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利益相关者视角的高职在线开放课程共享策略研究
作者: 金萍女 戎成
摘要:从利益相关者视角讨论分析了影响高职在线开放课程共享的利益相关者因素及其利益诉求,提出在线开放课程利益作用模式。在此基础上借鉴信息扩散场模型,从课程生产者、课程共享环境、课程使用者三个利益构成要素群进行分析,提出协调课程生产者与共享环境之间、课程生产者与课程使用者之间、课程共享环境与课程使用者之间的利益关系,以及通过多元联动,实现各利益主体共建共享、协同发展的在线开放课程共享策略方案。
关键词:利益相关者;在线开放课程;共享策略
中图分类号:G7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23)02-0080-06
2001 年,麻省理工学院(MIT)将MIT教学课件发布到互联网上,供全世界师生免费使用,开启了“知识公益,免费共享”的新时代。2008年,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作为一种全新的在线开放教育资源课程及教学模式应运而生。2011 年,教育部组织开展国家级精品课程建设项目,至2020年疫情期间,全国参与线上学习的学生23亿人次,开出在线开放课程1226万门次[1],带动教育信息化从1.0时代进入2.0时代。作为引领教育现代化的有效途径和重要支撑,教育信息化的发展水平与新时代教育高质量发展的要求仍存在较大差距。
一、在线开放课程共享现状分析
当前,开放共享、协同创新、可持续发展的教育理念已经深入人心,作为实现教育公平和推进终身教育的优质教育资源建设成为实现教育信息化的必由之路。在线开放课程是教育资源建设的核心,受到了各级教育管理部门和学校的高度重视,在线开放课程的有效共享更是新时代教育教学改革的重中之重。
(一)在线开放教育运动发展概况
在线教育是促进教育资源共建共享、扩大优质教育资源受益面、实现教育强国的重要手段。教育部积极引导互联网企业开发建设各种类型的在线开放课程运行平台,在教育部倡导下,全国范围内开放教育平台众多,如中国大学MOOC、网易公开课等。大量地方高校在省市级教育部门指导下积极推进在线课程的开放与共享,如浙江省高等学校在线开放课程共享平台,全面开放MOOC+SPOC平台功能,免费为省内高校快速提供学校入驻、教师建课与开课、学生课程学习等服务;重庆高校在线开放课程平台通过平台提供在线课程资源使用、校级空间使用、课程运营与监测服务,包括平台建课、开课、跨校课程互选、线上技术支持与指导等;安徽省网络课程学习中心平台(e会学)提供快捷上手指南,方便教师随时开课。总体而言,开放教育理念得到了普遍的认同,教育资源覆盖面大幅扩大,教育鸿沟逐步缩小。
(二)在线开放课程共享存在的问题
当前,在线开放课程的效用还未能得到充分实现。大量研究表明,在线开放课程共建共享存在现实困境。有学者对开放课程的共享传播现状进行调研发现,被调查的1125份学生问卷和171份教师问卷中,仅占39.8%的教师和27.2%的学生认为已建课程教学实用性好,61.4%的教师和56.2%的学生认为课程共享、重用及复用率都很低[2]。笔者调查了2022年春季学期某省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平台105门高职类省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发现,学员数量在10 000人以上的仅2门课程,5000~10 000人之间的为0,1000~4999人之间的12门,500~999人之间的16门,500人以下的75门,占71.5%,见表1。同时调查了263门本科省级线上一流课程发现,学员数量10 000人以上课程为0,5000~10 000人之间的1门,1000~4999人之间的29门,500~999人之间的27门,500人以下的206门,占78.3%,见表2。
可见,3/4左右的精品在线开放课程主要用于校内小范围使用或少量外校共享,当前数字资源、优秀师资的有效互通共享与教育信息化的要求还存在较大差距。笔者认为,在线教学课程共享的弱化,一方面缘于我国在线开放课程建设的利益主体地位缺失或偏颇,如教育部统筹规划政策性文件规定课程建设标准、建设数量、评价机制和经费投入等事项,省级教育主管部门、高等院校、教师对课程建设的主动权较弱;另一方面是各利益主体利益指向的错位,教育部建设在线课程旨在实现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省级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希望提升省级教学水平,打造区域教育品牌;高等学校希望争取省级和国家级开放课程荣誉提升学校知名度;课程开发教师则希望通过课程建设获取荣誉、地位和经济回报。
因此,有必要从利益相关者的视角审视相关群体的能力、责任和利益诉求,并以此为依据协调多方利益,制定资源共建共享机制,通过联合办学、共同发展等多元联动方式实现课程优化配置和整合,通过课程资源跨校、跨区域共享,实现在线开放课程建设、管理与应用的可持续和均衡发展。通过建立有效的、区域范围内在线开放课程资源整合机制、知识共享机制,推动高等学校逐步形成自主发展力,提升区域教育教学质量,并最终实现优质教育资源传播共享。
二、在线开放课程的利益相关者确定及利益诉求分析
(一)利益相关者一般理论
利益相关者概念发源于管理学,是指能够影响一个组织目标的实现或者能够被组织实现目标的过程影响的人。后来,利益相关者理论被广泛应用于其他领域,如政治、经济、环境、教育等。然而,有学者认为该定义过于宽泛,因为从实际情况来看,几乎所有的社会个体和群体都会或多或少影响一个组织或者被组织影响,因此把他们全部考虑在内显然是不现实的。在利益相关者理论中,由于不同类型的利益相关者对企业决策能够产生不同的影响,且影响程度也存在明显差异,因此,对利益相关者的认定及其属性的把握成为核心问题,这需要对利益相关者类型进行明确的划分。
(二)确定在线开放课程利益相关者
通过对在线开放课程建设和应用的相关研究和报告内容进行分析,借鉴刘梦蓉等的研究结论,认为开放教育资源的利益相关者主要由国际组织、政府部门、公司企业、学校、出版社、资金赞助方、图书馆、分享资源的个人和使用者等9类群体组成[3]。鉴于本文主要研究国内的开放教育资源共享问题,因此剔除国际组织一项利益相关者。同时,因当前在线开放教育资源主要由政府部门和学校提供,因此剔除资金赞助方一项利益相关者,结合当前在线开放教育资源建设实际情况,本文涉及的利益相关者主要由7类组成:教育部、教育行政部门、高等学校、公司企业、在线课程开发者、在线课程使用者、公众媒体。
1.教育部
在线开放教育资源作为促进教育公平、提升教育质量、发展终生教育的有效手段,得到了国家教育部的高度重视。如我国国家精品课程、精品开放课程项目由教育部发起,各省级政府部门、省级教育厅积极响应,极大地促进了国内在线开放教育资源的建设与使用,政府部门是资源建设的主要投资方。
2.教育行政管理部门
各省市教育厅教育局等地方教育管理部门统筹协调区域内教育教学的改革与发展,负有监督管理责任。
3.高等学校
在线教育初期,教学资源的开发者主要是世界顶级的高等学府。随着开放教学资源运动在全球范围的不断推进,各国高等学校、职业教育学校也加入开放教育潮流,使得在线教育几乎覆盖整个教育圈,学校已然成为开放教育资源建设的主力军。
4.公司企业
对高等学校和职业院校而言,产学研合作交流是学校发展的必由之路。随着越来越多的企业公司与学校建立深度合作关系,教学资源的定制及提供运行平台也成了企业参与教育的途径之一,也是其追求商业利益的有效手段。
5.在线课程开发者
对院校而言,在线课程开发者就是教师,他们投入大量精力和时间开发课程,进行课程资源的建设和生产,并使课程在开放平台运行。在课程运行中,负有课程质量管理的重要责任。
6.在线课程使用者
作为在线教学资源的服务对象和目标群体,他们的诉求是其他所有利益相关者最重视的要素。因此,资源开发和建设者需要了解课程使用者的诉求,并以此为依据调整资源的内容和质量,以提高使用者的用户体验。
7.公众媒体
作为在线开放课程的传播渠道,具有保存、整理和传递开放教育资源的的功能,在把关教育资源质量、避免版权纠纷、推广在线资源方面具有特殊责任。
(三)分析利益相关者利益诉求
以上7类开放课程的利益相关者来源可概括为生态利益、经济利益和社会利益三个利益诉求类型。其中生态利益是指政府部门和教育行政管理部门为了指导教育改革的发展方向提出的一系列发展战略和实施规划,其他相关利益者在此基础上开展的全生态链的系列任务和活动。经济利益是指在政策和任务驱动下,各利益相关者获得的经济收益。社会利益是指与此相关的一定社会群体所获得的一切事物,包括信仰、态度、声誉、发展等,体现了社会价值的实现,见表3。
三、在线开放课程共享的利益作用模式和策略模型
将在线开放课程建设和共享看做一个系统,其利益作用模式可以认为是系统中各利益相关主体之间不同利益诉求的相互作用方式和满足程度。共享策略模型作为利益作用模式在实践层面的具体应用,不同利益主体和不同作用模式纵横交错融合形成立体化的共享发展系统。
(一)在线开放课程利益作用模式分析
不同利益相关者其利益诉求不尽相同,图1展示了三种类型的利益作用模式,单轮驱动模式、双轮并进模式、三轮协同模式。单轮驱动模式是指主体以单一利益驱动力为主进行资源建设和分享,如完全依靠管理部门下达任务模式,或完全以经济利益为目的等;双轮并进模式指社会利益、经济利益和生态利益两两组合形成合力进行教育资源的开放共享;三轮协同模式是指集合所有利益因素,协调利益相关主体之间的关系实现效益最大化,最后形成互利共赢的格局。
(二)在线开放课程共享的策略模型分析
在线开放课程借助信息技术和教学平台,形成一个主体(群)对另一个主体(群)的关系,从信息学角度来讲就是共享了信息资源,实现了信息扩散和互通,带动了整个知识生产的增值。本文借鉴信息扩散场模型,将在线开放课程作为信息源,将共享过程视作信息从信息源扩散传播至信息接收者,同时由信息接收者扩散和反馈至整个信息空间的过程。从在线开放课程利益相关者分析表获知,信息生产者、信息共享环境、信息使用者是影响在线开放课程(信息源)共享的利益相关者因素。这些因素组成的共享系统互相关联、互相作用并执行特定功能。信息生产者即开放课程生产者,主要决定共享过程的存在和发展,以及共享课程的数量和质量。信息使用者即开放课程使用者,影响共享过程,决定共享课程的共享速度、质量和范围。信息共享环境即课程共享环境,作为媒介和载体,在整个共享过程中起着桥梁作用,只有通过平台环境搭建,才能实现信息扩散和共享。(见图2)
除以上三类内部因素,在线开放课程的共享传播还受到外部动力的推动。外部动力来源于外部环境对共享系统的作用,一般理解为一定社会环境的制约,存在干扰可能,只有对信息资源进行及时沟通反馈才能降低干扰,进一步推动资源的共享传播。内外部双方共同推动在线开放课程在网络空间的传播共享。
四、在线开放课程共享的策略方案
(一)公益与市场结合,协调课程生产者与共享环境之间的利益关系
教育部明确指出,课程公共服务平台应坚持公益服务为基础,引入竞争机制,采取“高校主体、政府支持、社会参与”的方式,同时保障公益性和市场性。我国在线开放课程以政府、教育主管部门为主导,提供经费支持,高等学校申请经费开展评审遴选,教师按申报要求组织课程开发和建设的自上而下的模式进行。政府和教育部应承担起政策制定、资金支持和宏观调控工作,建立政府投入长效机制,实现教育资源共享的可持续发展;省级教育行政管理部门负责规划区域课程资源建设,实现彰显区域教学特色、提高区域教学质量的目标;高等学校和教师应在有经费支持的情况下,主动推进教学模式改革、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的提升,全面丰富在线课程资源,实现满足学习者需求的目标。同时,课程生产者和共享环境平台各利益主体应建立奖励和激励机制,加强共享课的统筹规划、协调建设与管理,改变以申请项目、获得奖项和荣誉为目的方式,鼓励规范而专业的商业运作方式,由专业的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对课程进行管理、维护、更新及再生,对高质量授课教师予以精神和物质奖励,建立由商业资本推动,高校和企业联合设计、开发课程的制度,提高在线共享课程建设的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