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职业院校加强劳动教育的现实困境、价值探寻与实践路径
作者: 汤明清摘要:新时代加强职业院校劳动教育,既是重塑劳动教育价值的“试验田”,也是职校学生重拾自尊心和自信心的途径,更是重振我国工匠精神的教育。当前,我国劳动教育存在地位缺失、劳动与教育割裂、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割裂、劳动主体与客体割裂等问题。基于此,新时代职业院校加强劳动教育,需要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劳动教育价值,建立健全劳动教育的课程体系,建立多元、综合的劳动教育评价体系,完善劳动教育制度保障。
关键词:新时代;职业院校;劳动教育;劳动价值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22)02-0027-05
2018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的讲话中明确要求“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努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201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的文件,再次重申了劳动教育的地位,强调将通过明确目标、更新内容、健全课程、完善评价等多种途径加强劳动教育。因此,新时代加强学生劳动教育,要正确理解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传统劳动与数字劳动、简单劳动与复杂劳动的关系,培养学生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劳动创造精神和高阶劳动思维,加强学生劳动精神、劳动情怀、劳动境界层面的自觉修为和修养。
一、新时代劳动教育的现实困境
(一)劳动教育地位缺失
虽然教育部等三部委于2015年就下发了《关于加强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但是由于受到应试教育、功利性教育思想的影响及一些惯性思维的阻碍,许多地方和学校还存在对文件贯彻落实的力度不强、进度不一的问题,有些学校还存在观望和摇摆的态度。首先,在思想认识方面。部分学校对劳动教育在学生终身发展、核心素养提升中的重大意义认识不到位。对“以劳树德、以劳增智、以劳健体、以劳育美、以劳创新”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劳动教育的重要特征的认识不到位;对“劳动教育是人生第一教育”“劳动教育是创造生活的幸福教育”“劳动教育是职业教育的基础教育”“劳动教育是创新型国家建设的奠基教育”“劳动教育是培养劳动模范精神、大国工匠精神、爱岗敬业精神的基础教育”“劳动教育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立德树人和实施全面育人的重要载体”的认识不到位。其次,在学校实践方面。由于应试教育和其他利益的需要,劳动教育还没有纳入到国民教育体系中,在学校教育中还缺少实践地位。许多学校对待劳动教育多采取应付式、被动式的消极态度,部分学校围绕上级考核要求象征性地开设一些课程,甚至采取“阴阳课程表”的方式应付检查。再次,在家庭教育方面。如今大多数学生都是独生子女,家庭的娇惯和应试教育的心理,导致许多家庭放弃了对孩子的劳动教育,家长缺乏对“劳动是最好防腐剂”的认识,家长不给孩子提供劳动机会,更不给孩子提供劳动的指导和帮助,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宅男(女)”“啃老”的产生,导致了好高骛远、好逸恶劳和好吃懒惰等现象的存在,使得思想政治教育无能为力、无所适从[1]。
(二)劳动与教育割裂
一段时期内,在我国劳动的概念被窄化为学生技术技能的培养、思想改造的工具,对劳动教育本真意义的遮蔽,使得劳动教育地位缺失,导致了劳动与教育的割裂和分离。劳动教育的开展虽然离不开各种形式的劳动,但是“教育”才是劳动教育的最根本意旨。然而,在许多学校只有劳动没有教育的现象依然存在。一方面,许多教师习惯于在底端对学生进行劳动教育,“底端层面强调劳动意识、劳动习惯、劳动态度、劳动情感、劳动技能等,实践时容易视劳动教育为普通劳作” [2]。另一方面,许多教师通常让犯错误的学生擦黑板、打扫教室等,这种用劳动来惩罚学生的行为不但不会对学生起到教育的效果,还会让学生对劳动产生畏惧、厌恶和反感的心理,让学生对劳动产生抵触情绪,使得劳动教育的效果大打折扣,影响学生对劳动价值的正确判断,进而影响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和未来职业的选择,直接导致部分学生毕业后只找“体面”的工作,缺乏劳动精神和劳动情感。这是由于许多学校在劳动教育中将劳动和教育的割裂分离,只关注对学生劳动结果和劳动技能的培养,而忽视了在劳动教育过程中所蕴藏的人文教育和“成人”教育。
(三)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割裂
许多学校对劳动教育的认识还停留在以工农业生产为背景的体力劳动阶段,劳动教育的范围还局限于“家务劳动”“农业劳动”“工业劳动”等体力劳动形式。许多教师重视体力劳动、技能教育,轻视脑力劳动教育,忽视学科教学中渗透劳动教育的意义。许多学校认为脑力劳动教育属于智力教育的范畴,没有理解劳动教育丰富的内涵和外延,没有理解劳动教育的多向性目标,这种将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割裂分离的做法,使得劳动教育中关注学生全面发展的功能被淡化。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劳动不仅仅是犁和铲子,而更是一种思维”[3]。马克思认为劳动具有物质性和非物质性的二重性,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分别与物质劳动和非物质劳动相对应,因此,劳动教育也应该有二维性,即体力劳动教育和脑力劳动教育,要实现脑力劳动教育与体力劳动教育的统一。
新时代劳动教育不仅包括传统劳作式的劳动教育,还应包括现代化、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的劳动教育。智能时代脑力劳动的比重在不断上升、范围在不断扩大,继而形成新的劳动形态。无论是人工智能时代还是非智能时代的劳动,其意义和价值不仅是为学生在劳动情境体验、劳动方法体验、劳动过程体验中学会如何使用劳动工具,更应关注学生思维的锤炼,培养学生的复杂性思维、创造性思维和在实际情境中解决问题的能力才是最为重要和最具价值的,人正是由于手脑并用才由猿进化为人并创造了财富。因此,新时代劳动教育要整合新的劳动教育资源,活化教育形式,更新传统认识,将其与虚拟劳动、创造性劳动、数字劳动、云计算、大数据服务等相结合。
(四)劳动主体与客体割裂
一段时间内,在劳动教育中劳动过程与结果分离、劳动与实践理性分离,缺少对学生存在价值感和意义感的教育,劳动被视为学生思想改造的工具,甚至成为惩罚学生的手段。如果将劳动作为一种惩罚手段,不仅与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提出的“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懂得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道理”认知形成冲突,不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劳动品质和劳动精神,还会使得学生对劳动产生反感和厌恶的情绪,从而使学生难以认识劳动教育的价值,难以成为积极的劳动主体,而更易成为消极、被动的劳动客体。学生一旦成为消极的劳动客体,劳动教育的效果就难以保证,以美丽、光荣、崇高为特征的公益劳动、志愿服务等就会对学生失去吸引力。因此,只有成为积极的劳动主体时,学生才会主动劳动并在劳动体验的过程中形成劳动的精神和品质,学会交往,学会责任,养成尊重人、体贴人、帮助人的优良品质,提升对美与丑、是与非的价值判断能力[4]。
二、新时代职业院校加强劳动教育的价值探寻
劳动教育在学校、家庭、社会中出现了被弱化、软化和淡化的现象,劳动教育地位的边缘化,学生劳动机会减少、劳动意识淡薄,学生不会劳动、不愿劳动和不想劳动,出现这些现象的根本原因是劳动教育的价值未能得到有效体现。新时代职业院校加强劳动教育至少存在三点价值。
(一)重塑新时代劳动教育价值的“试验田”
新时代职业院校加强劳动教育,其核心任务就是加强劳动价值的教育。因此,在如今劳动教育地位被边缘化、社会对劳动和劳动者的认识固化的情形下,在职业院校中加强劳动教育有助于改善这一现状,改变人们和社会的认识。传统的劳动教育存在两个方面的不足:一是劳动教育途径“去身体化”。人们总以为劳动的价值就是谋生的手段,就是为了生活而劳动,从而将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进行了割裂分离[5]。在智能化时代,创新和人才、产业和教育已经有机衔接,密不可分,整合社会经济与个体发展的需求,整合社会和自我价值,更需关注学生全面、正向的劳动价值观。如今1+X证书制度、现代学徒制等新型职业教育制度体系为劳动教育提供了更加有利的现实环境。二是劳动教育环境“去情境化”。劳动教育“规训化”,远离劳动场景成为当今劳动教育的一个普遍现象,而职业院校的“校企融合、工学交替、校厂合一”为劳动教育提供了实践基础。
(二)重拾职校学生自尊心和自信心
职业院校的学生,尤其是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普遍存在学习习惯不好、学习基础不牢、学习信心不足的现状,源于在义务教育阶段受到应试教育和功利教育思想的影响,许多学生被边缘化,长期处于被歧视、被遗忘的角落,许多学生都存在自信心不足、自尊心不强的情况。职业院校的学习让这些学生站在了同一起跑线,职业院校加强劳动教育,尤其是以专业技术技能为主的劳动技能教育,重新燃起了学生智慧的火花,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激情,重振了学生的学习信心。学生重拾了自信心和自尊心,走出了技能改变人生、技能创造财富、技能服务社会的光明人生大道。
(三)重振工匠精神
许多科技工作者感慨,如今我国的飞船能够上太空,蛟龙号能够下深海,但是我国国民却青睐国外的马桶盖、电饭锅,究其原因是国内这些产品的质量不过硬,技术工人缺乏精益求精、精雕细琢的工匠精神。《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明确将“培养大国工匠和能工巧匠作为职业院校教育改革的重点”,随着十九大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的贯彻和落实,劳模精神、工匠精神已经越来越被社会各阶层推崇,技术技能教育与工匠精神教育和劳模精神教育在一定程度上高度一致,对于职业院校学生来讲,培养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是劳动教育的关键目标和核心任务,对于自身价值实现和人生成长具有重大意义。
三、新时代职业院校开展劳动教育的实践路径
(一)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指出,到2035年我国要在关键核心技术上实现重大突破,进入创新型国家前列;基本实现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建成现代化经济体系。职业院校的主要功能是培养现代技术技能人才,对创新创业、乡村振兴、区域经济发展等具有重要意义。
正确认识劳动教育在“成人”教育中的独特作用,劳动教育首要的是立德的教育,是开智的教育,是炼体的教育和树美的教育。职业院校开展劳动教育关键要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通过劳动实践让学生感受劳动情怀;通过劳模事迹报告会让学生感动于劳动的伟大和美丽,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通过身边励志传奇和向善向上人物事迹让学生感动于劳动的崇高和劳动的力量,培养学生脚踏实地的吃苦耐劳精神;通过创业成功校友的报告会和座谈会培养学生勇于创新和勇于变革的实业精神。通过多类型、多途径开展劳动教育,让学生在耳濡目染和潜移默化中感受到劳动的价值,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实现劳动意识、劳动技能和劳动高阶思维的提升。
(二)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劳动教育
法国著名作家雨果曾说过,未来社会将属于两种人,即劳动的人和思想的人,由于思想属于脑力劳动,所以这两种人在本质上属于同一类人。因此,职业院校在制定劳动教育的培养目标时,要将劳动教育和知识学习有机结合,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职业院校的专业课中劳动教育的资源非常丰富,非常适宜在专业课程教学中渗透劳动教育,同时还应在涉及到劳动教育内容的相关文化基础课程中培养学生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劳动情怀、劳动精神。如在语文课教学中,许多散文、诗歌、小说等文学作品中蕴含关于劳动的描绘,教师通过对作品的讲解,让学生在欣赏作品的同时,感受到劳动最光荣、劳动最伟大和劳动最美丽的无穷魅力;在数学课教学中,教师通过设置和还原生活场景,让学生了解劳动成果的不易和劳动者的辛劳,从而尊重劳动、敬畏劳动;在其他理工科教学中,通过公理的推导和新知识的探究向学生传递严谨认真、实事求是、勇于探索的劳动精神和劳动情怀[6]。
(三)建立健全劳动教育课程体系