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SWOT分析法的高职院校职业培训提质策略研究
作者: 雷小波 欧阳茹玥摘要:随着职业培训的广度和深度的拓展,开展高质量职业培训已经成为高职院校必须承担的社会责任。如何进一步提高高职院校职业培训质量已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基于SWOT分析法对高职院校开展的职业培训进行思考研究,分析影响其质量的内部优劣势及外部机遇与威胁等诸多要素,能够更具针对性的提出优化组织结构、对接行业需求、提升培训比重、拓展培训市场等促进高职院校职业培训高质量发展的相关建议。
关键词:SWOT分析;高职院校职业培训;质量提升
中图分类号:G7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23)02-0039-06
2019年10月16日,国家教育部等十四部门联合印发了《职业院校全面开展职业培训促进就业创业行动计划》(以下简称《行动计划》),要求职业院校要面向全体劳动者特别是重点人群及技术技能人才紧缺领域开展大规模、高质量的职业培训[1]。《行动计划》对培训人数、项目、师资等方面明确了三年目标,其中特别指出“到2022年,要使职业院校成为就业创业培训的重要阵地”。《行动计划》既为职业院校开展职业培训确立了新阶段的目标要求,也为职业院校创新发展职业培训指明了方向。高职院校作为职业院校的一大主体,应积极响应和配合国家重大战略号召,承担社会服务责任,积极投身职业培训实践。尤其在当下,如何精准对接产业发展及受教育者需求,开展形式多样、各具特色的职业培训,提高职业培训质量应该成为高职院校发展高质量职业培训的着重点和突破口。因此,笔者拟引入管理学中SWOT分析法,对高职院校开展职业培训进行多因素分析,并探讨提高高职院校职业培训质量的基本策略。
一、高职院校职业培训研究的新视角:SWOT分析法
SWOT分析法是管理学领域常用分析方法。自上世纪80年代由美国旧金山大学管理学教授韦里克提出以来,已广泛应用于战略研究与竞争分析。分析直观、使用简单、结论具有说服力是其重要优点。SWOT分别代表着分析对象的优势(Strength)、劣势(Weakness)、机会(Opportunity)和威胁(Threat)。其中,S、W是内部影响因素,O、T是外部影响因素。内部因素(优势和劣势)被认为是“能够做的”,外部因素(机会和威胁)被认为是“可能做的”,通过对内外部因素的精细化分析可为分析对象提出独具针对性的发展策略[2]。随着SWOT分析法的不断发展完善,其适用范围逐渐扩大,相继被引入到经济学、教育学等范畴。实践证明,该方法已日益成为教育研究的新视角和新方法。毋庸置疑,将SWOT分析法引入高职院校职业培训的研究,为研究者们提供了一个新视角,有助于更加全面科学地认识高职院校职业培训的诸多要素并进行定量分析,从而有的放矢地提出高职院校职业培训质量提升的基本策略。
二、高职院校职业培训的主要特点:基于SWOT分析法
以SWOT分析法的研究视角,高职院校在开展职业培训方面既具有独特的“优势”和“机会”,又面临无法回避的“劣势”和“威胁”。
(一)优势(Strength)
高职院校因其自身办学资源丰富、极具职业教育特色等特点,具备开展职业培训的先天优势。目前,全国范围内也有许多高职院校已响应国家号召开展了各级各类职业培训。然而,如何基于其现有基础,开展高质量高水平的职业培训,还需要深入分析高职院校自身优势。
1.培训定位明确,侧重公益
社会上专门开设职业培训的机构大多是由企业、合伙人或个人出资开办的,其开设职业培训业务相对更注重营利性。因此,市面上所开展的职业培训质量参差不齐,职业培训市场鱼龙混杂。而高职院校开展职业培训的目的与社会专职机构有所不同,相对更侧重其培训的公益性。首先,高职院校多属公立办学机构,依托政府扶持,其办学质量更具有保障性,当然,也不排除追求经济效益的可能,但更重要、更直接的目的是响应国家号召。因此,当前大多数高职院校面向社会所开设的职业培训是以配合国家工作,响应政策号召,促进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为目标的。这样一种非营利性的目标使得高职院校在开展职业培训时更为注重的是其整体的培训质量,以及能否满足行业、企业的需求,提升就业人员的职业能力。
2.培训资源丰富,贴近需求
高职院校作为正规的教育机构,拥有固定的教学场所、专业学科及专业师资,实训基地建设方面也较社会机构而言相对更为完善,资源配置方面基本能够满足相应专业技能培训所需的仪器设备、实验系统等软硬件要求。近年来,随着国家对职业教育和培训的重视度与日俱增,对高职院校建设的资金投入也得以提升,各类高职院校办学条件普遍较以往更为优越。院校建设资金除投入到修缮基础课教学所需的普通教室外,重心更放在了对专业课所需实训基地、实验室等场所的建设上,越来越多的高职院校加入到开展职业培训的行列中来。从当前高职院校开展职业培训的课程实施现状来看,职业人员不仅可以与高职生一同上课,同时还可以学习校方利用教学资源为其单独开设的职业培训课程。这也成为高职院校开展高质量职业培训的有利条件之一。
3.专业设置多元,契合市场
从高职院校办学情况来看,普遍在专业设置方面呈现出显著的“多元化”“市场化”的倾向,根据市场人才需求、能力需求等情况及时调整专业设置及人才培养计划,力求精准对接人才市场需求。此外,为实现充分满足就业市场及受教育者需求,高职院校在专业设置上普遍呈现出方向较多、门类齐全的特点,且随着现代科学技术与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就业市场上也催生出许多新兴职业,高职院校也与时俱进,不断增设相关的新兴专业,这也为高职院校对外开展基础职业技能培训或精细职业技能培训打下良好基础。高职院校“多元化”“市场化”的专业设置与职业培训市场需求契合度更高,较其他社会机构而言能够提供更为优质且全面的职业培训服务。
4.教学特色凸显,偏重实践
高职院校在课程设置、教学方法、教学途径上同普通教育相比,原本就十分注重职业性,强调实训、实践。因此,与生俱来的教学基调自然令高职院校开展的职业培训有其特殊之处。例如高职院校在实施面向社会的职业培训时,教学相对更侧重于理论联系实际,尤其注重开展实训,力求将教学与实践紧密结合。由于在高职院校与企业开展员工职业技能培训时,企业对于参与培训的员工投入了更高的关注度,院校也更重视与企业之间的对接,以企业对于员工技能需求为重,因此,在培训过程中,院校更为广泛地采用实地实景的实践教学,更具有实践特色,同时也能够更好地与社会机构开展合作。
(二)劣势(Weakness)
虽然高职院校开展职业培训有其独特且多样的自身优势,然而,在实践过程中,高职院校所开展的职业培训活动仍暴露出来许多不足之处。因此,及时发现高职院校开展职业培训的劣势,把握自身优势,才能更好地扬长避短,实现高质量发展。
1.职业培训处于弱势
在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被视为一种高等技术教育,主要分为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因此,高职院校具有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的双重属性,承担着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的双重任务。但从现实情况来看,高职院校对于自身非学历教育任务的重视度远不如学历教育,开展学历教育和职业培训“一条腿长一条腿短”的现象普遍存在[3]。一方面是由于目前高职院校生源仍主要来自于应届中等教育毕业生,因此职业院校普遍更为关注对学历教育的建设;另一方面则是由于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常年处于分离状态,大众整体对于接受职业培训的重视度也明显不及学历教育,致使高职院校易忽视开展职业培训的职责,观念上认为是政府和社会的责任,相对忽视承担社会服务的责任,使职业培训长期处于弱势地位。
2.职业培训体系薄弱
当前,大部分高职院校的职业培训工作是通过挂靠在下属二级学院或继续教育学院来开展的,尚未建立具有独立法人的机构[4]。但开展职业培训是需要多主体参与的,具体承担培训任务的部门与其他二级部门的职责需做好分工才能更好地实现合作目标,部门之间及时的沟通与良好的配合对培训的整体效果起着重要的影响作用。然而,在当前各院校的职业培训实践中,时常出现部门之间工作低效衔接,使得所开展的职业培训工作不仅未能达到预期效果,口碑受损,对高职院校所开展的职业培训质量产生消极影响。
3.职业培训管理亟待整合
我国包括高等职业教育在内的职业教育及其实施机构均由教育行政部门管理,地方教育行政部门一直是隶属于省教育厅、国家教育部管辖。然而职业培训服务,尤其是社会培训长期以来都是隶属于劳动人事和社会保障部门管辖。因此,当隶属劳动部门管辖范围的社会职业培训进入高职院校时,势必会形成一种“多头管理”的局面,教育部门对高职院校所开展的职业培训管理相对有限,而劳动部门对其又无法实现直接管理,往往是间接管理状态。导致高职院校在开展职业培训时,极易忽视对于所开展的职业培训服务的管理和监督影响培训质量。
(三)机遇(Opportunity)
尽管当前高职院校职业培训尚存劣势,然而其自身仍具备不可替代性的优势等,仍然是当前开展职业培训、培育技术人才的主力军。尤其是随着现代科技与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互联网技术的广泛运用以及国家对职业教育和培训的日益重视,整体外部环境不断优化的大背景下,高职院校所开展的职业培训也迎来了新的时代机遇,应及时把握新形势,抓住新机遇,推动院校职业培训质量实现进一步提升。
1.终身教育理念深入人心
不同时代对于人才的要求也有所不同,随着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市场对于人才的要求不断提高,“活到老学到老”的终身学习理念自走入大众视野起,发展至今已被越来越多的人们所接受并自觉践行,成为了教育发展的新趋势。在国家大力推广建设“学习型社会”的今天,终身教育的理念逐渐深入人心。同时,随着非学历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大,可供人们选择的职业培训课程也愈来愈多。市场上对于职业培训的需求逐年递增,这对于高职院校而言是一大利好消息。终身学习理念的推广,对于高职院校发挥其自身优势,开展职业培训活动,创建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融通新模式,建设终身职业培训体系,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
2.国家支持政策利好
迄今为止,国家针对职业教育已颁布了诸多政策文件。尤其近年来,国家对于职业教育和培训的重视度更是日趋上涨,教育部高度重视发展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相继出台了许多相关政策文件。如2019年2月,国务院发布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对“职业院校开展高质量职业培训”做了精心部署,提出落实职业院校实施学历教育与培训并举的法定职责等举措。同年10月,为贯彻落实《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教育部等十四个部门联合印发《职业院校全面开展职业培训促进就业创业行动计划》,要求职业院校要面向全体劳动者特别是重点人群及技术技能人才紧缺领域开展大规模、高质量的职业培训,特别指出职业院校要主动承担职业培训的社会责任。在国家大力提倡并加快发展的职业培训中,职业院校仍然扮演着举足轻重、无可替代的角色。宏观层面上国家的高度重视,利好政策的相继出台为高职院校开展职业培训提供了法律保障和外部动力,更提出了新的发展目标,要向发展高质量、高水准的职业培训而不断努力奋进。
3.社会发展需求激增
随着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的飞速发展和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社会整体呈现高速发展的新态势。在许多传统行业减少甚至消失的同时,更催生出许多新兴行业和企业,相应地也随之出现了许多历史上从未有过的新兴职业。新兴行业和职业领域的职业培训业务需求倍增,单纯依靠社会培训办学机构是远远不能满足社会和个人需求的,高职院校必须参与其中。与此同时,随着城市经济的发展和农村城镇化建设的加快,大批失地务农人员涌入城市就业,亦形成了大量的培训需求。对于农民等弱势人群来说,接受社会机构的职业培训往往需要付出高额的成本,而高职院校开展的职业培训因其公益性,更有利于包括城镇化的农民等其他社会弱势群体接受专业技能培训。总之,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使得培训市场受训需求逐年倍增,这是高职院校开展高质量职业培训的有利时机,必须牢牢把握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