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教学数字化体系构建的驱动机理、现实困境与突破策略
作者: 沈璐 胡新岗 李莹 丁越勉摘要: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背景下深化高职院校教学改革的核心是致力于构建开放、健康、安全的教学数字化体系。明晰高职院校教学数字化体系构建的驱动机理,针对教学数字化体系建设中存在的制度体系、数字基建、教学驱动、教师素养等方面的问题,建议从加强顶层设计,搭建政策框架体系;完善“新基建”,夯实教育教学基础;创新教学模式,构建数字化新生态;加强数字素养,提升教师教学能力等方面实现高职院校教学数字化体系构建的实践突破。
关键词: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高职院校;教学数字化体系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24)12-0013-06
作者简介:沈璐(1985—),女,硕士,江苏农牧科技职业学院高职教育研究所副研究员,研究方向为教育管理;胡新岗(1974—),男,硕士,江苏农牧科技职业学院教育教学督导处教授,研究方向为职业技术教育;李莹(1989—),女,硕士,江苏农牧科技职业学院高职教育研究所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为教育管理;丁越勉(1984—),女,博士,江苏农牧科技职业学院高职教育研究所副教授,研究方向为职业技术教育、思想政治教育。
基金项目:全国教育科学规划2022年度教育部重点课题“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背景下高职院校教学数字化转型研究”(编号:DJA220468)
随着人工智能、区块链、大数据等数字技术的发展,以数字化推动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浪潮逐步被推向全新的高度。2022年1月,教育部启动实施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标志着我国教育信息化进入数字化时代,同时也加快了教育数字化转型的步伐。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推进教育数字化”,开启了新时代教育数字化发展新征程。2023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时指出:“教育数字化是我国开辟教育发展新赛道和塑造教育发展新优势的重要突破口”。高职教育的赋能、转型与变革离不开高职院校高质量发展的不断推进,高职院校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环节是深化教学改革,其核心要素就是教学数字化转型,致力于构建开放、健康、安全的教学数字化体系。而今高职院校教学数字化体系的构建处于试水状态,基于构建高职院校教学数字化体系的驱动机理及现实困境,探究构建高职院校教学数字化体系的关键路径,以教学质量和效率的提升推动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是高职院校发展的题中应有之义。
一、高职院校教学数字化体系构建的驱动机理
高职院校教学数字化体系的构建受内部及外部因素的共同影响。外部因素是变化发展的条件;内部因素是变化发展的依据,是推动高职院校教学数字化体系构建的关键引擎和核心动力。
(一)社会技术发展助推高职院校教学数字化体系构建
人类社会技术发展从机械化、自动化、信息化逐步走向了数字化,数字化转型是社会技术发展的时代特性。技术发展是社会进步的重要驱动力,数字技术有效地支撑了现代经济社会的发展,对人类的生产、生活产生了重大影响。2023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数字中国建设整体布局规划》提出,“建设数字中国是数字时代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引擎”,要“夯实数字基础设施和数据资源体系‘两大基础’,推进数字技术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深度融合”,在农业、工业、金融、教育、医疗、交通、能源等重点领域,加快数字技术创新应用。在教育领域,教育数字化是教育活动与当代数字技术的一种融合,是教育活动形态和数字技术之间的独特关联[1]。数字技术的发展带来对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类型、标准界定的改变,促使以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为己任的高职院校主动适应数字化转型带来的人才培养新需求,引入数字技术,开展教育数字化转型,以教学数字化体系建设为核心,创新高职教育教学生态,驱动高职教育提质增效,培养符合数字中国建设的人才,适应社会发展。
(二)高质量发展需求驱动高职院校教学数字化体系构建
作为培养与社会行业产业紧密关联人才的教育类型,我国高职教育已进入改革的关键期,其服务社会能力的提升是高质量发展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2019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明确要求,“到2035年,总体实现教育现代化,迈入教育强国行列”,“职业教育服务能力显著提升”被列入推进教育现代化的主要发展目标。2022年1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深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的意见》提出,“有序有效推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推动形成同市场需求相适应、同产业结构相匹配的现代职业教育结构和区域布局”。这些都充分说明提高高职教育社会服务能力,从而推动高职教育高质量发展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关键一环,也是全面推进职业教育服务国家现代化发展的必然逻辑[2]。数字社会的发展使得人才培养与数字技术产生了极大的关联。高职院校紧密对接数字生产领域,有效融合教育链、人才链、产业链,创新高职教育教学理念、模式和方法,主动赋能人才培养目标的数字化,驱动教学数字化体系构建;加强优质数字资源的开发,对课程内容、管理方式等进行数字化改造,提升教学质量与管理效能;打造校园数字新生态,从而深化高职院校治理水平,提升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契合度,进而推动服务社会能力的提升,实现高职教育高质量发展。
(三)数字治理现代化需求驱动高职院校教学数字化体系构建
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及大数据覆盖的实现,传统的管理方式需要快速向现代数字治理转变,实现数字治理现代化。数字治理现代化是借助数字技术破解社会治理的难题,不断推动高质量发展的现代治理方式。《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提出,“加快信息化时代教育变革以及推进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在实施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中,高职院校应创新治理方式,由传统的经验治理转向数据驱动治理,提升管理效率和治理效能,推动高职院校治理现代化。高职院校数字治理现代化的最终目标是适应数字时代对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需求。因此,教学质量提升关键环节的数据治理是高职院校数字治理现代化进程中不可忽视的部分。在高职院校教学数字治理政策的指导下,在教学过程渗透数据思维,充分借助数字技术建立数据中心,推动构建数字技术与专业、课程、教师等高职院校教学要素相互协作、共同发力的高职院校教学数字化体系,形成“用数据说话、用数据管理、用数据决策、用数据创新”的“数据+”治理新模式,全周期推进治理方式的数字化转型,从而实现高职院校教学过程的数字治理现代化。
二、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背景下高职院校教学数字化体系构建的现实困境
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立足变局,与时俱进,持续推进教育的数字化转型是必然之选,需要突破传统教育的路径依赖,更新教育理念、变革教育模式、优化教育资源、创新教育内容、重塑教育生态,进而深化教育治理。但在高职教育领域,数字化转型尚处于探索阶段,教学数字化体系的构建面临着制度体系、基建资源、落地实施、师资素养等方面的现实困境。
(一)系统有力的制度体系有待健全
高职院校教学是一个包含较多利益相关者的开放系统。教学数字化体系要求学校、社会、企业及其他利益相关方之间建立彼此互通的关系,实现专业、课程、师资、设施、服务等方面的资源共享[3]。因此,构建融合高职院校教学体系各元素、各主体权责义务的制度体系是高职院校教学数字化体系构建的首要内容。然而,现有教学数字化的相关制度体系主要是围绕高职院校数字化改革的整体要求制定的,有关数字化相关制度设计与管理机制的内容不够,缺乏整体性、系统性与导向性,容易导致行政部门、行业企业、高职院校等利益相关者在教学数字化转型过程中任务定位不明确、权责分配不合理等问题,主要表现在高职院校教学数字化发展的顶层设计、利益相关者在教学数字化发展中的合作基本原则、开发数字化教学资源及设计数字化项目教学任务等方面。并且,高职院校内部虽在规划中明确了教学数字化的重要性、推进教学数字化体系建设的要求等,但多数仅止于宽泛的重要性的阐述,而没有进行系统规划,对可能出现的教师自身数字素养不高、数字化平台间存在壁垒、数字化资源功能完备性欠缺、教学管理人员对教学数字化转型漠视等问题如何解决缺乏细致谋划,难以推动教师、学生、教学管理人员共同参与、共同提升。总之,系统有力的制度体系缺失会导致教学数字化利益相关者的认知不足、行为规范欠缺、教学质量难以提升等,制约高职院校教学数字化的进程。
(二)合理高效的数字基建有待加强
数字技术赋能高职院校教学离不开合理高效的数字基建,这是高职院校教学数字化体系建设的基础保障。合理联结线上与线下、现实与虚拟、物质与文化等之间的关系,有效整合数字教学资源,为高职院校教学在理念、模式、管理等方面的变革提供可能,加速职业教育教学方式转型[4]。2022年3月,国家智慧教育公共服务平台正式启动,旨在解决资源分散、数据不通、管理不规范等问题。截至2024年2月,此平台的浏览量已超过373亿次,访客总量超过25.6亿人次,覆盖了全球215个国家和地区[5]。随着国家、地方、院校数字化教学平台建设规模的不断扩大,全国各层级平台中的资源在满足部分教学需求的同时,也能实现一定程度的资源共享,但离合理高效的数字基建标准仍有一定差距,尤其是作为数字基建前沿的高职院校数字化教学平台的建设。高职院校数字化教学平台建设采用新型数字技术融合专业技术技能实训等虚拟仿真类资源,但由于政策、资金、技术等原因的限制,与建设以常规性的文本教材、图片资料、教学视频等资源为主的平台相比,其覆盖面较小;由于知识产权保护问题,部分需求急迫的专业课程资源也未能得到充分开发,资源的更新迭代速度未能与产业发展并驾齐驱;在平台的应用过程中,教师、学生、管理人员未能得到较好的指导,缺乏有效性应用和规范性管理,应用水平及应用效果未能完全达到教学需求;对于高职院校数字化资源平台的管理更多地还停留在粗放式阶段,欠缺维护和评价机制。这些因素限制了高职院校教学数字化赋能高职教育高质量发展。
(三)数字技术对教学的驱动有待增强
高职院校教学数字化转型成功与否,不在于技术本身,而在于学习的意义和对人的发展的意义。只有将数字技术充分融入高职院校教学全过程,赋能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教学过程、教学评价等,实现与课堂、课程、专业(群)等要素的深度融合,重塑高职院校教学数字化生态,才能将高职院校教学数字化转型落地落实。而在高职院校教学数字化政策制定与执行中,政策制定部门与执行部门往往会出现脱节,导致顶层设计、政策制度在执行时出现部门间信息壁垒严重、数据共享困难等情况;学校教学数字化平台构建时,不能完全满足专业教学的需要,存在资源与课程教学所需不符、已有资源内容与课程教学目标不符、开放共享程度低等问题;制定教学数字化内容时,往往是基于传统教学内容,未能兼顾现代数字技术对专业发展的渗透,未能及时将最新的现代数字技术纳入教学内容;教学模式的重构中,基于数字化教学平台的应用很大部分仅止于观看教学内容讲解、专业实训视频、线上提交作业等浅表性的运用,缺乏在线教学、MOOC、微课、VR技术等教学手段的深度应用;推动数字教学进程时,部分教师、学生、管理人员存在积极性不高、主动性不强等问题,甚至存在抵触心理;教学数字化活动评价中,教学数字化规划、活动主体、活动数据分析、教学效果等评价指标还未健全完善,各种渠道的数据没有形成闭环,未能通过有效地反馈进一步优化教学数字化体系。
(四)高职院校教师数字素养有待提升
高职院校教师是教学数字化体系构建的关键要素,也是教学数字化体系运行的主导者,其数字素养直接影响高职院校数字化转型中学生的学习效果。2022年11月,教育部发布《教师数字素养》,明确教师数字素养是指“教师适当利用数字技术获取、加工、使用、管理和评价数字信息和资源,发现、分析和解决教育教学问题,优化、创新和变革教育教学活动而具有的意识、能力和责任”,教师数字素养标准包括五个维度,即“数字化意识、数字技术知识与技能、数字化应用、数字社会责任、专业发展”。在我国大力发展高职院校数字化建设的过程中,教师了解更多的是数字化校园建设,如现代化的实训室或实训基地的改造、校园数字化平台的搭建、教学资源库的构建等,主要集中在各种硬件设施的改造与升级,对于教师自身能力的要求,仅局限于课件与视频的制作、数字化教学设备的使用、数字化教学平台的使用等,达不到数字素养的要求。数字化意识不是将数字化教学狭隘地理解为线上教学,而应认识到数字化教学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教学的各个方面;数字技术知识与能力不仅指使用能力,还包含对知识与技能的选择能力;数字化应用不应只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单方面使用的教学手段,还应是教学内容的重要部分;数字社会责任是在数字化教学过程中对于知识产权、教学数据信息、个人隐私等的认识;专业发展是数字技术、数字化教学对于教师教学能力、个人素养等方面的一种反哺。应该说,“电子革命赋予教师的使命不再是提供信息,而是提供洞见”[6]。教师数字素养的提升需要在观念更新的基础上进行全方位、系统化的培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