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劳动教育研究的热点与构想
作者: 刘芳 薛栋
摘要:劳动教育是新时代背景下党对教育的新要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也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以2018年以来与劳动教育相关的CSSCI期刊论文为研究对象,运用CiteSpace软件进行文献计量分析,通过研读相关文献后发现新时代劳动教育的主要研究热点为基于历程回顾与重要论述的政策研究、学理基础与内涵认识的理论研究、体系建构与本土案例的实践研究。未来需从落实五育并举与五育融合的理念、构建横纵贯通的劳动教育体系、探索主体与载体协同发展的劳动教育实践等方面继续深化劳动教育研究,以推动劳动教育高质量、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新时代;劳动教育;五育融合;体系建构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23)02-0062-07
2017年10月,党的十九大报告以党的历史方位来界定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在报告中指出“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推进教育公平,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2020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明确指出要把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贯通大中小学各学段,贯穿家庭、学校及社会,与德智体美相融合,鼓励积极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劳动教育模式。2020年7月,教育部发布了《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指导纲要》),指出要以马克思主义劳动观为理论基础,应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具有必备的劳动能力、培育积极的劳动精神、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和品质。由政策指向可见,新时代的劳动教育深受党和政府的关注和重视,本研究利用CiteSpace软件对新时代劳动教育研究的相关文献进行计量统计,通过可视化分析来梳理发展脉络,发掘研究热点,提出未来构想,力求为推动我国劳动教育高质量、可持续发展贡献力量。
一、研究设计
本研究在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中利用“高级检索”功能查找文献,以“劳动教育”为主题词,将检索时间设置为2018年至2022年,在CSSCI期刊中对该主题进行精确匹配检索,经过筛选后得到有效文献446篇,生成Refworks格式导出文献题录等信息,形成本研究所需要的文献样本数据库。
将数据库文件导入CiteSpace.5.8.R3中,使时间跨度和检索时间保持一致,并将时间切片设为“1”,再对其进行可视化分析。最后生成两个主要的图谱,分别是关键词聚类图谱和关键词时间分布图谱,可以更加直观地分析新时代劳动教育的研究热点,更为准确地把握劳动教育的近期脉络和研究前沿。
二、研究结果分析
(一)共现分析
关键词是文章内容的高度凝练,也是核心观点的集中体现。词频分析就是分析关键词的频次,对于探究某一主题的研究热点有帮助,而关键词的中介中心性可以表征该关键词在整个网络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1]。本文将频次和中介中心性统一起来作为研究热点的判断依据,利用CiteSpace软件生成了关键词共现图谱,统计了频次和中介中心性排名前十的关键词(见表1)。中介中心性大于0.1且频次排名前十的关键词代表了新时代劳动教育的主要研究热点,其中“劳动教育”和“新时代”排在前两位,还包括“劳动”“高校”“大学生”“劳动精神”“立德树人”“劳动素养”。此外,“中小学”的出现频次排在第十位,中介中心性达到了0.09,接近0.1,也归入研究热点。
(二)聚类分析
为了使该主题的研究热点更为准确,借助Citespace的关键词聚类这一功能,经过阈值调试后生成关键词聚类图谱(见图1),其Q值为0.8282,大于0.3;S值为0.9016,大于0.5,说明结构显著,聚类合理。图1生成了10个聚类,各聚类的数值大小与所包含的文献量成反比。从该聚类图谱中可知,“新时代”和“劳动教育”是核心关键词,对其他关键词有着较强的辐射作用,且图中显示了每个聚类中代表性较强的关键词,这有助于准确把握研究热点。
(三)主题阶段分析
利用CiteSpace软件选择“Timezone View”界面生成关键词时间分布图谱(见图2),从分析关键词的分布情况可以把握新时代劳动教育的研究主题阶段,明晰研究方向。
由图2可知,“新时代”的研究关键词出现于2018年,开启了新时代劳动教育研究的新起点。这一时期的主题明确且丰富,学者们对劳动教育的关注度最高,这与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的讲话息息相关。综观主题热点,聚焦在劳动和劳动教育的内涵研究,结合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先从中小学劳动教育着手,同时强调价值观方面的引领,如“劳动观”“劳动精神”“劳模精神”,理论探讨和实践探索都有了初步成果。
2019年到2020年,劳动教育研究稳步发展。2019年主要研究高校与大学生的劳动教育,其中对体系建设、价值意蕴和实施路径的研究较多,实践层面则主要结合创新创业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探讨劳动教育的实施。同年,学者们也开始关注劳动素养和五育并举,以此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体现出劳动教育在全面培养教育体系中的重要地位。2020年主要研究大中小学的劳动教育。相较于过往的中小学阶段来说更注重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一体化建设,此外还结合了核心素养的目标建构课程体系,这一时期的研究从之前的五育并举走向五育融合,指出劳动教育对于培育时代新人的意义以及新时代背景下“以劳创新”功能的体现。另外也有学者从马克思的劳动思想中寻求启示,揭示劳动教育的异化问题。
2021年,劳动教育研究在延续以往成果的基础上深入推进。有研究者继续从马克思主义劳动观中追本溯源,有研究者从实施策略和教育评价中探寻出路,也有研究者在建党百年之际对教育方针进行了梳理,进一步厘清了劳动教育在政策方针中的演变,以此产生启示,推进新时代劳动教育的发展。目前,劳动教育仍是国家高度重视、学者密切关注、实践迫切需要、值得深入探索的热点话题。
(四)主要研究热点
结合关键词的词频、中介中心性、聚类结果以及关键词的时间分布图谱,并进一步研读相关文献,将新时代劳动教育的研究热点凝练为以下三个方面。
1.基于历程回顾和重要论述的政策研究
学术和政策相结合是方向之需,以提升研究之高度。当前已有诸多学者基于劳动教育政策的演进历程,总结经验特点,提出研究展望;也有学者与时俱进,就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劳动教育的重要阐述展开研究,以加深对劳动教育本质及其发展前景的认识。
一是在政策的历程回顾方面,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和党的百年华诞为节点标志,研究不同时期劳动教育政策的演进历程。学者们较多关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的劳动教育政策,并将其分为不同的发展阶段,大部分以建国初期、改革开放、21世纪之初和进入新时代为时间节点来划分,主要从劳动教育政策的演进特点入手或从政策的价值选择着眼,从中总结历史经验,思考当下启示,从而针对今后的发展提出多元化的建议和构想。在中国共产党成立百年之际,也有部分学者对劳动教育政策进行了梳理,由于时间跨度更大,此时的阶段划分比之前更具概括性,总体趋势和建国70周年的政策一致,但更强调和肯定党对劳动教育的领导。
二是在劳动教育的重要论述方面,以习近平总书记对劳动、劳动者、劳动精神和劳模精神等阐述为中心展开探析,以加强对新时代劳动教育观的深刻理解。主要从重要论述中的劳动教育的思想内涵、时代价值和文化底蕴等角度进行研究,学者大都从国家、社会和个人的维度对重要论述进行了分析,体现了国家层面对劳动教育价值引领的高度重视及准确把控,揭示了劳动教育自身的时代意义。
2.基于学理基础与内涵认识的理论研究
全面构建彰显新时代特征的劳动教育体系,深刻认识劳动教育的内涵,坚持正确的学理基础,是学术研讨之需。学者整体以马克思主义劳动观为学理基础,探究新时代劳动教育的深刻内涵。
一是强调将马克思主义劳动观贯穿始终,将其作为劳动教育的理论基石。马克思指出:“未来教育对所有已满一定年龄的儿童来说,就是生产劳动与智育和体育的结合,它不仅是提高社会生产的一种办法,而且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办法。”[2]对于劳动,我国的诸多学者也有着较为充分的学理认识,认为劳动是马克思主义劳动观、劳动价值观的逻辑起点,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基石[3]。此外,部分学者也在不断厘清劳动和教育的关系,有些研究者认为劳动就是实践,教育起源于劳动,教育的本质是劳动[4]。也有学者关注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劳动观带来的变化,认为该理论使劳动范畴得以发展,审视视角得以拓展,价值体系得以扩展,今后劳动教育的加强和改进将继续以此为指导[5]。
二是聚焦新时代劳动教育的内涵,以更加明晰劳动教育的目标和指向。对于劳动教育基本内涵的深刻领悟,有助于理论研究和实践反思。有学者指出劳动教育是以提升学生劳动素养的方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活动[6]。也有学者从分析新时代劳动教育内涵特征的视角,指出实践形态和实践路径方面的新要求[7]。对于内涵的明晰有助于明确劳动教育的目标。从众多关于劳动教育目标的研究中不难发现,其核心是形成正确的劳动价值观,提升劳动素养,促进学习者的全面发展。目标的内容主要是劳动观念的树立、劳动精神的培育、劳动习惯的养成以及必备劳动能力的锻炼。
3.基于体系建构与本土案例的实践研究
劳动教育的研究需要以更敏锐的问题触觉、更切实的实践动觉,扎根中国本土探索劳动教育,这是目标归宿之需。当前许多学者基于劳动教育的实践展开研究,主要从劳动教育的体系建构和本土案例着手,试图解决劳动教育所面临的现实问题。
一是在体系建构方面,围绕新时代劳动教育的实践路径探索、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一体化和课程体系建设进行研究。在实践探索上主要是劳动教育整体的实践路径研究,如从时代和未来着眼,与时俱进,对当今劳动教育观念进行诠释,对实践路向进行探讨[8];也有诸多研究聚焦在新时代高校与大学生劳动教育的实践路向上,如根据当前高校中存在的现象,从理念的创新、平台的拓展和机制的完善三方面提出构建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实践体系的思考[9]。在大中小学劳动教育一体化上主要是体系建构研究,如有研究者基于理论和实践问题,思考推进一体化建设的实施办法[10];在课程体系建设上主要是针对中小学课程的建构和实施。
二是在本土案例方面,借助西方经验、典型案例,探索本土化、校本化的劳动教育。在借鉴西方经验方面,有研究者从德国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改革中汲取经验,针对当前我国中小学劳动教育课程的实施困境提供改革思路,如需创新校内外劳动教育实践基地等[11]。在典型案例方面,有学者立足学校,以社会实践活动为载体,通过探索多层级的课程链,为新时代劳动教育长效机制的构建添砖加瓦[12];也有学者因地制宜,开展生态劳动教育的实践探索,为劳动教育的校本化开发出谋划策[13]。
三、新时代劳动教育的未来展望
(一)落实五育并举与五育融合的劳动教育理念
1.五育融合的出发点:以核心素养为桥梁,发挥整体的育人功能
落实五育融合的理念,推动劳动教育高质量、可持续发展,是新时代背景下劳动教育的新要求。政策上,从国务院到教育部、人社部,再到各省市的系列文件中均对五育融合提出了明确要求;学术上,研究者从对五育并举的关注到五育融合的提倡,体现了我国教育本土特色的发展,对推动教育改革具有重要作用。
以核心素养为桥梁,充分发挥中介作用,找准诸育的交集,是落实五育融合理念的出发点。首先,应以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为目标框架和育人导向。我国的核心素养是教育方针的具体化,也是五育融合关键要素的具体化。核心素养以培养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为目标,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包括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14],其中六大基本素养是德智体美劳整体育人要求的体现。其次,五育融合的关键是要素的融合,应分教育阶段找准融合要素,以最新颁布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和普通高中各学科的课程标准为遵循,明确不同阶段不同学科的核心素养内涵和要素。其中智育的核心素养体现在各学科的要求之中,以普通高中为例,在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了各科的学科素养要素。若要实现五育的共同目标——树人,关键就要确保各要素之间的有机融合。在马克思主义看来,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实现人全面发展的唯一途径。因此,新时代下的劳动教育应以劳动教育的核心素养框架为基础,融合其他各育的核心素养要素,充分发挥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的重要作用,力求各素养之间相互补充、相互促进,在不同情境中发挥整体育人的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