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技术赋能职业院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学探析

作者: 李丹

摘要:在国家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的推动下,职业院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学迎来数字化发展的新机遇。利用数字技术,通过创设沉浸式体验、提供辅助学习工具、重塑教学资源、整合跨学科知识、支持互动性教学手段及实现个性化学习等多种方式,可有效提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学的效果。数字技术赋能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学在实践方面存在技术、内容和应用三方面的困境,建议从完善数字化教学基础设施、更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学习内容、提升师生数字文化素养等方面进行探索与实践。

关键词:数字技术;职业院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24)12-0019-06

作者简介:李丹(1986—),女,天津师范大学国际教育交流学院2023级博士研究生,内蒙古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基础教学部讲师,研究方向为汉语国际教育。

基金项目:内蒙古自治区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3年度课题“职业院校第二课堂传统文化教育的创新与实践”(编号:NZJGH2023327)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作为职业教育立德树人的核心途径,发挥着塑造学生品格、提升文化素养、培育职业精神的重要作用。在国家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的大背景下,职业院校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迎来了数字化发展的新机遇。如何更好地利用数字技术,充分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育人作用,对于职业院校培养高质量技术技能人才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一、数字技术赋能职业院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学的现实逻辑

数字技术赋能职业院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学是一项系统性工程,需要明确数字技术在教学目标实现、教学内容更新和教学手段交互进行等方面的内在逻辑,为其系统性变革提供可行思路。

(一)助力实现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目标

2021年10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指出,要“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高素质”体现在具有优秀的职业素养、具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拥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品格和精神等方面。[1]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学应充分利用数字技术的优势,培养高素质人才。

首先,数字技术创设沉浸式体验,培养主动学习的高素质人才。数字技术可以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空间上的延展。借助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等多种数字技术的应用,通过不同情境下行为主体与技术主体的持续互动,对难以言表的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与哲学的抽象概念进行视觉化呈现。[2]通过虚拟仿真的空间场景,为学生展示更加具象化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知识,提供更加沉浸式的学习体验。如国家图书馆打造了“5G全景VR《永乐大典》”,学生可以置身其中进行沉浸式的学习,体验真实的文化景象。同时,以VR/AR等技术辅助的故事化叙事场景,通过视觉辅助技术构建生动、具体、情感化的环境,展示人物和情节发展。在这样的叙事场景中,学生可以成为故事中的一员,与历史角色对话,参与故事发展。例如由敦煌研究院联合腾讯共同推出的“寻境敦煌——数字敦煌沉浸展”,学生不仅可以在其中零距离观赏壁画,还可以自主点亮场景、进行知识互动、参与壁画故事情节等,将自己置身于场景故事中,使学习过程充满代入感。此外,以VR/AR等技术辅助的体验型学习任务,通过虚拟场景打造文化实践任务,让学生在做中学。比如,南京在传承云锦制作技艺的过程中开发了一款《妆花》程序,操作者通过可穿戴VR设备能以云锦织手的角色进行织造,实现基础技艺的动作学习。[3]在真实的场景体验中培养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情,提升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价值的认同,从而达到提升学习主动性的效果。

其次,数字技术提供辅助学习工具,培养自主学习的高素质人才。一方面,数字技术催生了大量的在线学习平台,如网站、APP、慕课学习平台等。通过这些学习平台,学生的学习已不再受传统课堂的束缚,实现了随时随地的灵活学习,拓展了学习空间和自由度。与此同时,教师通过分析学生的登录频率、课程完成率、作业提交情况等平台数据识别学生的学习难点和兴趣点,进而调整教学策略。另一方面,人工智能“学伴”“虚拟学习助手”等智能学习辅助工具不仅能够为学生提供及时的学习支持,还能帮助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习惯。[4]在智能助手的辅助下,在学习中遇到的疑问能得到及时准确的解答,确保学生不会因为问题困惑而导致学习停滞。同时,通过分析学生的学习情况,系统可智能化地推荐学习内容,督促学生持续学习,弥补课上学习时间的不足,保证学习能够持续有效地进行。数字技术的应用打造出“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持续性学习环境,助力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发展。

(二)更新符合职业院校特色的教学资源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学资源的更新与优化对于提升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数字技术的融入能够更有效地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学生的日常学习和生活相结合,从而提供更为贴合职业院校学生学习特性的学习资源。

首先,数字技术重塑教学资源,赋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更多新时代特色。一方面,数字技术的发展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的快速更新、传播提供了便利条件。移动通信、云计算、传感器等技术的应用,使得抓取即时数据、实现资源迅速更新成为可能。[5]社交媒体与短视频平台成为展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的新窗口,通过这些平台用户可以快速找到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最新解读。元宇宙图书馆为学生提供了实时更新的学习资源。借助如温州市图书馆“智慧城市书房”元宇宙空间、嘉兴市元宇宙阅读体验馆等,学生能够实时追踪最新的学习资料,打破传统图书馆在时间与地域方面的局限,实现无障碍阅读和知识共享。另一方面,数字技术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价值内涵与当代文化实践的连接。例如,由新华社新媒体中心、新华社贵州分社联合出品的“AIGC绘中国跟着全国人大代表感受少数民族非遗文化”,就是一种借助AIGC文生视频技术对少数民族非遗文化传承方式的数字化讲述。这些应用场景和学习资源不仅有助于学生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价值,还能激发他们的传承精神和实践潜力,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职业教育中的活学活用。

其次,数字技术整合跨学科知识,提供更多适合职业院校学生的学习资源。数字技术深度应用所带来的强关联与跨界效应,能够打通学科之间的 “界限”,全面提升资源整合的效率与效果。[6]一方面,通过信息处理和资源整合,可以将不同学科的知识进行统合,形成综合性的学习内容。例如,已有院校利用北京大学参与研发的《全唐诗分析系统》尝试实施“全景大唐”的跨学科主题学习,在解读唐诗的过程中综合语文、历史、地理等学科知识,形成对全景大唐的综合认识。[7]这样的跨学科学习内容不仅有助于学生扩大知识范围,加深理解层次,更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跨学科思维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实现知识的融会贯通。另一方面,数字技术为职业院校学生提供丰富的实践学习资源。借助在线模拟平台、在线项目库、智能推荐系统、数字文化资源库等,开发职业场景化的案例资源、实践导向的项目资源、行业前沿的资讯资源及富有地域特色的文化资源等。学生可以身临其境地感受不同职业场景中的文化特点,深入理解不同职业在社会中的价值,更好地认同自己的职业选择。

(三)引领多元化的教学手段

教学手段的创新对于提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学质量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通过深度应用数字技术,能够构建学习个体与文化内容之间的紧密联系,精准响应并满足学习者的个性化学习需求。

首先,数字技术支持互动式教学手段,提升学生的参与感。通过提升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互动性和参与感达到提升学生学习兴趣、深化文化理解、提高文化素养的目标。一方面,通过多元智能技术实现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度学习。利用多元智能设备,学生可以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分享学习心得,还可以与专家、教师、同学及人工智能展开讨论,增加学习的互动性和参与感。此外,随着智能虚拟助手、智能导师乃至ChatGPT等对话式人工智能的发展,对话式学习将迎来新一轮变革。[8]学生可以根据自己感兴趣的知识随时随地与人工智能展开对话式学习。另一方面,通过用户生成内容为学生提供更多文化实践和自我展示的机会。学生可以在平台上发布短视频、博客文章等作品,也可以通过评论、点赞、转发等方式与他人互动,形成学习共同体。例如,通过“Midjourney”“文心一格”等人工智能(AI)绘画工具和“即梦AI”“度加创作工具”等AI视频创作工具,可以还原文学作品里的场景,复现文学作品中的现实样态。这些数字技术手段让学生在充满趣味性的学习空间中深度参与,有利于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化和传承。

其次,数字技术实现个性化学习,提升学生的主体地位。个性化学习是指以学生个性差异为基础,以促进学生个性发展为目标的学习范式。[9]其一,利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分析学生的学习习惯、兴趣偏好和学习进度等信息,为其提供个性化的学习路径。例如,可以为对古诗词感兴趣的学生推荐更多相关的阅读材料和视频资源,为对传统手工艺感兴趣的学生设计更多操作性的实践活动。其二,智能个性化推荐系统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和学习能力推送不同的学习内容,帮助学生构建关联度更高、内容更丰富的知识体系。[10]根据学生的学习进度、学习兴趣和学习情况推荐个性化的学习资源,让每个学生在自己感兴趣的领域得到更好的成长。其三,自适应学习系统可以使用算法来监控学生的学习进展,并根据学生的反馈和表现实时调整学习内容和路径,为学生提供一种根据自身个性化能力和需求定制学习内容和教学策略的教育体验。[11]通过这种精准化的学习方式,学生能够更好地吸收和掌握知识,享受学习的乐趣并获得成就感,深化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真正实现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二、数字技术赋能职业院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学的实践困境

(一)技术困境:教育技术资源与硬件环境受限

首先,技术资源整合不足,未形成完整的数字化教学生态。当前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数字资源建设缺少系统规划,[12]尽管数字资源已大量涌现,但这些资源以零散、非结构化的形式存在,缺乏统一的标准与整合性平台。教师在选用这些资源时,只能依据个人的教学经验与学术背景,进行筛选、整合与二次加工,以适应实际教学需求。这不仅效率低下,还可能导致知识点的遗漏。此外,当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数字资源的呈现形式较为单一,尚未构建针对职业院校的数字化生态系统,各类资源分散于不同平台,彼此之间缺乏有效的互联互通。例如,VR技术的应用仅限于特定网站,而AI技术也未能全程融入教学流程。资源的分散与技术应用的割裂不仅增加了教师的教学负担,也阻碍了学生系统化、结构化的知识体系构建。

其次,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影响高质量数字化教学实施。数字技术赋能的教学需要过硬的计算机硬件设施与网络环境的支持,基础设施的配置不足限制了数字技术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学中作用的发挥。一是限制资源的数字化呈现效果。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学需要依赖大量的多媒体资源,如历史文物的高清图像、古籍的数字化版本、传统技艺的视频演示等,对硬件设施的处理能力要求较高。另外,虚拟仿真技术能够提供沉浸式的文化体验,如果硬件设施不足,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出现网络加载缓慢、图像模糊或视频卡顿等问题,影响内容的呈现效果和学习体验。二是限制互动和协作的学习效果。数字化教学的一个重要特点是通过在线平台实现师生之间的互动和学生之间的协作学习。这种基于数字平台的互动学习同样依赖于稳定的硬件设施和网络环境,如果网络传输不稳定,互动效果将大打折扣。

(二)内容困境:教学内容供给与学生需求不匹配

首先,高质量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数字资源短缺,难以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数字资源在教学中的应用虽然日益广泛,但符合特定教学情境和不同学段学情的优质教学资源并不多,存在优质资源短缺、资源建设与应用脱节等问题。[13]一是目前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数字化教学内容与职业教育内容联系不紧密。目前的教学多注重对教材中内容的接受性学习,缺少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学生经验、现代生活的广泛联系,致使学生对内容理解的封闭和僵化。[14]二是真正适合职业院校学生学习特点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数字化内容有限。虽然已有的教学资源丰富,但其普适性广,对职业院校学生的针对性不足。职业院校中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学内容与专业内容泾渭分明,缺乏有效融合。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