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自主学习策略探究
作者: 姜宏伟 葛云秀摘要:教师普遍反映2022年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比2011年版课程标准的学习难度增大。教师们需要专家从宏观角度解读课程标准,还需要基层培训者以一个学习新课程标准亲历者的身份现身说法,分享具体学习策略。培训者要让受训教师明确学习的意义、了解学习内容、掌握学习策略。各学科新课标各有不同,但在培养正确价值观、关键能力、必备品格及聚焦核心素养这些方面是相通的。所以以《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的学习为例,可以了解学习其他学科新课程标准的策略及路径。
关键词:学科课程标准;学习意义;学习内容;学习策略
2022年4月21日,教育部发布了义务教育阶段课程方案和十四个学科的课程标准。此次新课程标准新理念之多、内容变化之大是前所未有的,这也给学习者提出了巨大的挑战。一线教师普遍反映看不懂、吃不透、学不精。虽然国家课标组成员解读新课标的讲座、各路专家的解读文章为教师们答疑解惑,但教师们更渴求来自学习者角度的学习体会与经验交流。这就要求基层教研员和骨干教师以培训者的身份,读课标、看解读,联实际、用课标,以自己习得的来自教研一线的学习策略、路径对普通教师进行培训分享。笔者以语文新课标的学习为基础,从“为什么学”(学习的意义)“学什么”(学习的内容)“怎么学”(学习的策略)等角度[1],探索各学科新课程标准的学习路径及策略。
一、明确意义,端正态度,调动主动改革积极性
学习新课标,首先要明确“为谁辛苦为谁甜”的学习意义。
一是从施训者角度看,无论是教研人员还是骨干教师,都要明确学习新课标的重大意义。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尹后庆指出:“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中的重要任务就是要让新课标引领教学新变革。”作为基层的教研骨干力量,就要以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学科教育教学理论纲领———学科课程标准引领普通教师的教育教学改革。只有施训者先试水深浅,趟河问路,裁弯取直,才能为受训教师学习新课程标准搭建起便捷的桥梁。
二是从受训教师的角度看,更要让他们明确为什么要主动学习新课标。比如语文新课标出现了“核心素养”“学习任务群”“学业质量”“任务驱动”“跨学科学习”等概念,令普通教师望而生畏。统编版语文教材总主编温儒敏说:“我认为新课标是理想的、向上的,它在探索改革的出路,预示着下一步语文课改的趋向。”[2]我们常用“一只鸡蛋的正确打开方式”来形象地比喻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性:一只鸡蛋内部孵化的是活的生命,外部打碎的是死的食材,这就是我们所追求的内部规律,按照内需来激发教育教学的改革。这个例子所蕴含的教育原理对于教师学习新课标同样适用。一定要激发教师学习新课标的内需力,让教师转变学习心态,提高自信心,变“被改革”为“主动改革”。
二、感知整体,把握变化,指明研习方向
学习新课标,要明了“吹尽狂沙始到金”的内容。新课标总结了我国十年教育教研实践中探索的成功教学思想、教学经验,借鉴了国外一些教学理念,是我国教育教学智慧的结晶。新课标与2011年版课程标准比起来,从一万六千多字增加到了三万两千多字。学习新课标,一是要重点关注增加的章节是什么,比如第三章“课程目标”里增加了“核心素养”;第四章增加了“课程内容”;第五章增加了“学业质量”等。二是要了解保留下来的章节中内容的变化,比如第二章“课程理念”,从原来的四条理念,增加至五个,而且内容是完全重新编订的。三是关注完全保留下来的不变的内容,比如第一章“课程性质”,2011年版课程标准提出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在新课标中达成了共识。
三、并举多措,融合学用,促进“真学习”发生
学习新课标,要在“绝知此事要躬行”的意识中探索出适切的学习方法。新课标颁布以来,笔者在接近一年的学习中,像大多数教师一样,经历了从茫然无措到渐入佳境,再到豁然开朗的心路历程。
(一)自主研习,多径并行。首先自己一定要通读一遍这本册子,如果学习起来有困难,可以结合课标组专家的解读讲座。有教师反映专家的解读讲座与新课标一样抽象难懂。之所以学习者理解有困难是因为理论认知有陌生地带,缺乏相关的教学实践。教师就要反复阅读和观看,做笔记与批注,做到字斟句酌。这样就会逐渐理解每一部分内容的设计意图、设计理念、设计内涵、设计层次。
1.目录法。用目录的形式整体了解新课标都有哪些内容。从课标的总目录开始,每一章每一节都要逐层归纳。
2.表格法。如果说目录法见的是森林,这个方法见的就是树木。以表格的形式将局部内容中结构层次相对复杂的课标内容罗列出来,使复杂的层次变得泾渭分明。比如语文课程内容组织与呈现方式这一节,内容是以学习任务群形式呈现的,它包括三个类别、六个任务群。可以将表格画在便利签上,并把便利签粘在新课标册子相应的部位,这样复杂的层次就变得形象可见。
3.思维导图法。如果说前两个方法是森林与树木的关系,那么思维导图法就是树木的枝干了。新课标的语言极其精炼,增加一个字则冗,少一个字则缺,即使是一个段落也非常讲究逻辑层次关系。比如语文第四个核心素养“审美创造”这一段落的阐述,就非常具有层次性。这段就可以用思维导图法,先分出审美的方式、审美的能力和审美的思想三个方面,再逐一分支,这样的研究虽然感觉过于细致,但是如果教师想在教研中有所突破的话,就一定要这样“咬文嚼字”,画出它的思维导图。
(二)提炼纲目,厚书读薄。三万两千多字的新课标理论性极强,如果眉毛胡子一把抓,结果就像抓沙子一样,一手空。怎样把厚书读薄呢?如果认真思考会发现每一个学科的课程标准都有其入门的密钥。笔者发现语文新课标六个章节就有2、5、4、6、4、4.2这几个密码。实际上这是从语文课程标准六个章节中提炼出来的内容。“2”是第一章的两条课程性质;“5”是第二章五条课程理念;“4”是第三章四个核心素养;“6”是第四章六个学习任务群;“4”是第五章四个学段的学业质量;“4.2”是指第六章重点掌握四个教学建议和两个评价建议。采用这样提炼纲目的方法,教师就可以对一册书的课标内容了然于胸,化繁为简了。
(三)前后勾连,选点突破。课标组专家按课标各章节分成若干小组,最后像专家会诊一样聚在一起研讨协商,共同完成新课标的制定。所以说新课标六章内容之间应该是前后照应、彼此勾连的。例如第二章五条课程理念与第六章课程实施中的四条教学建议和两条评价建议几乎是一一对应的,也就是说课程的实施是完全依照课程理念的顺序设计的。再如,课程目标中的九条总目标与前文提到的四条核心素养内容是对应的,顺序也是一致的。
说到选点突破,这个“点”就是指新课标的重点和难点,一般是指新增加的内容和变化大的内容。比如语文新课标四大核心素养和六大学习任务群。要明确各学科新增加的学科核心素养之间的关系是整体性的。在突破语文的学习任务群这一内容组织与呈现方式时,要求以语文实践活动为主线,以学习任务为载体,整合学习情境等要素,设计语文学习任务群[3]。在“教学建议”这一章也提到了语文学习情境的设计要服从于现实生活的真实问题。在语文新课标中一共46次提到了“情境”二字。为什么要反复强调“情境”呢?因为这体现了核心素养的精髓———真实性。朱立祥教授指出:“众多国家的核心素养框架,几乎都聚焦两大核心素养群,即专家思维和复杂交往。专家思维就是要用聪明的脑,也就是批判思维和创新能力;复杂交往就是要有温暖的心,关键是合作能力。这两大素养群是支撑解决真实性问题的两大支柱。”所以说真实性是核心素养的精髓。虽然其他学科没有提出“学习任务群”这一概念,但是各学科课程标准重点培养的就是学生核心素养,追求真实性。布鲁姆学习能力金字塔理论指出,位于金字塔尖的能力就是创造能力。它要求整合不同的组成部分,形成一个新的知识体系。真实的情境就是培养学生在真实的问题中运用创造性思维和批判性思维解决问题的能力。各学科新课标重点学习的内容就是学科核心素养。
(四)以用促学,以点带面。只有践行新课标,探索新课堂,才能达到学以致用。这样的学习才能真正让新课标理念落地生根。虽然一线教师做不到每一篇课文都能达到新课标的要求,但至少在大型的校本研修讲课活动中能尝试运用新理念。笔者曾经参与的片区研修活动,活动设计的主题是“基于核心素养的阅读教学策略探究”,第一次运用新课标理念来开展活动,显得经验不足,因为新课标有四大核心素养,如果用这个主题的话,就显得大而空。教师在讲课时是为了往四个核心素养上靠,而不是为了突破核心素养。我们主张教学要“一课一得”,我们在践行新课标的教研中也要“一研一得”。在确立“基于‘思维能力’核心素养的阅读教学策略探究”这一主题后,就要先阅读课标中关于这一素养的具体阐述,然后寻找此素养对应的第七条总目标,接着寻找对应的第四学段具体要求,最后找到对应的思辨性学习任务群教学方式。在大单元教学中实现学习任务群教学方式是大势所趋,是今后教学的主要方向,但是不能忽视单篇教学。语文教育家程祥主张单篇是我们的教学日常,只有做好单篇,才能守正基础,创新实践学习任务群。
参考文献:
[1]古凤萍.基于数学核心素养的单元起始课教学策略探析[J].数学之友,2021(5).
[2]温儒敏.遵循课标精神,尊重教学实际,用好统编教材[J].语文学习,2022(5).
[3]戴晓娥.大单元教学是学习任务群实施的基础[J].语文建设,2022(12).
编辑/李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