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院校思政教育数字化转型的四维度探析

作者: 任梦

摘要:数字化转型为构建职业院校思政教育体系注入了新动能。政策引领、数字赋能、发展驱动等多重因素为职业院校思政教育数字化转型提供了现实基础,推动职业院校思政教育全方位创新。职业院校思政教育数字化转型有利于革新职业院校思政教育理念、提升主流意识形态的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深化职业院校思政教育改革。职业院校思政教育在迎来机遇的同时也面临着困境,包括对数字化转型理念认识存在误区、思政教育内容缺乏系统性、教师数字胜任力不足、数字化转型保障机制有待完善、专业课程与思政教育融合度不高等。面向未来,职业院校思政教育要强化数字化转型理念、系统建设思政教育数字资源、全面提升教师数字素养、构建全面系统的数字化保障机制、打造彰显职业教育类型特色的教育模式。

关键词:职业院校;思想政治教育;数字化转型;教育数字化

中图分类号:G7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24)12-0025-07

作者简介:任梦(1997—),女,硕士,河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电气与信息工程系助教,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管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推进教育数字化,建设全民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学习型大国”。数字赋能教育已成为社会普遍共识。思想政治教育(以下简称“思政教育”)是教育的导向和灵魂,数字化转型为构建职业院校思政教育体系注入了新动能,职业院校思政教育数字化转型势在必行。《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司2023年工作要点》提出,进一步强化数字赋能,探索建立高校“思政指数”。数字赋能职业院校思政教育创新性发展成为开创思政教育新局面的战略选择。数字化转型是系统性、全局性的变革,应对数字时代给教育带来的新变化,推动数字理念、数字技术与职业院校思政教育深度融合,需要职业院校思政教育顺应时代呼唤,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把握数字化转型新契机,因“数”而进、因“数”而新、因“数”而强,高质量达成思政教育目标,推动职业院校思政教育提质增效。

本文从职业院校思政教育数字化转型的现实基础、价值意蕴、当前困境和改革路径四个维度把握转型过程中的关键问题,旨在推动职业院校思政教育在变局中开拓新局,增强思政教育的生命力、亲和力、科学性、专业性,助力职业院校思政教育充分发挥育人实效,培养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一、职业院校思政教育数字化转型的现实基础

从蒸汽时代、电气时代到信息时代、智能时代,社会的变迁必然引起教育领域的变革。当前,5G、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区块链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数字经济应运而生,成为经济发展的关键动力和重要引擎。教育是社会的子系统,为迎接数字技术带来的机遇和挑战,教育数字化转型成为教育改革发展的必然趋势。政策引领、数字赋能、发展驱动等多重因素成为职业院校思政教育数字化转型的现实基础,推动职业院校思政教育全方位创新。

(一)政策引领:为职业院校思政教育数字化转型提供顶层设计

从2012年教育部发布首个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开始,到《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规划》《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实施方案(2018—2022年)》等一系列重要政策文件的陆续出台,都为促进教育与现代数字科技深度融合,推动实现教育数字化转型升级,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数字化教育作出了明确安排。2022年初,我国正式启动国家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全面吹响了教育数字化的号角,国家出台的相关政策系统化、精细化、全方位地为职业院校思政教育数字化转型做好了政策引领和支撑。2022年11月,教育部发布《教师数字素养》教育行业标准,扎实推进国家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完善教育信息化标准体系;2022年7月,教育部等十部门印发《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工作方案》,提出把“大思政课”摆在教育信息化的突出位置,加强国家智慧教育平台思政教育资源建设;2023年2月,我国召开首届“世界数字教育大会”,围绕数字化转型、数字学习资源开发与应用、师生数字素养提升、教育数字治理等进行深入交流讨论;2023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数字中国建设整体布局规划》,再次强调“大力实施国家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2024年6月,教育部办公厅印发《国家智慧教育平台数字教育资源内容审核规范》,进一步加强数字教育资源安全有序汇聚,提升优质数字教育资源供给能力。

(二)数字赋能:为职业院校思政教育数字化转型提供有力支撑

近年来,数字中国建设向纵深发展,数字化、信息化、智能化成为时代最强音,深刻影响着社会生产、生活的各个领域,数字化转型成为推动教育事业发展的强大引擎。数字赋能职业院校思政教育突出体现在技术和理念两个维度。技术革命具有鲜明的时代性。思政教育是与社会生产力相适应的,特别是在与社会生产联系密切的职业教育中,数字技术驱动思政教育数字化转型成为适应时代、提质增效的客观必然。数字生产力为思想政治教育情景构建、资源整合、科学决策、精准教学、个性服务提供了数字技术保障,建构了思想政治教育崭新的实践图式[1]。数字化技术能够丰富思政教育内容、创新思政教育育人模式、完善思政教育评价体系,构建“大思政课”课堂;充分利用大数据找准思政工作的切入点,推动精准思政落地落实。近年来,快速发展的国家智慧教育平台建设实现了优质思政教育资源共建共享。更重要的是,数字化转型带来了育人理念的革新,数字技术赋能思政育人取得实效,思政教育是落实立德树人的关键。职业院校思政教育数字化转型是一项系统性工程,是全要素、全过程和全方位的变革,不是数字技术与思政教育的简单叠加,而是两者的深度融合,对思政教育理念进行重塑进而产生崭新的育人形态。

(三)发展驱动:职业院校思政教育高质量发展要求主动转型

教育数字化转型符合时代变革下教育变革发展的需求,教育数字化转型体现出一种需求驱动的数字化教育范式跃迁趋向[2]。教育与社会生产力相适应并受到相应的制约,数字技术的迅速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倒逼职业院校思政教育数字化转型。数字化转型带来的机遇驱动职业院校思政教育内生性发展。主动拥抱数字化,抓住数字化发展机遇进行改革与创新,打造优质、开放、共享的职业院校思政教育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法宝。思政教育数字化发展,既是互联网新一轮技术发展背景下的全新探索,更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时代要求[3]。思政教育是学校各项工作的生命线,适应时代主动转型对于促进职业院校思政教育高质量发展、培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技术技能人才至关重要,有利于构建职业院校思政教育新生态,依托数字化生产力在职业院校思政教育中的关键作用实现高质量发展,是职业院校思政教育的发展目标。职业院校思政教育主动进行数字化转型是教育现代化进程中的必然选择,应依托数字化理念、技术不断创新育人模式。同时,职业教育作为一种类型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联系最为紧密。数字化转型为职业院校思政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职业院校应主动适应新形势、积极作为。

二、职业院校思政教育数字化转型的价值意蕴

教育数字化是数字中国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字化时代给职业院校思政教育带来了更多机会,使思政教育更加关注学生主体,依托数字赋能有利于增强青年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2021年7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新时代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明确提出“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与信息技术深度融合,使互联网这个最大变量变成事业发展的最大增量”。从教育理念革新、契合主体需求、深化教育改革等维度深刻认识职业院校思政教育数字化转型的价值意蕴,是思政教育提质增效的重要基础。数字化背景下,职业院校思政教育获得更先进的教育理念,拥有数字化技术支持的丰富的教学资源,对于提升思政教育效果具有重要意义。

(一)革新职业院校思政教育理念

数字化转型是系统性、全局性的变革,其根本是战略驱动。教育数字化转型不是微观局部技术应用的迭代升级,而是围绕理念更新和模式变革的系统性改变[4]。职业院校思政教育数字化转型势不可挡,要深刻认识数字化时代催生的新教育场景、教育形式。职业院校思政教育数字化转型背景下,数字化既作为一种教学辅助手段,更作为一种新的理念,贯穿职业院校思政教育全过程。数字技术与职业院校思政教育的深度融合将革新职业院校思政教育理念。第一,数字化思维强调全要素、全流程的系统性变革。数字化赋能思政教育体系、内容、过程、手段等全方位创新,是新时代推动思政教育专业化、精细化、高效化,构建育人新生态的重要举措。第二,数字化思维强调坚持问题导向,能够抓住思政教育痛点。职业院校应以数字化为杠杆,将数字化技术全面深入地运用于思政教育环节推动创新变革,依托数字化精准把控思政教育全过程、各环节,把握教育对象的认知规律、行为变化等,坚持问题导向开展有针对性的教育引导,持续完善评价与反馈系统,促进思政教育理念的重塑,打造更加系统、更高效率、更有针对性的职业院校思政教育。

(二)提升主流意识形态的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

思政教育事关职业院校意识形态安全。数字化赋能职业院校思政教育能够拓展教育的广度和深度,增强青年的主流意识形态认同。利用先进的数字化技术手段开拓思政教育空间,绘制教育对象的“精准画像”,可以提供更加精准化、个性化的教育,打造思政教育网络阵地,契合思政教育主体的需求,增强思政教育的吸引力。职业院校思政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学生,适应学生特点开展思政教育是关键。当前,网络空间成为大学生重要的学习环境,其学习途径、思维方式等与数字化技术联系密切。职业院校思政教育数字化转型能够适应“00后”大学生的学习习惯、心理特点、感官规律;转变传统教育思路,依托数字化技术系统化创新思政教育模式;加强网络空间建设,不断丰富思政教育的内容并创新其呈现方式,增强感染力、吸引力,引导学生自觉做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将网络空间建设成为汇聚青年力量的强磁场。

(三)深化职业院校思政教育改革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升思政教育铸魂育人实效是职业院校思政教育的重要命题。数字化与教育的深度融合为职业院校思政教育创新发展创造了条件。在大数据、人工智能、互联网的支持下,多种教育元素得到优化和系统组合,有利于深化职业院校思政教育改革。第一,丰富思政教育资源,促进优质资源共享。数字技术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束缚,多样的案例和丰富的线上资源为职业院校思政教育提供了丰富素材,推动思政教育入脑入心,拓展了思政教育场域,密切了学校、企业、社会之间的联系,促进了教育资源共建共享。第二,多样化的传播媒介,创新思政教育形式。思政教育与数字化的融合在保证科学、严谨的基础上,借助在线学习平台,增强思政教育的互动性,为大学生提供交流和表达的机会,增强了思政教育的吸引力。第三,聚焦精准思政,满足学生个性化需求。在资源共享的基础上,提高精准性,通过数字化技术深度挖掘和分析学生学习数据,以精准把握学生学习方式、成长需求为基础,将个性化作为主线贯穿始终,定制精准方案满足学习者个性化的需求,不断加强和改进思政教育,提升思政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

三、职业院校思政教育数字化转型的当前困境

数字化转型给职业院校思政教育发展带来了深远影响,立足多维度审视分析,职业院校思政教育在迎来机遇的同时也面临着困境,既包括教育数字化转型过程中教育理念、教育内容、数字素养、保障机制等方面存在的问题,也有职业教育面临的挑战。数字化转型意味着变革、创新,要加强对职业院校思政教育的理性思考,对于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剖析。

(一)数字化转型理念存在误区

教育理念对职业院校思政教育数字化转型具有先导性和指引性作用。树立正确的理念是思政教育数字化转型的首要问题。当前,对于教育数字化转型理念存在的误区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没有从根本上厘清“教育数字化”和“教育信息化”之间的关系,最普遍的误区在于将两者等同,对两者之间的区别和联系认识不够清晰。第二,对数字化技术在数字化转型中作用的认识存在误区,导致教育与技术之间的融合路径不畅,出现了两种极端的现象。一方面,思政教育与数字化的融合常常陷入技术驱动的误区,陷入了唯技术主义的陷阱,出现过度依赖数字化技术、技术喧宾夺主的现象,将数字化转型解释为技术在教育场域中的简单介入与应用,不能充分认识数字化时代教育发生的全局性变革,进而束缚了思政教育与数字化的深度融合。另一方面,将数字化技术局限于工具的使用。思政教育数字化转型重在教育。数字化技术运用的根本目的在于促进教育的发展。数字化转型不是数字化与教育的简单叠加,而是数字化思维下利用数字化技术重构职业院校思政教育生态。职业院校思政教育数字化转型不是一蹴而就的,关键要深入理解教育数字化的内涵,转变教育理念,处理好教育与技术之间的关系。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