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质生产力赋能职业教育改革的理论逻辑、现实挑战与实践路径

作者: 张丽淼 戚厚军

摘要:新质生产力是以科技创新为主要动力、以高技能的新质人才作为基础支撑、以新型产业作为发展载体的生产力发展新形式,是指导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推动力。职业教育作为培养高素质技能人才的主阵地,需要深刻领悟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内涵,牢牢把握新质生产力驱动职业教育改革的时代机遇。文章通过明晰新质生产力的内涵,从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三个方面,厘清新质生产力赋能职业教育的内在逻辑,分析当前职业教育改革面临的现实挑战,探索新质生产力赋能职业教育改革的实践路径。

关键词:新质生产力;职业教育改革;理论逻辑;现实挑战;实践路径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25)01-0033-06

2023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黑龙江考察期间首次提出“新质生产力”的概念,此后又在多个重要场合对新质生产力作了深入论述。新质生产力正在引领传统产业升级,逐步推动以人力和机器为主的生产方式向智能化、高效化的生产方式进行变革,改变了工作方式和工作场所,同时也对劳动者的能力和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职业教育作为与产业对接最紧密、服务经济最直接的教育类型[1],与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密切相关,必须适应新质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深入研究新质生产力赋能职业教育改革的价值意蕴与内在逻辑,分析职业教育改革面临的现实挑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新质生产力赋能职业教育改革的实践路径,为职业教育促进社会经济发展提供一定的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一、新质生产力赋能职业教育改革的理论逻辑

(一)新质生产力的内涵

新质生产力是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而催生的当代先进生产力,以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的质变为基本内涵[2]。新质生产力是一种超越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的先进生产力质态,以创新为核心内驱力,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的特征。新质生产力以具备数字素养和数字技能的新质劳动者、以新技术为载体的新质劳动资料及数智化的新质劳动对象为核心构成要素,构建适应新质生产力发展要求的新型生产关系。

新质生产力的“新”主要体现在核心构成要素的创新,具体体现在劳动者、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三个方面。新质生产力对劳动者提出了更新的素质要求,要求劳动者不仅要熟练掌握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数字技术,还要创新运用数字技术,成为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力量。劳动资料升级为更高技术含量的新质劳动资料,出现了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的生产工具,成为推动传统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重要支撑。劳动对象的范围和领域不断扩大,网络化、智能化和数字化的劳动工具显著提升了劳动者的获取能力、计算能力和处理能力,扩展了劳动对象的范围,使其不再局限于实体形态的物质对象,数字形式的信息、数据等也成了新的劳动对象。此外,新质生产力的“新”不仅体现在核心构成要素的创新,还体现在核心构成要素的优化组合与协同匹配,实现更高效的资源配置和更紧密的要素联动,推动现有业态和数字业态跨界融合,催生出新技术、新模式、新产业、新业态。

(二)新质生产力赋能职业教育改革的内在逻辑

新质生产力是由于生产力构成要素不断质的提升而呈现的先进的生产力形式,例如劳动者素质的持续提升、劳动资料的改进与广泛应用、劳动对象的不断扩张、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管理水平的显著提升等[3]。新质生产力将对与产业发展联系紧密的职业教育系统产生综合性影响,能有效推动职业教育向高质量方向的转型和变革,促进职业教育更好地适应产业发展的需要。故依据新质生产力的构成要素,从劳动者、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三个层面分析新质生产力赋能职业教育改革的内在逻辑。第一,更高素质的新质劳动者驱动职业教育更新人才培养目标,提升教师数字素养;第二,新质劳动资料的变革激发教学模式和教学方式创新,促进人机协同教学,增强学生的交互式学习体验;第三,不同形态的新质劳动对象激发教学内容重构,开发数字化教学资源。过去,职业教育改革主要集中在优化生产力的构成要素上,例如,培养高素质技能人才、建设“双师型”师资队伍、实施项目式教学、开发活页式教材等。未来,职业教育改革不仅需要单一要素的优化,还需要通过创新生产关系、重新组合生产力构成要素,促进各要素之间的高效协同,实现职业教育的数字化转型和高质量发展。

(三)新质生产力赋能职业教育改革的价值意蕴

在新质生产力的引领下,新技术已成为推动社会和经济发展的核心动力。通过新技术的应用,新质生产力显著提升了劳动生产率,加速了产业结构的转型与升级,催生了新兴职业和岗位。职业教育必须紧跟技术创新的步伐,应对新技术引发的社会需求和职业结构变化。

1.新技术有利于职业教育教学形式的多样化变革

新技术是推动组织架构和运作模式发生变革的主要动力,它的出现颠覆了传统教育模式,改变了知识的生产、存在与传播方式,同时也革新了教学的思维模式,影响到职业教育的教学、管理与评价等的各个环节。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打破了职业教育中固定教室与实训场所的教学局限,冲破了传统教与学的时空限制,可以进行多样化的教学活动,有助于企业和职业院校共同构建智能化的教学空间,推动教学方式和教学模式的变革,促进职业教育与产业发展的深度融合,形成人机协同、融合创新的数字化教学新生态。

2.新技术有利于职业教育教学内容的高效率创新

新技术的发展为职业教育带来了深刻的变革,丰富了理论知识、技能训练和能力素养的表现形式与载体,赋予了传统教学内容现代化的新动能。新技术不仅拓展了职业教育内容的数字化表达方式并提升了其效果,还有助于整合教学资源,优化资源配置,实现知识共享,促使教育内容与产业需求高度对接,为企业输送科技创新成果,加速科技成果的转化效率,提升职业院校的服务水平。

3.新技术有利于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高质量革新

技术革命促使产业转型升级,对标企业对技能人才的知识、能力、素养结构提出的新要求,职业教育的人才观也将向具有创新思维、数字素养的复合型人才转变。借助新技术赋能职业教育,职业院校可以调整专业设置,实时更新人才培养计划,促使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保持动态平衡。

二、新质生产力赋能职业教育改革的现实挑战

在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背景下,我国职业教育在迎来发展机遇的同时,也面临着诸多困难与挑战。传统职业教育的理念需向职业教育新生态的理念转变,深刻认识和把握新时代职业教育的使命,找准当前职业教育在教师队伍建设、教学资源建设、人才培养模式、教学模式等方面存在的问题。

(一)教师队伍建设不完善

数字化时代,加强职业教育教师队伍建设是实现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4]。当前,职业教育师资力量不足,教师队伍建设不够完善,已经成为制约职业教育发展的瓶颈,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教师的教学理念落后

教师过于依赖传统教学方法,不愿改变习惯的教学模式。部分教师认为传统的讲授方式和课堂讨论更能保证教学质量,从而忽视了数字化工具所带来的灵活性和创新性。教师缺乏对数字化教育理念的深入理解,认为其只是传统教学的补充,而不是一种新的教育模式,不了解如何通过数字化教学手段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并且部分教师习惯于“一刀切”的教学方式,不能适应数字化的发展,无法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进行个性化教学。

2.教师缺乏数字素养

发展新质生产力要求教师队伍具备更高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水平,而部分教师对此认识不足,对大数据、人工智能、互联网、云计算等新技术的理解不深[5]。教师缺乏必要的数字素养,对数字化教学工具和数字化平台的使用不够熟练,不擅长制作和使用数字化资源,缺乏整合数字化资源到课程中的经验,缺乏基本的数字化工具使用与维护的能力。

3.师资培训体系滞后

职教师资培训机制缺乏系统性和时效性。当前的师资培训体系未能充分考虑新质生产力的发展需求,教师没有得到足够的技术和教育理论知识的培训,且培训内容缺乏针对性,培训课程涵盖了许多理论知识,较少涉及实际操作,导致教师在实际教学中无法有效应用所学知识。培训方式单一,教师培训往往是一次性的,缺乏持续的支持和跟踪。培训结束后,教师在实际教学中遇到问题时得不到及时的帮助和指导,导致培训效果不理想。此外,目前的培训机制没有为教师提供个性化的发展路径和成长计划指导,导致部分教师在专业成长和教学能力提升方面面临诸多困难。

(二)教学资源有限

对标职业教育,教学资源的有效配置和合理利用是推动职业教育改革的重要保障,教学资源的优化和创新直接影响职业教育质量。当前,职业教育仍存在教学内容更新不及时、数字化资源质量参差不齐、教学设施建设不完善等问题。

1.教学内容更新不及时

职业教育的教学内容常常落后于企业的实际需求,许多课程内容和教材更新不及时,无法反映行业的最新发展趋势和技术进展。教学内容的适应性与实用性不高,知识与技能缺乏关联性,导致学生在毕业后无法应对工作中的挑战。职业教育的教学内容应与行业发展保持同步。因此,获取高质量的数字化教育内容并确保其及时更新对职业教育是一个持续的挑战。

2.数字化资源质量参差不齐

虽然国家智慧教育公共服务平台已上线专业教学资源库1 173 个,在线精品课 6 700 余门,视频公开课 2 200 余门,覆盖近600 个专业[6],但是这些教学资源多以音频、视频的形式呈现,能有效利用并融入课堂教学中的资源较少,且企业参与职业教育数字化教学资源开发的程度较浅,未能充分发挥新技术在教学资源开发中的重要作用。

3.教学设施建设不完善

职业院校增添培育新质生产力所需的先进设施和设备,例如虚拟现实教室、智慧教室、远程实验室等,需要投入高额的建设和维护成本。这不仅包括设施的建设费用,还包括设备的维护、升级和替换成本。部分学校基础设施匮乏,需要从基础建设开始;部分学校虽然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基础设施,但需要通过升级和扩展来适应新的教学需求。因此,确保投资的长期可持续性,实现学校教学基础设施的升级与完善是职业教育面临的一大现实挑战。

(三)人才培养同质化

在新质生产力发展过程中,技术迭代和科技创新的速度加快,增大了对高技能和创新型人才的需求,这是推动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的主要动力[7]。然而,我国职业教育在人才培养模式上仍存在人才培养目标与新产业需求不匹配、专业设置缺乏针对性及人才培养质量评价单一等问题。

1.人才培养目标与新产业需求不匹配

单纯技能主义的人才培养观已经不足以满足新产业的需求,未来的工作环境需要具备创新精神和数字素养的复合型高技能人才。这种人才不仅需要在特定领域具备深厚的专业技能,还需要具备跨学科的能力,从而能灵活应对快速变化的工作需求和技术进步。当前,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缺乏对数字化技术运用能力的要求,学生在数字化方面的体验感不足,思维和创造力未能得到充分激发,无法满足产业转型升级的需求,人才培养认可度低。

2.专业设置缺乏针对性

部分高职院校为增加招生数量,选择忽视自身地方特色,热衷于开设不需要过多实训设备及教学场地的市场回报率高的“热门”专业,从而导致专业名称设置趋同化[8]。这使“热门”专业的人才过剩,出现就业困难的现象。另外,部分学校对专业进行课程设置时,未考虑相同课程在不同专业中的区别,课程设置没有针对专业的自身特点,课程内容重复度高。

3.人才培养质量评价单一

虽然国家不断推进产教融合发展,但具体实施效果仍不理想。人才培养质量评价的主体仍以学校为主,企业和学校未能实现同步评价,企业在人才培养中的参与停留于表面。人才培养质量评价的方式以教学评估为主,主要考查学生的课程成绩、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数量等,缺少对学生综合素质、创新能力、应用能力等方面的评价。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