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职校录:天津水产学校
作者: 刘金録
摘要:始建于1910年的天津水产学校,是天津早期的著名高等职业院校之一,也是中国最早的一所高等水产专科职业院校。该校历史悠久,教育理念先进,培养了大批水产捕捞、食品加工制造方面的优秀人才,在国内和国外均有重要影响力。
关键词:天津水产学校;职业教育;水产教育;孙凤藻;张元第
中图分类号:G7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24)12-0092-05
作者简介:刘金録(1946—),男,中职高级教师,天津中华职业教育社职业教育研究委员会委员,研究方向为近、现代职业教育史和当代职业教育改革。
一、因地制宜的建校背景[1]
1404年12月23日,明成祖朱棣赐名“天津”,即天子渡口之意,正式建卫①。天津是中国古代唯一有确切建城时间记录的城市[2],但这绝不是说天津只有六百余年的历史。事实上,天津形成居民聚落可以追溯到秦汉时期。经过数千年的发展,天津才逐渐成长为中国北方最大的工商业城市和通达世界的东方大港。
天津地处九河下梢,境内河湖港汊星罗棋布,淡水生物极为丰饶。同时,又濒临渤海湾,海产品、海盐资源亦很丰赡。天津原住民普遍以捕捞河、海水产品或支灶“熬小盐”为生。但是,天津水产业的发展存在着两大难题。一是靠小型木船出海捕捞风险极大,海难事故时有发生。当时,渔民只好祈求神灵护佑以求自保。因此,三岔河口的天后宫(天津人俗称娘娘宫)和滨海地区的海神庙就应运而生了。二是河海产品的生产具有很强的季节性。为了平抑淡、旺季的市场需求和便于长途运输,水产品只能采取手工干制(晾晒)和盐渍等原始方法进行处理。有鉴于此,建造新型渔轮、制造先进捕捞设备、改进水产品保鲜技术,便成为促进天津水产业发展的当务之急。
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天津的产业界和职教界的有识之士萌生了创建一所专事研究、讲习、传布水产知识和水产品捕捞、养殖及加工制造技术专科学校的想法,天津水产专科学校便顺天应时地诞生了。
二、跌宕起伏的校史沿革[3-4]
1906年,直隶提学使卢木斋兼办直隶渔业公司。他为了造就人才、增新技术,经多方筹措,准备创建一所“直隶水产讲习所”。不久,该所的筹建事务由时任劝业道的孙多森接办。期间,他曾先后委派张伯苓、李琴湘、孙凤藻等人赴国外考察水产教育事宜。这些人归国后,依据国外经验,结合天津水产业的实际情况,提出了许多富有见地的办学方针。终于在1910年3月20日正式成立直隶水产讲习所,委任孙凤藻为首任校长。从学校性质来看,这是一所官办(公立)专门职业学校,也是天津水产专科学校的前身。(见图1)
1912年,学校获批河北区种植园内土地五十余亩建设新校址(今天津北站外水产前街)。新校舍落成后,由原借用黄纬路长芦中学的旧址迁往上述新址,校名亦改称直隶水产学校。按当时学校类级划分,应属于高等职业学校性质。而“水产前街”这个地名,即与该校坐落地址相关。(见图2)
1914年4月,奉教育部令,学校更名为“直隶省立甲种水产学校”,改由直隶省教育厅管辖。学制分为预科和本科,修业年限分别为一年和三年。该校于1917年5月选派十名学生分赴日本、菲律宾等国留学。这些留学生学成归国后,大部分留在母校任教,成为甲种水产学校最初的骨干师资。众多名师的加持,使学校明效大验。
从1921年5月起,时任天津总商会主席的张品题继任校长。1929年5月,校名由“直隶省立甲种水产学校”易名为“河北省立水产专门学校”,王文泰继任校长,同年10月,复更名为“河北省立水产专科学校”。由“专门学校”到“专科学校”,从词义和学校级次上讲并无本质区别,似与当时教育体制之变化有关。
1937年7月,日本全面侵华战争爆发,水产专科学校亦被迫停办,校内设施均被破坏。直至1945年,日寇宣布无条件投降,学校才重新筹办复学。1946年7月,张元第再次被任命为河北省立水产专科学校校长。1947年7月,学校正式迁回水产前街原址。学校于艰难困苦中逐渐恢复往日元气,迈向复兴阶段。
1948年8月19日,国民党军队包围学校,学生和进步教师同反动当局进行不屈不挠的斗争。学生自治会发动了以反对逮捕进步学生、反对学校南迁为主要目标的正义抗争;同时开展护校活动,千方百计地将校史资料和校产登记造册并加以妥善保护,终使学校的重要教学设备、仪器和图书资料完整地交付给人民政府。
1949年1月15日,天津解放。天津市军管会派韦力等工作人员进驻该校,传达军管会关于学校教育的相关政策和指示,协助学校原领导层迅速稳定教学秩序,使学校很快复课。
1952年9月,在中央推行的院系调整中,天津高等教育也进行了调整。河北省立水产专科学校渔捞科并入山东大学水产系(校址在青岛);而水产制造科则并入上海水产学院(现上海水产大学)。一部分师生随之外迁。部分教学设备分配给烟台、大连等地的水产部门。部分专业和教师留在天津,学校改名为塘沽水产学校。[5]
1958年2月11日,天津改为河北省省辖市;4月18日,河北省的省会由保定迁到天津。同年8月8日,天津市委做出“十五年普及高等教育”的规划。市文教部据此作出“新建九所高等院校”的决定,其中就提出重新组建水产专科学校的动议。于是,1959年12月17日,塘沽水产学校定名升格为“天津水产学院”。(见图3)
天津水产学院初次招生400余人,其中高中毕业生150人,本科修业三年;余为初中毕业生,专科修业五年。当时,学院共设三个教学系和五个专业门类,计有渔捞系(含捕捞、渔业机械两个专业)、养殖系(含淡水和海水养殖两个专业)、加工系(含水产品加工专业),一时步入鼎盛时期。
1961年8月,河北省委指示天津市委:“撤销天津水产学院,改建天津水产专科学校”,并将河北省岐口水产学校并入该校。其专业设置也缩减为养殖、捕捞、加工三个。
1965年,天津水产专科学校一分为二,分设为河北水产学校(校址由天津市迁往河北省秦皇岛市)和天津水产学校。[6]天津水产学校后来几经迁址,几度易名,于2002年并入天津农学院。至此,该校虽然并未消失于历史长河之中,但其光辉历史只能存在于天津人的记忆之中了。
回顾天津水产学校的近百年历史,可谓千回百转,其历程与归宿亦令人百感交集。为了使读者更加清晰地了解这所学校历史沿革的简要过程,特制一简表以飨诸君。(见表1)
由表1可知,第一,本表双横线以上部分是该校从建校到院系调整之前的简史,双横线以下部分是该校于院系调整之后在天津发展的简史。第二,天津水产学校虽然几易其名,但是其专业属性与办学理念却从未动摇和变更,不愧为我国著名水产专业高等院校。第三,在1952年学校院系调整时,部分教师并未随迁外地,这就为其后学校在天津本地的发展提供了牢固的基础。
三、功高望重的两任校长[7]
黄炎培先生曾言:“职业师资,可分两种。一技师,专习各该科之技能者;二职业教育设计者,专事研究职业教育之理论及设施方法。……但第二种人尤为难得。”窃以为,先生所指的第二种人,主要是指堪称教育家的一校之长。在这方面,天津水产学校既为我们树立了足以垂范后世的模本,又为当代职业教育的发展确立了堪称楷模的榜样。其数任校长更是堪称大师的学界泰斗,因篇幅所限,本文仅择要列举两位。
(一)辟地开天的首任校长孙凤藻
如前文所言,天津水产专科学校的校史可上溯至1906年。时任直隶提学使(相当于省教育厅厅长)的卢木斋,深感天津虽然尽得地利之优势,但由于水产技术落后,尤其在水产捕捞和水产品加工方面同国外相比毫无竞争力可言,因而提出了“欲谋水产业之振兴,必先造就人才;欲造就人才,必先办水产学堂”的主张。于是,为了将理想变为现实,他将目光投向了当时水产业发达的国家。先是派张伯苓、李琴湘率队赴欧美考察,其后又派时任直隶工艺总局参议兼直隶公立工业专门学校庶务长的孙凤藻赴日本考察。上述实地考察使他们开拓了国际视野,增强了在中国创办水产学堂的信心。于是经过五年筹办之后,于1910年3月20日创设了天津乃至全国第一所水产学堂——直隶水产讲习所。由时任直隶总督的陈夔龙任命孙凤藻为首任校长。
孙凤藻(1884—1932),字子文,天津市人,毕业于北洋大学堂(现天津大学)。早年曾追随周学熙(1866—1947,字缉之,著名实业家和教育家,近代天津民族工业创始人之一),致力于兴办实业和职业教育,由他出任讲习所校长可谓任贤使能的不二人选。上任伊始,他即再度赴日本考察,并购得新式渔轮两艘和一座罐头厂的整套生产设备,及各种教学仪器与海洋生物标本,还延聘留学归来的王文泰等人任专门教员,极大地增强了学校开展实习教学和理论教学的实力。在校生人数由初创时的56人,增至1912年的100余人。同时,还利用所购仪器设备建立了实习工厂。
1915年,学校实习工厂生产的鱼类罐头在美国旧金山举办的巴拿马与太平洋博览会上获得银奖。此举不仅结束了中国人不能生产罐头的历史,而且也就此开启了直隶省立甲种水产学校和天津的水产加工水平在世界上崭露头角并从此开创了急起直追、同国际水平并驾齐驱的先河。
1910年至1921年,孙凤藻执掌水产专科学校凡12年,对学校的建立和早期发展立下开天辟地之功,是这所学校取得从无到有、由弱及强的长足进步厥功至伟之一任校长。
(二)苦心竭虑的继任校长张元第
1921年5月,孙凤藻升任直隶省教育厅厅长,天津总商会主席张品题接任校长一职。1929年5月,又由王文泰续任。此二人基本属于平稳过渡的两任校长。
1930年9月,张元第出任该校校长,学校步入复兴发展阶段。张元第(1898—1956),字嵩冠,天津市人,毕业于日本农商务省水产讲习所。但是,正当张元第苦心孤诣地为学校谋发展之际,却无奈形势弄人,学校办学陷入空前危局之中:先是1931年日军在沈阳发动九一八事变,很快东北四省(除辽宁、吉林、黑龙江外,还有热河省)便沦于敌手;日寇进一步觊觎中国华北,一时华北陷入风雨飘摇之境地。
继而,日本军队又于1937年7月7日悍然发动了震惊中外的卢沟桥事变。7月28日北京沦陷,天津岌岌可危。尽管天津军民进行了悲壮激烈的顽强抵抗,但天津还是最终于1937年7月30日陷于敌手。同时,水产学校亦从此被迫停办达八年之久。
1945年8月15日,日本政府宣布无条件投降,学校才得以绝处逢生,立即着手复校。1946年7月,张元第临危受命,再次当选校长。面对满目疮痍的校舍和毁损殆尽的教学设备,张元第决心扶大厦之将倾,重振学校的昔日辉煌。但这谈何容易。在争取复校期间,张元第食不甘味、席不暇暖,到处奔走呼号,在近乎白手起家的条件下,终于重新聘请到教务主任郑恩绶,以及各科主任教师张震东、刘纶、李寅芫、刘塽、刘致安、刘韵陶、张宝树、贾汝锋、葛瑞哥(英国人)等骨干教师。同时,重新购置教具和实习设备。惟原校舍已破烂不堪,不敷再用,只能暂借河北省立女子师范学院附中校舍开课,直至1947年7月才迁回原址。
张元第另一个重大贡献是重拟了水产专科学校的办学宗旨,即遵照专科学校组织法,传授水产理论与技术,养成专门人才。此后,无论学校在任何时期,无论面对任何风云变幻,这个宗旨都始终如一地得以贯彻和执行。
四、院系调整后的学校发展[8]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国家处于百废待举的局面,职业教育亦是如此。为了给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储备技术技能人才,中央人民政府在1951年6月12日召开的第一次全国中等技术教育工作会议上作出“培养技术人员是我们国家的根本之图”的决定。
然而,当时的职业院校普遍存在办学规模偏小、师资力量薄弱、专业门类不齐、教学设施陈旧等问题。据此,1951年10月,政务院颁布《关于改革学制的决定》,规定中等职业学校招收初中毕业生或同等学力者,修业年限2~4年。1952年3月31日,政务院又发布了《关于整顿和发展中等技术教育的指示》,当时调整的方针是“各大区统一部署、通盘规划、合理布局,以省市为单位实施”,也就是对中、高等教育院校的专业结构进行院系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