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域产教联合体建设的价值意蕴、实然困境与应然路径
作者: 汤明清 陈汐平摘要:市域产教联合体是一种新的产教融合组织形态,对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具有重要意义。但在建设过程中存在着政策机制不健全、保障措施不完善、统筹规划不到位、组织管理不统一、发展理念不先进、运行机制不顺畅的实然困境。对此,应通过提高多元主体建设强度、多元协调与实体嵌入、提升市域产教联合体运行活力、因地制宜与智改数转等方式,系统设计与统筹推进市域产教联合体建设。
关键词:市域产教联合体;产教融合;职业教育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25)02-0005-05
在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关键进程中,市域产教联合体作为深化产教融合的创新之举,为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筑牢关键基石。然而,当前市域产教联合体建设之路布满荆棘,政策机制、保障措施、统筹规划、组织管理、发展理念、运行机制等方面问题频现。为突破困境,开辟产教融合新境界,亟需从多元主体、协调嵌入、运行活力、因地制宜等维度系统设计,统筹推进市域产教联合体建设。
一、市域产教联合体建设的价值意蕴
(一)突出平台搭建,促进产教深度融合
市域产教联合体是职教集团、校中厂和产业学院的升级版,具有产业的逻辑和“多元一体”的共治格局。市域产教联合体通过搭建集实践教育、人才供需信息、创新创业和实体化管理等于一体的综合性平台,致力于市域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校企人才供需信息、创新创业和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精准对接,促进产教深度融合、产业和教育的发展。[1]
首先,实践教育平台促进学生职业技能水平的提升。市域产教联合体的建设有利于将行业企业的真实项目、真实任务和真实场景通过联合教学等形式引入职业院校课堂,让学生的实践技能得到提升,让学生对产业、企业的新工艺、新流程和新技术有亲身经历。职业院校的教师通过与企业技师的沟通与交流,可以更新自身专业理论知识并提升实践技能。其次,人才供需信息交流平台实现人才供需平衡。市域产教联合体通过与区域内产业的深度对接,企业可以深度参与职业院校的专业设置、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及教材开发等教育教学环节,将产业的发展趋势、企业的岗位需求、职业技能标准等融入职业院校的教学和管理,实现企业人才需求与院校人才培养的精准对接。市域产教联合体还通过职业院校与企业的联合攻关,对企业员工进行技能培训,对专业课教师进行技能培养,提升学校和企业服务高质量发展的能力。最后,创新创业基地激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职业院校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如果离开产业和企业,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只有深入企业,与企业、产业真实的需求结合,指向企业的技术堵点、难点,创新创业教育才具有生命力。
(二)聚焦联合培养,助力技术技能人才成长
市域产教联合体建设的宗旨是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通过区域内行业龙头企业联合参与人才培养,明确人才培养目标、丰富人才培养资源、优化人才培养路径,提升人才“懂理论、精技能、能创新、善沟通”的素质。产业园区利用区域地理优势、产业规模优势,协调企业设置一定数量的岗位,让学生走进园区、走进企业、走上岗位,真实参与企业的管理、生产,真实感受企业文化,体验真实的生产工艺和生产流程。学生在真实的生产场景、生产项目和生产任务中接受技能教育,能够加深对专业理论知识的理解,提高实践技能。市域产教联合体是中国特色学徒制的创新实践,是产教融合新的组织形态,对我国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
(三)推进“四链”融合,加快产业高质量发展
根据复杂适应系统理论,市域产教联合体在建设过程中充满了社会性和互动性,在调整、适应的过程中对经济社会的发展起到积极作用。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使得世界产业格局、经济格局的调整幅度更大、频率更高。市域产教联合体建设是完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实现中国式职业教育现代化和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重要举措,能更好地为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
市域产教联合体的最大优势就是聚焦区域的优势产业对接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调动科研院所的科技人才将技术创新、发明专利与企业的技术创新、工艺改进和产业转型对接。优势产业、龙头企业与教育对接,实现联合协同育人,并将产业、行业、企业目前最紧缺的人才和岗位等信息及时反馈给职业院校,有效改变长期存在的人才培养和产业需求不匹配、产业和教育不融合、科技发明创造转化率不高等情况。通过整合区域内资金、资源、技术和人才等要素,嵌入实体化运作,将人才培养、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全流程、全要素、全方位对接,实现教育链、人才链、产业链和创新链的“四链”融合,助力产业转型升级与高质量发展。
二、市域产教联合体建设的实然困境
(一)政策机制不健全,保障措施不完善
市域产教联合体是共生理念下的一种多元主体互依、互利的产教融合型组织,但是由于这种新型的产教融合型组织概念提出时间不长,在建设过程中还存在政策机制和保障措施等方面不健全、不完善的问题。一方面,缺乏符合市域产教联合体特征的顶层设计。市域产教联合体本质上是责权利明确、政校企多方参与资源整合的共同体。但是在建设过程中,学校和企业出于以往校企合作模式的惯性思维和趋利行为,忽视政府在市域产教联合体建设中的顶层设计作用,导致建设过程和建设效果偏离国家政策的制定初衷。因此,地方政府要在市域产教联合体建设过程中主动作为、积极作为,根据区域的产业现状、职业教育发展水平、职业院校分布特征和区域经济基础制定符合区域特色、具有市域产教联合体特征的法律法规,为市域产教联合体建设提供顶层设计和政策依据。[2]另一方面,市域产教联合体建设的保障体系不健全。市域产教联合体还没有一套成熟、可供推广的建设方案和机制,保障机制还未完全建成,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市域产教联合体建设的风险。
(二)统筹规划不到位,组织管理不统一
首先,部分职业院校对市域产教联合体的内涵和价值理解不够,对职业教育作为类型教育的办学特色,对职业教育现代化和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内涵缺乏深刻理解。部分职业院校顾虑太多,担心在市域产教联合体建设中投入大量财力、人力后增加学校财务负担,还担心市域产教联合体的产权归宿不清,在审计、巡察时会带来麻烦。此外,职业院校的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脱节,培养的人才与产业、岗位的要求不匹配,产教融合还停留在顶岗实习、冠名班、订单式培养等浅层次的合作形式。其次,职业院校在市域产教联合体建设的过程中缺乏政校企统筹规划和协调发展。部分职业院校没有将市域产教联合体建设与学校的中长期发展规划结合起来,市域产教联合体建设还停留在教学资源建设、人才培养方案制定等孤立、零散的工作中。部分职业院校与企业合作形式单一,不能适应企业的市场化运行模式,导致市域产教联合体的建设成效不明显。最后,组织管理制度不完善。市域产教联合体建设过程中,由于部分企业和职业院校存在组织管理制度不完善、队伍不专业、激励机制和考核机制不健全等问题,导致实施过程中信息沟通不畅,对产业发展反应滞后、效率低下,无法体现市域产教联合体对产业和人才发展应有的促进作用。
(三)发展理念不先进,运行机制不顺畅
首先,企业追逐利益最大化的观念有待改变。部分企业缺少长期发展的战略性眼光和服务教育、回馈社会的责任意识,选择性参与市域产教联合体建设,合作的形式单一、内容单调,直接影响市域产教联合体的运行质态和育人质量。其次,产教融合运行机制不畅。虽然市域产教联合体运行嵌入实体化运作,但是由于学校和企业性质不同,现行体制下在产权归属和人员流动等方面还存在一定障碍。虽然国家出台了促进产教融合相关条例,但是还缺乏细化和可操作的实施细则。目前,产教融合仅为共建实训基地、共同开发课程资源和互聘师资等方式,还远未达到国家设想的产教联合体的应有运行状态。同时,目前参与市域产教联合体建设的只是区域内的龙头企业,难以代表整个行业、产业,个别企业参与无法满足市域产教联合体建设的多元化、规范化合作机制和平台化管理思维,导致市域产教联合体建设出现重工作业绩、轻人才培养的现象。最后,利益分配机制不清晰,影响企业积极性。部分市域产教联合体责权利界定模糊,对企业的专利转化、技术研发等方面缺乏相应的激励机制和保障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企业技术人员的创新积极性。
三、市域产教联合体建设的应然路径
(一)系统设计与统筹推进:提高多元主体建设的强度
1.明确政府的主导地位,加强服务意识
地方政府要清晰认识其在市域产教联合体建设中的主导地位,强化责任意识和服务意识。政府要统筹区域内各类资源,聚集各方力量,从顶层高规格、高标准、大力度和高效率设计和建设联合体。政府既是市域产教联合体的出卷者,也是答卷人和评分人,要强化市域产教联合体建设的第一责任者意识。一是高规格谋划市域产教联合体建设方案。市域产教联合体建设需要发展改革委、财政局、税务局、教育局、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等政府部门共同参与,既要立足本区域的产业特色和经济基础,又要考虑产业发展的未来趋势,要有一定的前瞻性,统筹规划联合体的建设方案,明确建设目标、建设进程和建设保障。二是联合各方高标准建设市域产教联合体。在制定市域产教联合体建设方案之初,政府相关部门应该深入基层广泛调研,听取行业、企业、院校及社会人士对联合体建设的想法、诉求和建议,梳理各方的需求点、利益点、矛盾点和顾虑点,在充分尊重各方合理诉求和合法利益的基础上,联合各方力量、统筹各方资源、协调各方诉求,求同存异达成目标共识;细化建设任务,健全建设制度,鼓励各方积极探索符合区域产业特色的高标准市域产教联合体建设路径。三是大力度推进市域产教联合体建设。各区域存在经济基础、产业分布和教育现状等方面的差异,建设路径不一,在市域产教联合体建设过程中必然会存在各种矛盾和困难,政府部门要有胆识和魄力正视存在的客观困难,成立督查机构,定期通报建设进度和质量,督办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为市域产教联合体建设清除障碍。四是高效率促进市域产教联合体建设。政府部门要改变服务理念,简化立项、审批等工作中不必要的环节,为市域产教联合体建设提供政策咨询、答疑等服务,提升政府的工作效率,提高市域产教联合体建设各方的参与积极性,促进市域产教联合体快速建成。
2.加强战略规划,科学谋篇布局
地方政府应该从区域具体情况出发,出台具有一定约束性,可操作、可量化、可考核、可推广的产教融合文件和操作细则,以利于上级产教融合政策落地。地方政府应该将市域产教联合体建设与区域特色经济发展、区域产业转型、区域支柱性产业发展等紧密结合,将市域产教联合体建设纳入区域的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城市发展规划、土地开发规划、产业发展规划、公共交通发展规划及各类公共事业发展和行动计划中。在市域产教联合体的建设方案制定上要充分考虑区域的产业、教育、科技、人才和社会保障等综合因素,依据区域的发展状况适时调整建设方案,并综合运用土地、财政、税收、金融和专项资金等调控工具。充分发挥行业、协会和龙头企业的关键作用,引导企业积极参与到市域产教联合体的建设中,将数字化转型、技术改造和产品研发等纳入企业资源计划;引导职业院校将专业设置与区域产业的人才需求相结合,实时了解行业的发展动态,精准把握企业的新工艺和新流程,将其与人才培养、科研项目紧密结合。地方政府还需要出台相关保障性法规,明确参与市域产教联合体建设相关方的责任、权利和合法利益,打消企业的风险顾虑,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市域产教联合体建设。
3.聚焦区域特色,促进项目落地
地方政府要聚焦区域特色,促进市域产教联合体建设加速落地。一是要在区域内遴选出产教融合型示范企业、产教融合集成平台、名校名企合作项目等,引领区域内的龙头企业和区域特色企业积极参与产教融合,参与职业院校的课程开发、专业设置、资源建设等,参与现代产教融合型组织建设。二是要牵头组建区域性实训基地,整合相关资源,建设能承担区域内职业院校学生实习实训、“双师型”教师培养、企业员工培训、退役士兵及社会人员继续教育培训、职业技能鉴定、中小学生职业体验活动及中小学生劳动教育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实训基地。基地坚持开放性和共享性,提升利用效率,减少企业和学校各自重复建设。三是要牵头组建人才供需信息交流平台,及时发布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和趋势,以利于学校及时调整人才培养方向和促进社会劳动力转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