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职业院校新教师入岗训练与“双师型”素质教师、“双师型”结构团队培养
作者: 吕景泉摘要:职业院校新教师入岗训练是“入岗、适岗、胜岗”三个阶段的重要一环,是新教师从事职业教育、融入职业教育、投身职业教育的必经阶段,是培养“双师型”素质教师的奠基工程。运用EPIP,探索职业院校新教师培养机制与路径,完善“双师型”素质教师职业能力标准,探索“双师型”结构教学团队分工协同与协作,对于促进新时代职业教育创新标杆建设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关键词:入岗训练;双师型;教学团队;EPIP;鲁班工坊;创新标杆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22)02-0009-07
新入职的职业院校教师应该经过入岗训练、适岗锻炼、胜岗历练三个阶段,也就是“入岗、适岗、胜岗”三个阶段。这三个阶段一般为三年的时间跨度。它是一名新教师能够融入职业教育、从事职业教育、投身职业教育的必经阶段,也是一名新教师融入职业院校、认知职业专业、精熟职业课程的必由之路,更是培养一名“双师型”素质教师应该经历的过程。这个过程,要把校企双元要素、国际多元要素、教学综合要素、教育复合要素有机融合,要对教师进行多方面、多经历、多层级的“设计式”打造和锤炼;新教师要有“视自我提升为己任”的深潜意识、跨界视野、奉献精神,主动获取教师的综合职业能力水平的“升华”。
这个过程,是工程实践创新项目(EPIP)教学模式(简称EPIP)的首创者“入岗训练、适岗锻炼、胜岗历练”所经历过的真实的、完整的过程。现在来看,这其实就是EPIP运用于新教师培养培训的方法路径,是EPIP在新教师培养培训领域的成功应用。它较为完整地体现了EPIP工程化、实践性、创新型、项目式“四元”,也体现了EPIP真实、完整的“两核”精髓。可以说,这一过程,是EPIP首创者萌动工程实践创新项目(EPIP)教学模式创设的实践原点和思考始点。
一、关于EPIP教学模式
EPIP,是工程(Engineering)、实践(Practice)、创新(Innovation)、项目(Project)四个关键核心要素的有机组合,其内涵是“工程化、实践性、创新型、项目式”。EPIP,是Engineering Practice Innovation Project(工程实践创新项目)首字母的缩写。EPIP是中国的教学模式。它以中国职业教育实际为研究起点,体现继承性、民族性的立场主张,具有主体性、原创性的理论观点,彰显系统性、专业性的实践特色,构建起具有中国特色、自身特质的院校办学思想、专业建设模式、课程结构体系、标识品牌概念,形成职业教育的EPIP教育论、EPIP专业论和EPIP课程论。
EPIP强调“改造我们的学习”,改变重教法轻学法,更轻做法的旧习;改进教师学生只认“假”,不识“真”,只会“技”,不知“用”的常规;用工程化实践代替封闭式训练,用一个个由简单到复杂的工程情境和载体,完整、真实地培养学生。EPIP强调“以用立业”,落实以服务发展为宗旨,以促进就业为导向,为生产服务、为生活服务,为培养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技术技能人才服务。
EPIP,是理念,是方法,是路径,是启示,更是探索。EPIP是一种理念,它对于职业教育发展、职业院校办学、专业组群构建、课程教学设计、师资队伍建设、实训装备研制、教育教学管理、培养绩效评价诸方面都有指导作用。EPIP是一种方法,是谋教育事业、做院校管理、干实际项目、当教师、做学生的方式方法。EPIP是一种路径,是聚焦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打造院校核心竞争力、构建专业核心技术技能、推进知技协进、德技并修、全面培养的路径。EPIP是一种启示,是我们的睿智圣者、职教先贤给予我们教育同仁的启示。EPIP是一种探索,是结合中国职业院校办学实践、教育教学实践、改革创新实践和理论创新实践;举旗以彰理,举中国特色之旗,彰中国职业教育之理;落地以取效,落中国职业教育之地,取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之效。
二、职业院校的教师培养
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互鉴交流能力、校企协同和组织实施能力、工程实践和环境营造能力,专业知识与实践技能好,专业技术与信息化应用能力强,教学组织与协作方式活,职业道德与文化素养高的“双师型”素质教师和“双师型”结构教学团队,是提升职业院校办学质量的大命题,是职业院校办学的生命线。
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决定了职业院校必须打造“双师型”素质教师,必须探索“双师型”结构教学团队培养的有效途径、模式与机制。以专业教学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提高为目标,以校企合作“项目驱动”为培养途径,实施新教师“三年三阶段(入岗训练、适岗锻炼、胜岗历练)”、在职教师“五年一轮次”的培养培训,形成教师职业能力提升的有效机制,实现师资队伍建设的专业化、系统化和规范化,为职业院校服务区域经济、专业建设服务产业发展、人才培养适应新时代需要的内涵发展提供支撑,是职业院校办学的重要任务。
三、EPIP入岗训练
为了叙述方便,也为了增加“工程化”的真实感和现实感,在此,结合“我”的经历与感悟,从EPIP视角,真实、完整地讲述“我”的入岗训练过程。
1990年7月24日,是我硕士研究生毕业入职职业院校的第一天。这所院校是中德两国政府间在职业教育与培训领域最大合作项目中德现代工业技术培训中心(后为中德职业技术学院,现为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以下简称天津中德)。第一天上午是学校领导和德国专家做学校概貌性介绍,下午我们新教师就穿上了工装,开始在学校机电车间进行实践培训。我经历了为期一年的“入岗训练”。
这一年,我没有给学生讲过一节课,学校认为我们还不是合格的职业教师。新教师的入岗训练分为两个阶段、三项内容:第一阶段为校内训练,为期半年;第二阶段为针对性企业现场实习,也就是企业训练,为期半年;在这两个阶段中安排了由德国专家“讲”“演”“练”的职业教学法培训项目,为期80学时。
(一)校内训练
第一个阶段,是在校内的主要实验、实训、实习场所内进行技术技能培训。学校为我们制定了半年的机电类基础实践和专业技术技能培训。在校内两个机电车间内进行车、钳、铣、刨、磨、电器安装、元件焊接、数控加工等一系列基础实践技能的训练;同时还要在校内的24个相关实验实训室进行计算机应用、可编程控制、电气测量、传感技术、驱动技术、机械手编程等方面的专业技术训练。凡是机电类专业学生在校期间要进行的实训操作训练,要学的加工方法和技术技能我们都要亲手做一遍。这是EPIP的“工程化”,是使新教师“真实”“完整”地了解学校“真实”的学生学习技术技能环境、设备、工艺的“实谛”境界,要“真实”“完整”地了解学校“真实”的学生所要学专业知识与技术技能运用的“实谛”境界。
在这一个阶段,指导教师对我们进行训练指导、专业考核和水平测试,训练指导采取“项目式”团队工作进行,构建一个个“完整”的“教学做”项目;考核与测试采用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相结合,素养评价、工艺评价和功能评价相结合的方式进行。通过六个月的基本技能、专业技术训练,我接触到学校的近40位有经验的专兼职教师,通过他们对技术技能的传授,包括言行举止、职业素养的传递,使我熟知、体验了教学场所、设施设备、专业特点、知技素点及各种教学方法,为我“融”入学校教育教学打下坚实基础。现在回想起来,这个过程太重要了!它让我了解了学校,知道了学校都有哪些先进的实验实训室,在那里能够进行什么样的技术技能训练;我知道了学校都有哪些教师,他们都擅长什么,他们采用哪些教学方法;我知道了各门课程之间的相互依存和联系,我要讲的课程在整个教学体系中的位置和作用;我知道了学生都要学习什么,需要什么,他们在各个学习过程中的体验是什么;我知道了职业院校教师讲课不仅需要丰富的理论知识,还需要精湛的专业技能,更需要良好的职业素养和灵活的教学方法。
EPIP强调,“学而知其用,用而知其所,所而知其在”。“在”,是实化具化的所处所在,实实在在的“实际”。在入岗训练中,新教师的“学”,是为了学生这个“在”而学,是为了教学这个“在”而学,是为了培养学生技术技能这个“在”而学。以此,我的新教师专业成长的第一步(校内入岗训练),进行了彻底的“工程化”。
这一阶段“真实”“完整”的入岗训练的“现实”描述,现在看来,可以说是EPIP在新教师校内入岗训练方面的极好运用,呈现了EPIP“四元”“三谛”“两核”“一宗”的效用。其实,这应该是EPIP首创者(我)开启EPIP思考、探索、研究的“开端”,也是EPIP思想启蒙的“首课”。
(二)企业训练
入岗训练的第二个阶段在企业进行。学校安排新教师下企业锻炼,同时,安排专职特派员定期到企业联系情况、提供支持。学校为新教师安排企业实习,让新教师深入接触生产实际,同企业建立联系,了解企业之需,寻求自己所讲授的专业课程与企业实际需要的结合点,熟悉真实生产工艺、了解真实企业生产设备的运行情况,使新教师学而知其用,教而知其用。
在这一阶段,我被安排到大型企业(天津感光胶片厂)进行企业实践。我选择了厂内重点项目(涤纶片基生产线)进行实习。该生产线是企业于1985年左右引进的欧洲先进生产线,进行感光片基生产。生产线长近300米,是由6个自动控制站组成,融可编程控制技术、液压气动、传感技术、驱动技术、罐装、压膜、自动化立体库、计量技术的光机电一体现代化生产线。企业导师是具有20多年现场经验的工程师。我从了解工艺流程、每个传感器的位置和作用开始,到对照图纸熟悉整个生产线的控制程序、集散系统。经过在生产线旁同工程师、机电维修工一起摸爬滚打,我将整个生产线了解得清清楚楚,认识了许多新器件、熟悉了许多新工艺、掌握了许多新技术、结识了许多新伙伴,全面感受了企业生产氛围。在企业实践中期,我同技术人员一起调研生产线的控制技术,了解到生产原料是由国外进口,随着产量加大和降低成本需要,急需改进控制程序与流程,使用国产原材料替代。经过一个多月的调研和现场试验,由我牵头主持,带领四名学校毕业班学生,与现场工程技术人员一道,承担了“涤纶片基生产线控制系统的改造和完善”项目。企业给予项目经费,我们通过近两个月的设计、试验、调试、验收、试运行、运行,顺利地完成了我的职业生涯中首个企业现场的技术改造项目,为企业创造了良好的效益,也出色地完成了企业实践任务。
新教师带着问题、带着课程、带着专业下企业实习,向现场技术人员学习、向现场的设施设备学习,将自己的专业知识和技术技能,运用到企业现场实际,是新教师上岗训练和在岗提升的一项必要任务。这种方式的企业实践,让我体会了动脑和动手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教、学、用相结合的重要性。我从中极大地充实了自己、丰富了知识、开拓了眼界、了解了企业,使产业、行业、企业、职业与专业实现了联动联通,为成为一名合格的职业教师打下坚实基础。
EPIP强调“学而知其用,用而知其所,所而知其在”。通过“在”,搞清楚对象的实化具化的所处所在,实实在在的“实际”;搞清楚我们学习知识、练就技能、掌握技术、熏陶素养,要以真实工程为背景,知道学的东西如何用,用在哪;搞清楚它在真实工程中具体的、真实的存在形态,所处位置、所起作用、所生效果。EPIP提供了工程化的背景和基础,提供了实践性的载体和积累,也提供了工程实践的广阔创新空间。以此,我的新教师入岗训练的第二步,是在企业进行了彻底的“工程化”。
这一阶段“真实”“完整”的入岗训练的“现实”描述,现在看来,也是EPIP在新教师入岗训练方面的极好应用。第一个阶段在学校,第二个阶段在企业,这应该是EPIP首创者(我)深度思考、探索、研究EPIP的“开示”。
(三)教学法培训
说一说80学时教学法培训。当时,学校聘请了德国专家施泰歇尔(学校第三任德方专家组组长,曾获中国政府颁发的外国专家最高奖项“政府友谊奖”)讲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