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本科教育建设的举措探索与路径思考

作者: 赵坚

摘要:职业本科教育是引领职业教育改革的重要制度设计。作为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改革的关键举措,保证职业本科教育有序、高质量建设是实现制度目标的基本前提。当前,职业本科教育建设处于起步阶段,作为一项全新的改革探索,在实践中面临着类型质量难以有效保障、培养模式调整相对滞后、师资建设定位不够清晰、政策保障力度相对有限等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结合当前改革实践,认为明确类型质量目标、深化产教协同人才培养、建设“三师”教师队伍、完善职教本科政策体系是保障职业本科教育改革有序推进的关键举措。

关键词:职业本科;类型质量;培养模式;政策保障;改革路径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23)02-0005-05

开展职业本科教育试点,是《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针对职业教育提出的重要改革举措,而职业本科教育改革是多种动因催生下的必然结果。首先,是巩固职业教育类型定位的路径选择。要落实职业教育类型定位的基本要求,必须构建与其地位相适应的层次和体系,而发展职业本科教育是构建纵向贯通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实现职业教育从“层次”到“类型”转变的关键一环[1]。其次,是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关键举措。职业本科教育作为专科职业教育的提质升级,承担着为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培养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的重要任务,有助于解决当前国内产业发展和产业结构转型在人才需求结构上的失衡状况,为产业发展和转型升级储备人力资源。最后,是构建人才融通培养体系的必然趋势。本科职业教育注重高层次、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成长和培养的可持续性,发展本科职业教育为技能人才提供了从“大专—本科—专业研究生学位”的可能性,又在“职前职后一体化”的职业技能体系建构中有了重大的机制性突破[2]。结合国内已有的改革实践,笔者拟对试点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进行分析,为深入推进职业本科教育工作提供对策思考。

一、国内职业本科教育的实践探索

截止到2021年12月,共有32所院校已作为职业本科教育的试点。从来源上看,直接由高职院校升格而来的有22所,是当前职业本科教育的主要来源;有9所是高职院校与独立学院合并转设;另有1所由独立学院转设。近年来,试点院校持续探索职业本科教育的改革发展方式,形成了一定的实践模式,并积累了许多有价值的改革经验。

(一)持续推进产教协同合作办学,强化职业本科教育类型定位

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区别于其他教育类型的鲜明特征。在建设职业本科教育过程中要抓准这一特征,不断提升产教融合的深度,实现校企紧密型合作育人。在国内,天津中德职业技术大学确立了职业本科教育的战略目标,积极对接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把培养适应产业结构升级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作为院校人才培养的根本目标,并以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实践为载体,推进“中高本硕”贯通制人才培养模式,畅通技能人才向上流动的发展通道。在推进职业本科教育过程中将企业需求与人才培养作为实践育人的逻辑起点,以社会需要的高素质工程技术人才为培养目标,以“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协同育人”为主线,展开学校与企业共同进行人才培养的研究与探索[3]。此外,与企业共同建立了长期稳定的战略合作,并将体系化的校企双方人才培养内容嵌入专业教学计划,丰富和拓展了实践教学内容,实现了人才共育、共评、共享。不少院校在实践探索中根据市场变化灵活地设置专业,依据企业需求对人才培养作出快速反应,培养了一大批迎合社会及产业界需求的技术型人才。以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作为职业本科教育建设的逻辑起点,这是职业教育类型特征的彰显,更是职业本科教育建设必须遵守的基本原则。

(二)紧密对接区域行业发展需要,优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对接区域经济发展是职业本科教育建设理应承担的重要使命。我国经济发展具有鲜明的区域特色,不同区域间的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都存在较大差异,职业本科院校要理清自身的人才培养定位,紧密对接区域经济发展,优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大学是全国首家公办高职院校独立升格的职业本科院校,在探索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层面积累了宝贵经验。学校紧紧围绕江苏省装备制造业构建专业链,紧密对接长三角产业经济带,形成了特色鲜明的专业群建设体系。该校还与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南京工程学院等应用型本科院校联合开展“3+2高职本科分段培养项目”,构建了具有地域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实现了人才培养与产业发展的紧密对接。

(三)准确把握职业本科教育人才定位,深化职业特色课程建设

课程是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的核心载体,职业本科教育人才培养一定要落到课程层面,凸显职业本科教育特色课程的建设成效。在这一层面,海南科技职业大学的课程建设经验有可借鉴之处。第一,遴选标杆专业,促进课程建设。邀请中国现代教育研修中心和全国应用型课程建设联盟选聘的权威专家和各相关专业领域的专家进校,在审核职业本科教育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基础上,指导课程体系建设和“产教融合应用型课程建设”。第二,将“理实一体,知行合一”理念融入课程建设。实践性与应用性是职业本科教育课程设置的重要原则。结合行业企业的技术技能要求,根据实际岗位的技能需求进行针对性的专业设置和课程开发,将岗位技能要点分解融合在课程内容之中,使学生的课程学习与岗位实践紧密结合在一起,促进知识的有效转化与积累。第三,校企合作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构建彰显职业特色的课程体系。组织院校骨干教师和专业负责人深入对接行业企业进行系统调查研究。在此基础上,对职业本科教育专业的人才规格、课程设置、知识结构、职业精神、技术技能水平、解决复杂问题能力、职业教育特色等方面提出意见和建议,使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与企业需求精准对接,构建包括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两部分在内的课程体系,以构建工作过程系统化、理实一体化为特色的职业本科教育教学体系。河北科技工程职业技术大学在实践中总结出以技术知识为主、以职业能力分析为路径、以隐性知识为突破点的职业本科教育课程开发步骤[4]。在实际人才培养过程中,以专业课程设计为逻辑起点,专业课程由“主干课程+实践项目”共同构成,实践项目具体包括课程项目、课程群项目和专业综合项目三大部分。在课程结构设置上明确了“平台(通识课程、基础课程)+模块(专业能力、综合实践、个性选修)”的课程体系,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明确了理论与实践课程比例的分配情况,为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我国职业本科教育建设面临的挑战

当前,职业本科教育建设处于一个关键节点。由于缺乏典型的经验遵循,当前的建设仍然是以自主探索为主,在建设过程中面临的挑战主要源自于类型质量、培养模式、师资建设、政策保障四个方面。

(一)职业本科教育类型质量难以保障

类型目标是教学改革的必要依据[5]。职业教育作为一种类型教育已被国家从制度设计和法理层面进行了明确规定,成为无可争议的事实。因此,职业院校质量建设成为真正确立职业院校类型定位的关键。职业本科教育作为高层次的职业教育,是进一步巩固职业教育作为类型教育的关键环节。培养具有鲜明行业面向和职业特色的高素质技能人才是职业本科教育区别于其他教育类型的重要特征,也是确保职业本科教育类型质量的重要内容。如何以人才培养类型为突破点,体现与其他教育类型的差别,这是在职业本科教育建设过程中亟需回应的现实难题,只有理顺这一问题,才能准确把握职业本科教育建设思路和方向。职业本科教育类型质量还要依托优质试点院校加以巩固和提升。从职业本科教育改革趋势来看,正在践行“试点改革—审慎推行—着力推进”的政策改革逻辑。从参与试点院校的构成来看,不少院校的软硬件资源对试点工作的支持力度相对有限,无法有效提升职业本科教育改革的影响力,对职业本科教育类型质量的支持作用相对较弱。

(二)人才培养模式调整相对滞后

职业本科教育被不少学者视为实现职业教育可持续发展、提升职业教育内涵质量的关键举措,其关注的核心内容应是人才培养模式的变革。鉴于试点院校是由现有的高职院校或独立学院升格或合并转设而来,因此,在育人过程中必定会存在其升格或转设前固有的不足。从育人模式上来看,产教融合育人模式尚未落到实处。从参与改革试点院校的实际情况来看,目前的产教融合还存在较为明显的“两张皮”状态。试点院校的专业设置及建设水平还不能充分满足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服务高质量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专业建设与行业企业融合的深度、广度有待提升,各专业校企合作的程度及效果差异性较大,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在专业建设中的应用也还不充分[6]。人才培养定位未能有效契合岗位需要。受传统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定位的惯性影响,现阶段试点院校人才培养定位的逻辑起点与岗位需求不对称,成为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最大障碍。绝大多数试点院校的人才培养承袭了掌握单一技能型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将理论教学与技术训练作为育人内容的主要构成,其中又以理论学习为侧重点,尚未确立起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从课程设置层面来看,课程设置未彰显职业本科教育的育人特色。对已经成功升格院校的人才培养方案进行分析,发现大多数职业本科院校的课程设置基本参照普通高校制订,遵循学科体系,而不是对接职业标准、生产过程进行课程体系建设,也没有围绕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规律设计和组合课程[7]。

(三)师资队伍建设定位不够明晰

随着职业本科教育建设步伐进一步加快,职业本科院校师资问题愈加凸显,师资建设缺乏明晰的发展定位。职业本科教育是高层次的职业教育,但其并未脱离职业教育范畴,不少院校在准备升格过程中将知识水平作为选聘教师的直接依据,较少关注教师的技术水平和实践能力,这种偏向学科知识导向的师资队伍建设逻辑与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诉求相背离。在师资认定方面缺乏明晰的专业认定标准,在职业能力、知识结构、专业实践、专业素养等层面还没有形成可量化的参考依据,这就加大了职业本科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的难度。因此,当前的师资队伍建设难免会承袭在升格或转设前固有的不足,导致师资建设质量难以实现新的突破,教师普遍存在专业实践能力不足、教育教学能力不足和科技创新能力不足的问题[8]。教师队伍培训也缺乏针对性。职教本科作为一项全新的制度设计,对教师的专业技能、专业理念、实践技能等层面都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试点院校目前正在进行的师资培训没有真正落实到教师职业能力这一核心内容上,培训定位不够清晰,培训内容设计“重理论轻实践”,这与教师的内在诉求相偏离,培训针对性相对较弱,培训成效不够明显。

(四)政府专项政策保障力度较弱

作为深化职业教育改革的一项举措,推进职业本科教育建设是贯彻和落实《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的重要内容。与其他职业教育改革措施相比,职业本科教育建设实行的时间并不长,虽然国家在制度层面已经明确了职业本科教育建设的合法性,但在深入推进这一改革举措的专项政策保障层面还存在不足。从重视程度上看,支撑职教本科建设的专项政策文本相对较少,目前仅有职业本科教育的专业设置与学位制度管理办法和意见,与1+X证书制度相比,政策文本的支撑和推动作用相对较弱,制约了职业本科教育建设质量与推进进程,难以有效支撑宏观改革目标的实现。从政策内容来看,职业本科教育的专业设置和学位管理制度较为聚焦,但在职业本科教育的招生制度、评价制度等内容上仍不够细化,没有进一步明确普职融通的标准和具体操作步骤。此外,相关文件在职业本科院校的办学定位、社会功能、人才培养目标以及社会效益等方面也鲜有涉及[9]。从政策实施效果来看,专项政策从酝酿到出台实施再到完善修订一定会经历相对规范的程序,现有的指导意见或管理办法只能发挥相应的约束和导向作用,实施成效会大打折扣。此外,对政策实施的反馈关注不够,没有及时调整与实际情况不相适应的部分,削弱了政策应有的效能。

三、推进职业本科教育建设的路径选择

职业本科教育改革是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关键一环,它与现行的职业教育改革举措一起构成了现代职业教育改革的核心内容和重要基石。当前,职业本科教育改革正进入深水期,建设过程中面临诸多挑战,未来职业本科教育建设要以构建现代职教体系、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提升教师实践能力、完善政策配套措施为切入点,有效化解职业本科教育建设中面临的现实挑战,保障职业本科教育试点工作的健康发展。

(一)明确职教类型质量目标,突出职业本科教育的技术应用性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