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中化石说龙骨
作者: 陈巍
今天与科学深度结合的考古学逐渐受人注目,考古研究的一项重要任务就在于通过发掘地下文明,了解我们中华民族辉煌的过去。作为文明发展的里程碑,对古代文字的发现与释读显然也吸引着无数人的目光。众所周知,中国公认最早的文字甲骨文最初是于19世纪末在一种中药材——龙骨上发现的。与龙骨有关的故事只有发现甲骨文这一件吗?世界上只有中国把化石当成药材吗?现在科学家还能不能从龙骨里面找到什么发现?
消隐的龙迹
龙骨作为药材,在中国最早的本草学著作《神农本草经》中就出现了,称其“味甘平”,有收摄浮越之气、性涩去脱固气之功。在中医上它治疗用途颇为广泛,如可敛神镇逆而治小儿热气惊痫,可收敛气血而止咳逆盗汗,性收涩止脱而治各种滑脱之症。如将其在坩埚中煅透碾碎,可有更好疗效。《神农本草经》还说,龙骨属虫兽类药物中的上品,久服可“轻身通神明,延年”,具有这种功效的药物并不少,而神奇功效显然会增加人们对它们的用量。
龙骨是从何而来的呢?秦汉三国时期的医学家解释它是龙死后的骸骨。由于在各产地龙骨数量很多,或许顺应龙崇拜的发展,人们逐渐更善意地说它不是死龙的骨,而是龙像蛇蜕皮那样留下的蜕骨(《神农本草经》里蛇与龙地位判若云泥,蛇蜕位列虫兽类药物的下品)。唐宋以后龙骨还与鱼跃龙门的传说联系起来,说既然山西南部一带多产龙骨,它是否来自鲤鱼化龙后扔下的骨头呢?可是这就带来另两个问题,这药材到底是鱼骨头还是龙骨头,以及龙骨在地下挖得,难道只有古代鱼会变龙,后来又不会变了吗?大部分古人无心追究此问题,少数人则提出自己的见解,说龙骨是地下的石燕、石蟹石化,或伏于地下的龙让周边土壤发生感应变化而成。
直到清末民初,受西方医学熏染的学者才逐渐批驳龙传说纯是子虚乌有,龙骨是“象样兽”等古生物埋于地下形成的骨骼化石。1997年《中国药典》更加明确龙骨为“古代哺乳动物如三趾马、犀类、鹿类、牛类、象类等的骨骼化石,或象类门齿的化石”。可见对龙骨来源的解释,既是龙的传说与信仰从朴素到兴盛,再因近代科学传入而消隐的反映,又是中国古代地学发展的一部分。
神奇动物的功效
“龙骨”这个名字不仅在中国很引人注意,即便在世界范围内,它也是招揽主顾的好招牌。据统计,每年从亚洲各国出口龙骨的贸易总额可达约7亿美元之多。在欧美替代医学中,它们不但作为药材使用,还可用作护身符。在药材与人体器官形态相近的交感思维影响下,龙骨周围又衍生出新的传说。
显然,对龙骨的接受并不完全是中医外传的功劳,很大程度上也可归因于中世纪乃至更早流传于欧洲的神奇动物故事。在这类故事里,对物体属性的误认非常常见,把动物与英雄奇迹牵线编织的情节不断发酵,愈发生动。
一个例子是海胆化石。海胆拥有坚硬的带刺外骨骼,在其死亡后,尖刺消失,仅留下圆形骨骼,天长日久形成鸡蛋状的化石。不同于以内陆环境为主的古代中国,更熟悉沿海区域的欧洲人常遇见海胆化石,但自老普林尼起,这种化石就被误认作蛇卵。英国的德鲁伊教徒(Druids)认为仲夏时节蛇群聚集,喷出泡沫,凝结成球状。人穿过蛇群可以把它们偷走,但只有把泡沫放到一块布上,才能保持其祛毒辟邪、保佑胜利的神奇功效。在其他一些地方,海胆化石被称作白垩蛋,用于治疗胃酸过多,一些海员相信它可以抵抗晕船。由于形状又和膀胱接近,海胆化石还被视为肾结石等泌尿系统疾病的良药。
再如牡蛎等双壳纲或腕足纲动物的化石,它们在海边也很常见,因其形状和表面褶皱而被认成是古代油灯乃至魔鬼的脚趾甲。由于其扭曲的形状和遭遇病变的关节近似,这些化石曾在英国用于治疗关节疼痛。
有一些化石来源于早已灭绝的古生物,包括箭石、菊石和三叶虫。它们通常只能留下部分遗骸,其奇特形状让不具备古生物学知识的人们更摸不着头脑。如箭石喙部化石长而尖,像飞镖或子弹,人们把它联想成雷暴时从天上扔下来,称为“霹雳弹”“雷箭”,有时又想象成魔鬼或圣人的手指。因为它很笔直又很坚硬,寄寓着对这种形态的憧憬,人们用它治疗导致手指畸形弯曲的风湿病。因为与它很像的箭矢射在身上很痛,箭石粉末又用来对付尖锐刺痛。呈螺旋形的菊石化石形状像公羊角,在埃及神话里,阿蒙神的羊角能让人进入梦乡,因而菊石化石可治疗失眠。
当然,丰富的想象也常施加于鱼类和海洋哺乳动物的化石上。如独角鲸的角被认为是独角兽的角,是最神奇、效力最强的药物。陆地生物化石的使用则可在塞浦路斯找到,当地人把如山堆积的侏儒河马的骸骨收集起来,磨粉泡水服用,据说可以治疗一切疾病。
很显然,世界各地把化石入药使用具有一些共性,即运用交感思维让它治疗具有形态和延伸人造物功效等方面相似(或相反)性质的疾病。这些治疗往往与传说结合起来,又因人们追求健康的愿望而不断变化。
龙骨与古人类遗迹
根据《中国药典》定义,龙骨对应的仅是第三纪(距今6 500万年至260万年)以来的动物化石,而不包括更早的古生代和中生代化石。实际上,被认为拥有药效的是尚未完全石化的动物骨骼和牙齿,绝大多数来自上新世和更新世的哺乳动物,只有这些化石才因附着物和花纹形态差异而被划分为南北二路货、上中下品等级。它们又叫土龙骨。年代更早、石化程度更高的中生代和古生代化石则叫石龙骨,不能作为药材使用。
可见药店出售的龙骨里找不到恐龙化石,更找不到三叶虫化石,但从大量哺乳动物化石里,却有可能偶尔发现猿类乃至人类残留物。这里不再赘述发现甲骨文的故事。需要指出的是,以龙骨为来源调查古生物化石在发现甲骨文之前就已在西方学者中开始了。
从18世纪开始,来华传教士把龙骨带回西方,指出其中有一些石化的骨头。鸦片战争后中国龙骨更多流入西方,学者们对它们仔细鉴定,辨别出犀牛、鹿、熊、象等来源动物。到19世纪中后期,从上海等贸易中心采购龙骨已经成为一些西方博物学家和地质学家寻找化石样本的常用途径。
1899年,德国人卡尔·哈伯勒(Karl Haberer,1864—1941)抵达中国,在华游历期间,他购买了不少龙骨,并将标本寄给慕尼黑大学的施罗塞(Max Schlosser,1854—1932)。施罗塞在其中辨别出80多种哺乳动物,并声称其中有1颗牙齿具有人类特征,其年代为更新世(开始于距今100万年)乃至更早的第三纪晚期。当时对古人类的了解还很少,作为药材的龙骨经过层层倒手,具体产地又是药商秘密,因此很难追溯。到1921年,受邀来华寻找早期人类的安特生(J. G. Andersson,1874—1960)才设法确定北京房山周口店一处龙骨产地并展开发掘,以此揭开了发现北京人的帷幕。
今天发现龙骨常成为科学发掘古人类遗址的线索,而到药铺寻找化石的尝试也没有完全消失。荷兰学者孔尼华(G. H. Ralph von Koenigswald,1902—1982)就是一位热衷此道的古人类学家。1935年,他从香港中药铺发现1颗古猿牙齿,并将其命名为“巨猿”,这是一种生活在距今100万年至10万年之间的巨大猿类,身高可达3米,体重约540千克,它被视为猿类演化中一个独立旁支。1952年,孔尼华又根据从华南和东南亚药铺购买的龙骨命名了“中国猿人药铺种”,它有可能是华南地区猿人的代表。可惜龙骨材料的零散特点让这一种群缺乏更多材料,只能不了了之。
由于龙骨是不可再生资源,挖掘龙骨既导致生物化石标本外流,又会严重破坏化石遗存所处的环境,自20世纪50年代起,就不断有学者呼吁对龙骨进行管控保护,尽快研发功效接近的替代品。可惜目前每年全国龙骨用量仍有近3 000吨之巨,完全停用这种化石药物还遥遥无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