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SSCI期刊的职业教育研究现状的可视化分析

作者: 柳超 和震

基于SSCI期刊的职业教育研究现状的可视化分析0

摘要:运用可视化分析的方法对8种SSCI期刊的发文量、期刊分布、国家和地区分布、研究机构分布、作者、文献共被引和关键词共现等七个方面进行分析。研究发现:相关期刊发文量整体呈现年度上升趋势;《职业发展季刊》《国际职业发展》《职业发展杂志》在该领域内影响力较大;美国、英国和澳大利亚在发文数量上具有明显优势;澳大利亚的格里菲斯大学和悉尼科技大学、瑞典的林雪平大学在机构发文量中排名前三;Jerome Rossier、Peter A Creed、Andreas Hirschi的发文量最多;研究依据的理论基础包括工作理论心理学、职业适应建构模型、生活—设计模型、社会认知职业理论、工作—需求资源模型以及Hayes AF提出的研究方法等;研究采用多种方法,关注多个主题和多种对象,并关注职业心理、职业发展全过程,并侧重从心理学、经济学、管理学和社会学等视角研究职业教育和职业发展。

关键词:国外职业教育研究;可视化分析;CiteSpace;现状与趋势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23)01-0052-09

长期以来,我们高度关注国外的职业教育制度,积极学习、借鉴并本土化应用以促进我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却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国外职业教育理论研究。虽然制度的借鉴有利于缓解我国职业教育制度建设的“燃眉之急”,但理论体系的建构与完善才是推动职业教育发展的根本之策。因此,本文利用CiteSpace软件对SSCI数据库中与职业教育领域相关的8种期刊近十年刊载的学术论文进行可视化分析,以了解国外职业教育理论研究的发展现状与趋势,期望对我国职业教育的理论建设和实践发展提供指导与借鉴。

一、研究设计

(一)研究工具与数据来源

本文使用由美国德雷赛尔大学计算机与情报学教授陈超美先生开发并授权开放使用的可视化文献分析工具CiteSpace Ⅴ。CiteSpace是一款着眼于分析科学文献中蕴含的潜在知识的多元、分时、动态的可视化分析软件[1],可以探测某一学科或领域内的研究热点和研究演进历程。该工具的主要功能是对作者合作网络(Author)、机构合作网络(Institution)、国家合作网络(Country)、关键词共现网络(Keyword)、文献共被引(Reference)与作者共被引(Cited Author)等方面进行可视化分析。本文利用CiteSpace对国外职业教育研究领域内的研究人员、研究机构、关键词、文献共被引等信息进行可视化处理与分析,以了解国外职业教育研究状况。

基于这一研究目的,对美国科学信息研究所开发的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数据库(SSCI)进行查询,选择8种与职业教育相关且影响力较大的期刊作为研究对象,分别是《国际职业发展》(Career Development International,英国)、《职业发展季刊》(Career Development Quarterly,美国)、《职业发展杂志》(Journal of Career Development,美国)、《国际教育与职业指导期刊》(International Journal for Educational and Vocational Guidance,荷兰)、《科学和技术教育研究》(Research in Science & Technological Education,英国)、《继续教育研究》(Studies in Continuing Education,英国)、《技术教育学与教育》(Technology Pedagogy and Education,英国)和《职业与学习》(Vocations and Learning,荷兰)。

(二)研究方法

在CiteSpace中对参数进行设置。将时间切片(Time Slicing)设置为1,时间跨度设置为2010年1月至2020年12月,节点类型(Node Types)分别选择为作者(Author)、机构(Institution)、关键词(Keywords)、参考文献(Reference)等,其他操作选项保持默认值,暂不进行任何修改。

二、分析结果

(一)年度发文量分析

为探究国外机构和学者对职业教育研究的总体热度与学术兴趣,对上述8种SSCI期刊2010—2020年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数量进行统计和分析,如图1所示。从统计结果上来看,2010—2018年论文数量略有波动,大体趋势为逐步上升,但上升幅度并不明显,直至2019和2010年论文数量大幅提高。

(二)论文期刊分布分析

对上述8种SSCI期刊的所属国别、影响因子(IF)、文献数量和所占比例进行统计,如表1所示。

统计发现,《国际职业发展》的影响因子为2.32,在8种期刊中居于首位。《职业发展杂志》的发文量为454篇,文献量排名第一。这8种期刊的影响因子均在1.1以上,说明在学术领域内的影响力较大,在很大程度上能够代表与反映出当前国外职业教育研究现状。

为进一步探究8种SSCI期刊之间的相互关系,运用CiteSpace进行期刊共被引分析,结果如表2所示。其中,《职业发展季刊》、《职业发展杂志》和《国际职业发展》的被引次数最多,说明这3种期刊是国外职业教育研究的重要知识基础来源,且影响力较大、论文质量较高。

(三)国家和地区分布分析

对8种期刊发表的2680篇文献的来源国家和地区进行分析,文献共来源于44个国家和地区,按发文数量排序,得到位列前十的国家分布(见表3)。对分析结果手动聚类,发现不同国家所关注的研究主题存在一定的差异。美国、澳大利亚和加拿大属于聚类0,该聚类的轮廓值为0.634,主要关注的研究主题为效应(effects)、工作准备(work readiness)和家庭影响(family influence)等。荷兰、德国和比利时属于聚类1,该聚类的轮廓值为0.84,主要关注的研究主题为作用(role)、职业教育(vocational education)和专业教育项目(professional education program)等。英国属于聚类2,该聚类的轮廓值为0.908,主要关注的研究主题为学校职员(school staff)、社会认知职业理论(social cognitive career theory)和学校科学课本(school science text)等。瑞典属于聚类3,该聚类轮廓值为0.851,主要关注的研究主题为工作不安全感(job insecurity)、建构主义学习(constructivist learning)和家庭影响(family influence)等。中国和南非属于聚类4,该聚类轮廓值为0.77,主要关注的研究主题为职业(career)、生涯目标设定(career goal setting)和发展(development)等。

上述聚类的模块值(Modularity)为0.3597,轮廓值(Sihouette)均在0.5以上。一般认为模块值大于0.3意味着聚类模块显著,轮廓值大于0.5意味着聚类合理,因此可以认为聚类是可信的。

(四)研究机构分布分析

根据研究机构可视化分析结果,共有1538家学术研究机构关注职业教育领域,文献量位列前十的研究机构如表4所示。

澳大利亚的格里菲斯大学的文献量居于所有学术研究机构之首。国内(不包括港澳台地区)文献量前五名的学术研究机构如表5所示,北京师范大学以文献量14篇居于首位,但其在总体排名中仅为45位,可见我国职业教育领域的学术研究能力和国际化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

(五)作者分析

在作为分析对象的所有文献中共有428位作者,且作者之间只出现了两个较大规模的合作群体(合作者超过7人),其余作者均在较小的范围内合作或独立发文。其中,发文量最多的十位作者信息如表6所示。

依据文献计量学著名学者普赖斯(Price)所提出的计算公式[2]:N= 0.749■。其中,N代表的是核心作者的最低发文量,即当作者发文量大于N时,可以认为该作者位于核心作者行列,nmax代表最高产作者的发文篇数。代入公式后计算得到N≈3.3,即发表论文的数量在4篇及4篇以上的作者属于职业教育研究领域内的核心作者行列。经统计,在职业教育研究领域内的核心作者共有65人,共发文388篇,占该领域内学术期刊论文总量的14.47%,小于总发文量的50%。依据普赖斯定理可知,该领域内尚未形成稳定的核心作者群。

(六)文献共被引分析

文献的共被引分析可以了解在某一研究领域内共同的知识基础,即哪些文献对该研究领域的发展起到了关键作用。对上述8种期刊的文献进行共被引分析,其分析结果如图2所示。其中被引频次最多的10篇论文的作者如表7所示。

对文献共被引图谱进行手动聚类,发现8种SSCI期刊中共出现21个聚类。选取规模(size)前十的聚类,对各聚类的规模、轮廓值和三种标签词进行汇总,汇总结果如表8所示。由于各聚类的轮廓值均大于0.5,因此可以认为所有聚类均是可信的。总的来说,10个主要聚类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2010—2020年间被引文献的研究主题和热点。高被引文献涉及的主题众多,表明职业教育作为一个研究领域与其他相关学科(如经济学、心理学、管理学和社会学等)具有广泛的联系。

通过对表7中的作者、发表/出版年份和来源期刊/出版社进行检索和查询可知, Duffy RD来自佛罗里达大学,他与其他三位作者共同合著论文《工作理论心理学》(The Psychology of Working Theory),该文以职业心理学、多元文化心理学、交叉性理论和工作社会学为基础,构建了工作理论心理学(PWT)。这一理论的核心目的是对所有个体的工作经历进行解释,特别是那些濒于贫困或处于贫困之人、遭受歧视和边缘化之人以及在工作过渡中面临困境之人。在PWT中,体面工作(decent work)是其核心变量,作者对体面工作这一概念进行了全面的论述,并从确保体面工作的背景预测因素、心理和经济调节因素和结果因素三个方面分别进行了探讨[3]。

被引频次排名第二的文献是由Hayes AF撰写的学术专著《中介,调节与条件过程分析简介》(Introduction to Mediation, Moderationand Conditional Process Analysis)。该书阐释了中介和调节分析的基础,并且说明了如何利用条件过程分析将中介和调节分析二者进行整合。另外,Hayes利用最小二乘回归对直接和间接效应进行了预测和解释,对交互作用进行了探测和可视化并检验了调节性中介因素的问题[4]。该专著被引较高的主要原因是它为许多施引论文提供了方法上的基础。

Rudolph CW与其他两位作者合作在《职业行为杂志》(journal of vocational behavior)上发表了题为《对适应能力、适应性响应和适应性结果之间关系的元分析》(Career adaptability: A meta-analysis of relationships with measures of adaptivity, adapting responses, and adaptation results)的论文。该文基于职业适应建构模型(Career Construction Model of Adaptation, CCMA)和90项研究,检验了职业适应能力与适应性、适应性响应、适应性结果和人口统计学之间的协变量关系,并得出以下结论:对于各种职业、工作和主观幸福感,职业适应能力的增量预测效度要高于其他个体特征差异,并且该结论证明了职业适应建构模型(CCMA)[5]。

在被引频次位列前十的文献中,Savickas ML的论文共有3篇,其共被引频次分别为19、18和17,分别发表于2012、2009和2012年,篇名分别为《职业适应能力量表:在13个国家的结构、可靠性和度量当量》(Career Adapt-Abilities Scale: Construction, reliability, and measurement equivalence across 13 countries)、《生活设计:21世纪职业建设的范式》(Life designing: A paradigm for career construction in the 21st century)和《生活设计:21世纪职业干预的范式》(Life Design: A Paradigm for Career Intervention in the 21st Century)。第一篇论文主要阐述了职业适应能力量表(Career Adapt-Abilities Scale, CAAS)的相关内容[6]。第二篇论文鉴于当前职业咨询的国际化趋势,提出了职业介入的生活—设计模型,并指明这种模型与五个前提有关:情境可能性、动态过程、非线性进步、多元化视角和个体化模式。基于这五个前提,研究人员以社会建构主义的认识论为基础构造了情境化模式,并且该模式认为个体知识和身份是社会交往的产物以及意义是通过交流而共同建构的。自我建构理论和生涯建构理论贯穿于生活—设计模式框架之中[7]。第三篇论文通过从具体实例中抽象出生活—设计模型的关键要素,使这一模式更加明确。作者认为生活设计干预的范式是指通过小故事来构建职业,通过故事重构塑造生活画像,并通过共同构建将职业故事推向新的阶段[8]。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