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教育数字化转型的价值辨析、实践样态与行动路径
作者: 赵福君 代洋磊摘要:职业教育数字化转型有助于推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建设现代化人才培养体系、打造未来产教融合新样态。目前,数字技术为职业教育治理体系、学习样态、教师角色和评价方式带来了深刻的变革。基于此,建议从构建职业教育数字化管理生态体系、统筹推进职业教育数字化教育教学、着力提升职业教育教师的数字素养和建立健全职业教育数字化评价体系等方面,推动职业教育数字化转型。
关键词:职业教育;数字化转型;数字技术;高质量发展;教育现代化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24)12-0005-08
作者简介:赵福君(1981—),女,硕士,石河子大学师范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信息技术教育;代洋磊(1999—),男,石河子大学师范学院2022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人工智能教育。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学西部项目“运用大数据智能分析实现精准测评教学的研究”(编号:BCX220338);2024年兵团本科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AI赋能高等教育新质生产力的内在机制与实践路径研究—生成式AI在教学中的应用探索”
数字技术蕴含着巨大的变革潜能,是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治理方式变革的核心内驱力。职业教育作为国家经济发展的强大引擎和重要基石,应积极响应世界数字教育大会“转型与重塑:数字化赋能职业教育新生态”的主题号召,紧紧抓住数字时代的新机遇,以教育数字化赋能职业教育可持续发展。本文在明晰职业教育数字化转型价值的基础上,审视当前职业教育数字化转型的现实样态,并提出相应的行动路径,以期为职业教育数字化转型发展提供借鉴。
一、职业教育数字化转型的价值辨析
(一)有利于推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
职业教育数字化转型以深刻的自我变革回应时代变化,加快了职业教育现代化的进程,有利于推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构建一个更加公平的职业教育体系。
第一,职业教育数字化转型有助于促进教育公平。教育条件落后、资源分布不均、人才素养低下等因素一直制约着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1]。数字教育资源具有涌流性、扩散性、增生性的特征,利用好优质数字教育资源是有力推进教育公平、破解教育区域发展差异的有效举措。在职业教育数字化转型过程中充分挖掘与建设数字化资源,通过远程教学、在线直播等数字化、智能化学习方式扩大优质教育资源的覆盖面,提高教育资源的利用率,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共享。截至2023年2月,职业教育领域已建成203个国家级专业教学资源库,精品在线开放课程6 757门,视频公开课2 222门,活页式数字教材1 200余套,覆盖高职19个专业大类,有效推动了职业教育的优质均衡发展[2]。
第二,职业教育数字化转型有利于构建终身教育体系。职业教育作为与社会发展联系最紧密的教育类型,可以说是一种面向人人的终身教育,尤其是在数字技术赋能下的职业教育呈现多样、灵活、开放与共享的特征,逐渐成为终身教育主要阵地,承担了全民终身教育的职责[3]。数字技术赋能职业教育发展与应用有助于职业教育向终身教育发展,对社会成员开放,满足其接受教育的需求,从而形成可持续学习、终身学习型教育体系。具体而言,职业教育数字化转型依托大数据、云计算等数字技术,构建“云、网、端”三位一体学习环境,形成智能化、数字化、个性化、泛在化的开放灵活的教育体系[4],打破学习时间与空间的限制,破除信息交换的阻碍,增加正规和非正规教育机会,为“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学习型社会建设提供了坚实的保障[5]。
(二)有助于建设现代化人才培养体系
职业教育数字化转型有助于建设现代化人才培养体系,培养一大批高质量数字技术技能人才,解决人才供需的结构性矛盾,助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深度融合,为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新要素与新形态。
第一,职业教育数字化转型有助于培养数字时代技术技能人才。2021年12月,国务院印发的《“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指出,要打造数字经济新优势,加强职业院校数字技术技能类人才培养。21世纪,以数字技术应用为代表的数字经济发展催生一大批数字劳动职业,例如数据分析师、数字营销经理、数据安全工程技术员、云计算工程师等,多以技术劳动和脑力劳动为主,而技术技能含量较低、流水线式的就业岗位的人才需求数量相对减少。这给职业教育传统的分学科、分专业人才培养体系带来冲击[6],引起职业教育课程设置、教学模式及培养方案的系统性变革。因此,职业教育有必要及时对此作出回应,供给跨学科知识,培养学生知识迁移能力、创新能力和适应能力;探索“产学研”协同育人模式,提升学生实践应用能力;引领学生掌握高阶数字化技术技能,不断提高自身综合素养。
第二,职业教育数字化转型有助于解决人才供需的结构性矛盾。坚持产业发展需求导向是衡量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维度[7]。职业教育数字化转型与产业升级同频共振,二者可以建设人才供需信息共享平台,通过大数据精准识别岗位需求,从而实现人才资源优化配置。一方面,行业企业通过人才供需信息共享平台,发布所需技术技能人才的类型、层次和能力,助力职业院校精准把握市场需求、用工需求和技能需求,及时调整专业设置,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实现与产业需求精准匹配。另一方面,职业院校通过人才供需信息共享平台,发布人才培养与就业信息,建立个人成长档案(涵盖个人基本信息、教育经历、技能认证、工作特长等方面),实现学校教育教学数据与企业经营管理数据共享,帮助企业实现岗位精准供给,提高招聘效率,降低企业人才招聘成本。
(三)有益于打造未来产教融合新样态
数字技术作为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革命的核心驱动力,赋能职业教育数字化转型是对深化产教融合的积极响应,有益于打造开放共享的产教融合新样态,推动数字技术在产教融合领域中的应用,实现产教融合数字化。
第一,职业教育数字化转型促进产教融合信息资源共享。数字技术具有较强的开放性与共享性,依托数字技术校企共同搭建信息共享平台,促进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办学信息、教育教学资源、培训资源实时共享,发挥产教融合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的最大效能[8],是推动产教融合信息化建设高效发展的基础保障。例如,天津现代职业技术学院立足职业教育数字化转型目标,自主设计产教融合信息服务平台,主要功能包括动态发布职业发展、顶岗实习、校企合作、创新创业等方面的重要信息,旨在通过数字化服务平台实现政府、行业、企业、学校、学生的信息资源互通,高效进行校企优势资源整合,打破信息不对称壁垒,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产业链、创新链的有机融合[9]。
第二,职业教育数字化转型推动产教融合多方协同治理。产教融合的跨界性决定其是由政府、职业院校、行业企业等多元异质主体共同参与的一种多维社会关系[10]。产教融合协同治理涉及产业系统和教育系统,然而当下依旧是以职业院校和政府机构为主导,产业系统的参与权力、任务目标及利益诉求被漠视,产业系统参与产教融合协同治理的积极性不高。数字化具有分散权力、赋予权力的特质[11],与产教融合多元主体协同治理的愿景深度耦合。职业教育通过数字化转型开展数字化治理,可以为多方主体参与产教融合内涵式建设提供技术路径和实现机会,有利于实现业务协同、流程优化、精准管理,从而促进产教融合治理主体多元化。一方面,赋予产教融合治理主体跨时空治理能力[12]。通过搭建畅通、交互的信息应用平台,为产业系统参与教育系统事务、表达自身权益诉求提供了灵活便捷的渠道,推动产教融合治理从唱“独角戏”向多元异质主体跨界协商治理转变。另一方面,维系产教融合治理主体间关系动态平衡[13]。数字化能够淡化身份符号的限制,推动产教融合治理活动由实体向虚拟转变,有助于治理主体开展平等对话和互动交流,获得良好的治理体验和满足感,还能防范权力的过度膨胀和随意滥用,确保产教融合多方协同治理运转机制始终处在正确的发展道路上。
二、职业教育数字化转型的现实样态
(一)数字技术赋能职业教育治理体系变革
数字技术嵌入职业教育治理体系是职业教育数字化转型的战略抉择,是促进职业教育提质增效的重要保障,也是推进职业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有效支撑。数字技术可以为政府部门、职业院校、社会组织及行业企业架起一座通向“善治”的桥梁,共筑职业教育数字治理共同体,推动职业教育治理模式由经验静态化治理走向数据动态化治理。
第一,政府部门决策更加科学。一方面,依托国家智慧平台收集的全链条、全方位、跨区域、全样本的职业教育数据,分析职业教育的发展制约因素、资源配置情况及项目开展现状,可对职业教育活动进行实时监测、精准预警、及时干预;另一方面,基于大数据能够及时掌握和预测产业市场需求,确保市场需求动态信息与职业院校共享,从而科学、合理、有序地制定人才培养规划,解决人才供需的结构性矛盾,实现精准供需。
第二,职业院校服务更加高效。数字经济的迅猛发展对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提出了更全面、动态的要求[14]。借助大数据,职业院校可以及时掌握相关企业的用人需求,动态调整专业设置、课程设置与人才培养方案,形成政、校、企、行交互循环模式,增强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社会适应性。此外,大数据也为学生精准就业提供支持,建立省域职业院校毕业生信息资源库,通过大数据分析深入挖掘学生的专业结构、求职意向和能力表现等信息,及时为学生推送符合自身需求的岗位招聘信息,帮助学生实现精准就业。
第三,企业参与治理更加积极。企业可以通过大数据平台实时表达自己的利益诉求,直接或间接地参与职业院校专业布局、课程开发、人才定位的动态调整,形成以人才培养为核心的合作关系。同时,大数据也为企业创建了一张有说服力的“名片”,职业院校可以借助大数据更好地了解企业的理念、特色与需求,从中挑选符合自身需求的合作伙伴,这有助于深化校企合作,促进技术链、产业链、教育链、人才链的深度融合。
(二)数字技术赋能职业教育教师角色变革
数字技术促使职业教育样态发生变化,催生数字时代职业教育教师角色逐渐被解构重组并被重新定义。
一是由授人以鱼者转变为授人以渔者。自古以来,社会对教师的期许是“传道授业解惑”,追求的是“你讲我听”的授受式教学,在此过程中教师占据绝对的主导地位,决定着学生学习的广度与深度。在数字时代,学习的方式逐渐灵活,学习的内容更加全面,学习的空间更加多样,获取知识的途径更加多元,这都消解了教师传统意义上的知识权威性,学生成为自身学习进程的掌舵者,混合学习、泛在学习、终身学习成为未来学习的主流。相较于数字技术海量的学习资源和存储能力,教师知识传授者身份已失去优势,应将重心转移到传授学生自我管理之法、信息有效获取与辨析之法、科学学习之法上,提升学生分辨事物、自我反思和智慧生成的能力,成为学生“授之以渔”的引路人,助力学生逐渐成为学习的主人。
二是由技术技能训练者转变为工匠精神传承者。随着人工智能技术和职业教育的深度融合,一些例如软件工程、建筑工程、机械工程等操作性强的专业,可通过AR/VR技术构建具有感知性、沉浸感、交互性特征的虚拟教学实践场景,使理论和实际应用挂钩[15],能有效解决职业教育中“进不去、看不见、动不了、难再现”的教学难题,这也不断冲击着教师作为技术技能训练者的角色。然而,人工智能内在规定性决定了其不具备人的“德性”和“价值”,难以承担学生价值观塑造、精神世界构筑等方面的教育,但这恰恰是教师所具备的独一无二的特质。人工智能时代,职业院校教师犹如一个“火炬手”,以自身的“匠心”“匠行”“匠品”实践示范,引发学生的燎原大火,助力学生“守”“求”“创”“合”工匠精神的培育。
三是由独立工作者转变为团队合作者。人工智能开放性和多元性的特征,赋能职业院校教师冲破时空的藩篱,跨时间、地域的合作成为职业教育新常态。一方面,校内外教师可以充分利用数字化学习资源服务平台,实时共享教学资料、交流教学心得,实现跨时空的团队协作;还可以借助智能协作平台实现跨校合作,最大限度地发挥不同学校教师在专业领域和教学方面的优势,有助于加强教师共同体建设。另一方面,借助人工智能技术,学校和企业可以实现数据信息的共商、共建、共享,共同开展实践教学活动,充分利用双方的优势资源和技术,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推动职业教育与产业的深度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