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公共英语混合式教学高质量发展的“五协同”策略

作者: 白欢

摘要:高职公共英语混合式教学改革创新是教育数字化转型、教育教学质量提升、学生学习获得感提升以及多元育人目标实现的关键。当前,高职公共英语混合式教学面临运用广度与深度失调、协作互动探究意识薄弱、教学模式与评价机制错配、学习自律性和自主性缺失、课程同质性与特色性矛盾凸显等现实瓶颈。为有效推动其可持续、高质量发展,亟需增强五个“协同”:协同设计教学内容与教学情境、协同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多方交互、协同推进教学模式与评价机制的适配、协同呼应教学供给和社会需求以及协同发展特色资源开发与共享资源开放。

关键词:高职公共英语;混合式教学;高质量发展;五协同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23)11-0074-07

作者简介:白欢(1985—),女,硕士,广东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基础教学部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

基金项目:2022年度广东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高等教育专项)“高职公共英语混合式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研究”(项目编号:2022GXJK484);2021年度广东省质量工程高职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课题“移动应用软件赋能下的高职公共英语混合式教学研究与实践”(项目编号:GDJG2021109)

高职公共英语课程在实施混合式教学的实践中长期存在教学模式运用的广泛性与表面化并存、教学模式与评价机制错配等诸多现实问题,线上教学与线下教学往往处于浅层混合,未实现二者的有机融合。如何协同设计教学内容与教学情景,如何协同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的协作交互,如何协同推进特色教学资源开发与促成共享资源开放,如何协同呼应教学供给与社会、职场、学生需求,如何协同教学模式与评价机制,从而促成一系列相关教学要素协同耦合,实现混合式教学有机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与高质量发展。基于此,本文将阐述高职公共英语混合式教学高质量发展的实质内涵与价值意蕴,澄清认知误区、纠正实践偏差,厘清阻碍其高质量发展的突出问题,提出解决策略。

一、核心概念

(一)混合式教学的内涵及发展

何克抗认为,混合式教学是利用信息技术把传统课堂教学的优势(传输高效、情境教学、互动氛围、合作学习、及时反馈)与网络教学的优势(随时随地、自定步调、反复学习、及时反馈、行为记录)有效结合的教学方法,融合了网络学习与传统课堂学习的优点,弥补了两者的缺点,既主动发挥教师的引导、启发和监控作用,又强调培养学习者的自主性和创造性,达到教与学效果最优化的目的[1]。解小杉、朱祖林认为,混合式教学利用了有效组合思想,以课堂面授和网络教学平台为主要依据,根据需要将教学过程以模块的形式合理有效地呈现给学生,达到最优化的教学效果[2]。与传统教学相比,混合式教学强调如何将信息技术与面对面教学有机结合、如何重构教学流程和重塑教学生态,强调“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教学理念。

IT(信息技术)、AI(人工智能)、AR(增强现实技术)、VR(虚拟现实技术)以及元宇宙等信息技术与传统教学的耦合与链接愈发紧密,为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带来历史性机遇,成为推动混合式教学改革的强大助推器。混合式教学迅猛增长的动能主要来自两方面:一是政策层面。《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等一系列政策的出台,为基于信息技术的混合式教学的深入开展提供了强大的政策支持,也为混合式教学高质量发展给予了自上而下的动能。二是实践层面。智能时代背景下,如何针对“知识传授多,价值塑造少”“课堂灌输多,自主学习少”“粗放管理多,精准施策少”等痼疾,打破面对面教学局限,将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有机融合,实施“大数据”支撑下的“课堂革命”,实现教学模式创新与改革,为教师探索混合式教学改革提供了自下而上的动能。

(二)高职公共英语课程高质量发展的要求与内涵

高职公共英语教师需要站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全球视野,立足国家需求、社会需求和时代需求,对标《高等职业教育专科英语课程标准(2021年版)》(以下简称《标准》),遵循语言学习内在规律、适合多元学生主体的认知特点和职业发展需求,正确把握课程高质量发展的内涵。具体而言,要以深化新时代高职公共英语课程改革创新为牵引,以落实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培养职场涉外沟通能力与多元文化交流能力为着力点,在适应我国国际影响力不断增强、职业教育改革持续深化的背景下,国家和社会以培养符合时代需求的高素质国际化技术技能人才为主线,增强学生语言实践应用能力和职业综合素养,赋能技术技能人才从新手到能手、再到高手进阶,为其架设职业成长与终身发展的通道。

(三)高职公共英语混合式教学高质量发展的价值意蕴和精神实质

高职公共英语混合式教学高质量发展是积极响应《标准》在课程实施方面的指示和要求,全面把握人工智能时代高职公共英语课程高质量发展新形势,有效针对当前混合式教学中出现的教学设计系统规划不足导致的在线教学与课堂教学连贯性不足,教学评价的终结性指向导致教学评价体系与教学模式“错配”等问题而提出的。因此,高职公共英语混合式教学高质量发展立足本学科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与混合式教学可持续发展趋势,旨在促进其从线上线下“形式上的混合”走向传统课堂教学与在线教学的“有机深度融合”,继而实现高职公共英语混合式教学从1.0向2.0的“迭代升级”。具体而言,混合式教学2.0版本强调不同认知目标层次的教学内容配置到恰当的教学形式中,实现线上教学和线下教学的有机整合,实现教学效能最优化。混合式教学2.0将传统课堂教学与在线教学融合在一起,体现了更加丰富的教学内涵:线下学习和线上学习的融合,自定步调学习和同步协作学习的融合,结构化学习与非结构化学习的融合,内容定制学习和内容非定制学习的融合[3]。总之,高职公共英语混合式教学高质量发展是教育数字化转型战略中高职教学革命的关键,有利于推动实现教师教学成就感与学生学习获得感双提升,以及学校办校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双促进的改革目标[4]。

二、高职公共英语混合式教学实践的反思

(一)认知误区

一是对混合式教学的认知停留在线上教学与面对面教学简单叠加组合的浅义狭隘层面。认为混合式教学只是表面的、简单的技术混合,“很容易导致线上教学流于形式,从而导致混合式教学只是线下课堂面授的翻版”[5]。直接将纸质教材内容搬到线上,缺乏系统的教学设计规划,割裂线上教学与线下教学的连贯性,导致在线学习与课堂教学无法实现有效的耦合与衔接。“实际上,混合式教学绝不是各种要素的物理‘混搭’,而是化学‘融合’,目的是取得最优化的深度学习效果”[6],是为学生创造一种真正高度参与性的、个性化的学习体验[7],更是在“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环境下教学与辅导方式的混合[8]。

二是误把高职公共英语混合式教学视为对词汇与语法等输入性内容的消解。高职公共英语混合式教学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交互式教学、任务式教学,但并非意味着排斥和抵制传统的语言知识的“大水漫灌”式讲授教学,也并非是对结构化语言教学环节的视若珍宝,而是更加强调两者之间和谐统一,既不忽视高质量的语言产出,也不放弃高质量的语言输入,是调动各教学要素发挥积极作用,实现课前输入驱动、课中输入促成、课后拓展提升,推进线上线下更有效更精准地统一,促进高职公共英语混合式教学的良性发展。

三是片面地认为线上教学要么是将在线课程内容一次性地推送给学生自主学习,要么是将在线课程内容借助腾讯会议等平台进行直播教学,流于形式,成为课堂面授的翻版。前者忽略了教师在线教学的反馈、引导、监督和指导作用,忽视了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和能力的培养;后者则没有认清线上教学与线下教学的本质与内涵。在线教学效果不仅依赖教师活动设计与监督指导,而且与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和能力高度相关,这导致混合式教学形式饱受争议,改革成效差强人意。

(二)实践偏差

一是运用广度与深度失调,运用的广泛性与浅层性并存。运用的广泛性指混合式教学课程覆盖面广、在不同教育层次和类型高校的应用明显递增、教学工具选择性多。以广东省为例,职业院校的外语课程多是基于移动教学平台(云班课、学习通等)和各类教学软件开展混合式教学。运用的浅层性指运用流于形式,未触及本质,教学设计忽视教学活动与教学资源的整合性、协同性及系统性,导致线上线下教学融合度不高、连贯性缺失。多数教师依然停留在浅层的诸如签到、资源推送、抢答、发布作业等技术层面的运用。混合式教学运用的深度不足也包含学生的线上自主学习能力薄弱,局限于观看教学资源与完成作业及测试,而在小组讨论、提出问题和综合探究等深层次学习方面亟待加强。此外,混合式教学对教师的课程设计能力、组织能力和监管能力也提出了更高要求。

二是学生协作探究意识薄弱,线上线下师生之间以及生生之间有效互动匮乏。主要归因于以下两方面:一方面,学生参与交互的内生动机不足导致学生参与线上发帖、回帖及线下讨论互动的频次不高,且互动的质量和效果不尽如人意。另一方面,教师没有秉承“以用促学”“以用为学”“学用一体”的产出导向法教学理念,在混合式教学活动设计时没有转向“以活动为中心的教学”,依然停留在“以教学资源为中心的教学”,对产出导向法教学理念是什么、实施什么样的教学步骤、搭建怎样的学习支架以及如何搭建学习支架不甚明晰。

三是教学模式与评价机制错配。目前,高职公共英语的终结性考核评价机制滞后于“以学生为中心”的混合式教学模式,主要表现为:一方面,以结果为导向的横向评价方式忽略学生过程成长,这导致教学质量反馈滞后,学生过程学习体验与教师教学效能感弱化,难以发挥“以评促学,以评促教”的评价作用。另一方面,以考试为主导的单一测评考核方式既无法兼顾生源差异性,也无法体现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强化注重学习过程的发展性评价和注重学生素养纵向增值发展的增值性评价的理念,从而使得评价的改进和激励功能“失灵”。因此,探寻与混合式教学模式相适配的教育评价机制是实现混合式教学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四是学生学习自律性和自主性缺失。混合式教学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和给学生赋能。然而,混合式教学对学习者自主学习能力和自我调控能力要求较高,在监管缺失或不力的情况下容易出现学习“漫游”的情况,导致学生自主学习时效性不高,线上自主学习投入度较低,学习参与度、专注度和交互度欠缺,体现在学生线上资源访问量、观看视频或课件的时长和次数、作业成绩、发帖回帖等学习行为数量和质量均未达到理想状态。此外,线上发布的自由讨论、小组活动、项目汇报等锻炼学生口语技能的任务达成率偏低,质量不高。这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学生学习主体地位并未得到充分体现,学生的学业效能感不强,阻碍了教与学的双向反馈,不利于教学质量的提升。因此,亟需有效激发学生内部驱动力,增强学习主动性,化解其自律性和自主性的矛盾,提升学生学习获得感和教师教学成就感。

五是课程同质性与特色性矛盾凸显。高职公共英语主要是基于慕课和在线开放课程等开展混合式教学,然而课程资源存在同质性有余、特色性不足等问题。这体现在语言形式(词汇、句法、篇章结构)讲授多,根据职业教育特点开展的语言实践运用少;倚赖教材配套资源多,利用行业资源、地方资源和生活资源等开发的特色资源少,最终造成了学生貌似拥有海量的学习资源,实则相反。因此,避免同质化资源重复建设,积极利用校内校外两种渠道,结合学生需求、联系生活实际和职场情境,打造一批集聚行业特色的精品在线资源,促进课程高质量发展,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与学校办学质量。

三、高职公共英语混合式教学高质量发展的策略

从制度层面看,实现高职公共英语混合式教学从1.0向2.0升级必须高起点实施课程顶层设计,要贯彻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落实立德树人、德技并修根本任务,主动适应就业新形势,以培养适应区域经济发展的国际化复合型人才为驱动,紧紧抓住教育数字化战略转型历史机遇,密切对接各级各类岗位对国际化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外语需求,全面兼顾多元化生源群体的差异化学情特征,完善高职公共英语课程体系建设。以学生为主体,以培养学生职业能力为导向,依托信息化教学手段和人工智能技术,搭建多元教学平台,积极推行教学“四化”改革——人才培养个性化、教学成果作品化、教学手段信息化、教学视角国际化,多途径实现混合式教学高质量发展。同时,要积极发挥改革溢出效应,系统深化混合式教学综合改革,同步推进存量和增量改革,有效衔接协调多元教学环节,稳步夯实“技术支撑稳定、师生全员参与、课程上线及时、管理及时到位”的生态化运行机制,保障教与学的效果[9]。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