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技工院校毕业生就业现状与促进举措
作者: 许远 李兴军 李雪芬 周琬琦
摘要:梳理技工院校学生就业现状,对新时代技工教育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结合近三年技工院校有关数据和部分地区就业质量报告,从政府、用人单位、技工院校和学生等层面进行多方位分析,发现当前技工院校毕业生供需两旺,呈现出就业人数增加,农村户籍就业者多,本地就业多,综合就业率和对口就业率、薪酬稳步提升等特征。同时也发现,技工院校毕业生就业存在着就业稳定性、工作条件、职业发展前景等方面有待提升等问题。为做到技工院校毕业生高质量就业,应采取以下举措:一是提高技术工人待遇,提升职业荣誉感;二是深化产教融合,加强校企合作,促进供需匹配;三是增强师资队伍建设,提升实习实训条件;四是深化课程教学改革,倡导以赛促学,关注市场需求;五是注重就业指导,提高创业能力;六是完善保障体系,助力就业创业工作。
关键词:技工院校;就业质量;现状分析;提升策略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23)11-0050-08作者简介:许远(1973—),男,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职业技能鉴定中心编审,研究方向为职业技能培训、职业教育教材开发等;李兴军(1982—),男,硕士,广州市职业技术教育研究院[世界技能大赛中国(广州)研究中心]高级讲师,研究方向为技工教育和职业指导;李雪芬(1984—),女,硕士,广东省轻工技师学院高级讲师,研究方向为技工教育研究;周琬琦(1999—),女,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2021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教师教育。
作为我国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技工教育承担着培养技能人才、提高职工技术素质、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和劳动就业的重任。近年来,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普遍遭遇就业难问题困扰,技工院校毕业生却受到各制造类企业争相追捧。原因何在?就业基本情况如何?在推进技工院校学生高质量就业中,还需要解决哪些问题?围绕这些议题,笔者在梳理近三年技工院校有关数据和部分地区就业质量报告的基础上,全面分析全国技工院校就业基本情况和突出问题,并提出相应参考建议。
一、近三年来技工院校毕业生及毕业去向整体情况
根据有关公报数据,截至2022年底,“全国共有技工院校2 551所,在校生445万人”,“全国技工院校共招生166万人,面向社会开展培训616万人次”,在校生规模和开展职业培训规模创历史新高。根据《技工教育“十四五”规划》提出的发展目标,预计到2025年,这一数字有望继续增加[1]。
2020—2023年,技工院校毕业生数量持续增加。具体而言,2020年我国技工院校毕业生总计104.9万人,2021年为109.5万人,比前一年增长4万余人,2022年达120.83万人,比2021年增长11万余人,2023年预计突破130万人。
技工院校专业设置紧跟企业一线用工需求,所以,毕业生数量的专业分布也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企业的用工需求结构。从数据来看,可以发现一些典型趋势,如表1所示。
2020年,我国技工院校毕业生中,交通类、机械类和信息类毕业生人数位列前三,共占总人数的52.6%。2021年,上述三大类毕业生人数仍位列前三,但占比有所下降,共占总人数的51.8%(机械类和信息类毕业生人数占比小幅度增长)。2022年,三大类专业毕业生人数依旧稳居前三,总占比为48.7%(交通类毕业生三年内人数占比有所下滑),信息类毕业生三年内人数占比稳定增长。可见,随着数字化转型加快,就业市场对信息类专业毕业生需求与日俱增,越来越多的初高中毕业生选择报读信息类专业。
此外,财经商贸类、服装类和电工电子类三年内稳定位列4~6位,能源类、医药类、建筑类和文化艺术类三年内稳定位列7~10位,且近两年服务类专业深受广大技校学生喜爱,毕业生人数呈现稳步增长的趋势,2021—2022年连续两年毕业生人数位列第四。与农业类相比,近两年来,轻工类和化工类毕业生人数增长态势明显,由此也可反映出市场对轻工类和化工类的人才需求也在与日俱增。
从毕业生去向上看,主要有直接就业、自由职业、自主创业、应征入伍、升学深造等渠道。除了部分升学深造或应征入伍外,技工院校毕业生在第二、三产业中就业的占绝大多数。在升学和应征入伍方面特点有:一是技工院校毕业生可以通过中本贯通、中高职贯通、对口单招、参加职教高考、技能拔尖人才免试升学等方式实现升学。二是技工院校毕业生在兵员征集中比例也不断扩大。根据有关规定,取得高级工及以上技能等级(职业资格)的高级技工学校或技师学院全日制毕业生,等同大学毕业生优先批准入伍。当然,无论是继续深造还是应征入伍,在政策落实上都还存在一些障碍,有的省份对技工院校学生升学条件有限制。例如,多地规定高技毕业生不能“专升本”,有的省市规定技工院校参军要在原兵员所在地而非技工院校所在地办理等。
二、近三年来技工院校毕业生就业质量分析
按照此类研究惯例,应通过构建就业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来分析一个群体的就业状况。这个体系包括了多个方面的指标,如就业率、薪资水平、职业发展、工作环境等。具体到技工院校的学生,其就业质量主要从求职难易(初次就业率)、就业稳定性、人职匹配(专业对口率等)、福利待遇、企业评价(毕业生就业满意度和用人单位满意度)、工作条件、职业发展前景等客观和主观两个大方面七个维度去衡量[2]。从近年情况看,技工院校毕业生就业呈现出就业人数增加、农村户籍就业者多、就业率高、本地就业多、高度对接产业、就业薪酬稳步提升等特征,正在向高质量就业迈进,但在就业稳定性、工作条件保障、职业发展前景等方面还有一定提升空间。
(一)技工院校毕业生就业率持续保持较高水平
近几年,技工院校毕业生就业率持续保持高位。2021年,全国技工院校毕业生毕业去向落实率为97.2%,直接就业率为70%左右,很多学生在实习期便被企业预定。同期,中等职业教育其他学校(如中等职业学校、职业高中)毕业生去向落实率为95.02%,直接就业率为38.44%;高职高专毕业生毕业去向落实率为89.2%,直接就业率为59.8%,综合就业率为69.5%①。
随着各省市产业转型升级和制造业强省战略的实施,对技能人才的需求越来越高,尤其是高技能人才更为紧缺。根据国家统计局2021年对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进行的调查发现,约44%的受访企业表示“招工难”是他们面临的最大挑战。另据统计,平均每个高技能人才就有2个企业岗位“争抢”。而根据《制造业人才发展规划指南》,到2025年,我国制造业十大重点领域人才需求缺口将达到2 985.7万人,其中有相当部分是技术技能人才。另据报道,我国当前高级技工的缺口已达2 200万人,远超全国技工院校2023毕业生人数15倍。
另据2020年《广西技工院校毕业生就业创业情况调研报告》数据推算,当年全区技工院校应届毕业生毕业去向落实率为97.47%,直接就业率为66.7%,综合就业率为87%;在广东技工院校范围内进行的一项调查中也发现,技工院校毕业生在毕业求职过程中都会有多家单位愿意接收他们,技校生“多岗等一人”的就业现象普遍存在。其中,1~2家的占41.43%,3~4家的占33.29%,5家以上的占19.91%。这表明,提供给技工院校毕业生的岗位十分充分,供不应求现象普遍存在[3]。
(二)技工院校毕业生人职匹配度和就业满意度较高
1.对口就业率高,基本实现人职匹配
毕业生专业本领与技术技能能否得到充分发挥,主要从专业对口率、个人兴趣与职业匹配度、能岗匹配等方面呈现。专业对口就是毕业生选择的工作与自己在学校所学的专业有较大的相关性。调查数据显示,广东技工院校毕业生对口就业率较高,多年保持在80%以上,广西技工院校学生对口就业率大体相当,为75.19%。调研发现,技工院校毕业生个人兴趣与职业匹配度达93.33%,能岗匹配度高达97.06%。可以说,技工院校毕业生人职匹配程度较高,做到了人尽其才,实现了国家技工教育资源的有效配置。另一方面,人职匹配度高,也能更好实现毕业生自身价值,体现高质量就业。
2.就业满意度维持较高水平
就业满意度,是指已就业的毕业生对现阶段自身就业现状的主观判断[4]。一项对广东省14所技工院校毕业生就业质量调研显示,就业满意度保持在95%左右。其中,很满意占40.15%,一般满意占55.71%。广西技工院校毕业生就业平均满意度为96.05%。可见,技工院校毕业生就业满意度较高。
(三)用人单位对技工院校毕业生的满意度较高
1.用人单位满意度保持较高水平
用人单位对技工院校毕业生满意度评价主体是用人单位管理者或者人力资源经理,评价内容主要是对毕业生工作能力、职业道德素养、工作质量等因素的一种主观感受。某机构在做第三方就业质量跟踪调查中,对用人单位满意度调查从职业道德、专业技能、团队精神、敬业精神、创新意识、沟通能力、实践能力、文化素质、心理素质、适应能力等10个方面请用人单位进行主观判断。根据调研结论,2021年广东省技工院校毕业生用人单位满意度为97%。另一项调查表明,企业对广东技工院校毕业生反映总体良好,对他们的工作能力和职业道德素质予以充分肯定。
2.五年制高级工班毕业生尤其受欢迎
据最新“新八级工”制度,职业技能等级主要分为学徒工、初级、中级、高级、技师、高级技师、首席技师、特级技师八个级别。技工院校可以培养的技能等级最高可以达到预备技师级,技工院校学制也因培养等级不同从1~6年不等,尚属于中等职业教育层次②。其中,高级技工为五年制[5]。各大企业更愿意招聘高级工,因此,五年制毕业生往往就业前景更好。某次调研中,安徽一位教师表示:“如果技能等级达到高级工及以上水平,那么,无论是老牌国家大型企业,还是行业龙头新秀,都可以随便挑,实习工资就五六千,转正后八千到一万出头的大有人在,还有五险一金的保障。”
(四)技工院校毕业生初次就业稳定性不足
技工院校毕业生选择工作时,对工作地点、工资待遇等方面更为关注。在较为严峻的就业市场和社会现实下,其就业观已更为现实和理性,考虑问题更为实际,秉持着优先就业、之后选择,优先生存、而后发展的理念选择工作[6]。此外,研究表明,虽然技工院校学生就业率较高,但学生成为一名工作者后在工作岗位上的稳定性却令人担忧。一般可以用签订劳动合同年限和离职率两个方面来考察就业稳定性。
总体而言,技工院校毕业生就业稳定性不高。劳动合同的期限较短,以一年期居多(占31.55%);超过50%的技工院校毕业生在初次就业后不到半年就辞职。在离职经历调研中,从没有离职的占46.87%,毕业后离职1~2次的占47.75%,有的甚至连一个星期也没干满。他们离职的理由(借口)有工作环境不适应、工资低、工作量大、企业缺乏人文关怀等[7];接近10%的毕业生会在毕业后前三个月里频繁更换工作。
(五)技工院校毕业生当前待遇和职业发展空间尚有待提高和发展
1.薪酬达全国平均水平,技能因素占比上升
调研数据显示,技工院校毕业生薪酬水平基本达到全国平均工资水平。技工院校毕业生不同技能层次对月收入水平呈显著正向影响作用,呈现出高技毕业生比中技毕业生收入高出400~800元左右的差距。
调研表明,技工院校毕业生近三年来收入实现稳定增长,年增幅达到8%以上。由于技校毕业生可胜任技术岗位,其起薪也逐年提升,月平均收入可达4 000元以上,知名企业月平均收入达6 500元以上。如广东省岭南工商第一技师学院部分毕业生入职华为、珠海格力、东风日产等企业,最高月薪超过1万元;有些企业甚至为全国技能大赛金牌选手开出百万年薪。
2.在享有社会保障待遇方面不尽如人意
员工福利待遇包括“五险一金”(即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和住房公积金)[8]。在享受“五险一金”等福利待遇方面,技工院校毕业生获得最多的是“医疗保险”,占41.96%,其次是“工伤保险”,占36.46%;而“养老保险”和“住房公积金”购买比例较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