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赛视角下的展示设计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作者: 张莹莹 汪琬

世赛视角下的展示设计人才培养模式研究0

摘要:世界技能大赛(简称“世赛”)商品展示技术项目根植于展示设计教育。文章梳理我国高职院校展示设计专业的发展及其人才培养模式的变迁,以世赛为视角分析商品展示技术项目观测点与展示设计人才培养方案的关联性,比较各参赛国高校的展示设计人才培养模式,为我国高职院校展示设计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提出建议。

关键词:高职教育; 展示设计; 世赛比较; 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23)02-0052-06

一、我国高职展示设计专业的发展及其人才培养模式的变迁

(一)展示设计专业名称的演变

中国的展览业发展不到40年,在此期间,以2010年上海世博会为关键发展事件,可将中国展览业的发展阶段粗略划分为“世博前”和“后世博”时期。为筹备2010年上海世博会,急需储备相关技术和服务人才,教育部和各高校积极落实会展人才培养计划。以上海为中心,辐射长三角地区,于2004年开始了首批会展人才的培养。2005年,《国家职业技术鉴定目录》新发布的12个新职业目录中,就有“会展设计”和“会展策划”,在高校中分别依托“艺术设计专业”和“经济管理专业”。首批开设的会展相关专业中以“艺术设计”为背景的有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复旦大学上海视觉艺术学院等,专业名称为“会展技术与艺术”;以“经济管理”为背景的有上海师范大学、上海对外贸易学院等,专业名称为“会展经济与管理”。此阶段,我国对展览业的定义与服务范围还属于探索阶段,主要为世博会带动的会展业输送人才,因此在专业名称上都以“会展”冠名。

后世博时期,市场对会展人才的需求由世博会带来的井喷状态逐渐趋向平稳,高校重新调整并思考相关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1]。在此过程中,高校探索市场需求,不断调整培养方向,经过几轮专业归属和定位的确认,形成了当前专业设定。如上海视觉艺术学院将“会展设计与策划”下设于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东华大学将专业名称从“技术与艺术”改为“艺术与科技”等。最早开设展示设计专业的高职院校有上海工艺美术职业学院、顺德职业技术学院、广东省轻工业技师学院、浙江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等。高职院校中展示设计的人才培养目标明确,以行业职业为导向,服务于地方会展设计,一般独立开设或下设于室内设计、视觉传达专业,因此从2004年以来,“展示设计专业”或“展示设计方向”的名称较为固定。

(二)高职展示设计专业的发展契机

高职院校展示设计专业的发展受到重要会展事件和地方会展经济的影响,呈现出四个关键节点的巨大变化。第一节点为2004年首批展示设计专业的建立,填补了会展业的巨大人才缺口,为2010年上海世博会做好人才储备;第二节点为世博浪潮褪去的2013年前后,高职院校根据市场需求理性调整人才培养方案。特别是国务院发文《关于进一步促进展览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具有相关指导意义;第三节点为我国参加世界技能大赛商品展示技术项目比赛。我国于2017年第44届首次参赛,并于第45届获得该项目的银牌。两年一届的时间跨度和国际交流平台都将推动展示设计行业和专业的发展,激发新一轮职业院校对展示设计专业的发展热情;第四节点为2020年后疫情防控常态化阶段下,数字会展的快速发展,同时也对会展人才的数字化知识和技能的培养提出了新的挑战。

(三)高职展示设计人才培养模式的演进

高职院校展示设计人才培养模式在十余年的摸索中以职业为核心,市场变化为导向,不断调整和完善。展示设计专业开设初期对课程、教材、人才培养定位等不清晰,未能建立起符合市场需求的高职院校展示设计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模式,也没有形成科学规范的展示设计专业教学体系,并呈现出师资队伍匮乏、教学经验不足等问题[2]。后世博时代展示设计人才培养模式进入发展期,在国际交流、工学结合、实训安排、校企双师、工作室建设等方面都有了一定的突破创新,高职院校以区域会展行业企业需求为导向,以“工学结合,产学合作”为理念,探索并实行“校企合作”的培养方式。如今,在数字化背景下艺术与科技的融合更加紧密,新的环境和技术的变革更需加强展示设计创新型人才的培养。

二、世赛商品展示技术项目观测点与展示设计人才培养方案的相关性

(一)世赛商品展示技术项目的技能要求

两年一次的世界技能大赛被誉为技能领域的“奥林匹克”。我国于2017年第44届首次参加商品展示技术项目比赛,并在2019年第45届世界技能大赛上获得该项目的银牌。

该赛项分为五大模块(见表1),选手需要根据要求在一个1.9m长×1.15m宽×2.4m高的橱窗空间里完成命题商品的展示,用时18小时[3]。

模块A调研分析:选手需要思考一个给定的时尚类商品橱窗,从设计师、品牌方、消费者等不同的视角全面剖析主题与展品信息。其中包括橱窗主题、产品市场调研、商品信息分析、目标群体的消费行为及愿望、潮流趋势分析等。此模块培养选手对主题信息的把握以及相关的分析、撰写、阐述能力。

模块B设计方案:选手根据模块A设计方案,绘制草图(手绘/AI)并展示。方案草图需体现思维推演过程,富有原创性。此模块培养选手的设计能力(思维推导)和方案呈现能力(手绘/AI等技能)。

模块C情绪版①、效果图与设计原理:选手从模块B的多个设计草案中选出最终方案,制作情绪板。要求根据设计原理清晰表达橱窗设计效果图、道具材料选择、色彩逻辑、主题关键词等,并利用PS/AI进行情绪版制作。此模块意在判断选手利用软件工具对设计主题的图像化呈现能力。

模块D安装准备:选手利用大赛提供的材料和工具,按职业标准进行橱窗的油漆施工和包裹等方案制作工作,做好施工时间计划表并展示在工作台上,按题使用精细材料进行创意设计制作。大赛对施工安全要求十分严格,在施工过程中裁判将对选手进行专业性的抽查评分,针对材料工具使用和操作规范等进行评判。此模块考察选手对装饰材料和操作工具的加工和使用。

模块E橱窗安装:最终设计的实体呈现。要求选手利用道具有效展示产品,并能够清晰地传递商品信息。道具上色专业,并有较好的视觉效果,有效地利用灯光,并整洁地完成施工。模块D和模块E是前期模块的执行,要求与设计方案完全一致,是最具有挑战性的环节。选手需熟练掌握装饰材料的特性、道具制作、油漆涂装、商品陈列、打光布景等施工技能,还需要有较好的体力,灵活的应变能力和沟通能力。

(二)商品展示技术项目与展示设计人才培养方案的相关性

1.我国高职展示设计人才的培养目标

当前,我国高职展示设计专业以输送地方展示设计人才为主要目标[4],培养以空间设计或传媒设计为主导的展示设计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在展览展示企业、商店卖场、广告装饰公司、品牌形象机构等从事展示空间设计、商业空间设计、陈设艺术、展示传媒设计以及策划、制作、营销、管理等工作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管理人员。

2.商品展示技术项目技能点与展示设计课程的对应关系

模块A中选手根据赞助商提供的品牌产品和要求,明确目标顾客,查找相关内容,进行主题解读,这些技能点可对应到对学生信息收集和信息处理能力的培养。高职院校展示设计专业的相关课程有“设计思维训练”“展示信息传播设计”“展示语言与传播”等。课程中可提供多样化的信息收集渠道,并筛选有效信息进行使用。

模块B类似于方案设计过程中的“头脑风暴”环节,选手快速形成多个方案并用图面呈现方案的演变过程。方案形成是通过设计思维训练逐渐培养的,相关课程有“创意设计基础”“展示道具设计”“会展空间设计”等;图面的呈现可以通过软件和手绘等技能类课程予以辅助,如“展示设计快速表现”“识图制图与CAD”“电脑二维表现”等。

模块C中的情绪板是一种设计方法论,用以指导设计方向,传递设计灵感与方案思路。这个方法论所建立的学生设计的思维方式,在展示设计的项目实践类课程中都有相应的训练。

模块D与模块E是设计的施工阶段,也是真正体现世界技能大赛技能精神的模块。复杂的工艺与道具的独创性制作,体现了职业的创新精神与探索精神。在校本课程“展示材料与应用”“展示工程技术”“展示工程实训”中有相关知识的学习,但在具体方案实施过程中所碰到的问题还需通过企业实践不断积累经验。

3.商品展示技术项目技能点与展示设计岗位技能的对应关系

商品展示技术项目的综合技能与展示设计职业岗位的技能要求基本一致,根据世赛商品展示技术项目的比赛模块总结出学生能力培养的四个方面,分别为统筹安排能力、信息调研能力、方案设计能力、项目施工能力。

统筹安排能力:选手需对比赛项目有全局统筹的能力,精准把控各个环节的转换,验收内容和施工执行等,这也是从业后设计管理岗位的基础内容。高职院校学生入职设计公司3~5年后,公司会根据员工擅长进行设计岗或管理岗的相应调整。

信息调研能力:选手收集并筛选海量信息,通过设计技法进行设计思维的表达。这是设计师的核心能力之一,随着设计职业生涯的发展,会形成具有设计师个人特点的思维模式。

方案设计能力:选手结合调研和实际施工的思考,选择最优解并展示出来,这也是实际工作岗位中设计师的主要职责。在调研中寻找设计方案的切入点,同时预估施工后所呈现的效果,用图纸语言传达方案信息。

项目施工能力:选手需熟悉材料的特性和工具的使用,最终实现设计方案。在实际职业岗位上也需要设计师熟悉装饰材料,才能预测最终的展示效果。

世赛商品展示技术项目是一项综合性很强的技能比赛,五个模块具有极高的关联性,比赛看似比拼有形的技能,实则比拼无形的思维。从商品展示技术项目技能点与展示设计岗位技能的对应关系来看,该项目基本符合当前展示设计岗位的技能要求;从商品展示技术项目技能点与展示设计课程的对应关系来看,高职展示设计专业的课程从表面上看能够与世赛环节相对应,但对真正的能力贯穿和项目落实还存在很大差距。

三、各国高校展示设计人才培养模式比较

世赛的国际舞台为职业人提供了全球比较和技能切磋的机会。在赛场上,各国选手的优异表现离不开院校对人才的培养。将我国与德国、荷兰、英国的人才培养方案进行比较研究,可见各国在展示设计人才培养上的优势。

(一)中德展示设计人才培养方案比较

德国在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中进行“双元制”职业教育。不管是从专业设置、学生入学,还是培养过程、职业输出,都依托于企业需求,全面将行业、职业、教学发展并线处理,培养目标明确。如德国瑞文斯堡大学(DHBW Ravensburg)根据会展设计知识的跨界性和市场岗位需求较少的特点,将会展设计设于工商管理专业下的“媒体设计”方向,不独立设置专业。在生源选择上,由委托培养的公司遴选,并在入学前与公司达成协议,根据公司需求培养符合企业岗位的学生。在3年的学习过程中,以行业的职位需求和职业技能作为培养目标,精准输出企业需要的人才。瑞文斯堡大学对专业人才培养的全过程由企业与国家职业院校共同进行,在6个学期的学习过程中,实行阶段分配的学习方式,即3个月的在校理论学习与3个月的公司实践学习交替进行6个学期。在课程设置上,由于岗位针对性强,能够根据工作顺序设置课程链,如对媒体产品进行概念、设计、实现和评估的全过程。

将我国职业院校与德国瑞文斯堡大学展示设计人才培养方案进行比较(见表2),不难发现德国的人才培养目标精准,企校联合对接市场,缩短人才成长周期,在世赛项目上也能表现出更强的职业认知度和操作能力。

(二)中荷展示设计专业课程设置的比较

荷兰最佳职业院校Nimeto Utrecht[4]是世界技能大赛商品展示技术项目首席裁判艾瑞克(Erika Scharff)所服务的学校,她指导的学生曾获得世界技能大赛10金、2银、1铜和3个国家最高奖的优秀战绩。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