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职校录:天津高等工业学堂
作者: 刘金録
摘要:天津高等工业学堂始建于1903年,1904年由周学熙任校长;1929年升格为河北省立工业学院,首任院长魏元光。1952年,同津沽大学等高等院校一起并入北洋大学,被中央人民政府命名为天津大学。这所学堂所形成的产学一体、培育双师、校企合作等教育思想和办学理念,是当代职业教育界应当传承和弘扬的宝贵遗产。
关键词:职业教育;天津高等工业学堂;职业学校;周学熙;魏元光
中图分类号:G7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24)11-0092-05
1903年,直隶工艺总局设立(见图1),其总办由周学熙出任。是年2月,北洋工艺学堂初办,首任总办(校长)为天津知府凌福彭,堂址在天津老城东南角贡院东草厂庵。
翌年9月,由周学熙接任监督(校长),更名为“直隶高等工艺学堂”,校址迁至今河北区黄纬路。此后,校长更换多人,直至1926年,魏元光继任校长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期间,其校名曾更换为“直隶高等工业学校”(1912)、“直隶公立工业专门学校”(1913)、“河北省立工业专门学校”(1928)、“河北省立工业学院”(1929)、“河北工业学院”(1950)等,1952年,同津沽大学等高等院校一起并入北洋大学[1],被中央人民政府命名为天津大学。
一、奠基篇——周学熙时期的直隶高等工艺学堂[2]
清代将北京连同周边的天津市、河北省等地划为“直隶省”,等同于现今的“直辖”之意。直隶总督衙署最初设在保定,1901年移至天津,故天津近代早期的许多学校、企业均以“直隶”冠名。但冠以“天津”亦无不可。
周学熙(1866—1947),字缉之,祖籍安徽省建德县(今东至县),6岁时随父周馥举家迁到天津。周学熙同当时的多数学子一样,初时醉心于科举入仕,并于1893年高中举人。此后却屡试不中,遂立志弃科举而改习制艺,并一举成为北洋政府时期著名实业家和职业教育家,在职教界享有“北周南张(张謇)”之美誉。
周学熙在天津及周边地区创办的实业主要有:天津银元局(1902)、启新洋灰公司(1907)、滦州矿务局(1907)、京师自来水公司(1908)、民国实业银行(1912)、华新纺织公司(1919)、永宁保险公司(1919)、普育铁工厂(1920)、耀华玻璃公司(1920)等。其厂址遍布京、津、冀等地,但总部多设在天津。天津也因而成为知名企业云集的北方经济中心城市。周学熙还因两度出任北洋政府财政总长而名声大噪,被誉为“北洋实业之权师,民国财政之权威”。
在兴办实业过程中,周学熙深感“工艺非学不兴,学非工艺不显”。因此,他在1902年至1907年间,先后创办了劝工陈列所(原“考工厂”)(1902—1907)、高等工业学堂(1904)、实习工场(1904)、教育品制造所(1904)、劝业铁工厂(1906)、图算学堂(1906)、种植园(1907)、劝业会场(1907)等实业教育的教学、研究、传布机构;同时,又助办初等工业学堂一所、艺徒学堂两所,并广设夜课补习所、仪器讲演所、工商研究会、演说会多处。上述实业教育机构,为创设天津职业教育体系搭建了基本架构,也为天津职业教育后来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如前所述,直隶高等工业学堂前身为北洋工艺学堂,1904年周学熙接任校长后,重拟了办学宗旨,即“以教育培植工艺上之人才,注重讲授理、化继以实验;卒业后能任教习、工师之职”。此为工业学堂教育理念之初立,也是后来该校长期遵循之根本。这个宗旨还被其他职业院校所吸纳效仿,成为天津职教界整体教育理念之范本和独特优势的具体体现。
学堂初创时设速成科和正科。速成科设制造化学科和意匠图绘科,修业两年;正科初设应用化学、机器制造两科,修业三年。从1908年起,增至化学科、机器科、化学制造科、化学专科、机器专科、图绘专科及预备班等。据1907年统计,该校在校生有153人,这在当时算是规模比较大的学校了。
高等工业学堂秉持“教育救国”的理念,顺应了当时振兴工业的历史潮流,开启了北方职业教育的先河,为北方乃至全国的职业教育的发端与发展,奠定了牢固基础,起到了引领示范作用,其历史功绩是永远不可磨灭的。
除高等工业学堂之外,周学熙一手创办的其他实业学校也是值得大书一笔的,这里仅择要介绍几所:
(一)实习工场
该场是高等工业学堂附设的实习工场,于1904年9月创设,场址在河北区窑洼。实习工场拥有实习车间564座,设有机械、纺织、彩印、染色、木工、窑业、刺绣、图画、烛皂、制燧等车间(见图2)。
工场除供本校学生实地练习之外,还面向天津和外埠(据统计有11省之多)招收有志于工业的工徒前来学习。
实习工场有严格的操作考核制度,设置月考、季考、大考,实行擢优汰劣。故而,1904年至1907年,先后毕业的700余人,分赴各地充任工师匠目,为发展中国现代工业提供了大批优秀人才。
该场开创了“学校办工厂”的先河,也是天津兴办技工学校教育的开山之举。在华北乃至全国都产生了巨大的辐射力和影响力。
(二)图算学堂
图算学堂是周学熙在1906年4月创办的劝业铁工厂附设的一所高等技工学校,同劝业铁工厂同时举办。如果说实习工场是“学校办工厂”之首创,那么图算学堂就是“工厂办学校”之先例,二者可谓珠联璧合、相得益彰。从此,这两种办学模式在天津得以广泛推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职工教育、半工(农)半读教育的兴起,就是得益于此的鲜明例证。
图算学堂通过实地训练,以培养中级技工为目标。学堂开设绘图、算法、机械等科,修业年限三年。卒业后既可充任技师,又可担任初级工程技术人员。其许多优秀毕业生通过长期的工程实践,成长为中国工业领域中的佼佼者。
图算学堂最显著的办学特色有二:一是“固重图算,尤重实修”。即除重视理论修习之外,特别重视实际操作,以达到手脑并用和“学”与“习”相谐之目标。二是实行学徒制。即每匠带领数名艺徒(学生),亲手传授技艺。每次考核,凡名列优等或下等的艺徒,都分别给予本人和师傅(实习指导教师)奖励或惩戒,可以说,这就是“现代学徒制”的雏形。
(三)考工厂及劝工陈列所
考工厂隶属于周学熙任总办的直隶工艺总局,始建于1902年,初址位于北马路龙亭后。1907年5月迁至河北区劝业会馆内,计有楼房六七座,更名为劝工陈列所,是天津乃至全国最早的集讲学和展览于一身的工业博物馆。这对在天津开启民智和普及工业知识颇具助益。
劝工陈列所广泛收集国内外工业制品,向民众公开展示。一时门庭若市,观者如潮。在本地和外省都产生了巨大的轰动性效应。此外,该所还附设多项工商教育机构:一是夜课补习所。招收在职或失业人员入学,传授工商业知识和技能。每晚学习两小时,其教习(教师)均由本所员工担任。二是工商研究所。主要业务是搜集市场信息,为工商业者提供经营咨询,规范从业者生产、销售行为,保护其正当权益等。三是工商宣讲所。该所每逢农历初三、十八组织中外工商界著名人士进行演讲,传授工商通识,推广新式技术。其目标是沟通工界、商界、学界三者之间的关系,以期形成振兴工商业之合力,进而推动天津及周边地区的实业振兴与发展。
二、中兴篇——魏元光时期的河北省立工业学院[3-4]
如果说周学熙是高等工业学堂的奠基人,那么魏元光就是高等工业学堂的中兴者。魏元光(1894—1958),字明初,直隶省南乐人(今河南省南乐县)。1911年至1918年先后就读于直隶高等工业学堂实科、敬业中学堂(南开中学)、直隶公立工业专门学校(高等工业学堂更名后的校名,见图3),1918年以第一名成绩毕业。1920年赴美留学,1922年获塞罗科斯大学理科硕士学位。1924年归国后受聘为母校直隶公立工业专门学校担任教员,1926年接任校长一职。1929年,该校升格为河北省立工业学院(独立学院,见图3),魏元光又任首届院长。
建院伊始,魏元光即着手对学院建制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造。他将学院划分为学院部和高级职业部两个层次,其中学院部设立机电工程、应用化学工程和市政水利工程三个教学系;高级职业部则分设制革科、机工科和织染科三个科系。此举令学院一举成为科系完整、实力强劲的工科强校。魏元光任上的其他变革举措还有:
(一)工业救国
1917年,中国职业教育的先驱者黄炎培先生在上海创立中华职业教育社,魏元光即于直隶公立工业专门学校校长任上加入中华职教社,成为中华职教社早期主要成员之一。魏元光的教育思想深得中华职教社教育思想之精髓,很早就立下了“工业救国”的抱负。这一点,从他为学校订立的校训中可见一斑。
工业学院的校训是:勤、慎、公、忠。即“勤以治学,慎以立身,公以对人,忠以处事。”后来,又进一步释义为“勤者,辛勤劳动,刻苦钻研;慎者,精心作业,精心操作;公者,大公无私,廉洁奉公;忠者,热爱祖国,敬业尽职。”
上述校训,目标只有一个——为工业救国培养大批优秀人才。正如魏元光所言:“救我贫弱之国家,除振兴工业、改良制造之外,宁有他术?”“我国非振兴工业不能复兴;欲振工业非先训练人才不可。”在他的带领下,全院上下勠力同心,教师严谨治学,学生奋发研习。可谓开一代学风,育一代新人。工业学院也一举跻身于天津著名工科高校行列。
(二)革新工业
魏元光认为:“世界上最大的问题归根结底是经济问题,生产占经济问题的大半,而工业又站在解决生产问题的最前线。”由此,他奋力疾呼“发展新工业,改良旧工业,是我们工业教育的总目标。”为实现这个宏愿,他的主要作为是:
1.立足本土,奋发图强
魏元光指出:“现在我国工业教育及工业人才,率皆取法欧美;而于本国固有工业的情形,则又多不注意。”对于当时中国工业教育的现状,他认为还处于“设备窳败、课本陈腐,一般对于实际经验多属欠缺,是以学理及制造均不能有所研究及创新发明”的落后状态。故此,这也是他立志奋发图强以振兴工业的思想根源所在。
2.调查研究,推陈布新
1934年4月,魏元光率领师生到塘沽的永利、久大化工厂和黄海化学社参观考察那里的新型工业设备。每逢寒、暑假期,他都制定调查表,让学生对故乡的工业现状作详细调研,以便汇总研究各地的工业发展水平。就此,他得出的结论是:“在中国办工业教育,必须把旧工业加以研究改良,才能有出路。”
3.厉精更始,改良教学
魏元光说:“我国教育有一个很大的错误,即学生在校只读书本,失之以空。”为此,从1932年暑假后开始,他把理论教学的学分减少了50个,相应大幅增加了实习教学的学分。为此,学校增设了机工部、纺织部等多个实习工场(见图4);同时,他还将原来的“消耗型实习”变为“产品型实习”,即把单纯消耗材料的实习改革为能制造产品的实习。例如,机械系学生在实习中制造的30余台(套)设备,既装备了本校的实习工厂,又对外销售,创造了可观的经济效益。再如,土木系学生制作的桥梁、建筑模型,装备了一个150平方米的陈列室,供学生实地观摩学习。
4.开门办学,校企合作
除上述改革之外,魏元光在开门办学、校企合作方面也有许多骄人成就。例如,他同全国棉业统治委员会(简称棉统会)合作,增设“纺织特别班”,利用棉统会捐赠的先进设备,建成600平方米的纺织实验馆,为创设纺织工程系夯实了基础。1934年,再同华北水利委员会(简称华北水委)合作,经多方筹措,终于在1935年建成面积达2 100平方米的水工实验场(见图5)。当时的上海《申报》以“全国唯一水利试验机关”为题,对此事做了长篇报道。1935年,又同河北省建设厅联手,将保定市农具厂并归工业学院。嗣后,广泛收集国内外农机样品,徐图借鉴改造。此举不仅使本来颇具规模的校办机械厂实力骤增,而且极大地推动了我国农机具改良和改造的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