前能够符合产业趋向的定制旅行管理与服务仅有3所院校开设。同时定制旅行服务延伸出的面向中小学生市场的研学旅行管理与服务专业有5所院校布点,但也无法满足当前产业个性化发展的需求。产业规划中要引导旅游消费大众化,发展旅游“夜经济”,重点打造夜间休闲街区、景区夜游、夜间演艺、灯光艺术等夜间旅游产品[8]。与夜间旅游产业可能对接的专业餐饮类专业布点较多,但更专业化的定制旅行管理与服务、葡萄酒文化与营销、茶艺与茶文化、休闲服务与管理等专业布点过少。
再次,专业类型无法适应乡村旅游品质化趋向。旅游产业体系规划要求,要深度挖掘乡村文化资源及线路,培育乡村旅游新业态,提升乡村餐饮及民宿品质。当前与乡村旅游资源开发相关的专业有休闲农业经营与管理、森林生态旅游与康养,专业布点各占1个,与乡村旅游线路设计相关的专业涉及定制旅行管理与服务、研学旅行管理与服务、休闲服务与管理,其专业布点分别占1.5%、2.5%、1.5%,专业布点数量较少。与乡村餐饮及民宿产业管理相关的专业有餐饮智能管理、民宿运营与管理,其专业布点分别只有3个和1个。后疫情时代,乡村旅游由于具有距离短、生态化、健康性的特点而得到飞速发展。当前高职旅游专业类型与乡村旅游产业蓬勃发展的趋势严重背离。
最后,专业类型无法适应旅游服务精细化的发展趋向。旅游产业体系规划要求,要优化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打造优质服务品牌,加大信息技术在旅游服务业中的应用,提升旅游服务便利化、智慧化水平。从旅游产业服务发展趋势来看,服务品牌化、智慧化、便利化特征增强,当前旅游服务类专业主要有国际邮轮乘务管理、空中乘务、高速铁路客运服务等交通服务类专业,旅游英语、旅游日语等语言服务类专业,以及餐饮智能管理、旅行社经营与管理、酒店管理与数字化运营、民宿运营与管理、智慧景区开发与管理、休闲服务与管理等企业服务类专业,但没有相应的旅游公共服务类专业。与旅游产业服务智慧化发展相应的智慧旅游技术应用专业布点仅有1个,无法适应当前旅游产业服务智慧化发展的需求。
2.整体专业结构无法适应旅游产业结构
旅游产业呈现旅游产品高质量发展及智慧化、旅游消费大众化及个性化、乡村旅游品质化、旅游服务精细化的发展趋向,个性化、精细化、高品质特征明显增强。但旅游专业结构中依然以综合类专业为主,例如旅游管理专业在课程设置上会涵盖旅游大类专业中其他专业的核心课程,酒店管理与数字化运营专业课程会涵盖民宿管理与运营、葡萄酒文化与营销、茶艺与茶文化及餐饮类专业核心课程,旅游英语专业课程设置往往成为英语专业及旅游类、酒店类、餐饮类专业课程的大杂烩。专业性质决定了当前旅游人才培养目标依然是以培养旅游服务综合能力为主,个性化、专门化、创新性能力培养欠缺,不符合当前旅游产业个性化、精细化、高品质发展对人才的需求。
(二)旅游专业布局与产业布局适应性分析
本研究将广东省旅游专业布点与“一核一带一区”旅游产业布局对应,厘清旅游专业布点适应“一核一带一区”产业布局的情况。其中“一核”主要指珠三角地区包括广州、深圳、珠海、佛山、惠州、东莞、中山、江门、肇庆九个城市;“一带”主要指除珠三角沿海七市外的东西两翼地区,包括汕头、汕尾、揭阳、潮州、湛江、茂名、阳江七个城市;“一区”主要指粤北生态休闲旅游高地,包括韶关、梅州、清远、河源、云浮五个城市。随着广东省高职教育的飞速发展,越来越多的高职院校实行多校区办学,本研究根据各院校招生专业的实际情况,将跨校区办学院校的旅游专业结构布点与其所在校区的城市进行对应。从专业布局与产业布局分析来看,见表2,当前的旅游专业布局还无法与旅游产业布局相适应。
1.专业结构布局与产业结构布局失衡
首先,专业结构数量与产业布局失衡。由表2可知,珠三角地区、滨海旅游经济带东西两翼地区、粤北生态休闲旅游高地三大区域旅游类专业布点比值为1∶0.15∶0.19。珠三角地区9个城市旅游专业布点占总布点的74.9%,其中核心专业布点占71.7%,拓展专业布点占85.1%。滨海旅游经济带东西两翼地区7个城市旅游专业布点占总布点的11.1%,核心专业布点占12.5%,拓展专业布点占6.4%。粤北生态休闲旅游高地5个城市旅游专业布点占总布点的14.1%,核心专业布点占15.8%,拓展专业布点占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