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专修学校质量保障与提升策略研究

作者: 刘丽娟 陈川

日本专修学校质量保障与提升策略研究0

摘要:随着日本社会及其产业结构进一步加速转型,日本力求在“少子高龄化”和“灵活就业”时代加快职业学校改革,以适应日益频繁的人才流动和产业更迭对职业人才培养的新要求。为此,专修学校作为日本职业人才培养的中坚力量,其课程标准和培养目标也不断升格,通过导入职业实践专门课程、应用先端数字技术、培育地域性专门人才、促进社会人职业再教育、以及加强专修教育传播等举措提升专修学校质量,取得了一定成效。揭示日本专修学校结构性保障的新动向,探讨其保障学校质量与提升水平的新举措,对我国深化职业教育改革,开拓跨地域协作以及打造中国特色职业教育体系具有一定借鉴意义。

关键词:日本;职业教育变革;专修学校;地域专门人才;数字化应用

中图分类号:G7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23)07-0084-07

日本《学校教育法》规定,专修学校是以“培养职业学生工作或实际生活所需技能,以及提高他们文化水平”为办学目标的学校。其中,设置专门课程的专修学校被称为“专门学校”,设置高等课程的专修学校被称为“高等专修学校”,设置一般课程的学校统称为专修学校[1]。专修学校作为日本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提供实用的职业和专业技术教育在职业人才培育、实务训练以及产业振兴方面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近年来,日本专修学校的办学层次和人才培养标准均在发生变革,如向上新设“专门职大学”以应对就业市场对专修学校学生存在学历偏见的困境,满足职业学生迫切需要提升学历的愿望;向下调整人才培育重心,着重培养“地域性职业人才”以促进地方产业经济发展。在这一变革趋势下,专修学校既要迎接产业结构加速转型对人才培养标准发生变化的外部挑战,又要调整学校内部课程标准和教学目标,填补地方企业人才的内部缺口,因此,贯通中央、地方、学校和企业的职业教育协作生态是专修学校质量改进的重心。为此,文部科学省专修学校教育振兴办公室协同地方教育委员会,对专修学校进行了新一轮改革。

一、日本专修学校改革的动因

21世纪以来,日本政府认为,随着人工智能(AI)等为代表的新兴技术的高速发展,人类社会将继狩猎社会(Society 1.0)、农耕社会(Society 2.0)、工业社会(Society 3.0)、信息社会(Society 4.0)之后,迎来了智能化社会(Society 5.0)[2]。在智能化社会,日本的产业结构进行着数字化转型,原有的低端劳动力将被智能机器人所替代,产业界所需要的职业人才将从技术含量低、不需要经过较高技能培训即能从事相关工作的劳动力转向具备创造力、融通力以及能够进行职业反思和未来规划的新型职业人才,而日本专修学校原有的质量标准和人才规格已经无法满足产业界对新型职业人才的期待。具体而言,从专修学校内部发展和面临的社会环境来看,对其进行改革主要有以下三大原因。

(一)调整内部定位、提升学校吸引力的需要

随着日本雇佣形态的转变,相较就业道路单一的“专门职”员工,日本企业近年来越发青睐综合大学毕业的“综合职”员工。如图1所示,2001年以来,日本短期大学与本科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率不断飙升,一度超过了专修学校毕业生的就业率;相反,2015年以来,专修学校毕业生的就业率连续6年下降,使得专修学校毕业生原有的就业竞争优势被极大消减[3]。究其原因,造成专修学校学生就业率滑坡的重要原因在于学校在产业变革的时代尚未找准自身定位,无法满足产业社会转型对人才的新期待。

一方面,专修学校无法回应学生提升学历的诉求,逐渐缺乏校际竞争优势,社会认可度下降。在以学历为尊的日本社会,民众普遍认为专修学校毕业生是被本科大学选拔淘汰的“劣等生”,因而对专修学校学生持有一定的学历偏见和刻板印象[4]。而随着日本高等教育的普及,2014年,包括高等职业教育在内的高等教育普及率达到了80%,在本科大学和专修学校的选择上,大部分学生偏向选择学历水平和就业认可度更高的本科大学,加上少子高龄化社会导致的学生人数缩减和专修学校就业率下降的双重打击,专修学校在生源竞争上不再具有明显的优势。2017年,高中毕业生进入专修学校的比例降至16.2%,而进入本科大学的比例上升至49.6%,差距进一步拉大[5]。

另一方面,专修学校原有的课程大多局限课堂教学,学生企业实习机会不足。尽管专修学校的定位是培养职业型人才,但专修学校的教学大多局限于课堂教学,缺乏现场实习和积累社会经验的实践环节。福冈大学植上一希教授在针对专修学校学生就业实况进行调查时发现,大多数学生反馈:“职场和学校截然不同,由于缺乏实践和实习,在职场上难以立足”[6]。除此之外,现有的职业课程过于强调专业技能,忽视职场更为需要的沟通、理解、协作和交际等非认知能力也被学者所诟病。

(二)回应职业教育数字化转型的要求

2018年,文部科学省出台《2018年以后的学校信息环境改革方针》,并制定了《面向教育数字化改革的五年计划(2018—2022)》,明确指出“要为每所学校配置使用计算机和信息通信网络等信息手段的必要环境,并加强学生适当利用这些手段进行的学习活动”[7]。事实上,数字化转型也成为日本当代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

专修学校作为以培养社会所需要的职业人才为宗旨的学校,决定了其自身发展必须与日本产业结构的数字化转型密切联结,在课程设置、教学设备以及教学开发等方面需要加快数字化变革。文部科学省数字教育改革委员会2020年发布《数字化教育推进计划》,指出“专修学校必须具备职业变化的敏感度,通过导入数字设备、开发数字教学以及实施编程教育等举措成为职业教育数字化转型的前沿平台,回应职业教育数字化转型的要求”[8]。为此,文部科学省从2020年开始实施针对大学、短期大学和专修学校的“增强数字化大学和职业教育的推进计划”(A Plan For Universities/Colleges Aiming For a Smart-Campus Through Digital Transformation,简称Plus-DX)[9]。Plus-DX计划通过专修学校的教育设施,开发信息职业课程以及更新专修学校的实践培训,进而加速培养推动日本工业数字化和高附加值的高度专业化人才,最终打造出一批数字化的“智能专修学校”。

(三)适应人才培养重心向地区下沉的战略规划

近年来,由于日本年轻劳动力和高层次人才向中心城市聚集,因此地方缺乏足够的人力资源,导致地方经济和产业发展受到严重阻碍。为了改变人力资源的地域性分配不均,激发地方经济活力,2015年,日本政府颁布《城镇、人民和就业创生综合战略》,明确指出:“为了激发地方产业经济活力,各地方公共团体应该结合地区产业特色,从紧缺人才缺口出发,构建地域核心人才培养网络,培养能够牵引地方经济发展的专门职业型人才”[10]。这意味着日本职业人才培养政策逐渐向地方倾斜,更注重结合地方的产业特色和经济需求,针对性地利用职业教育体系培养地域性特色人才。

专修学校作为日本职业人才培养的“桥头堡”,被定位为地域性职业人才培养的重要平台。2017年开始,为了提高专修学校的人力资源开发功能,提供适应产业结构变化和各地区需求的实用职业教育,加强专修学校作为支持地区产业发展的核心人力资源开发机构的作用,文部科学省综合教育政策局专修学校振兴处实施了“专修学校为地区产业开发核心人力资源的项目”[11]。该项目以专修学校为主要平台,通过学校与当地产业界的协作,着力构建“产官学”协同一体的区域型人才培养体系,推动专修学校制定针对地区产业发展的教育计划和特色职业实践课程,编制有效的产学合作教育实施指南,并根据地区经济产业特色建立中长期人力资源开发咨询体系。目前,该项目仍然处于试点阶段,面临学校覆盖面不足、与当地企业和产业合作的路径不清晰等诸多痛点。

二、日本专修学校质量提升的优化举措

为了保障专修学校的教学水平,提升其向产业输送的职业人才质量,日本政府采取多项措施来优化专修学校的制度框架,包括在各级专修学校导入职业实践专门课程、应用先端数字化教学技术、培育地域性核心人才以及开展社会循环教育等四个方面的内容,如图2所示。

(一)课程编制——导入职业实践专门课程

2013年,日本中央教育委员会决定在部分专修学校试点“职业实践专门课程”先导的构想,以促进学生获得实用和专业的知识、技术和技能。2015年,文部科学省重申职业实践专门课程的必要性,规定职业实践专门课程的修习时间为2年以上,学生在原有1 700个学时(1学时约为45~50分钟)的“综合授课”之外增加62个学时的“特定实践课程”[12]。此外,2019年以来,文部科学省还在职业实践专门课程中增加了教师专业研修和产学官协作网络,以提高专修学校的办学质量。职业实践专门课程作为专修学校从理论化教学转向实践性教学的重要跨越,主要包括以下特征。

一是紧贴市场的职业需求编制实用性课程。职业实践专门课程要求专修学校需深化与企业之间的合作,构建校企协同一体的组织框架,包括成立由企业和产业团体为委员的课程开发委员会,共同改进和开发专修学校已有的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如日本工学院平面设计学科的课程编制委员会名单包括印刷工业协会副会长、三本旗合同会社长、工学院院长以及平面设计科科长,兼顾了学校与企业专家的融合。此外,学校也会邀请企业专家担任学科讲师,通过学校教师和企业讲师之间的交流,共同确定课程大纲[13]。

二是支持学生进入企业现场。新的职业实践专门课程着重提升学生的现场实践能力,增加学生前往企业实习的时间。文部科学省“强化职业实践教育的先行试案”明确提出,专修学校应和企业签订有关学校教学和学生评价的联合培养协议。一方面,激励学生走出校园,借助企业实习来强化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和专业实践能力;另一方面,促进企业走入课堂,通过扩大企业专家的任课比例,加强职业课程中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

三是依托教师在职研修,提高教师实务指导力。“强化职业实践教育的先行试案”指出,教师是职业实践课程的实施主体,着力提高教师的职业实践能力对推动专修学校课程改革至关重要。其中,积极活用企业人才开展教师研修是提升教师职业实践能力的重要举措,如日本电子专门学校动漫专业会邀请动漫制作公司的人员为学科教师举行有关构图技巧、CG动画制作等研修课程[14]。除此之外,专修学校还聚焦课程评价体系,通过开展学校内部的自我评价和校外机构的第三方评价,科学评估职业实践课程的实施效果。

(二)数字转型——应用先端数字化教学技术

专修学校因其数量众多、地域覆盖面广以及职业针对性强的特点成为日本职业教育数字化变革的重要前沿。2020年,文部科学省以专修学校为核心,实施了“专修学校应用先进技术的示范研究项目”。该项目提到:“为加强和提升专修学校的职业人才培养功能,促进产官学合作,日本将以专修学校为主要平台,开展VR、AR等先进技术在实践课堂中的运用,并构建利用先进技术进行远程在线教育的教学模式。”[15]在实践路径上,该项目以VR、AR以及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和“远程在线教育”为重点,通过在专修学校导入软硬件设备来实施个性化的职业教学,最终实现技术革新和数字化人才培养的目标。为此,文部科学省综合教育政策局协同专修学校、企业代表以及产业专家共同组成“跨部门联络和协调委员会”,负责该项目的运营与管理。该项目的认定学校每年可获得文部科学省的专项财政拨款。

以冲绳福祉保育专修学校为例,先端数字化教学技术项目涵括学校软硬件设施配置、校务信息化和远程教学资源开发[16]。在硬件配置上,学校积极配置学生电脑、智能显示装置以及各类学习软件等。校务建设上,文部科学省向专修学校开放了“学术通信网络”(SINET),以实现教学过程中的极速、大容量通信网络支持。该校还构建了由智慧学校平台为代表的看护保育信息系统。远程教学上,该校借助文部科学省专修资金为学生提供如麦克风、扬声器、摄像头、学生用终端(平板电脑、智能手机等)等在线教育工具。

(三)人才培养——培育地域性核心职业人才

为了回应国家人才培养重心向地区下沉的战略规划,培养促进地区产业经济发展的职业人才,从2017年开始,文部科学省开始在具备较强专业特色的地区专修学校实施“专修学校为地区产业开发核心人力资源项目”[17]。该项目明确专修学校作为地区产业发展的人才基地,要建立中长期人才培训咨询制度,制定符合未来需求的教育计划,以便提供适应产业结构变化和各地区需求的实用职业教育。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