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老八所”兴衰看我国职业技术师范教育的嬗变、困局与出路
作者: 匡瑛 邓卓 石伟平
摘要:我国职业教育进入高质量发展时期,而职业教育的高质量发展依赖于职教师资队伍的建设水平。目前,我国职教师资培养规模日渐萎缩。文章从极具职业技术师范教育代表性的“老八所”院校的兴衰入手,检视我国职业技术师范教育发展历史,指出我国职教师资培养困境并探讨其成因,最后探求破局之策,包括继续发挥职业技术师范教育的既有优势,坚守特色创新发展;转变独立的院校培养模式为以课程模块为纽带的多元协同培育模式;系统设计职教师资专业成长体系,弥合职前职后鸿沟等。
关键词:职业技术师范教育;职教师资;培养体系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22)01-0005-05
从2019年1月国务院印发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到2021年10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等系列文件,都宣告了我国职业教育进入高质量发展时期。职业教育的高质量,不仅取决于突显类型特征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和制度建设,而且更为关键的是依赖于职教教师队伍的建设水平和建设质量,其是否符合高质量发展的要求以及能否引领高质量发展,是决胜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基石。
然而,目前我国职教教师培养规模日渐萎缩,出现了所谓“三少”现象:即报考职业技术师范院校的学生少、培养职教教师的职业技术师范院校少、职业技术师范院校毕业生去职业学校的少。“三少”现象是如何产生的?又该如何破解?笔者拟从极具职业技术师范教育代表性的“老八所”院校的兴衰入手,考察其嬗变之途、洞悉其困局之源,并尝试探求其破局之策。
一、应需而设:“老八所”院校历经10年发展成型
(一)应对技工教育教师短缺,技工教育师范学院率先建成
1976年,在邓小平的亲自督促和领导下,我国逐步展开了教育领域的重建。而在此之前,我国各类教育,包括职业教育的发展跌入低谷。在新的发展形势下,我国的中等教育面临着两大突出问题:一是结构问题。中等教育结构畸形发展,1978年,普通高中在校学生数1 553万人,而中等职业教育在校学生人数仅有212万人,高中阶段普职比达到88∶12,差距悬殊[1]。二是发展问题。“文革”结束后,全国各项事业百废待兴,需要一大批的技术技能人才。这些都对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提出了迫切要求。为落实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调整中等教育结构的战略,职教教师队伍建设采取“两条腿走路”的方针:一是挖潜改造,采取改、分、调、聘、留五种渠道解决教师来源问题;二是设置专门的教师培养机构。正是在该方针的指引下,我国职业技术师范教育进入了规模化发展阶段。
为了缓解技工学校教师短缺问题,原国家计委、教育部审时度势于1979年1月向国务院提出《关于增设四所技工教育师范学院的请示报告》,拟建立天津技工师范学院、吉林技工师范学院、河南技工师范学院和山东技工师范学院[2]。但最终由于各种原因拟增设的4所学院只建成两所,分别是1979年建成并招生的吉林技工师范学院(现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和1979年建成、1980年招生的天津技工师范学院(现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这2所技工师范学院均源自办学基础好的技工学校,其建立标志着我国职教教师培养进入了新的历史阶段,拉开了大规模兴办职业技术师范学院的序幕。事实上,这2所院校的建立,一方面破解了技工学校和职业高中专业课教师严重短缺的困境,另一方面也突破了我国高等教育和师范教育体系壁垒,建立了一种新型的高等职业技术师范教育[3]。
(二)大力创办职业技术师范学院,支撑中等职业教育繁荣发展
改革开放以后,中等职业学校逐步得到恢复,但更难恢复的是教师队伍。1985年的《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就尖锐地指出“师资严重不足,是当前发展中等职业技术教育的突出矛盾”,并提出:“要建立若干职业技术师范院校,有关大专院校、研究机构都要担负培训职业技术教育师资的任务,使专业师资有一个稳定的来源。中等职业技术教育主要由地方负责。中央各部门办的这类学校,地方也要予以协调和配合。”中等职业技术教育本属高中体系,合格教师应是本科毕业生。职业高中的迅猛发展,较短时期内不可能满足其教师需求,以至于阻碍了其正常发展,专业无法稳定,质量难以提高。于是,为了应对教师急缺的现实,至1988年,我国先后建立了11所独立设置的职业技术师范院校,这是职业技术师范教育最为繁荣的时期。正是这些院校,为当时的中等教育结构改革和中等职业教育快速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
(三)响应高校战略调整,4所职业技术师范学院被合并
随着上世纪90年代国家战略调整,4所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响应高等院校“做大做强做优”的号召走上了合并的道路。1994年,上海技术师范学院合并到上海师范大学;1996年,河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合并到河北师范大学;1999年,山西职业技术师范专科学校合并到山西师范大学;1999年,浙江农村技术师范专科学校、浙江省宁波农业学校合并组建浙江万里职业技术学院,2002年3月,浙江万里职业技术学院升格为现在的浙江万里学院。这4所院校被合并后,严重淡化甚至丧失了职业技术师范教育的功能,导致职教教师培养力量大幅削减,只剩下7所独立的职业技术师范学院,且出现由于无法覆盖全国而造成各地职教教师培养力量严重失衡的困局。
(四)1所学院改制,“老八所”定局成型
为了应对广东省职业院校、技工院校教师短缺的现实,1998年,原广东民族学院改制为广东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并于2018年成功升格为广东技术师范大学,成为培养职教教师的又一个独立设置的职业技术师范院校。该校在后续发展中为职业院校教师培养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从1979年到1989年,先后建立了14所独立设置的职业技术师范院校,后经合并、增补、改名,最终保留了8所规模相对稳定的职业技术师范院校,俗称“老八所”(详见表1)。
“老八所”在较长的一段时间内承担了职教教师培养、职教研究、信息交流、服务咨询功能。独立设置的职业技术师范学院非常注重对职教教师人才培养特色的探索,特别是对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为了突出这一特色,他们除了建立技能训练中心外,还面向中职学校招收学生。这些不可替代的办学特色也使得毕业生在职业院校颇受欢迎,一大批毕业生成为职业院校的管理者和中坚力量。
二、受困分化:“老八所”院校在21世纪举步维艰且痛点重重
进入21世纪,我国高等教育逐步进入大众化和普及化阶段,职业教育步入内涵发展时期和改革深水区。在此背景下,“老八所”院校遭遇内忧外患,纷纷陷入困难重重的困境,出现了三种主要嬗变方向:一是向综合性高校发展;二是朝应用型本科方向发展;三是继续坚守职业技术师范特色。但无论是哪一种演化方向,它们均遭遇了如下痛点:
(一)招生连年滑坡、学校“升格冲动”导致院校走向综合化发展
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直接影响了“老八所”院校的招生和就业工作。自1999年高校扩招,“老八所”院校招生时被排在第三批,相当于三本的招生段;加上扩招之后的高职高专,一般冠以职业技术学院之名,而当时由于大众容易混淆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和职业技术学院,认为职业技术师范学院也是专科院校中的一类,由此进入“老八所”院校的学生整体素质出现明显下降,连带出现授课教师对于生源质量的极度不满,继而要求学校抛弃职业技术师范教育的旗号,改向综合化方向发展。与此同时,当时的外部环境盛行精英教育的价值观,“升格冲动”显现。在内外夹击的不利条件下,有些院校走上了综合化发展的道路,如常州技术师范学院改名为“江苏理工学院”,但学校至今依然保留了少量的职业技术师范教育专业。“老八所”中至少有一半受此影响,其中河南、安徽两所学校均走上了合并更名的发展道路。
(二)学位点申报未果、毕业生就业遇冷促使院校向应用型发展
一所高校是否具有持续吸引力的关键在于其毕业生在市场上的受欢迎程度。进入21世纪,各地对教育均投入了更多的关注和重视,同时对于教师学历也有了更高的要求,特别是沿海发达地区,中等职业学校教师的底线学历上升为硕士研究生,这一门槛直接把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培养的大部分毕业生拦在门外。其原因是职业技术师范学院设置的专业以本科为主,硕士学位点极难申请,而教育硕士是职教教师专业化培养的主要途径,但未成功获批为学术硕士授予单位的学校在较长一段时间很难取得专业硕士学位授予单位的资格。毕业生的学历层次与职业院校需要的教师入门层次的错位直接导致了毕业生就业困境,进而造成学校招生难和生源差的情况,由此形成了较难打破的恶性循环局面;与此同时,有些未被学历门槛拦住的毕业生,特别是工科背景的毕业生,毕业时面对当教师和当技术人员的抉择,通常会选择薪酬更具吸引力的对口企业,导致职业技术师范教育的初心难落地,同时引发了职业院校对职业技术师范学院的疏离,转而招收普通院校具有专业背景的毕业生。种种不利因素导致“老八所”中的一些院校开始走应用型本科的发展道路,同时高举“职业师范”和“科技特色”的旗帜,如江西科技师范大学和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这种变化事实上一定程度地淡化了职业技术师范教育的特色。
(三)地方投入不足、定位不清导致院校的技术师范特点失色
职业技术师范教育的源头是技工师范教育,最早由原劳动部主管,服务于技工学校教师培养。随着上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的技工教育衰微,职业技术师范院校的受重视程度也大幅下降,一些原劳动与社会保障部直属的院校改为地方主管,出现了投入不足、定位不清的现象。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作为我国最早的两所职业技术师范院校之一,历经几十年的积累,摸索出一套具有职业教育特点、符合职教教师培养规律的模式,曾被誉为职业教育的“黄埔军校”“职教小清华”等。但由于投入有限,其发展大幅受限。如该校取消了曾经办学效果极为突出的高技能人才班,即招收技工、高级技工并对其进行职业技术师范教育。这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职业技术师范教育的力量和特色。
三、变革路径:我国职业技术师范教育定势突围与破局之策
职教教师培养既是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中之重,又是职教实践中的痛中之痛。职教教师的专业成长是贯穿其职业生涯全周期的漫长过程,需要一体化通盘设计,其变革又是一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系统工程。其中,职业技术师范教育必须突破既定模式,开展整体性变革,盘活存量、拓展增量。
(一)继续发挥职业技术师范教育的既有优势,坚守特色创新发展
事实上,职业技术师范教育历经几十年的发展,沉淀积累了一套职教教师培养培训的理论和经验,探索出了适合职教教师成长的基本规律,这些对于当前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所需要的人力资源支撑极为关键。因此,我们有必要通过外部制度环境的健全与完善确保现存职业技术师范院校有政策的支持、生存的空间、发展的希望。具体而言,包括如下三个方面:
第一,建立健全职业技术师范院校分类管理与评价体系,区别于普通本科的评价指标,促进该类院校继续保持“职业性”“师范性”“应用性”的本质属性,特别要突出该类院校对于职业院校教师供给的服务能力与服务水平。尝试开展部省共建优质职业技术师范学院的管理模式,充分调动各类资源投入职业技术师范教育,打造全国职业技术师范教育的领头羊。
第二,持续加大对职业技术师范院校的办学投入。理论上,该类院校所培养的教师应涉及职业教育专业目录的19个专业大类、97个专业类、1 349个专业,其教育教学特征同职业院校一致,即突出实践性特点,而实践教学所需的设施设备投入均高于普通高校。按照德国的测算,一所职业学校所需投入的经费应为一所普通中学的2.64倍。职业技术师范院校理应获得更多的投入,以确保其培养质量。
第三,提升以本科层次为主的职教教师培养,转变为以研究生层次为重心,适度发展职业技术教育专业博士。长期以来,职业技术师范教育所培养的毕业生层次多为本科。随着职业教育的快速发展和劳动力市场的供需变化,中等职业学校(高中阶段)教师的招聘条件早已调整为硕士研究生学历,高等职业院校则倾向于招收具有博士学历的教师,且这种趋势将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维持。基于这种情况,职教教师培养的整体重心应上移到研究生层次,以专业硕士研究生为主,同时扩大职业院校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的招生规模。另外,在具备条件的职业技术师范大学和具有高水平职教教师培养培训基地资质的优质高校设立博士专业学位(职业技术教育领域),面向综合性高校相关专业优秀毕业生和在职骨干教师,探索教育博士专业学位的全新培养模式,拓宽职业院校教师在职提升学历的通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