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名匠高中”试点改革的经验与启示
作者: 李蒙之 徐涵摘要:在高中教育基本普及的时代,日本的专门高中在探索各校办学特色的同时,也需要从宏观政策层面承担产业振兴的社会责任。在此形势下,日本的“名匠高中”试点改革成效显著,可以从提供多样路径供中职生选择、放宽职业教育教师准入门槛、提高中等职业教育国际化意识、建立完善的试点支援系统等方面为我国中等职业教育振兴提供借鉴。
关键词:日本;中等职业教育;专门高中;名匠高中
中图分类号:G7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25)02-0090-07
专门高中培养的人才为日本经济的快速增长和工业化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然而从宏观视角来看,日本的专门高中却在逐渐疏忽其社会使命,即培养振兴产业发展的职业人才。随着人口的减少和产业无国界化的加速,专门高中的改革愈发紧迫。基于这样的背景,日本中央教育委员会(中央教育審議会)将专门高中改革提上议程。2021年,日本文部科学省提出了“名匠高中”试点改革(マイスター·ハイスクール),旨在从根本上增强专门高中作为职业教育机构的作用,助力构建可持续发展的人力资源开发体系。专门高中教育改革与企业改革同步进行,目标是形成“名匠高中”的示范模型,最后推广至所有专门高中,实现中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全面振兴。[1]
一、日本出台“名匠高中”试点改革政策的动因
“名匠高中”试点改革是日本在中等职业教育吸引力下降、培养的人才无法跟上时代需求的背景下提出的专门高中改革和产业振兴项目,也是一场全面贯彻校企合作、解决发展难题的专门高中大改革。
(一)国家的政策导向推动中等职业教育改革
中等职业教育机构是国家实施战略政策的重要据点。近年来,日本颁布了大量关于改革专门高中、振兴产业发展的政策文件。文部科学省在《高中学习指导要领》(《高等学校学習指導要領》)中提出,要通过实践和体验式学习活动培养支撑社会发展的职业人才。根据产业需求新设学科,注重职业人才劳动观和职业观的培养。在“与当地社区合作的高中教育改革推进项目”(地域との協働による高等学校教育改革推進事業)中,为强化高中作为区域发展核心的功能,把专门高中改革归类为专业型改革事业,推进产学合作的实践型职业教育。[2]内阁在《2023年经济财政管理和改革的基本方针》(《経済財政運営と改革の基本方針2023》)中提到,要强化专门高中职业性,激发经济社会活力。[3]在《数字花园城市国家理念基本方针》(《デジタル田園都市国家構想総合戦略》)中提到,要大力发展专门高中的职业教育,强化其人才培养功能,助推企业成长,振兴地方经济。[4]此外,日本的文部科学省每年都与都道府县教育委员会合作举办全国产业教育博览会,展示专门高中学生的学习成果,提高公众对专门高中教育内容的了解和兴趣。
(二)外部环境的变化亟需中等职业教育补齐人才供应链的短板
1.全球化背景下制造业人才数量不足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国际竞争的加剧,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创新,对制造业人才的要求也变得更高。然而,随着技术工人老龄化和年轻制造人才短缺的日益严重,承载制造业未来的人力资源开发已成为刻不容缓的问题。厚生劳动省数据显示,从2002年到2021年的20年间,34岁及以下的年轻工人数量从 384万减少到263万,年轻工人占制造业工人总数的比例从31.4%下降到25.2%。[5]在这样的背景下,专门高中作为向制造业输送优秀专业人才的教育机构,不仅需要保证制造业人才的数量,更要紧跟社会需要,调整人才培养目标,构建全社会联动的制造业人才培养网络,提高教育质量。
2.数字化背景下数字技能人才竞争力低下
在2023年世界各国数字化竞争力排名中,日本在64个国家中排名第32位,处于劣势地位,亟需大量的数字化人才。尽管76%的日本公司认为数字化人才短缺,但只有7.9%的公司实施了全公司范围的员工再培训计划,接近50%的公司甚至不考虑对员工进行再培训。[6]在经合组织国家中,日本学校在教学过程中使用数字设备的时间最少。而在日本国内,高中阶段数字教科书的配备率远不及初等教育。[7]同时,高等职业教育阶段开设越来越多与数字领域相关的新院系。为了最大限度地发挥政策效果,需要从根本上加强中等职业教育阶段的数字化转型升级,通过学科改编和课程改革等方式丰富信息化教学,培养数字化人才。
3.产业结构转型背景下六次产业化人才缺失
以农林渔业为代表的传统第一产业面临着人力资源老龄化与技艺传承中断等发展难题,日本政府提出必须大力促进六次产业化发展,即把第一产业的单纯生产过程转向从加工到销售的一体化经营,提高产业附加值和从业者收入。[8]六次产业化转型需要相应的人才支撑,而专门高中正是所需人才的主要培育阵地。产业界也希望专门高中向企业输出综合性技能人才,而不只局限于掌握单一领域的技能知识。六次产业化需要专门高中培养具有创新创业精神的人才,新实施的《高中学习指导要领》就对充实创业教育进行了重点修订。培养专门高中生的创业家精神,不仅是职业生涯教育的一环,更是激发地区经济活力的关键举措。
(三)中等职业教育内部问题倒逼中等职业教育进行改革
专门高中不仅是日本中等职业教育的主要机构,更是联结产业政策和中等教育的纽带。在整个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战略中都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近年来日本中等职业教育却面临着生源短缺、人才培养质量低下、产教融合不深入等问题。
中等职业教育吸引力的持续下降,直接反映了其发展问题的严重性和紧迫性。一是生源数量不断减少。文部科学省的学校基本调查统计显示,近年来专门高中的入学人数逐年减少。随着高等教育的普及,日本的中等教育也逐渐演变成了为升入高等教育而作准备的教育。中等职业教育被认为是难以升学的教育类型,再加上综合学科的创设分走了一部分生源,导致选择普通教育的学生越来越多,中等职业教育招生越发困难。二是中等职业教育毕业生的升学倾向越发突出。日本的专门高中毕业生就业率由1990年的74.7%下降到2022年的47.8%。[9]随着劳动力市场和产业结构的变化,以往专门高中所教授的内容已无法满足学生的就业需要。东京专门高中调查数据显示,专门高中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很高,他们认为更高的学历能在就业中发挥优势。同时,日本的公司与高中之间施行的协定入职模式正在逐渐瓦解,如只招收特定学校毕业生的推荐特定学校制度,一个学生只能推荐给一家公司的一人一公司制度等。[10]再加上终身雇佣制度的瓦解,专门高中毕业生也不再选择立马就业,而是选择继续升学来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
二、日本“名匠高中”试点改革特色分析
“名匠高中”试点改革由文部科学省牵头,“产学官”深度结合推进尖端职业人才养成,以开发和向全国推广示范模型为目的探索专门高中改革方案,于2021年开启了“名匠高中”改革。截至2023年,已经有17所专门高中被选定为试点学校,2024年正式开启改革模型的普及推广。与地方当局合作,从产业界派遣专家到专门高中担任管理职务,深化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召集各利益相关主体,推进人才培养体系改革,增强中等职业教育吸引力,实现国际化发展。
(一)“产学官地”多主体协同共治,普及推广试点成果
1.设置三方机构综合推动前期试点顺利运行
一是成立改革的管理机构。由学校、产业界和各级地方政府组成,任命企业高管担任“名匠高中”首席执行官。委派企业专家作为产业实务家教师(産業実務家教員)来辅导实践课程。二是成立改革的决定机构。“名匠高中”运营委员会与专门高中教育委员会等机构合作,以5至10年为周期,确定人才培养目标,制定“名匠高中”愿景。由首席执行官统筹全局,实务家教师负责实验和实训。三是成立改革的推进机构。根据运营委员会制定的“名匠高中”愿景,项目推进委员会在试点学校商讨课程改革的方向,学科和专业的调整,落实项目的实施。原则上,每年都会对课程进行审查和改革,三个机构各司其职,为前期试点的顺利运行做好铺垫。[11]
2.聘请“名匠高中”首席执行官统筹项目运转
“名匠高中”首席执行官作为实施“名匠高中”愿景的核心人物,负责构建中等职业教育人力资源开发体系,监督与指导各项改革举措。此外,还要重点审查和决定课程改革的方向,例如学科的更新与修学年限的变化,改革需要上联下通,连接高等教育机构、金融行业和产业领域等多元参与主体,推动有益合作与协调发展。首席执行官来自行业企业第一线,熟悉企业运作模式,同时也具备专门高中任教经历,能够有效对接校企双方,提高运作效率,在“名匠高中”试点项目中发挥统筹全局的作用。
3.引进优秀的产业实务家教师和外部专家充实教学队伍
产业实务家教师的理想人选是能够为高中生传授未来社会最需要的技术与知识的工程师或研究人员。产业实务家教师的现行聘用方式为企业临时借调或校企双方兼职模式。为实现长期稳定,各都道府县教育委员会结合实际情况,尽快颁发特别资格证,正式指派其为专职教师。产业实务家教师每周至少安排不少于三次的实践课程,不仅要定期开展实训,传授行业最先进的技术和知识,还要参与到课程改革中。专门高中的任课老师与实务家教师互相交流学习、取长补短,合作打造优质职教师资队伍。
(二)改革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体系,建立可持续发展生态系统
人才培养体系的建设离不开课程设置、教学方法、评估体系等的革新。“名匠高中”试点项目积极推进学科改编和课程改革,采用先进评价方式综合评价学生学习成果。把终身教育理念融入人才培养的每一环,体现以人为本的育人理念,培养高质量职业人才。
1.积极推广STEAM×PBL教学法
日本“名匠高中”试点学校积极采用STEAM教育和PBL项目学习法,倡导跨学科、跨专业式教学,在真实的情境中通过团队合作,解决现实中遇到的实际问题。以试点校埼玉县大宫工业高中为例,实行了国语、科学、家政学和工业四个学科的跨学科课程教学。[12]以国语素材为主题,从其他三个不同学科的角度,围绕可持续性发展、生物累积作用、适应性辐射、生产者立场和使用者立场等问题开展教学活动,提出了具体的课程开发计划。此外,该试点校还联合初中与大学,共同研发STEAM课程和工业基础科的共通课程,并与普通科联合实施职业生涯教育课程,育人成效得到显著提高。未来计划将这一模式推广至其他工业高中,构建支持探究学习和STEAM教育的良性生态系统。通过打破文理分隔,让学生综合运用各领域知识来应对社会中的复杂问题,为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2.活用学习目标与成果评价工具评价量规
“名匠高中”试点学校积极采用与项目学习配套的评价方法。通过学生、教师和企业专家的三方评价,确保职业教育实施质量并获取有益反馈。这种方法旨在从多角度、公平地评估复杂且难以量化的学习成果,同时促进教师教学改进和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升。具体评价过程包括以下两个步骤:一是根据培养目标制定详细的评价表;二是组织学生与教师共同参与评价,通过双向反馈调整教学和学习行为。为减轻教师负担,“名匠高中”试点学校正与企业合作,开发自动定期反馈系统。通过项目课程评价量规,可直观感受学生的学习变化,进一步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参与感。
3.兼顾中职毕业生就业与升学两条道路
“名匠高中”试点改革以培养综合型专门人才为目标,针对日本社会高学历化趋势及高中毕业生就业困难的现状,提出了升学与就业双向促进的策略。在升学方面,改革建立了连续的学制体系,畅通了专门高中毕业生升学渠道。通过政策推动,先修课程的学分逐步得到法律认证,专门高中学生可提前修读大学课程,所获学分可计入大学毕业要求。这一举措显著激发了学生的求学积极性。此外,文部科学省明确规定专门高中专攻科毕业生可直接进入高等教育机构[13],为学生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更多选择和可能性。在就业方面,试点学校开设与生产一线高度接轨的专攻科课程,提升中职毕业生的专业能力,以满足企业对高技能劳动力的需求。针对非正规雇佣和提前离职等问题,学校着力提升职业生涯教育质量,培养学生正确的职业观和劳动观。同时,文部科学省联合厚生劳动省及各经济组织,推动学校与中职毕业生就业支援平台合作,切实保障毕业生的就业权益。
(三)聚焦职业教育的“引进来”和“走出去”,提高中等职业教育吸引力
1.校企深度合作培养创业家精神
“名匠高中”试点改革以促进乡村振兴、推动日本新产业发展和创造年轻人就业机会为核心目标,通过与各中小企业合作推进创业教育,构建代际平衡的就业结构。试点校真庭高中充分利用地区资源,发展商业和旅游业,模拟实际公司经营模式,与本地企业联合开发新产品,推动地方特色产品的生产、加工和销售,实现“地产地消”。[14]新潟县立海洋高中则与当地社区合作开展基于项目的学习,通过校企合作成立直销店,既作为培养学生商品销售能力的实训基地,又成为“名匠高中”项目的宣传窗口。[15]对创业教育的重视,不仅激发了专门高中学生对未来职业发展的关注,还刺激了地区经济,为乡村振兴提供了人才保障,推动了区域经济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