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班工坊促进东非国家工业化发展的影响机制与实践路径研究

作者: 云蔚 张媛远 李炜婷

摘要:鲁班工坊是中国职业教育的国际品牌。建于东非国家的四所鲁班工坊在培养技术技能人才、促进东非国家工业化发展方面有着重要意义。鲁班工坊通过提高劳动生产率、促进知识流动与技术溢出、调整劳动力结构、培养工匠精神促进东非国家的工业化发展。以鲁班工坊核心要义为理论基础分析实践路径,根据“平等合作”原则,双方对彼此的认同为促进东非国家工业化提供保障;根据“优质优先”原则,中国与东非国家分享高质量职业教育成果和技术;根据“强能重技”原则,人才培养推动东非国家产业结构调整;根据“产教融合”原则,中资企业助力东非国家产业链升级;根据“因地制宜”原则,专业布局对接东非国家工业化战略,完善东非国家职业教育体系。

关键词:鲁班工坊;东非国家;工业化;职业教育国际化

中图分类号:G7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23)07-0005-06

工业化是关系到非洲未来发展的核心问题。《2063议程》等非洲发展战略均清晰地指出工业化是经济持续增长、创造就业和实现其他发展目标的重要基础。根据非洲发展银行发布的“非洲工业化指数”,2010到2019年间,有37个非洲国家的工业化水平得到提升。但横向比较,非洲工业化水平仍较为落后,非洲制造业产出占全球份额还不到2%①。工业化需要职业教育提供专业技能人才。尽管非洲在基础教育普及上取得了一些进步,但仍缺乏获取职业教育的通畅渠道,造成熟练劳动力的供给与需求之间存在着较大差距,而且这个差距还可能随技术变革进一步扩大。

中非合作源远流长。助力非洲实现工业化是《中非合作2035愿景》的重要合作领域。作为愿景首个三年规划,“九项工程”特别在“能力建设”方面提出,中国将“实施‘未来非洲——中非职业教育合作计划’”“中国将继续同非洲国家合作设立‘鲁班工坊’”,为中非职业教育合作指明了方向。鲁班工坊是中国职业教育的国际品牌。2018年9月3日,习近平主席在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上宣布,将在非洲设立10个“鲁班工坊”。截至2023年3月,中国已经在11个非洲国家建设了12个鲁班工坊。鲁班工坊弘扬“工匠精神”,共享中国职业教育经验与方案,架起促进中非人文交流、民心相通的桥梁。不仅如此,鲁班工坊服务“一带一路”倡议,促进国际产能合作[1],为当地产业和经济发展贡献高素质的人力资本和先进的技术支持,推动非洲国家的工业化进程。

本文试图从影响机制与实践路径两方面回答“东非鲁班工坊如何促进所在国的工业化进程”这一问题。对此问题的研究有助于更好地发挥鲁班工坊在“一带一路”倡议下促进所在国工业化进程的作用。本文将研究对象聚焦于东非国家的鲁班工坊,是因为非洲的第一个鲁班工坊就建于东非国家吉布提,东非国家的鲁班工坊都高质量地对接所在国、东非地区甚至非洲的工业化战略,且四个东非鲁班工坊所在国的工业化进程在非洲范围内的增速位于前列。

一、文献综述

在职业教育对工业化的影响研究方面,大量文献证实了职业教育对中国经济增长和工业化进程的促进作用[2],但也有学者发现这种促进作用并不明显[3]。在理论层面,满足劳动力市场的需求被认为是职业教育促进经济发展的主要机制[4]。具体来说,肖龙和陈鹏提出职业教育主要通过技能人才培养、劳动力资源配置、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科学技术转化应用以及精神文化的科学转化等机制促进经济发展[5]。

在中非职业教育合作与工业化关系的研究方面,现有文献认为中非职业教育合作紧密对接非洲国家产业发展对技能人才的需求,提升非洲人力资本的质量,促进非洲青年劳动力就业[6];向非洲传播了中国生产技术[7];推动中国职业教育标准在非洲国家的落地,完善非洲国家的职业教育体系[8],最终促进非洲工业化进程和经济发展。政府、国内院校以及中资企业均发挥了重要作用[9],尤其“走出去”的中资企业产教融合的实践是中非职业教育合作的优势与亮点[10]。

鲁班工坊的相关研究以吕景泉的研究成果为主线,有着清晰的脉络和不断丰富的内容,包括从2015年至今的10余部著作和30余篇期刊论文。这些文献聚焦鲁班工坊的核心内涵、国际话语、模式体系、标准策略的理论与实践层面,理论紧扣实践,二者互相促进,充分体现了鲁班工坊“实践探索—理论研究—经验总结—模式推广”的内在逻辑[11]。其他学者对于鲁班工坊的研究领域涉及核心要义[12]、国际品牌建设与国际影响力[13]、文化分享与话语体系[14]、专业课程国际化[15]、国别研究[16]等方面。

综上所述,现有文献对于职业教育对经济增长与工业化的促进作用、中非职业教育合作的研究较为丰富,但是对于中非职业教育合作对非洲国家经济影响的研究较少。自鲁班工坊成为服务“一带一路”的重大国家行动以来,相关文献层出不穷,但是鲜有聚焦于鲁班工坊促进所在国工业化的研究成果。

二、东非国家鲁班工坊布局

非洲东部至今已建成4个鲁班工坊,分别位于吉布提、肯尼亚、乌干达和埃塞俄比亚,揭牌时间集中于2019年至2022年,专业设置以工科专业为主,辅以商贸、物流专业,服务层次从中等职业教育到专业硕士[17]。

吉布提鲁班工坊于2019年3月28日揭牌,中方院校为天津铁道职业技术学院、天津市第一商业学校,外方院校为吉布提工商学校,中方合作企业为中国土木工程集团有限公司;以中等及高等职业教育为主体,建有4个专业,分别为铁道工程技术、铁道交通运营管理、商业贸易、物流服务与管理。

肯尼亚鲁班工坊于2019年12月14日揭牌,中方院校为天津城市职业学院,外方院校为肯尼亚马查科斯大学,中方合作企业为中国华为技术有限公司;以本科工程教育为主体,建有云计算与信息安全专业。

乌干达鲁班工坊于2020年12月10日揭牌,中方院校为天津工业职业学院,外方院校为埃尔贡乌干达技术学院,中方合作企业为天唐集团;以本科应用技术教育为主体,建设专业为黑色冶金技术、机电一体化技术。

埃塞俄比亚鲁班工坊于2021年4月28日揭牌,中方院校为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外方院校为埃塞俄比亚技术大学;以本科工程教育为主体,建设专业为机械制造、电子与信息通信、电气-电子技术。

三、鲁班工坊促进东非国家工业化发展的影响机制

人力资本理论认为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教育投资是提高人力资本的最主要手段。职业教育因其与产业的密切关系,也直接影响着工业化所需的人力资本。东非国家工业化进程刚刚起步,对技能人才的需求呈放大趋势。结合人力资本理论,鲁班工坊通过五种机制促进东非国家的工业化发展。

(一)生产率提高效应

鲁班工坊的核心目标是培养适应所在国经济社会发展所需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18],为所在国积累高质量的人力资本。随着劳动力生产技能的提升,个体劳动生产率不断提高,形成一定规模之后,宏观的要素生产率也将得到提高,从而提升一国的工业化水平。

(二)知识流动效应

鲁班工坊通过提高人才技能水平促进了知识从中国到所在国的传播和扩散,并带去了两方面的益处。一方面,无论是理论课堂与实践环节所传授的知识,还是前沿教学设备中所物化的先进技术,都成为企业创新的基础和源泉,从而提高所在国创新能力和科技水平。另一方面,鲁班工坊促进前沿技术在所在国不同地区、不同行业的普及应用,提高工业化水平。

(三)技术溢出效应

根据国际技术溢出相关理论,进口产品和外商直接投资可能为东非国家带来正外部性的技术溢出,提高知识存量和研发水平[19],推动技术创新。人力资本是影响技术溢出效果的重要因素。鲁班工坊提高人力资本对进口产品和跨国公司先进技术与管理经验的模仿、消化和吸收能力,有利于东非国家提高自身的创新能力和生产率。中资企业在其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中资企业参与鲁班工坊后,受益于订单培养等产教融合模式,有机会雇佣更多高素质的本土员工,这将大大促进中资企业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在本地的传播,加强了技术溢出的效果。

(四)产业结构调整效应

工业化需要产业结构的升级和调整。东非国家现有劳动力结构与产业结构调整方向存在矛盾,需要劳动力在不同产业部门之间重新进行资源配置。职业技术从业人员的入行和转岗具有一定的“黏性”,导致劳动力结构的调整滞后[20],这种滞后性或将制约产业结构的升级。鲁班工坊所设专业具有显著的导向性,紧扣所在国发展目标和产业政策,培养符合工业化发展方向的技能人才,弥补所在国人才需求上的短板,从而推动产业结构的升级。

(五)工匠精神效应

工匠精神是鲁班工坊的核心特质。鲁班不仅是中国劳动人民伟大智慧的象征,也代表着精湛高超的技术技能、精益求精的职业素养和精进创新的精神品格[21]。鲁班工坊在传授知识和技术的同时“润物细无声”地弘扬着工匠精神和鲁班文化。精湛高超的技术技能提高了劳动者的素质,尤其是专业技术技能的提升,有利于产品标准和精细度的提高,促进产品质量的提升;精益求精的职业素养培养了劳动者热爱事业立足本岗的工作态度和敬业乐群的职业精神,使劳动者自身产生对职业和社会地位的认同感,提升工作效率;精进创新的精神品格有助于技能人才追求突破、追求创新,通过改进工艺、提高生产率或创造新产品,推动技术进步。

四、鲁班工坊促进东非国家工业化发展的实践路径

鲁班工坊项目建设坚持五项基本原则,即平等合作原则、优质优先原则、强能重技原则、产教融合原则、因地制宜原则。这五项基本原则也是鲁班工坊促进东非国家工业化发展的五个实践路径。

(一)平等合作:合作双方对彼此的认同为促进东非国家工业化提供保障

鲁班工坊在东非国家的建设基于对彼此的认同和信任,尤其是外方对于中国职业教育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有力有效作用的认同[22]。这为鲁班工坊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保障,也是中国分享职业教育经验促进东非国家工业化的前提条件。以埃塞俄比亚鲁班工坊为例,中外院校有着悠久的合作历史,建立了深厚的认同与信任关系。正因如此,时任埃塞俄比亚教育部职业教育副部长在访华时特别提出,希望中国的援教老师再次回到埃塞俄比亚[23]。

(二)优质优先:中国与东非国家分享高质量职业教育成果和中国技术

鲁班工坊为东非国家提供了“优质”的国际化职业教育资源。中方“优先”选择国际合作基础好的校企合作项目,并“优先”选择国际化水平高的优势专业、优质课程等,“优先”分享符合合作方需求的技术装备,保证鲁班工坊的质量和品质,向东非国家传播中国技术。

吉布提鲁班工坊的外方院校吉布提工商学校由中国援建,隶属于吉布提教育部,是该国办学规模最大、质量最优的职业院校,中方院校天津铁道职业技术学院也有着丰富的国际化办学经验,已为亚吉铁路、坦赞铁路培养了750余名铁路人才[24]。乌干达鲁班工坊外方院校埃尔贡乌干达技术学院历史悠久,隶属于乌干达教育和体育部,是乌干达五所提供工科课程的公立高职院校之一,中方院校天津工业职业学院的钢铁智能冶金技术专业是中央财政支持的重点建设专业。埃塞俄比亚鲁班工坊外方院校是在中方援助下成立发展起来的职教师资培养院校,中方院校是中国最早建立的职教师资培养院校——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简称天职师大),两校在诸多方面开展了扎实深入的长期合作,其鲁班工坊的专业建立在天职师大的传统优势学科机械工程、自动化与电气工程、职业教育学之上。

(三)强能重技:人才培养突出实用性,推动东非国家产业结构调整

鲁班工坊专注于“技术技能”,其核心是技术应用、技能训练和工程实践[25]。在技术装备的分享输出方面,鲁班工坊强化工程实践创新项目(EPIP)等优秀教学模式的应用,遴选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国赛)装备。埃塞俄比亚鲁班工坊带领学生走进大赛训练基地锻炼实操能力。正因鲁班工坊具有与国赛、国际性竞赛标准接轨的装备,因此完全具备组织国际(全国)邀请赛、对抗赛和技术技能切磋交流的条件。天职师大组织世界技能大赛中国研究中心专家团队指导埃塞俄比亚鲁班工坊承办埃塞俄比亚各级技能大赛[26],探索组织两国国际邀请赛的工作机制,合作开展世界技能大赛赛事研究[27]。在参加大赛方面,乌干达鲁班工坊邀请埃尔贡乌干达技术学院师生参加天津高职高专机电一体化技能比赛、工程实践创新比赛和京津冀炼钢模拟比赛。埃塞俄比亚鲁班工坊积极组织骨干教师和学员参加2021年世界机器人大赛锦标赛、2022年中非(埃)大学生工业机器人技术应用友谊赛、2022年世界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并获得佳绩。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